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羔羊副伤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38661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羔羊副伤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适用于羔羊的血痢、黑痢等疾病治疗。



背景技术:

羔羊副伤寒属于羊沙门氏菌病(sheep salmonellosis)俗称血痢或黑痢,是羔羊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生急性败血症和下痢。最常危害7~15d龄的羔羊,也可见于2~3d龄的羔羊。发病率约30%,死亡率约25%。

是由是由羊流产沙门氏菌、 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所引起羔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育成期羔羊常于夏季和早秋发病。呈地方流行或散发。不同性别、年龄、品种的羊均有易感性,其中羔羊易感性较成羊高。主要侵害7~15日龄的羔羊,也有2~3日龄的羔羊发病。病羔和带菌羊是主要传染源。病愈羊可带菌数月。病原菌通过粪便、尿、乳汁和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工具、垫草等,经消化道而感染。病羊和健羊配种,病公羊的精液人工授精也可感染。羔羊出生 2~3日龄发病的,主要在子宫内感染。由于沙门氏菌在健羊体内普遍存在,尤其消化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尤为突出,一旦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如气候突变、饲料改变或不足等,使病菌在体内兴风作浪,发生内源性感染,并传播后使其毒力增强而使传染蔓延。一般羊舍卫生条件恶劣,潮湿,饲养密度大,拥挤,饲料和饮水缺乏,长途运输,母羊奶水不足等,均可诱发本病。

发病羔羊发病后精神沉郁,体弱,低头、弓背,体温升高到40~4l℃左右,下痢,粪便中混有血液,大多数病羊出现腹痛症状,发生剧烈下痢,初期下痢为黑色并混有大量泥糊样粪便。中期患病羔羊排粪时用力努责后流出少许粪便,污染其后躯和腿部,患病羔羊喜食污秽物。后期下痢呈喷射状,粪便内混有多量血液,患病羔羊迅速出现脱水症状,眼球下陷,口渴喜饮,严重衰竭。有的病羊表现呼吸急促,流出粘液性鼻液,咳嗽等症状。经1~5天死亡,有的经 2 星期康复。病久的出现肺炎及关节炎症状。有些病羊痊愈很慢,以致生长发育受到障碍,而变为侏儒羊,给生产上造成很大损失。病死的羔羊身上沾满粪污,脱水,消瘦。真胃和小肠粘膜发炎、发红,有出血点。肠内容物稀薄如水样,多含有血块。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肾皮质和心内外膜有点状出血。死胎和死亡的新生羔羊,呈败血症变化。组织水肿、充血。胎盘水肿、出血。脾肿大,有灰色病灶。

本病严重影响羔羊的生长发育。因此,在生产实践中,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的防制应被视为养羊疾病防制工作的重中之重。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虽然可以抑制或杀灭许多致病性大肠杆菌,但机体肠道除了致病性大肠杆菌外,还有大量的非致病性菌群,它们对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盲目使用抗生素也将抑制或杀灭许多非致病性菌群,并破坏其组成结构,严重影响机体的消化功能而加重病情; 另外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易产生抗药性。大肆滥用化药、抗生素及单体药物,既产生多元抗药和受体超敏等诸多药源性疾病,又造成畜禽产品污染,危及人类食品卫生安全。中药来源于动物、植物和矿物质,含有多种生物有效成分,其中大多数中药是以天然植物为原料,资源丰富,容易获取,效果良好,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微小,几乎无残留,无抗药性,不污染环境。因此,选用中药制剂替代化药、抗生素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防治羔羊副伤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防治羔羊副伤寒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配制:

山银花180-220份、白头翁90-110份、黄柏90-110份、绵马贯众70-90份、罂粟壳90-110份、槟榔55-65份、焦三仙90-110份、地榆90-110份、槐花90-110份、炙甘草55-65份。

优选的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配制:

山银花200份、白头翁100份、黄柏100份、绵马贯众 80份、罂粟壳100份、槟榔60份、焦三仙100份、地榆100份、槐花100份、炙甘草60份。

一种防治羔羊副伤寒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一次煎煮

药材中加入8-10倍重量份的水,煎煮90分钟,滤除药渣留取滤液备用;

B、二次煎煮

药渣中再次加入8-10倍重量份的水,煎煮60分钟,滤除药渣留取滤液备用;

