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9087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具体是一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中药。



背景技术:

风湿性心脏病是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病态反应的一部分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病。它在心脏部位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心脏瓣膜部位。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1.活动后心悸、气促,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不能平卧。2.轻微活动或劳累后就出现咳嗽、咳痰带血丝,很容易受凉感冒。3.食欲不振,也就是说一段时间吃饭不好,胃肠道瘀血可能消化不好,出现肚子胀。尿量减少、下肢浮肿、腹胀、腹水,肝、脾肿大等。4.大部分患者出现两颧及口唇呈紫红色,即“二尖瓣面容”。5.心悸常常因为房颤或心率失常所致,快速房颤导致患者自觉不适,甚至呼吸困难或使之加重,从而促使患者就医。房颤也是导致患者出现心房血拴甚至出现脑卒中的主要原因。6.胸痛,单纯瓣膜病导致的胸痛一般使用硝酸甘油无效。

目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往往都是采用抗生素、激素治疗,严重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在中药方面尽管有些配方,但往往因为疗效不佳而不被患者接受,研制出疗效较好的中药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中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出现的症状。

本发明的发明人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中药,其特征是所述每剂中药的原料及其质量配比如下:党参20g,沙参15g,太子参20g,夜交藤15g,丹皮20g,当归20g,川芎10g,琥珀5g,茯神15g,柏子仁15g,甘草15g,大枣6个。

本发明的原料药材中: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sis pilosula)的根,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生津的作用,可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等症(见浙江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1837页);沙参,为桔梗科植物线齿沙参(Adenophora capillaris)的根,味甘微苦、性凉,有养阴清肺,祛痰止咳功效(见《中药大辞典》1560页);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的块根,味甘苦、性微温,有补肺、健脾功效(见《中药大辞典》374页);夜交藤,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的藤茎,味甘微苦,性平,能养心、安神、通络、祛风(见《中药大词典》1443页);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的根皮,味辛苦,性凉,能清热、凉血,和血、消瘀(见《中药大辞典》1127页);当归(Angelica sinensis),味甘辛,性温,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的作用,可治月经不调、血虚头痛、眩晕、萎痹(见《中药大辞典》876页);川芎,为伞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的根茎,味辛、性温,能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见《中药大辞典》220页);琥珀,古代松柏科、豆科植物的树脂,埋于地层年久而成的化石样物质。性味:甘,平。琥珀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去翳明目,用于惊风,癫痫,心悸,失眠,小便不利,尿痛,尿血,闭经。茯神,为多孔菌科卧孔属植物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 的菌核,原物种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药用部分为干燥菌核体中间抱有松根的白色部分。性味甘、淡平。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能。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柏子仁,为柏科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干燥成熟种仁。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的功效。用于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悸怔忡,肠燥便秘,阴虚盗汗。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根及根状茎,味甘,性平,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见《中药大辞典》P567);大枣,为鼠李科植物枣 (Ziziphus jujuba)的成熟果实,味甘,性温,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见《中药大辞典》101页)。

本发明的中药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每剂50ml。

本发明的中药适合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服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出现的心慌,气短,胸闷,头晕,失眠,精神不宁,浮肿等症状。

具体实施方式

按比例称取党参20g,沙参15g,太子参20g,夜交藤15g,丹皮20g,当归20g,川芎10g,琥珀5g,茯神15g,柏子仁15g,甘草15g,取大枣6个,将上述原料用水煎煮2-3次,取煎煮后的混合液浓缩至100ml,分两次服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