一种下肢助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5090阅读:79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肢助行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康复医疗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下肢助行器。



背景技术:

许多脊髓灰质炎,又称儿麻的患者下肢体多有功能障碍,如下肢不等长,或肌肉萎缩直至失去肌力,髋关节、膝关节或踝关节不能控制,导致走路时,要用手扶腿走路,长时间的侧弯行走,使呼吸不畅,大脑缺氧,容易疲惫,这样就不能进行长时间、远距离的行走。另外,长期保持向一侧倾斜的行走姿势,导致脊椎弯曲,五脏六腑移位,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更重者会危及生命。

小儿麻痹后遗症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发病的结果造成患儿的肢体终生残疾。影响患儿的生活、生长和发育成熟,不仅造成身体畸形还为患儿生活自理、学习以及进入社会造成了严重障碍,使患儿的身心各方面都受到了打击,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最主要的目的是恢复或补偿儿麻后遗症患者已丧失的运动功能,进而提高上肢的日常活动能力以及下肢站立和行走功能,争取达到生活自理,早日回归社会,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下肢助行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下肢助行器,以解决儿麻患者用手扶腿走路的问题。

一种下肢助行器,助行器整体呈拄拐式,包括有上外支条、下外支条、上内支条、下内支条、髋固定、踝固定、足底增高垫、髋系带连接耳、膝系带连接耳、锁定器;上外支条与下外支条铰接,上内支条与下内支条铰接,髋固定两侧分别与上外支条、上内支条上端固定连接,膝固定两侧分别与下外支条、下内支条上端固定连接,踝固定或足底增高垫两侧分别与下外支条、下内支条下端固定连接,髋固定、踝固定在同一侧,膝固定在另一侧,髋系带连接耳分别与上外支条、上内支条上端固定连接,膝系带连接耳分别与下外支条、下内支条上端固定连接,踝系带连接耳分别与下外支条、下内支条下端固定连接,锁定器的锁销位于上外支条内,其后部有弹簧,下外支条的顶端有锁销凹槽,锁销与锁销凹槽为滑动连接;上外支条、下外支条、上内支条、下内支条、髋固定、踝固定的材料为钛合金材料。

作为本发明方案进一步具体优化的,足底增高垫的形状与人体足部形状相吻合。

作为本发明方案进一步具体优化的,上外支条和下外支条铰接后的旋转角度为0-120度,上内支条和下内支条铰接后的旋转角度为0-120度。

作为本发明方案进一步具体优化的,钛合金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TiO2:4.5-8份,Ni:11-18份,Al:7.5-9.0份,Cu:5.6-9份,Zr:12-17份,MnO:45-50份,ZnO:7-13份,CaCO3:4-16份,CuO:4-8份,Mo:2-4份,Fe:30-45份,Ag:1-5份,Nd:6-10份,V:5-8份,Pr:1-3份,Er:5-15份,Ti:20-25份。

作为本发明方案进一步具体优化的,钛合金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TiO2:5.7-6.3份,Ni:14-17份,Al:8.0-8.5份,Cu:7-8份,Zr:14-16份,MnO:47-49份,ZnO:10-12份,CaCO3:8-12份,CuO:6-7份,Mo:2-4份,Fe:14-20份,Ag:2-4份,Nd:8-9份,V:6-7份,Pr:2-3份,Er:8-12份,Ti:22-24份。

本发明优点在于:

1.结构新颖,解决了行走时用手扶腿的问题,解放了该扶腿的手,可使双手在行走时提物或进行其它工作;配戴本发明,可长时问、远距离行走,并且补偿了肢体缺失的部分功能,如使双下肢等长,“三关节”同时作用,双肢均匀受力,消除患者的行走障碍。在使用过程中又进行了康复训练,使已萎缩的肌肉逐渐恢复肌力或使已失去肌力的双腿不再继续恶化。

2.助行器可以矫正因肢体畸形和肌力不平衡而造成的肢体力线不良,肢体力线恢复正常,行动功能即可大为改善。而肌肉瘫痪,肌腱挛缩,关节松弛、畸形或脱位,均能影响关节稳定性,进而影响下肢功能。助行器可以稳定下肢三关节,使肢体站立稳定功能加强。助行器通过足底增高垫可以补偿肢体短缩,使双下肢等长,保持两侧肢体平衡,使双侧下肢同时负重。当双下肢长度均衡后,站立姿势和行走功能即可改善。肌肉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而萎缩的肌肉不能牵引骨产生运动,助行器可以通过机械外力代偿肌肉运动,改善行走功能。

