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向可调节拉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0056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向可调节拉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一种多向可调节拉钩。



背景技术:

内窥镜诞生50多年来,经历了从疾病诊断到疾病治疗的阶段,对一些消化疾病的治疗已经十分有效和可靠甚至成为一些疾病治疗的首选疗法。近年来随着内镜活检术、EMR(内镜粘膜切除术)、ESD(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技术的发展,其对消化道的息肉和早癌症的治疗,正逐渐成为一种首选诊疗手段。尤其对早癌的发现、诊断和切除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已研发出一些内镜下的专用器械,然而,与其它内镜下治疗技术相比仍显得操难度较大。现阶段操作中,常用网篮及五爪钳来拉扯、拖拽组织,手术操作过程中,工具动作机构仍然是受镜头控制方向,并不能自行改变操作方向,往往需要反复多次进退镜头来操作,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并且视野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向可调节拉钩。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向可调节拉钩,包括手柄部、与手柄部连接的软管部、设于软管部端部的拉钩部,拉钩部连接推杆部;在软管部内穿有两对引导线,各引导线一端分别固定在软管部一端;手柄部内设置两个转动盘,各对引导线穿出软管部后分别连接一转动盘,位于软管部内的两对引导线各自所在平面在软管部中心轴线处交叉且相互垂直,各个转动盘分别向不同方向转动时,能够分别牵引各引导线,带动软管端部连同拉钩部向不同方向弯曲。

其中,手柄部内设有穿线板,穿线板上至少设有两个穿线孔,各对引导线分别穿过两个穿线孔后,分别连接于转动盘与手柄部中心轴相平行的径向两侧。

其中,在穿线板上设置有两对穿线孔,两对穿线孔以软管部内垂直于转动盘中心轴线的一对引导线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对称设置,两对引导线分别穿过这两对穿线孔,并连接于最接近的转动盘上。

其中,手柄部内设有导线板,在导线板上设有两对导线孔,两对导线孔分别与各对引导线所在平面共面,各引导线分别穿过与其共面的导线孔。

其中,各转动盘上设有限位片,限位片设置于转动盘与手柄部中心轴相平行的径向,在手柄部内设有用于阻挡限位片的中间轮。

其中,两个转动盘同轴设置,中间轮设于两个转动盘之间,限位片分别设于两个转动盘的相对面上。

其中,软管部内其中一对引导线所在平面垂直于转动盘的中心轴线,另一对引导线所在平面平行于转动盘的中心轴线。

其中,在转动盘上设有多个定位槽,在手柄上设有活动的定位片,转动盘转动到任一个定位槽与定位片对准后,将定位片推入定位槽,转动盘被定位。

其中,软管部端部设有固定座,拉钩部包括设于固定座上的转轴一,转轴一上交叉设有两个钳爪;各个钳爪后端分别连接拉杆,两个拉杆另一端共同连接于转轴二,转轴二与推杆部连接。

其中,推杆部包括推杆以及穿过软管和手柄部并与推杆连接的推拉丝,转轴二上设有与推拉丝连接的连杆;推杆与手柄部之间设有弹簧,推杆与手柄部的连接部位设置螺。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向可调节拉钩,在内镜下手术进行EMR、ESD或其他的复杂操作时,让镜头专司观察功能,拉钩可以控制方向并抓取、拖拽组织,使手术操作难度降低,并能降低手术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剖视图;

图3为穿线板及穿线孔分布示意图;

图4为导线板及导线孔分布示意图;

图5为固定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手柄部与推杆连接示意图;