C、浓缩滤液

合并步骤A和B的滤液,滤液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0~1.10;

D、药液配制

步骤C浓缩上清液中加乙醇使溶液中乙醇质量浓度至80%,滤除残渣回收乙醇,加水至溶液的相对密度为1.00~1.10,药液中加入山梨酸钾,山梨酸钾的浓度为2g/kg,混均冷却12h,

F、分装消毒

药液用棕色无菌聚酯瓶分装,分装后用100℃流通蒸汽消毒40分钟。

上述的防治羔羊副伤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它含有防治羔羊副伤寒的中药组合物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应用于研制防治羔羊副伤寒的药物,特别适用于羔羊的血痢、黑痢等疾病治疗。

本发明的复方药物其中:

山银花:味甘,寒。归肺,心、胃经。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效。用于治疗痈肿疗疮,热毒血痢,喉痹,丹毒,风热感冒等症。

白头翁:味苦,性寒,归胃经、大肠经;有凉血止痢、清热解毒、燥湿杀虫之功效。主治热毒血痢,里急后重,湿热带下,温疟寒热等症。

黄柏:味苦、性寒。归肾、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主治湿热带下,热淋脚气,泻痢黄疸等症。

绵马贯众:味苦,性微寒;归肝、脾经。有清热解毒,止血,杀虫之功效。用于时疫感冒,温毒发斑,疮疡肿毒,虫积腹痛。

罂粟壳:味酸、涩,性平。归肺、大肠、肾经。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痛的功效,可治久咳、久泻、久痢、脱肛、便血等症。

槟榔:味苦;性温。归胃经;大肠经。具有“杀虫,破积,降气行滞,行水化湿”的功效,用来治疗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等症。

焦三仙:是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三种药配伍的统称。焦神曲味甘、辛,药性温。入脾、胃经。功能健脾和胃、消食调中。焦山楂味酸、甘,药性微温,归睥、胃、肝经 。功能消食健胃、活血化瘀、收敛止痢。焦麦芽味甘,药性平。归脾、胃经。 功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三味药配伍,有消导食积作用,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痞胀满等症。

地榆:味苦、酸、涩,性微寒。归肝、大肠经。 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效。 用于血热出血等症。本品味苦寒入血分,长于泄热而凉血止血;味兼酸涩,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又因其性下降,故尤宜于下焦之下血。

槐花: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之。用于便血,痔血,血痢等症。

炙甘草:性平、味平.入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去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

本发明药物是以用山银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白头翁凉血止痢、清热解毒、燥湿杀虫,二药为治疗此证君药。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能治湿热下痢;绵马贯众清热解毒,止血,杀虫,治疗湿热温毒,疮疡肿毒,虫积腹痛;罂粟壳涩肠止泻、止痛,治久泻、久痢、脱肛、便血;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治疗血热出血等症。本品味苦寒入血分,长于泄热而凉血止血;味兼酸涩,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又因其性下降,故尤宜于下焦之下血,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之,用于便血,痔血,血痢等症;以上五药共为臣药。槟榔杀虫,破积,降气行滞,行水化湿,治疗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焦三仙是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三种药配伍的统称,三味药配伍消导食积,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痞胀满等症;以上四药是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缓急,并能解诸药之毒,又能缓和诸药辛烈之性为使,诸药共用,标本兼治,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

本发明药品具有清热解毒、收敛固涩、凉血止血、健脾化湿、和胃止泻的功能。组方充分参照中兽医八纲、脏腑辨证理论,表里兼顾,气血同治,用药精专,配伍谨严,体现了用药如用兵,用兵之道在于精,用药之道在于纯的组方特性。

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羔羊脾胃虚弱,运化功能不强,又大多有贪凉和进食腐馊食物等情况,故认为本病主要由于感受湿秽疫毒之气及饮食不洁所致。中兽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1)羔羊年幼,脾胃虚弱,运化功能不强,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2)感受时邪:夏秋之季,湿邪蒸腾,若调摄失宜,感受湿热秽浊疫疠之气,或因贪凉露宿,寒湿入侵,客邪秽气,郁遏中焦,均能使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气机不利,升降失司,清浊相干,乱于肠胃而成泄泻,损伤肠道而下利脓血。

