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4914阅读:9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青光眼是由于眼压增高而引起视盘凹陷、视野缺损,最终可以导致失明的严重眼病。正常眼压在10-21mmHg,超过24mmHg为病理现象。眼压增高可以导致视功能损害,视盘出现大而深的凹陷,视野可见青光眼性典型改变。眼压增高持续时间愈久,视功能损害愈严重。

临床上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类。以原发性常见。据统计,我国发病率为0.89-2.6%,致盲率达19.62%。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解剖因素是基本原因,但情绪不稳、过劳、用眼时间过渡等均为诱发因素。西医多采用手术和缩瞳药物治疗,但迄今为止不能使已遭器质性损害的视神经和视功能再度恢复。目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中药不多,而且存在疗效不明显、毒副作用大、易复发等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配伍合理、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的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中药制剂。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的:蕤仁3-8份、五加皮10-20份、乌蔹莓15-25份、山莴苣10-15份、木天蓼根10-20份、白蒺藜6-10份、紫花地丁10-20份、山苦荬8-12份、桑寄生5-10份、木香3-7份、桑葚子10-15份、米口袋8-12份、干姜3-7份、炙甘草10-20份。

优选的,一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的:蕤仁5份、五加皮15份、乌蔹莓20份、山莴苣13份、木天蓼根15份、白蒺藜8份、紫花地丁15份、山苦荬10份、桑寄生8份、木香5份、桑葚子13份、米口袋10份、干姜5份、炙甘草15份。

本发明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1)称取配方量的原料药并加入到砂锅中,加入冷水至没过药材并浸泡1小时,然后中火烧至沸腾后继续小火慢煎30分钟,过滤得1次滤液;

(2)再向砂锅中加入约800ml冷水,继续火烧至沸腾后,慢火煎煮30分钟后,过滤得2次滤液;

(3)将1次滤液和2次滤液合并,加热浓缩至400ml即可。

本发明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中药制剂的用法与用量:水煎口服,一方为一剂,一日一剂,一日两次,早晚饭后1小时各服用200ml。10天为1疗程,一般2-5疗程即可治愈。

各原料的药理如下:

蕤仁:味甘,性寒。归肝、心、脾、肺经。祛风散热,养肝明目,安神。主目赤肿痛,昏暗羞明,眦烂多泪,夜寐不安

五加皮:味辛、苦,性温。归肝、肾经。祛风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用于风湿痹病,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乌蔹莓:味苦、酸,性寒。归心、肝、胃经。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痈肿,疔疮,痄腮,丹毒,风湿痛,黄疸,痢疾,尿血,白浊。

山莴苣: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健胃。用于阑尾炎,扁桃腺炎,疮疖肿毒,宿食不消,产后瘀血。

木天蓼根:味辛,性平。归膀胱、胃、大肠经。疏风解表止痛。治风邪外犯,侵袭牙体,牙齿疼痛,局部肿胀,或抽挈样感。或风邪束表,腰脊强痛,有拘急感,伴发热,恶寒,苔薄脉浮。

白蒺藜:味苦、辛,性平。归肝经。平肝解郁,祛风明目。用于肝阳眩晕头痛,肝郁胁痛,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皮肤瘙痒等症。

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黄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肿痛、咽炎外敷治跌打损伤、痈肿、毒蛇咬伤等。

山苦荬: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用于肠痈,肺痈高热,咳吐脓血,热毒疮疔,疮疖痛肿,胸腹疼痛,阑尾炎,肠炎、痢疾,产后腹痛,痛经。

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肢体偏枯,风湿痹痛,头错目眩,胎动不安,崩漏下血。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

木香:味辛、苦,性温。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主治胞胁胀满足,脘腹胀痛,哎吐泄泻,痢疾后重。

桑葚子:味甘,性平。归肝、肾、心经。滋阴养血,生津,润肠。主肝肾不足和血虚精亏的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须发早白,失眠多梦,津伤口渴,消渴,肠燥便秘

米口袋:味甘、苦,性寒。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痈疽疔疮,瘰疬,丹毒,目赤肿痛,黄疸,肠炎,痢疾,毒蛇咬伤。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肺经。温中散寒即促进血液循环,服后胃肠有温暖感;健胃止呕;通过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上升。功能为祛寒温中,回阳。主要用于吐泻腹痛,肢冷脉微,寒饮咳嗽,胃脘冷痛,寒湿痹痛等症。