3.对于下肢瘫痪或畸形的患者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方面机能逐步下降,畸形或瘫痪的肢体则会进一步恶化,甚则影响生命,助行器集遏制畸形、矫正畸形和代偿功能为一体,可以有效改善下肢功能,适用于多种下肢功能障碍者,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所致的手扶腿行走、拄拐行走等,使患者摆脱残疾束缚,参与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助行器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釆用足底增高垫8的助行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左视图;

图6是助行器的结构变换时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左视图;

图中所示,1、上外支条,2、下外支条,3、上内支条,4、下内支条,5、髋固定,6、膝固定,7、踝固定,8、足底增高垫,9、髋系带连接耳,10、膝系带连接耳,11、踝系带连接耳,12、锁定器,13、锁销,1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一种下肢助行助行器,助行器整体呈拄拐式,包括有上外支条1、下外支条2、上内支条3、下内支条4、髋固定5、踝固定7、足底增高垫8、髋系带连接耳9、膝系带连接耳10、锁定器12;上外支条1与下外支条2铰接,上内支条3与下内支条4铰接,髋固定5两侧分别与上外支条1、上内支条3上端固定连接,膝固定6两侧分别与下外支条2、下内支条4上端固定连接,踝固定7或足底增高垫8两侧分别与下外支条2、下内支条4下端固定连接,髋固定5、踝固定7在同一侧,膝固定6在另一侧,髋系带连接耳9分别与上外支条1、上内支条3上端固定连接,膝系带连接耳10分别与下外支条2、下内支条4上端固定连接,踝系带连接耳11分别与下外支条2、下内支条4下端固定连接,锁定器12的锁销13位于上外支条1内,其后部有弹簧14,下外支条2的顶端有锁销13凹槽,锁销13与锁销13凹槽为滑动连接;上外支条1、下外支条2、上内支条3、下内支条4、髋固定5、踝固定7的材料为钛合金材料。

实施例l

本实施例适用于两腿等长、后弓型儿麻患者使用。

参见图1、图2、图3,上外支条11与下外支条2铰接,上内支条3与下内支条4铰接,髋固定55西侧分别与上外支条1和上内支条3上端固定连接,膝固定6两侧分别与下外支条2和下内支条4上端固定连接,踝固定77两侧分别与下外支条2和下内支条4下端固定连接,其中该髋固定5、踝固定7在后侧,该膝固定6在前面,髋系带连接耳9分别与上外支条1和上内支条3上端固定连接,膝系带连接耳10分别与下外支条2和下内支条4上端固定连接,踝系带连接耳11分别与下外支条2和下内支条4下端固定连接,锁定器12的锁销13位于上外支条1内,其后部有弹簧14,下外支条2的顶端有锁销13凹槽15,该锁销13与锁销13凹槽滑动连接。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适用于两腿不等长、后弓型儿麻患者使用。

参见图4、图5,上外支条1与下外支条2铰接,上内支条3与下内支条4铰接,競固定两侧分别与上外支条1和上内支条3上端固定连接,膝固定6两侧分别与下外支条2和下内支条4上端固定连接,足底增高垫8两侧分别与下外支条2和下内支条4下端固定连接,其中该髋固定5在后侧,该膝固定6在前側,髓系带连接耳分别与上外支条1和上内支条3上端固定连接,膝系带连接耳10分别与下外支条2和下内支条4上端固定连接,踝系带连接耳11分别与下外支条2和下内支条4下端固定连接,锁定器12的锁销13位于上外支条1内,其后部有弹簧14,下外支条2的顶端有锁销13凹槽,该锁销13与锁销13凹槽滑动连接。

实施例3

本实施例适用于两腿等长、前弓型儿麻患者使用。

参见图6、图7,上外支条1与下外支条2铰接,上内支条3与下内支条4较接,髓固定两侧分别与上外支条1和上内支条3上端固定连接,膝固定6两侧分别与下外支条2和下内支条4上端固定连接,踝固定7两侧分别与下外支条2和下内支条4下端固定连接,其中该髓固定、踝固定7在前面,该膝固定6在后側,髋系带连接耳9分别与上外支条1和上内支条3上端固定连接,膝系带连接耳10分别与下外支条2和下内支条4上端固定连接,標系带连接耳分别与下外支条2和下内支条4下端固定连接,锁定器12的锁销13位于上外支条1内,其后部有弹簧14,下外支条2的顶端有锁销13凹槽,该锁销13与锁销13凹槽滑动连接。

