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吸收芯体以及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7836阅读:546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吸收芯体以及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生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吸收芯体以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吸收性物品例如纸尿裤、卫生巾等是一种常用的卫生用品。一般来说,该类吸收性物品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表面包覆层、吸收芯体和底布。表面包覆层也可以称为包覆层或透水性表层,包覆层紧贴使用者的身体,能够促使尿液快速渗透并有效阻止回渗,使尿裤表层保持干爽。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纸尿裤的包覆层基本上是无纺布面层,透气无纺布能提升尿 裤内部的透气程度,水蒸气可以流通至尿裤以外,及时排出湿气及热气,有效减少尿疹发生的机会,柔软舒适不刺激皮肤。吸收芯体也可以称为吸收芯层或者吸收体,吸收芯体的主要作用是能够俘获并快速吸收尿液、分散尿液或能通过毛细作用把它扩散到整个芯层中、最终吸收并储存尿液。吸收芯体一般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包裹层、下胶粘层、吸收芯层、上胶粘层以及上包裹层。底布,是纸尿裤最外层的结构,具有不透水性,可以防止吸收芯体中的水分渗出,因此也可称为不透水性底层。

随着人们对纸尿裤的要求不对提高,为了方便他(她)们使用,人们要求纸尿裤不但要轻薄,还要吸收性好、扩散性快等等,因此,厂商为了使产品更贴合人们的需求,通常在纸尿裤的包裹层、吸收芯体上下功夫以提升纸尿裤的轻薄性、吸收性及扩散性。例如将包裹层更换为更轻薄、更透气的无纺纸或无纺布。又例如缩小吸收芯体的厚度,同时增加高分子吸水树脂(Super Absorbent Polymer,SAP)的用量,使吸收芯体更轻薄化、吸收性更好。

这些方式中,吸收芯体仍然的组成仍然采用的传统的上、下包裹层、位于上、下包裹层之间的吸收芯层、用于将吸收芯层与上包裹层粘接有上粘胶层、用于将吸收芯层与下包裹层粘接的下粘胶层,而吸收芯层则仍然是由中间蓬松无纺布层与分别位于中间蓬松无纺布层上下表面的上层高分子吸水树脂层和下层高分子吸水树脂层组成,如此,整个吸收芯体则为七层,两层粘胶层采用满喷方式,增加了整个吸收芯体的厚度,并且不利于吸收芯体的吸收,同样的,蓬松无纺布层亦增加厚度,但扩散性和吸收性效果均不佳;并且,现有的高分子吸水树脂层在整张芯体上的厚度均相同,如此,位于吸收芯体前后两段的高分子吸水树脂利用率较低,而位于吸收芯体中段(尿点)的高分子吸水树脂又过于利用,导致中段的扩散性较差。

综上,如何提供一种吸收性好、扩散性快、更轻薄、合理布置高分子吸水树脂层、提高高分子吸水树脂的利用、减少粘胶用量、使吸收芯体更环保、提升用户体验度及满意度的吸收性物品的吸收芯体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收性好、扩散性快、更轻薄、合理布置高分子吸水树脂层、提高高分子吸水树脂的利用、减少粘胶用量、使吸收芯体更环保的吸收性物品的吸收芯体以及吸收性物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吸收芯体,包括上包裹层、吸收芯层、下包裹层以及用于使上包裹层和下包裹层相粘合的第一粘胶组,所述吸收芯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吸收芯层、第一纤维层以及第二吸收芯层;所述第一粘胶组包括沿吸收芯体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至少两组第一粘胶体,所述第一粘胶体的长度与所述吸收芯体的宽度相匹配,所述至少两组第一粘胶体将吸收芯体从长度方向上划分成至少三个段,位于前段和后段之间的中段的吸收芯层还包括设于第一纤维层与第二吸收芯层之间的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三吸收芯层及第二纤维层。

作为优化,所述每一组第一粘胶体均包括位于下包裹层与第二纤维层之间的第一粘胶条、位于第二纤维层与第一纤维层之间相应于第一粘胶条位置处的第二粘胶条、位于上包裹层与第一纤维层之间相应于第二粘胶条的位置处的第三粘胶条,当上包裹层、第一纤维层、第二纤维层以及下包裹层之间粘合之后,所述第一粘胶条、第二粘胶条以及第三粘胶条相重叠。

作为优化,还包括第二粘胶组,所述第二粘胶组包括沿所述吸收芯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组第二粘胶体,所述第二粘胶体的长度与吸收芯体的长度相匹配,所述第一粘胶体和第二粘胶体纵横交呈田形布置。

作为优化,所述每一组第二粘胶体均包括位于下包裹层与第二纤维层之间的第四粘胶条、位于第二纤维层与第一纤维层之间的第五粘胶条、位于第一纤维层与上包裹层之间的第六粘胶条,当上包裹层、第一纤维层、第二纤维层以及下包裹层之间粘合之后,所述第四粘胶条、第五粘胶条以及第六粘胶条相重叠。