综上所述,本病主要是因羔羊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或先天发育不良,后天营养不足,导致羔羊脾胃虚弱和抵抗力下降,感受湿秽疫毒之气,湿热毒邪乘虚侵入脾胃,湿毒困脾,脾胃气虚,中阳不振,而致气机凝滞,升降逆乱,脾主运运化而升清阳,胃主受纳而降浊阴,今中虚有湿,升降失职,故为下利腹痛,不欲饮食;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清浊不分 混杂而下,湿热下迫,大小肠泌别失职,水湿不能分利而成泄泻,故粪稀、腥臭,或毒滞肠中,使肠道气血阻滞,化为脓白,故下痢色白或带脓白。治宜清热解毒、收敛固涩、凉血止血、健脾化湿、和胃止泻。

本方剂由山银花、白头翁、黄柏、罂粟壳、等中药浓缩而成,具有清热解毒、收敛固涩、凉血止血、健脾化湿、和胃止泻的功能。达到治疗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的目的。

现代兽医药理研究和临床长期应用的实践证明,中药具有整体疗效高,不易产生耐药性,残留低,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其对许多细菌病原的生长与繁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甚至达到杀灭病原的药理效果。本发明根据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的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和药物作用机理,进行中药复方防治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研制开发出疗效显著,质量可靠,应用方便,价格低廉的中药复方制剂,并在养羊生产中推广应用,对于促进养羊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采用中医兽医疗法,采用纯中药组分,口服下列中药,羔羊食用后治愈快,无副作用,有利于羔羊的生长。2、本发明的中药药液调制简单、使用方便,原料成本低廉,用后无毒性反应、治愈率也高、无残留,是一种理想的治疗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的药物。

本发明的药物在具体使用时可直接供羔羊灌服。

本发明的药物的使用量为:治疗量:羔羊、3ml/kg﹒BW、1次/d、连用5天;预防量:羔羊、1ml/kg﹒BW、1次/d、连用5天。BW为羔羊体重。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防治羔羊副伤寒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配制:

山银花180-220份、白头翁90-110份、黄柏90-110份、绵马贯众70-90份、罂粟壳90-110份、槟榔55-65份、焦三仙90-110份、地榆90-110份、槐花90-110份、炙甘草55-65份。

优选的,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配制:

山银花200份、白头翁100份、黄柏100份、绵马贯众80份、罂粟壳100份、槟榔60份、焦三仙100份、地榆100份、槐花100份、炙甘草60份。

一种防治羔羊副伤寒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一次煎煮

药材中加入8-10倍重量份的水,煎煮90分钟,滤除药渣留取滤液备用;

B、二次煎煮

药渣中再次加入8-10倍重量份的水,煎煮60分钟,滤除药渣留取滤液备用;

C、浓缩滤液

合并步骤A和B的滤液,滤液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0~1.10;

D、药液配制

步骤C浓缩上清液中加乙醇使溶液中乙醇质量浓度至80%,滤除残渣回收乙醇,加水至溶液的相对密度为1.00~1.10,药液中加入山梨酸钾,山梨酸钾的浓度为2g/kg,混均冷却12h,

F、分装消毒

药液用棕色无菌聚酯瓶分装,分装后用100℃流通蒸汽消毒40分钟。

实施例1

一种防治羔羊副伤寒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配制:山银花180份、白头翁90份、黄柏90份、绵马贯众70份、罂粟壳90份、槟榔55份、焦三仙90份、地榆90份、槐花90份、炙甘草55份。

实施例2

一种防治羔羊副伤寒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配制:山银花220份、白头翁110份、黄柏110份、绵马贯众90份、罂粟壳110份、槟榔65份、焦三仙110份、地榆110份、槐花110份、炙甘草65份。

实施例3

一种防治羔羊副伤寒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配制:山银花200份、白头翁100份、黄柏100份、绵马贯众 80份、罂粟壳100份、槟榔60份、焦三仙100份、地榆100份、槐花100份、炙甘草60份。

对比试验例

1)治疗试验:

本实施例3采用随机双盲试验法进行了不同剂量治疗自然发病的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治疗试验,并选用硫酸粘菌素注射液为阳性药物对照组。观察本发明对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治疗作用,以探讨其在畜禽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