图7为拉钩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软管部引导线连接及运动方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多向可调节拉钩,包括手柄部1、与手柄部1连接的软管部2、连接于软管部2端部的拉钩部3,拉钩部3连接设置在手柄部1上的推杆部12,拉钩部3连接电源,其中,软管部2为实心软管,在软管部2内穿有两对引导线4,引导线4之间相互平行,软管部1内有供各条引导线4穿过的孔。各引导线4一端固定于软管部2端部。手柄部1内设置有同轴的两个转动盘5,各对引导线4穿出软管部2后分别连接一转动盘5,位于软管部2内的两对引导线4各自所在平面在软管部2中心轴线处交叉且相互垂直,各个转动盘5分别向不同方向转动时,能够分别牵引各引导线4,带动拉钩部3向不同方向弯曲。手柄部1内还安装有穿线板6,穿线板6垂直于手柄部1的中心轴线设置,穿线板6上至少开两个穿线孔61,各对引导线4分别穿过两个穿线孔61后,分别连接于转动盘5与手柄部1中心轴相平行的径向两侧。或者,在穿线板6上设置有两对穿线孔61,两对穿线孔61以软管部2内垂直于转动盘5中心轴线的一对引导线4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对称设置,两对引导线4分别穿过这两对穿线孔61,并连接于最接近的转动盘5上。在手柄部1内还设置与穿线板6平行的导线板7,在导线板7上开两对导线孔71,两对导线孔71分别与各对引导线4所在平面共面,各引导线4分别穿过与其共面的导线孔71。各转动盘5上设置有限位片51,限位片51设置于转动盘5与手柄部1中心轴相平行的径向,在手柄部1内安装用于阻挡限位片51的中间轮8,中间轮8固定安装在手柄部1内,并设置于两个转动盘5之间,限位片51分别设置在两个转动盘5的相对面上。软管部2内其中一对引导线4所在平面垂直于转动盘5的中心轴线,另一对引导线4所在平面平行于转动盘5的中心轴线。各个转动盘5上还开有多个定位槽9,在手柄部1上安装有推动式的活动定位片10,转动盘5转动到任一个定位槽9与定位片10对准后,将定位片10推入定位槽9,转动盘5被定位。

如图5至图7所示,软管部2端部还连接有固定座31,拉钩部3包括安装在固定座31的轴孔32上的转轴一33,转轴一33上交叉安装有两个钳爪34;各个钳爪34后端分别连接拉杆35,两个拉杆35另一端共同连接于转轴二36,转轴二36与推杆部12连接,推杆部12包括推杆13以及穿过软管2和手柄部1并与推杆13连接的推拉丝14,转轴二36上设置有与推拉丝14连接的连杆37;推杆13与手柄部1之间还设置有复位弹簧15,在自然状态下,复位弹簧15对推杆13施加推力,使推杆13拉动推拉丝14,此时拉钩部3的两个钳爪34闭合,当操作人员推动推杆13,推杆13推动推拉丝14,拉钩部3的两个钳爪34张开,如果需要两个钳爪34张开,还可在推杆13与手柄部1的连接部位设置螺纹,推杆13旋入螺纹后,即可保持拉钩部3的两个钳爪34常开的状态。

如图1、图2所示,位于软管部2内的引导线4之间为相互平行设置,引导线4穿出软管部2进入手柄部1内后,无法继续保持相对平行的状态,并且由于转动盘5与引导线4、软管部2存在相对位置差,所以在无穿线板6与导线板7的情况下,引导线4无法精准有效地控制软管部2弯曲的方向及幅度,而设置了导线板7及穿线板6之后,两板上分别设置了四个位置绝对固定的穿线孔61,这样就通过穿线孔61的引导及固定,限制了引导线4的位移,能够使引导线4带动软管部2,精准转向。

结合附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将拉钩部3及软管部2通过内窥镜钳道或其他辅助通道输送到手术部位进行手术,手持手柄部1进行操作,通过顺时针转动其中一个转向盘,拉动A处的引导线4,使软管部2带动拉钩部3向X+方向弯曲,当限位片51随转动到达中间轮8下部位置时,因限位片51被阻挡,转向盘无法再继续转动,达到最大转幅1/4圆周,复位后弯曲恢复,同理通过逆时针转动该转向盘,拉动与拉钩部3的B处连接或接触的引导线4,软管部2带动拉钩部3向X-方向弯曲,当限位片51随转动到达中间轮8下部位置时,因限位片51被阻挡,转向盘无法再继续转动,达到最大转幅1/4圆周,复位后弯曲恢复,此描述适用于单一转向盘控制情况下X方向轴X+、X-两方向的弯曲,同理增加一个转向盘,通过分别拉动C、D处的引导线4,能够控制Y轴方向轴Y+、Y-两方向的弯曲,通过转向盘间的相互配合,能够组合出X、Y轴平面上的任意弯曲角度,并且随时可以通过转向盘调节,也可通过定位片10与转向盘上定位齿相配合,在手术过程中固定角度及方向操作,并且加以内窥镜钳道或辅助通道来辅助进行移动操作,达到更好的施术效果。

施术者将拉钩部3放置于需要操作的手术组织处,将推杆13外拉,带动推拉丝14的外拉,从而使得两个钳爪34闭合,抓取组织,再通过调节转动盘5,或者通过内窥镜钳道或辅助通道来辅助移动,达到抓取组织移动或固定抓取的目的,并且通过定位槽9和定位片10的组合,能够长时间有效的固定住或者抓取住肠道柔软缺乏支撑而塌拉下来的组织进行固定或切除,为施术者提供简便的操作方法。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