作为优化,所述第四粘胶条、第五粘胶条以及第六粘胶条均呈平面螺旋带状。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粘胶体为将从长度方向上将吸收芯体划分为前、中、后三段的两组第一粘胶体。

作为优化,所述中段长度占吸收芯体总长度的1/3~2/3。

作为优化,位于中段的吸收芯层的重量占整个吸收芯层的总重量的55~75%。

作为优化,所述上包裹层的边缘和下包裹层的边缘采用热压或粘胶的方式封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性物品、分别纵向设于吸收性物品两侧的挡片,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透水性表层、吸收芯体以及不透水性底层,所述吸收芯体为上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芯体。

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吸收芯体以及吸收性物品,与现有的结构相比,增加了位于中间段的高分子吸水树脂层数,在每相邻的两层高分子吸水树脂层之间夹有一层纤维层,进一步增加导流扩散的作用,增大了对尿点位置的尿液的吸收扩散以及导流,位于前段和后段的高分子吸水树脂层的层数略比中间段的吸水树脂层的层数少,同样的在两相邻的高分子吸水树脂层之间夹隔一层纤维层,前段和后段位于尿点前后,对由中间段扩散到前后段的尿液进行吸收导流锁水作用,增加采用该吸收芯体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干爽性,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效果,采用间隔式喷胶,粘胶体不会占满整个吸收芯体,更进一步增加了吸收芯层的吸收性能,同时还降低了喷胶用量,经统计,传统的单向喷胶量为4~6克/平方,而本结构中采用的喷胶量则为1~3克/平方,降低了50~70%的喷胶量。同时,吸收芯层与现有的中间层为蓬松无纺布,主要以蓬松无纺布,在蓬松无纺布上下表面洒少量的高分子吸水树脂相比,本吸收芯层极大的降低了吸收芯体的厚度,使吸收芯体更轻薄,高分子吸水树脂能够提高吸收速度,产品干爽性得到保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吸收芯体的俯向透视图。

图2是图1的纵断面图。

图3是图1的横断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收芯体的制作工艺图。

图5是与图4对应的吸收芯体侧面图。

图6是上包裹层被喷胶之后的下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一吸收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纤维层被喷胶之后的下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三吸收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第二纤维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第二吸收芯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下包裹层被喷胶之后的上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至图12,本实施例的吸收性物品为纸尿裤,以下的吸收性物品的吸收芯体均以纸尿裤的吸收芯体为例进行详细阐述,可理解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吸收性物品不仅限于纸尿裤,例如还可以是卫生巾等等。所述吸收芯体包括上包裹层10、吸收芯层、下包裹层16以及用于使上包裹层10和下包裹层16相粘合的第一粘胶组,所述吸收芯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吸收芯层11、第一纤维层12以及第二吸收芯层15;所述第一粘胶组包括沿吸收芯体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至少两组第一粘胶体20,所述第一粘胶体20的长度与所述吸收芯体的宽度相匹配,所述至少两组第一粘胶体将吸收芯体从长度方向上划分成至少三个段,位于前段和后段之间的中段的吸收芯层还包括设于第一纤维层12与第二吸收芯层15之间的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三吸收芯层13及第二纤维层14。

本实施例以两组第一粘胶体20为例,两组第一粘胶体20将吸收芯体划分为前、中、后三段。其中:

所述每一组第一粘胶体均20包括位于下包裹层16与第二纤维层14之间的第一粘胶条201、位于第二纤维层14与第一纤维层12之间相应于第一粘胶条201位置处的第二粘胶条202、位于上包裹层10与第一纤维层12之间相应于第二粘胶条202的位置处的第三粘胶条203,当上包裹层10、第一纤维层12、第二纤维层14以及下包裹层16之间粘合之后,所述第一粘胶条201、第二粘胶条202以及第三粘胶条203相重叠。

本实施例中,所述纸尿裤吸收芯体还包括第二粘胶组,所述第二粘胶组包括沿所述吸收芯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组第二粘胶体21,所述第二粘胶体21的长度与吸收芯体的长度相匹配,所述第一粘胶体20和第二粘胶体21纵横交呈田形布置。其中:

所述每一组第二粘胶体21均包括位于下包裹层16与第二纤维层14之间的第四粘胶条211、位于第二纤维层14与第一纤维层12之间的第五粘胶条212、位于第一纤维层12与上包裹层10之间的第六粘胶条,当上包裹层10、第一纤维层12、第二纤维层14以及下包裹层16之间粘合之后,所述第四粘胶条211、第五粘胶条212以及第六粘胶条相重叠。

