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体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1194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针体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针体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国内外医疗机构,医院和个人广泛大多使用的还是普通的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完毕后针尖外露,极容易刺伤医务人员及回收人员,造成交叉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使用方便成本低的针体防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针体防护装置,包括外壳体和与外壳体同轴的内壳体,所述外壳体和内壳体为管状外形,所述外壳体的一端为第一外壳端,所述外壳体的另一端为第二外壳端,所述第一外壳端内腔设有针体连接座,所述针体连接座外壁通过第一连接件与外壳体内壁相连,所述内壳体的一端为第一内壳端,所述内壳体的另一端为第二内壳端,所述内壳体沿第一内壳体端方向可伸缩的套叠设在外壳体内腔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横截面为矩形。

所述内壳体侧壁设有贯穿内壳体侧壁的第一长孔,所述第一长孔与第一连接件配合使用,所述第一长孔为长条形且延伸至第一内壳体端端部,所述第一长孔长度小于内壳体长度,所述第一长孔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连接件的宽度。

所述外壳体侧壁设有贯穿外壳体侧壁的第二长孔,所述第二长孔为长条形且延伸至第二外壳体端端部,所述第二长孔长度小于外壳体长度,所述内壳体第二内壳端侧壁设有与第二长孔配合使用的操作开关,所述操作开关包括第二连接件和按键,所述按键通过第二连接件与内壳体侧壁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设在第二长孔内,通过推动按键改变内壳体的伸缩状态。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横截面为楔形。

所述第二长孔接近第一外壳体端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一终止边、第二终止边、第一卡扣和加强边,所述第二长孔接近第一外壳体端的短边为第一终止边,所述第二长孔的两个长边为滑动边,所述第二长孔接近第一外壳体端两侧对称设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设在第一外壳体端且一个直角边与滑动边相连,所述直角三角形的另一个直角边与第一终止边之间的滑动边为第二终止边,所述第二终止边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二连接件的长度,所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滑动边相连处沿第二外壳体端方向延伸的一段滑动边为加强边。

所述限位结构设有凸出边缘,所述凸出边缘凸出于外壳体外壁。

所述限位结构两侧对称设有贯穿外壳体侧壁的第三长孔,所述第三长孔为长条形。

所述第二长孔的第二外壳体端滑动边上对称设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呈锯齿状。

所述针体连接座包括防护筒和至少两个啮合键,所述防护筒包括圆柱形筒底和圆柱形中空腔体的筒体,所述筒底的一端与筒体的一端垂直相连,所述筒底设有孔,所述啮合键为圆弧形外形,所述啮合键均布设在筒体内壁。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减少后处理成本、防止误刺伤、防止重复利用、临床操作更加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初始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伸出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外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局部B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俯视示意图

图6是图5局部A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内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仰视示意图

图中:

1、外壳体 2、针体连接座 3、内壳体

4、操作开关 11、第一连接件 12、第二长孔

13、第一外壳端 14、第二外壳端 15、外壳体小块

21、防护筒 22、啮合键 31、第一内壳端

32、第一长孔 33、第二内壳端 34、内壳体小块

41、按键 42、第二连接件 121、限位结构

122、第三长孔 123、第二卡扣 211、筒体

212、筒底 1211、第一终止边 1212、第二终止边

1213、第一卡扣 1214、加强边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壳体1和与外壳体1同轴的内壳体3,所述外壳体1和内壳体3为管状外形,所述外壳体1的一端为第一外壳端13,所述外壳体1的另一端为第二外壳端14,所述第一外壳端13内腔设有针体连接座2,所述针体连接座2外壁通过第一连接件11与外壳体1内壁相连,所述内壳体3的一端为第一内壳端31,所述内壳体3的另一端为第二内壳端32,所述内壳体3沿第一内壳体端31方向可伸缩的套叠设在外壳体1内腔。