实施例4

如将实施例3中的踝固定7替换成足底增高塾,则适用于两腿不等长、前弓型儿麻患者使用。

实施例5

钛合金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TiO2:8份,Ni:18份,Al:9.0份,Cu:9份,Zr:17份,MnO:50份,ZnO:13份,CaCO3:16份,CuO:8份,Mo:4份,Fe:45份,Ag:5份,Nd:10份,V:8份,Pr:3份,Er:15份,Ti:25份。

实施例6

钛合金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TiO2:6.3份,Ni:17份,Al:8.5份,Cu:8份,Zr:16份,MnO:49份,ZnO:12份,CaCO3:12份,CuO:7份,Mo:4份,Fe:20份,Ag:4份,Nd:9份,V:7份,Pr:3份,Er:12份,Ti:24份。

自2007年至今,我们共收治患者800多例,安装助行器1000多个,对患者进行回访,他们配戴助行器最长达十多年,最短者几个月,患者满意程度达99%以上。现随机选取因四类疾病导致下肢功能障碍配戴助行器者各60例、30例、30例、20例。

对象选取因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瘫、截瘫、脊柱裂引起的下肢功能障碍配戴助行器的患者各60例、30例、30例、20例。其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中包括一侧下肢瘫痪需手扶腿行走者30例,男15人,女15人,年龄23--62岁;拄单拐行走者15例,男9人,女6人,年龄23--47岁;双侧下肢瘫痪利用腋拐行走者15例,男10人,女5人,年龄21--55岁;因脑瘫导致的下肢功能障碍患者30例,男17人,女13人,年龄15--30岁;因截瘫所致下肢功能障碍者30例,男15人,女15人,年龄25--37岁。因脊柱裂导致下肢功能障碍者20例,男8人,女12人,年龄25—33岁。这些患者,包括学生、医生、商人、工人等各行业。

方法助行器制作师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肢体数据测量,根据每位患者情况量身制作助行器。一般情况下1—2天内即可完成。患者试戴助行器时,治疗师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调整其受力点,待一切调节好后,患者需在康复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穿戴助行器的训练以及配戴助行器后的适应性训练。包括站立之后学会身体重心的转移,寻找正确的重心;学会准备坐下或站立时助行器的打开及锁定;在行走时如何调整步伐和控制整个身体的协调性。同时也要加入日常生活中功能性的训练,如上下台阶,搬提物品等,对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些突发问题,如跌倒后如何站起,遇到突来的外力如何保持稳定性也要加以练习。助行器配戴后通过2—4小时的适应性训练后,即可进行长时间、远距离的徒步行走。助行器配戴两星期内属于磨合期,在第一个星期,也许会出现下肢浮肿、压力点处的疼痛等症状,此时均属于正常现象,常规处理即可。在第二个星期,上述症状会逐渐减轻至消失,此时患者会完全习惯助行器的配戴。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的膝部存在反曲现象,对于此类患者,在助行器配戴之前要进行功能性训练,即将患肢膝关节放在稳定功能位,肌肉放松,嘱其本人或家属每日牵伸多次,如此在助行器配戴后会减轻许多不适感。在助行器配戴前要向患者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排斥感或恐惧感,并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配戴助行助行器后的注意事项,帮助他们制订康复训练计划。

助行器的配戴对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的下肢功能改善效果:

1.对于手扶腿行走的患者,配戴助行器后均能达到稳定站立和摆脱扶腿的手独立行走的目的。拄单拐的患者可弃拐行走,拄双拐的患者也可弃拐行走或借助手杖行走。各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经过统计,助行器配戴后,60例患者功能明显改善,站立平衡能力:优:50例,占83.3%;良:7例,占11.7%;中:3例,占5%;差:0例。站立平衡能力总优良率达95%。步行能力:优:45例,占75%;良:12例,占20%;中:3例,占5%;差:0例。步行能力总优良率达95%。通过对回访表的统计,患者满意度达96%,基本满意3%,不满意仅有1%。助行器的配戴恢复了患者站立和行走的功能,改善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

