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矫治小儿足内翻的专用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5907阅读:6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矫治小儿足内翻的专用鞋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矫治小儿足内翻的专用鞋,属于医疗器具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足内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小儿足部畸形,其特点是足的前半部内收、内翻,跟骨内翻、跖屈、跟腱挛缩呈马蹄畸形等。新生儿发病率为1‰~4.5‰,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因疾病和外伤而引起,其形成原因主要由于足部肌力不平衡所致。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法按摩矫正法、石膏管形外固定矫正和手术治疗,这些治疗方法都需专人施治,耗时费力,且会给患儿带来一定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目前治疗小儿足内翻耗时费力且痛苦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科学合理、在卧床和夜间睡觉时佩戴就可矫治小儿足内翻的专用鞋。

通过专用的矫形鞋,将患儿后足可靠的固定,在前足外侧施加一个持续的牵引拉力,矫正足的内收。同时对紧张的跖筋膜进行牵拉,引导足向正确的方向发育,从而矫治小儿足内翻。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矫治小儿足内翻的专用鞋,包括鞋底和鞋面,其特别之处在于鞋底由上层鞋底1和下层鞋底2组成,所述下层鞋底由掌部2-1和跟部2-2对接而成,对接处位于下层鞋底的中部,掌部和跟部在对接处形成一尖角缺口2-3,尖角缺口的尖顶端靠近鞋底的内侧,在尖顶端的连接处装有转动关节2-4,使鞋头可内、外旋转,下层鞋底的外侧设有两个挂扣2-5,挂扣上加装可调拉力弹簧2-6,通过调节弹簧的拉力,改变足外侧的牵引力,使前足能向外侧旋转;鞋面3与下层鞋底2固定于一体,鞋面上对应下层鞋底外侧的尖角缺口处也设有变形口3-1,上层鞋底只有足内侧边缘与下层鞋底和鞋面固定在一起,这样在鞋头内外旋转时上层鞋底与下层鞋底可相对移动。

进一步,在下层鞋底2的底面下还加装弹性复底,下层鞋底只与复底的边缘固定,由于复底具有弹性,所以不会影响鞋头的内外旋转,下层鞋底被复底遮盖,使专用鞋更加美观。

所述掌部2-1和跟部2-2对接形成的尖角缺口的α角为5~35°。

所述鞋面采用天然皮革制造,穿着舒适、固定效果良好。

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通过穿戴矫治专用鞋,可将患儿后足可靠固定,在前足外侧施加一个持续的牵引拉力,矫正足的内收。同时对紧张的跖筋膜进行牵拉,引导足向正确的方向发育,患儿在夜间休息和白天卧床时都可矫正,舒适、效果稳定,实用、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层鞋底和下层鞋底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层鞋底,2、下层鞋底,3、鞋面, 2-1、掌部,2-2,跟部,2-3、尖角缺口,2-4、转动关节,2-5、挂扣,2-6、弹簧,3-1、变形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成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矫治小儿足内翻的专用鞋,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包括鞋底和鞋面,其鞋底由上层鞋底1和下层鞋底2组成,其中下层鞋底由掌部2-1和跟部2-2对接而成,对接处位于下层鞋底的中部,掌部和跟部在对接处形成一尖角缺口2-3,尖角缺口的尖顶端靠近鞋底的内侧,尖角缺口的α角为25°。在尖顶端的连接处装有转动关节2-4,使鞋头可内、外旋转,下层鞋底的外侧设有两个挂扣2-5,挂扣上加装可调拉力弹簧2-6,通过调节弹簧的拉力,改变足外侧的牵引力,使前足能向外侧旋转;鞋面3与下层鞋底2固定于一体,鞋面上对应下层鞋底外侧的尖角缺口处也设有变形口3-1,上层鞋底只有足内侧边缘与下层鞋底和鞋面固定在一起,这样在鞋头内外旋转时上层鞋底与下层鞋底可相对移动。鞋面采用天然皮革制造,穿着舒适、固定效果良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下层鞋底2的底面下还加装采用弹性革制成的复底,下层鞋底只与复底的边缘固定,由于复底具有弹性,不会影响鞋头的内外旋转,下层鞋底被复底遮盖,专用鞋更加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凡是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和结构相同或等同的矫治小儿足内翻专用鞋,及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原理相同的矫治小儿足内翻专用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