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塑形颈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0062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自塑形颈托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颈托,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颈部骨折后需尽快对患者颈部位置加以固定,防止患者颈部活动后导致颈部脊髓损伤导致严重的后果。

目前的颈托为二块硬板质材料,合拢后对患者颈部位置加以固定。使用时与患者颈部匹配性差,患者十分不适,固定效果也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塑形颈托,利用囊内设置若干塑形颗粒的颈部气囊包绕患者颈部,抽吸排出颈部气囊内气体后塑形颗粒互相连接形成与患者颈部外形匹配的外固定套筒,再通过与颈部气囊连接的囊内设置若干塑形颗粒的肩部气囊包绕患者肩部外形,抽吸排出肩部气囊内气体后塑形颗粒互相连接形成与患者颈部外形匹配的外固定套筒。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与患者体型匹配性好,固定效果好,患者舒适。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一种自塑形颈托,包括用于固定患者颈部位置的颈部自塑形气囊和用于将颈部自塑形气囊连接固定在患者肩部的肩部自塑形气囊,颈部自塑形气囊和肩部自塑形气囊内均设有若干用于塑形的塑形颗粒,颈部自塑形气囊下边缘和肩部自塑形气囊上边缘相连接。颈部自塑形气囊为类矩形气囊,设有与囊腔连通的颈抽吸口,类矩形气囊左侧或右侧边缘设有用于和颈部自塑形气囊远离患者皮肤接触面固定的颈黏贴带。肩部自塑形气囊为类梯形气囊,设有与囊腔连通的肩抽吸口,类梯形气囊左侧或右侧边缘设有用于和肩部自塑形气囊远离患者皮肤接触面固定的肩黏贴带。

所述塑形颗粒包括泡沫颗粒。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利用颈部气囊排出空气后对颈部固定,利用肩部气囊排出空气后将颈部气囊固定在肩部,对患者颈部活动限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固定效果好,与患者体型匹配性好,患者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标记说明:1-颈部自塑形气囊、11-颈抽吸口、12-颈黏贴带、2-肩部自塑形气囊、21-肩抽吸口、22-肩黏贴带、3-塑形颗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自塑形颈托,包括用于固定患者颈部位置的颈部自塑形气囊1和用于将颈部自塑形气囊1连接固定在患者肩部的肩部自塑形气囊2,颈部自塑形气囊1和肩部自塑形气囊2内均设有若干用于塑形的塑形颗粒3,颈部自塑形气囊1下边缘和肩部自塑形气囊2上边缘相连接。颈部自塑形气囊1为类矩形气囊,设有与囊腔连通的颈抽吸口11,类矩形气囊左侧或右侧边缘设有用于和颈部自塑形气囊1远离患者皮肤接触面固定的颈黏贴带12。肩部自塑形气囊2为类梯形气囊,设有与囊腔连通的肩抽吸口21,类梯形气囊左侧或右侧边缘设有用于和肩部自塑形气囊2远离患者皮肤接触面固定的肩黏贴带22。

具体使用时,先将该实用新型整体平铺在患者颈部及肩部下方,然后将颈部自塑形气囊1以合适的松紧度包绕在患者颈部外围,以间隙内可以插入一个手指的松紧度最佳。然后通过设置在颈部自塑形气囊1左侧或右侧边缘的颈黏贴带12将包绕的游离边缘黏贴在颈部自塑形气囊1的背侧,使颈部自塑形气囊1包绕患者颈部外围形成一个连接为一体的套筒状气囊结构。最后,用注射器连接颈抽吸口11,将颈部自塑形气囊1内的空气排尽,使囊内的若干塑形颗粒3互相紧贴在一起,形成与颈部外形贴服的套筒状结构,同时紧贴在一起的塑形颗粒3互相支撑,对颈部的活动起到限制作用,从而避免患者颈部活动度过大造成损伤加重。同理,对肩部自塑形气囊2进行操作,使肩部自塑形气囊2贴服的包绕在肩部外围,并起到支撑作用。肩部自塑形气囊2排净空气后形成的塑形套筒对颈部自塑形气囊1形成的塑形套筒互相起到支撑作用,能对患者颈部起到更好的限位制动作用。

所述塑形颗粒3包括泡沫颗粒,泡沫颗粒质地柔软,密度小,穿戴时患者舒适,在患者活动时减轻患者负担。以患者颈部制动主要靠患者主观配合,不需要太大支撑力,该实用新型的泡沫颗粒3堆积形成的塑形套筒完全可以达到临床需求,不需要使用质地更加坚韧的塑形颗粒。

总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与患者体型匹配性好,患者舒适,安全可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