2.患者配戴助行器后均能达到稳定站立和行走的目的,使其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改善。经过统计,助行器配戴后,30例患者功能明显改善,站立平衡能力:优:23例,占76.7%;良6例,占20%;中:1例,占3.3%;差:0例。站立平衡能力总优良率达96.7%。步行能力:优:27例,占90%;良:2例,占6.7%;中:1例,占3.3%;差:0例。步行能力总优良率达96.7%。通过对回访表的统计,患者满意度达97%,基本满意3%,不满意者无。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3.因截瘫所致的下肢功能障碍者通过助行器的配戴均达到稳定站立的目的。经过统计,助行器配戴后,30例患者功能明显改善,站立平衡能力:优:20例,占66.7%,良:0例;中:10例,占33.3%;差:0例。站立平衡能力显著改善。通过对回访表的统计,患者满意度达99%,基本满意1%,不满意者无。患者各项指标均比助行器配戴前有所提高。

4.患者配戴助行器后均能达到稳定站立和行走的目的。经过统计,助行器配戴后,20例患者功能明显能改善,站立平衡能力:优:17例,占85%;良:2例,占10%;中:1例,占5%;差:0例。站立平衡能力总优良率达95%。步行能力:优:18例,占90%;良:1例,占5%;中:1例,占5%;差:0例。步行能力总优良率达95%。通过对回访表的统计,患者满意度达95%,基本满意4%,不满意者1%。患者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生活等各方面质量显著提高。

人类下肢的作用是站立和行走,站立功能的先决条件是有足够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行走动作的完成,则需要下肢骨骼肌的收缩,牵引下肢骨移动位置。骨骼肌是运动的主动部分,骨和骨连结是运动的被动部分,只有它们协同工作,完好配合,才能完成各种动作。以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为例,在其后遗症期由于病毒侵犯前角灰质运动神经细胞,造成肌肉迟缓性麻痹。肌肉瘫痪,肌力不平衡,肢体逐渐出现畸形,肌腱变细,筋膜挛缩,严重影响患者功能活动及日常工作生活。通过外科手术矫形康复是常用的有效方法,但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单纯的矫正外观畸形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功能改善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许多患者由于在术后没有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出现肢体的二次畸形。而且每个患者自身情况不同,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通过手术达到功能改善目的。所以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程度不同,所选择的康复治疗方案亦有所差异。选择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是主要的。

助行器由医用钛合金金属材料制成,其结构新颖,透气性好,对皮肤无损伤,具有较强的耐热、耐凉性能,不易产生腐蚀、锈蚀。由上下外支条2,上下内支条4组成。在膝关节部有锁销13与锁槽滑动连接,在坐位或蹲位时不影响屈膝动作。助行器集遏制畸形、矫正畸形与代偿功能为一体,恢复下肢功能,改善肌肉骨骼动力,重建人体下肢运动系统。人类的肢体同样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助行器配戴后可有效改善肢体血液循环,使残肢逐渐恢复。

助行器可以矫正因肢体畸形和肌力不平衡而造成的肢体力线不良。肢体力线恢复正常,行动功能即可大为改善。而肌肉瘫痪,肌腱挛缩,关节松弛、畸形或脱位,均可使影响关节稳定性,进而影响下肢功能。助行器可以稳定下肢三关节,使肢体站立稳定功能加强。助行器通过足底增高垫8可以补偿肢体短缩,使双下肢等长,保持两侧肢体平衡,使双侧下肢同时负重。当双下肢长度均衡后,站立姿势和行走功能即可改善。肌肉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而萎缩的肌肉不能牵引骨产生运动,助行器可以通过机械外力代偿肌肉运动,改善行走功能。

助行器属于新型辅助器具,实用性强,通过辅助器具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残疾人与健全人在功能上的差异,不仅可以解决患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治疗角度看,助行器以功能改善为目的。通过对助行器的配戴,使患者摆脱残疾束缚,走出家门,参与社会。通过对患者的回访,助行器带来的实际价值取得了较高评价,满意效果。对患者来说,助行器不仅是他们行走的工具,更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助推器。为广大患者带来的不仅是方便,更是动力,是对生活的信心与坚定信念。发明性下肢功能补偿助行器是许多下肢功能障碍者的良好选择,值得推广与继续研究发展。

对于下肢瘫痪或畸形的患者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方面机能逐步下降,畸形或瘫痪的肢体则会进一步恶化,甚则影响生命。所以下肢功能的改善与恢复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尤为重要。通过外科手术矫形与康复是常用的有效方法,但受患者疾病情况、身体状况、年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手术。发明性下肢功能补偿助行器集遏制畸形、矫正畸形和代偿功能为一体,可以有效改善下肢功能,适用于多种下肢功能障碍者,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所致的手扶腿行走、拄拐行走等。使患者摆脱残疾束缚,参与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价值。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