炙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中益气,调和药性。

本发明中,蕤仁为君,祛风散热、养肝明目,有效降低和维持眼压;五加皮、乌蔹莓、山莴苣和木天蓼根为臣,祛风除湿、补益肝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改善眼部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白蒺藜、紫花地丁、山苦荬和桑寄生为佐,平肝明目、凉血消肿、祛瘀止痛,显著缓解眼压升高造成的头目胀痛;木香、桑葚子、米口袋、干姜和炙甘草为使,散瘀消肿、消毒止痛、温中散寒、调和诸药,引诸药升达眼睛,恢复视神经和视功能。以上药物配伍使用,达到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目的。

本发明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中药制剂,将多种药物科学配伍,以适应复杂病情的治疗要求,具有驱风散热、养肝明目、补益肝肾、散瘀消肿、温中散寒的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和维持眼压,控制视神经萎缩,恢复视神经和视功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眼部血液循环,以达到提高患者视力的目的,疗效显著、标本兼治、无毒副作用,治愈后不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解释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的:蕤仁8份、五加皮20份、乌蔹莓25份、山莴苣10份、木天蓼根10份、白蒺藜6份、紫花地丁20份、山苦荬8份、桑寄生5份、木香3份、桑葚子15份、米口袋12份、干姜3份、炙甘草10份。

本发明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1)称取配方量的原料药并加入到砂锅中,加入冷水至没过药材并浸泡1小时,然后中火烧至沸腾后继续小火慢煎30分钟,过滤得1次滤液;

(2)再向砂锅中加入约800ml冷水,继续火烧至沸腾后,慢火煎煮30分钟后,过滤得2次滤液;

(3)将1次滤液和2次滤液合并,加热浓缩至400ml即可。

本发明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中药制剂的用法与用量:水煎口服,一方为一剂,一日一剂,一日两次,早晚饭后1小时各服用200ml。10天为1疗程。

实施例2

一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的:蕤仁7份、五加皮18份、乌蔹莓23份、山莴苣12份、木天蓼根13份、白蒺藜7份、紫花地丁18份、山苦荬9份、桑寄生6份、木香4份、桑葚子14份、米口袋11份、干姜4份、炙甘草12份。

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的:蕤仁5份、五加皮15份、乌蔹莓20份、山莴苣13份、木天蓼根15份、白蒺藜8份、紫花地丁15份、山苦荬10份、桑寄生8份、木香5份、桑葚子13份、米口袋10份、干姜5份、炙甘草15份。

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一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的:蕤仁4份、五加皮13份、乌蔹莓18份、山莴苣14份、木天蓼根18份、白蒺藜9份、紫花地丁13份、山苦荬11份、桑寄生9份、木香6份、桑葚子12份、米口袋9份、干姜6份、炙甘草17份。

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一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的:蕤仁3份、五加皮10份、乌蔹莓15份、山莴苣15份、木天蓼根20份、白蒺藜10份、紫花地丁10份、山苦荬12份、桑寄生10份、木香7份、桑葚子10份、米口袋8份、干姜7份、炙甘草20份。

其余同实施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临床观察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7.2±17.3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8.1±18.5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眼压在25-55mmHg之间,主要症状:视神经萎缩,瞳孔散大,眼球充血,眼胀并伴有头痛,阅读困难。

排出标准:各种原因所致的继发性青光眼;合并有严重角膜、虹膜病变者;青光眼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恶性青光眼、前房大出血、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等;年龄小于18岁大于75岁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未按要求按时服药的患者;不能按要求进行随访的患者。

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本发明的中药制剂,一日一剂,一日两次,早晚饭后1小时各服用200ml。10天为1疗程,共用药4个疗程。对照组服用ATP20mg、维生素B11片、弥可保500μg,每日3次。10天为1疗程,共用药4个疗程。

治疗判定标准:参照《中医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制定:

治愈:视力达到1.0或提高5行以上,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各临床症状消失;

显效:视力提高3行以上,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各临床症状消失;

有效:视力提高1-3行以上,眼压降低5mmHg以上,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无效:视力和眼压未见明显变化,各临床症状也均未改善。

治愈率=(治愈/总例数)×100%。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结果见表1。

表1应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后的治疗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知,治疗组治愈16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53.3%,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13例,治愈率为20.0%,总有效率为56.7%。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体温、呼吸)、体格检查、血液生化分析、心电图及尿常规在治疗期间无明显异常。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