对自然发病的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的治疗试验:将自然发病经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确诊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的病羔羊 随机分为5组,每组40只。第1-3组为采用本发明药物治疗组(分别设低、中、高剂量三个组);第4组为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0.5%地塞米松+VC阳性药物对照组;第5组为阳性对照组(感染,不给药)。分别隔离饲养,详细记录病羔羊 的症状、治愈、死亡等情况。

给药方法、用药时间:药物1组:每只羔羊 每日饲喂本发明的药物5ml/kg﹒BW,连喂5天;药物2组:每只羔羊每日饲喂本发明的药物3ml/kg﹒BW,连喂3天;药物3组:每只羔羊每日饲喂本发明的药物1ml/kg﹒BW,连喂5天。阳性药物对照组:每只羔羊每日使用硫酸庆大霉素3 mg/(kg·bw)+0.5%地塞米松3 mg/(kg·bw)+VC 5 mL/(kg·bw), 分别肌肉注射,2~3 次/d,连喂5天;阳性对照组:不给药。

实验结果:

治疗组喂药24h后,药物组病羔羊的精神比阳性对照组要好,36 h后统计死亡数,药物组病羔羊比阳性对照组死亡数明显少;48h后观察,药物各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阳性对照组仍有陆续死亡发生。3d后,药物组病羔的精神、食欲大有好转(从吃奶量、喂料量增多看出),粪便正常。

试验统计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高剂量治疗组40只羔羊中,有36只痊愈,4只仍拉稀,但没有死亡,治愈率为90.0%;中剂量治疗组40只羔羊中,有35只痊愈,5只仍拉稀,但没有死亡,治愈率为87.5%;低剂量治疗组40只羔羊中,有29只痊愈,8只仍拉稀,死亡3只,治愈率为72.5%;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0.5%地塞米松+VC治疗组(对照组)40只羔羊中,有34只痊愈,4只仍拉稀,并有2只死亡,治愈率为85.0%;阳性对照组(不给药)40只羔羊中,有24只仍拉稀,并有16只死亡,高、中剂量治疗组死亡率为0.0%,且治疗组病羔羊较对照组病羔羊,表现为症状减轻,病程缩短,实验证明本发明高、中、低剂量对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病都有治疗作用,能缓解症状,降低死亡率,且高、中剂量在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等方面均优于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0.5%地塞米松+VC的效果。高、中剂量本发明都可以达到治病、提高存活率的效果,且两者在0.05水平上无差异,故临床使用时可采用中剂量,这样既经济疗效又显著。

2)预防试验

在疫情发生的羊场,将100只健康未发病羔羊 随机分为2组,每组50只,第1组为药物预防组;第2组为对照组;第1组每只羔羊每日灌服实施例3的药物10ml(连喂7天;第2组不添加;两组羔羊其它措施皆按羔羊正常消毒免疫程序。

结果表明:药物预防组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的发病率为3.0%,对照组发病率为75.0%,且药物组发病羔羊的精神、食欲皆优于对照组,患病症状也较对照组轻。预防组在发病后给与治疗后,治愈率为86.0%;而对照组为67.0%。

从试验结果来看,本发明具有清热解毒、收敛固涩、健脾化湿、凉血止血、和胃止泻的功能。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药有不良反应。高、中、低剂量对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低剂量组的治疗效果低于高、中剂量组,中、高剂量组在死亡率、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应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治疗成本,建议临床应用以中(3ml/kg﹒BW、1次/d)为好,连用5天。

3)对比治疗试验

本实施例1至3采用相同剂量治疗自然发病的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治疗试验,观察本发明对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治疗作用,以探讨其在畜禽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

对自然发病的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的治疗试验:将自然发病经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确诊羔羊副伤寒(血痢,黑痢)的病羔羊 随机分为3组,每组40只。第1-3组为采用本发明药物治疗组,分别喂服实施例1至3的药物。分别隔离饲养,详细记录病羔羊 的症状、治愈、死亡等情况。

给药方法、用药时间:3组中每只羔羊每日饲喂本发明的药物3ml/kg﹒BW,连喂5天。试验统计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1-3的治愈率均达到为70.0%以上;三组中无死亡病例,完全可替代化学合成药物。

本发明的药物按照上市包装条件,于温度:40℃±2℃,相对湿度:75%±5%条件下加速实验3个月,质量无明显变化。于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条件下长期试验24个月,质量无明显变化。上述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药物在规定条件下贮藏质量稳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