所述第一连接件11为两端带弧的长条形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11一端的弧与外壳体1内壁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1另一端的弧与内壳体3外壁配合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11的横截面为矩形。

所述内壳体3侧壁设有贯穿内壳体3侧壁的第一长孔32,所述第一长孔32与第一连接件11配合使用,所述第一长孔32为长条形且延伸至第一内壳体端31端部,所述第一长孔32长度小于内壳体3长度,所述第一长孔32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连接件11的宽度,便于内壳体3在外壳体1内腔伸缩。

所述外壳体侧壁1设有贯穿外壳体1侧壁的第二长孔12,所述第二长孔12为长条形且延伸至第二外壳体端14端部,所述第二长孔12长度小于外壳体1长度,所述内壳体3第二内壳端33侧壁设有与第二长孔12配合使用的操作开关4,所述操作开关4包括第二连接件42和按键41,所述按键41通过第二连接件42与内壳体3侧壁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42设在第二长孔12内,通过推动按键41改变内壳体3的伸缩状态。

所述第一长孔32的第一内壳体端31设有内壳体小块34,即所述第一长孔32除内壳体小块34外贯穿内壳体3侧壁。

所述第二长孔12的第二外壳体端14设有外壳体小块15,即所述第二长孔12除外壳体小块15外贯穿外壳体1侧壁。

所述外壳体小块15和内壳体小块34配合使用,用于阻止内壳体3伸出状态下与外壳体1分离。

所述按键41为半椭圆形,所述半椭圆形的上下表面为弧形面,所述按键41下表面与第二连接件42相连。

所述按键41远离第二连接件42的端面设有防滑纹。

所述第二连接件42为两端带弧的长条形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42一端的弧与外壳体1外壁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42另一端的弧与按键41的下表面配合连接,所述按键41与外壳体1呈夹角。

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横截面为楔形。

所述第二长孔12接近第一外壳体端13设有限位结构121,所述限位结构121包括第一终止边1211、第二终止边1212、第一卡扣1213和加强边1214,所述第二长孔12接近第一外壳体端13的短边为第一终止边1211,所述第二长孔12的两个长边为滑动边,所述第二长孔12接近第一外壳体端13两侧对称设有第一卡扣1213,所述第一卡扣1213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设在第一外壳体端13且一个直角边与滑动边相连,所述直角三角形的另一个直角边与第一终止边1211之间的滑动边为第二终止边1212,所述第二终止边1212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二连接件42的长度,所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滑动边相连处沿第二外壳体端14方向延伸的一段滑动边为加强边1214。

所述限位结构121设有凸出边缘,所述凸出边缘凸出于外壳体1外壁。

所述限位结构121两侧对称设有贯穿外壳体1侧壁的第三长孔122,所述第三长孔122为长条形,所述第三长孔122用于消弱第一卡扣1213的强度,让第一卡扣1213有一定的弹性形变;所述限位结构121用于锁定操作开关4的位置,保持内壳体4的伸出状态不改变。

所述第二长孔12的第二外壳体端14滑动边上对称设有第二卡扣123,所述第二卡扣123呈锯齿状,所述第二卡扣123用于防止内壳体3在初始状态时从外壳体1内腔脱落。

所述针体连接座2包括防护筒21和至少两个啮合键22,所述防护筒21包括圆柱形筒底212和圆柱形中空腔体的筒体211,所述筒底212的一端与筒体211的一端垂直相连,所述筒底212设有孔,所述啮合键2为圆弧形外形,所述啮合键22均布设在筒体211内壁。

所述针体远离针尖的一端与针体连接座2啮合连接,所述筒底212与注射器本体相连。

本实例的工作过程:首先将针体与针体防护装置的针体连接座2相连,接着将注射器本体与针体连接座2的筒底212相连,取下针体防护套,使用针体进行相关工作,工作完毕取下注射器本体,推动操作开关4至限位结构121,内壳体3防护在针体周围。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