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U形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9783阅读:1190来源:国知局
内镜下U形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U形刀,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内镜检查时,尤其是胃肠镜检查时,当发现较小的肿块时,除对肿块取样送病理检查外,最好能对肿块切除。肿块很大时一般需要送外科手术治疗,稍大时择期行ESD手术,当肿块较小,且数量多时,一般取样后用电刀头烧灼治疗。当烧灼治疗时,若烧灼过度,可能造成消化道穿孔,烧灼不足时,肿块容易再次复发。

而ESD手术操作也较为繁复,要沿病变边缘切割,把肿块整个剥除。临床需要一种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治疗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内镜下U形刀,利用设置在U刀操作杆头端的U形刀头方便快捷的对肿块进行切割,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可靠。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一种内镜下U形刀,包括用于置入内镜操作孔的柔质外套筒及外径和柔质外套筒内径匹配头端设置用于切割肿块的U刀操作杆,所述柔质外套筒和U刀操作杆尾端分别设置配合使用的操作手柄。所述U刀操作杆能在柔质外套筒内沿长轴移动,所述U刀操作杆能完全回纳在外套筒或头端暴露在外套筒外部。所述U刀操作杆头端设置U型刀头,尾端设置电源接头,所述U型刀头和电源接头通过埋置在U刀操作杆内的导线电连接。

所述U型刀头为伸出U刀操作杆头端的U形环状,U形环平面与U刀操作杆长轴垂直,U形环环体两端U刀根部与U刀操作杆头端平面垂直,U刀根部外层涂设绝缘层。

所述U型刀头的U形环深度设置为1mm-3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利用设置在U刀操作杆头端的U形刀头方便快捷的对肿块进行切割,利用U形环较浅的深度控制切割厚度,避免切割过深,当肿块较大时,可以反复多层剥皮式切除,避免ESD手术剥离组织阻挡视野,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U刀操作杆的结构示意图。

标记说明:1-外套筒、11-外套筒手柄、2-U刀操作杆、21-U型刀头、211-U刀根部、212-导线及23-U刀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内镜下U形刀,包括用于置入内镜操作孔的柔质外套筒1及外径和柔质外套筒1内径匹配头端设置用于切割肿块的U刀操作杆2,所述柔质外套筒1和U刀操作杆2尾端分别设置配合使用的操作手柄。所述U刀操作杆2能在柔质外套筒1内沿长轴移动,所述U刀操作杆2能完全回纳在外套筒1或头端暴露在外套筒1外部。所述U刀操作杆2头端设置U型刀头21,尾端设置电源接头22,所述U型刀头21和电源接头22通过埋置在U刀操作杆2内的导线212电连接。

所述外套筒1外径小于内镜操作孔内径,能通过内镜操作孔置入消化道内,其功能是保护其腔内的U刀操作杆2,对U刀操作杆2的操作起到协助定位提高操作精度。操作时固定外套筒1,对U刀操作杆2进行操作。U刀操作杆2在外套筒1的腔内能在2cm范围内前进或后退,减少操作时U刀操作杆2前进或后退的幅度过大,对手术造成风险。U型刀头21通过U刀操作杆2内的导线212及电源接头22与能量平台电连接,能量平台能为U型刀头21对病变部位电切割或电凝固提供能量。

如图2所示,所述U型刀头21为伸出U刀操作杆2头端的U形环状,U形环平面与U刀操作杆2长轴垂直,U形环环体两端U刀根部211与U刀操作杆2头端平面垂直,U刀根部211外层涂设绝缘层。切割时,U型刀头21的U型部位置于切割部位的前方,微微前倾U刀操作杆2,使U型刀头21得U形环底部低于切割部位,然后打开电源开关,后退U刀操作杆2,U形环底部从切割部位下方略过,被U形环掠过的部位被切出。为了避免切割时U刀根部211因为接触非切割部位造成损伤,在U刀根部211外层涂设绝缘层,接触非切割部位时无损伤,提高了切割的精确性。

进一步的,所述U型刀头21的U形环深度设置为1mm-3mm。这样,每次切割操作切割深度最多为3mm,避免因切割过深造成损害,降低了操作者的操作难度,从根本上提高了操作精度。与胃肠内壁的厚度较薄,需要极高的精确度相适应。

为了便于操作,U刀操作杆2设置电源开关,切割时触动电源开关开启,非切割时放开,电源开关自动关闭,避免误伤,是电切割工具的常见结构,不再描述。同时,在U刀操作杆2尾部设置U刀手柄23,在外套筒1尾部设置外套筒手柄11,U刀手柄23和外套筒手柄11配合,使操作者操作极为方便。

总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内镜手术中使用,能精确的对肿块切割,尤其是多发的小肿块极为实用,降低医师操作难度,降低患者风险,结构简单,方便可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