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硅胶导尿管的涂层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11705阅读:10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硅胶导尿管的涂层方法。



背景技术:

导尿管普遍应用于临床,其中中长期留置导尿管约占临床的30%,因留置时间长,从而易发生尿路逆行感染。目前大部分导尿管均采用的是银离子涂层、药物抗菌涂层。长时间使用银离子涂层,银离子残留不易分解,容易对病人的肝脏产生损伤。而药物抗菌涂层容易产生耐药性。

美国进口的抗菌超滑二合一涂层,基于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与非聚出叔氨功能群共聚的技术,使涂层的工艺达到摩擦系数需小于0.1,而抗菌成分中更是达到不含药物和银离子的技术。

目前使用的导尿管润滑剂均采用石蜡油涂层,因石蜡油相容性差,颗粒分子大,易导致导尿管气囊破裂,因此我们采用温和性更好的亲水涂层,其润滑效果持久,相容性好,降低了留置尿管期间尿路感染发生的风险。本发明的导尿管采用亲水涂层,遇水后易形成一层不会脱落的水凝胶膜,由于本发明工艺的使用,尿管对尿道摩擦力减少到非常小的程度,从而减轻了疼痛,减少尿道上皮组织损伤的概率。由于润滑效果持久,可反复20次摩擦系数仍小于0.1在整个插管过程中,尿道受刺激痉挛的机会降低。其润滑性还可阻止尿液中磷酸钙的沉积,组织相容性好,尿道分泌物少,降低了留置尿管期间尿路感染发生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硅胶导尿管的涂层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应用于硅胶导尿管的涂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一根成品硅胶导尿管,堵住硅胶导尿管尾端后将管体头端浸入清洗液中浸泡5-10秒,堵住管尾是为了防止清洗液从管头上的小孔渗入到管内;

步骤二、将在清洗液中浸泡后的硅胶导尿管从清洗液中取出置于空气中自然干燥五分钟;

步骤三、堵住干燥后的硅胶导尿管尾端,将管体头端浸入导尿管浸入抗菌超滑二合一涂层中15秒后取出,轻弹管体,保证管体头端的孔不会有气泡附着;

步骤四、将浸泡过抗菌超滑二合一涂层后的硅胶导尿管放在空气中自然干燥10-15分钟,自然干燥能让抗菌超滑二合一涂层更好地均匀附着于管体外壁;

步骤五、将自然干燥后的带有抗菌亲水二合一涂层的硅胶导尿管挂置在固化设备中烘烤固化;

步骤六、将烘烤固化后的成品抗菌亲水涂层硅胶导尿管放在洁净室内冷却;

步骤七、将冷却后的抗菌亲水涂层硅胶导尿管进行无菌包装,独立包装的导尿管与其他组件一起配置成包,采用环氧乙烷灭菌。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操作过程中均需带上无菌医用手套,避免细菌交叉感染。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一中的清洗液为庚烷溶液,相对于一般清洗液、庚烷对非极性溶剂,油污之类更容易清洗干洗。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一中的浸泡长度为8cm-24cm。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三中的抗菌超滑二合一涂层的具体成分为Hydromet 2314-172。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五中的固化设备为电热恒温干燥箱。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五中的烘烤温度为70摄氏度,烘烤时间为1-2小时,使抗菌超滑二合一涂层均匀附着于管体。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和优点:

本发明提出的应用于硅胶导尿管的涂层方法使硅胶导尿管形成抗菌超滑二合一涂层,遇水后易形成一层不会脱落的水凝胶膜,由于本发明工艺的使用,尿管对尿道摩擦力减少到非常小的程度,从而减轻了疼痛,减少尿道上皮组织损伤的概率。由于润滑效果持久,可反复20次摩擦系数仍小于0.1在整个插管过程中,尿道受刺激痉挛的机会降低。其润滑性还可阻止尿液中磷酸钙的沉积,组织相容性好,尿道分泌物少,降低了留置尿管期间尿路感染发生的风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中,本发明提出的应用于硅胶导尿管的涂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一根成品硅胶导尿管,堵住硅胶导尿管尾端后将管体头端浸入庚烷溶液中浸泡10秒,浸泡长度为10cm-20cm;

步骤二、将在清洗液中浸泡后的硅胶导尿管从清洗液中取出置于空气中自然干燥五分钟;

步骤三、堵住干燥后的硅胶导尿管尾端,将管体头端浸入导尿管浸入抗菌超滑二合一涂层中15秒后取出,轻弹管体,保证管体头端的孔不会有气泡附着;

步骤四、将浸泡过抗菌超滑二合一涂层后的硅胶导尿管放在空气中自然干燥15分钟;

步骤五、将自然干燥后的带有抗菌亲水二合一涂层的硅胶导尿管挂置在固化设备电热恒温干燥箱中烘烤固化1小时,使抗菌超滑二合一涂层均匀附着于管体;

步骤六、将烘烤固化后的成品抗菌亲水涂层硅胶导尿管在洁净室内冷却;

步骤七、将冷却后的抗菌亲水涂层硅胶导尿管进行无菌包装,独立包装的导尿管与其他组件一起配置成包,采用环氧乙烷灭菌。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