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复位融合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5898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脊椎复位融合支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脊椎复位融合支架,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支撑与强化人体的脊椎体、髋关节及膝关节等部位的替代植体。



背景技术:

现有的脊椎复位融合支架包括一本体和一推子,本体上开设有多个与轴线平行的狭缝,狭缝的宽度各处都相等,这种结构在本体内塞入推子时使开设狭缝的一端的本体产生向外张开的变形,由于被分开的本体根部的连接面积较大,需要较大的剪切力,因此,本体不易张开,且张开的角度较小,本体表面与被植入的骨骼之间产生的附着力较小,脊椎复位融合支架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很容易从被植入的骨骼内脱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脊椎复位融合支架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很容易从被植入的骨骼内脱出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脊椎复位融合支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要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脊椎复位融合支架,包括一本体和一推子,所述本体内设有内腔,所述本体的外表面上设有一螺纹部或棘轮部,所述本体一端设有一固定部,所述螺纹部或棘轮部设有多个轴向的狭缝,所述推子从固定部一端推入所述本体的内腔内使所述螺纹部或棘轮部向外张开,所述狭缝的宽度由本体的后端向本体的前端逐渐减小,在未推入推子时,所述螺纹部由本体的后端向本体的前端靠拢。

具体的,所述推子推入本体后将本体向外撑开的角度最大为25°。向外撑开的角度是指本体与轴向之间的夹角。

所述本体内腔的内壁设有一内螺纹,所述推子的外表面设有一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匹配,所述本体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与所述推子螺纹连接。

所述狭缝的开设方向与本体的轴向平行。

所述内腔为一锥形通道,所述锥形通道的内径沿轴向由固定部向本体前端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脊椎复位融合支架,采用后端宽前端窄的狭缝,使被狭缝分开的本体的连接端的面积减小,发生变形时根部产生的相对应力减小,因此可使本体内插入更大的推子,使螺纹部或棘轮部的张开的角度变大,增加了本体外表面的螺纹部或棘轮部与被植入骨骼之间的作用力,降低在运动过程中替代植体从骨骼中脱出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体未插入推子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推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1-1、内腔,1-2、内螺纹,1-3、螺纹部,1-4、固定部,1-6、狭缝,2、推子,2-1、凹槽,2-2、外螺纹,2-3、杆体,2-4、柱体。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脊椎复位融合支架,包括一本体1和一推子2。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本体1为内部设有内腔1-1的圆柱体或棱柱体,所述内腔1-1为一锥形通道,所述锥形通道的内径沿轴向往本体1前端逐渐减小,所述锥形通道的内壁设有一内螺纹1-2。所述本体1的外表面上设有一螺纹部1-3或棘轮部,另一端则保留原先的外壁,且在该端的端面上设有一固定部1-4,所述固定部1-4为设置在本体1端面上的一个凹槽,所述凹槽形状可以为一字、十字、四角或六角形,所述螺纹部1-3或棘轮部设有四个轴向的狭缝1-6,所述狭缝1-6的开设方向与本体1的轴向平行,所述狭缝1-6的宽度由本体1后端向前端逐渐减小呈锥形,在未推入推子2时,所述螺纹部1-3由本体1的后端向本体1的前端靠拢。

如图4所示,所述推子2的后端面上也设有一凹槽2-1,所述凹槽2-1呈四角或六角形,推子2的外壁设有一外螺纹2-2,所述外螺纹2-2与所述锥形通道内壁的内螺纹1-2匹配,推子2和本体1通过外螺纹2-2和内螺纹1-2相互螺纹连接,推子2前端延伸出一杆体2-3,所述杆体2-3的外径由后向前逐渐减小,所述杆体2-3前端设有一柱体2-4,所述柱体2-4的外径大于处于自然状态的本体1内腔1-1前端的内径,推子2沿着本体1的轴线推入本体1的锥形通道内时,由于锥形通道直径沿轴向逐渐减小,因此,本体1的螺纹部1-3或棘轮部沿狭缝1-6向外撑开一定角度,所述推子2推入本体1后将本体1向外撑开的角度最大为25°。

由于狭缝1-6为前小后大,使螺纹部1-3或棘轮部与本体1连接处的连接面积变小,因此,可以推入具有更大外径柱体2-4的推子2,从而使本体1螺纹部1-3或棘轮部撑开更大的角度,以增大螺纹部1-3或棘轮部与被植入骨骼之间的压力。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