并且,作为一种优选或可选的,所述第四粘胶条211、第五粘胶条212以及第六粘胶条均呈平面螺旋带状。位于每一层的第四粘胶条211、第五粘胶条212以及第六粘胶条213均与第一粘胶条201、第二粘胶条202以及第三粘胶条203纵横分布,以将每相邻两相邻两纤维层(包括上、下包裹层16)之间的空间分隔为若干独立的子空间,用于分隔对应层的吸收芯层,将大区域的吸收芯层分离为若干小区域的吸收芯层,增加吸收芯层的稳定性。采用这种结构,将每一段的每一层吸收芯层均隔离为若干个独立的容置空间,避免由于每一段的空间较大而引起的该段空间内的每一吸收芯层易移动、不固定等问题,为提供一种稳定性更好、吸水效果和扩散效果更好的吸收芯体作好基础。

本实施例中,每一吸收芯层均为高分子吸水树脂层,即每一吸收芯层均由若干高分子吸水树脂颗粒组成。

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粘胶体20为将上包裹层10和下包裹层16之间的空间从长度方向上分隔成前、中、后三段的两组第一粘胶体20。其中,中段长度占吸收芯体总长度的1/3~2/3。如此设计,则可将中段正好设计在吸收芯体上相应于尿点的位置处,由于中段的具有三层高分子吸水树脂层,高分子吸水树脂含量比位于前段和后段的高分子吸水树脂高,由于尿点位置处的尿液更多,来势更迅速,因此采用这种设计,位于尿点位置处的中段能够更快吸收尿液、并且吸收芯层没有像现有技术那样采用满喷方式的粘胶层,因此渗透性及扩散性更好,大大地降低了粘胶量,更环保。中段的吸收芯层的高分子吸水树脂的吸水树脂颗粒的总重量占整个吸收芯层的高分子吸水树脂颗粒的总重量的55~7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包裹层10的边缘和下包裹层16的边缘采用热压或粘胶的方式封边。这样可以防止靠近边缘处的空间内的高分子吸水树脂颗粒从吸收芯体的两侧洒落,易露出吸收芯体外,还可能会露出吸收性物品外,给用户带来不舒适的感受,降低用户的体验度和满意度。

作为一种优选的或可选的,所述第一纤维层12和/或第二纤维层14可以为无纺布。

本实用新型的纸尿裤吸收芯体与现有的结构相比,增加了位于中间段的高分子吸水树脂层数,在每相邻的两层高分子吸水树脂层之间夹有一层纤维层,进一步增加导流扩散的作用,增大了对尿点位置的尿液的吸收扩散以及导流,位于前段和后段的高分子吸水树脂层的层数略比中间段的吸水树脂层的层数少,同样的在两相邻的高分子吸水树脂层之间夹隔一层纤维层,前段和后段位于尿点前后,对由中间段扩散到前后段的尿液进行吸收导流锁水作用,增加采用该吸收芯体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干爽性,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效果,采用间隔式喷胶,粘胶体不会占满整个吸收芯体,更进一步增加了吸收芯层的吸收性能,同时还降低了喷胶用量,经统计,传统的单向喷胶量为4~6克/平方,而本结构中采用的喷胶量则为1~3克/平方,降低了50~70%的喷胶量。同时,吸收芯层与现有的中间层为蓬松无纺布,主要以蓬松无纺布,在蓬松无纺布上下表面洒少量的高分子吸水树脂相比,本吸收芯层极大的降低了吸收芯体的厚度,使吸收芯体更轻薄,高分子吸水树脂能够提高吸收速度,产品干爽性得到保证。

请参见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纸尿裤吸收芯体的制作工艺图。本实施例中,纸尿裤吸收芯体的加工工序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下包裹层16解卷输送工序,用于对下包裹层16成品卷进行解卷后利用输送装置使下包裹层16向第一纵向喷胶装置的方向持续向前移动;

本工序中,将成品下包裹层16安装于第一安装轴上,通过输送装置带动下包裹层16的自由端向前方的第一纵向喷胶装置移动。

第二步、下包裹层16上表面的纵向连续喷胶工序;

在使下包裹层16持续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利用第一喷胶装置的多个沿下包裹层16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第一喷嘴向下包裹层16的上表面进行喷胶。所述多个第一喷嘴之间相互间隔,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喷胶嘴为三个,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喷胶嘴的间隔一定宽度,用于在下包裹层16上喷洒出三组第二粘胶体21,其将下包裹层16从宽度方向上分离为四段,从而形成多组第二粘胶体21,用于使下包裹层16与上包裹层10相粘合。其中,第一喷嘴朝向下包裹层16的上表面,当下包裹层16被移动至该处时,所述多个第一喷嘴以回旋运动方式喷胶,以使得下粘胶层呈多组平面螺旋带状,形成所述的第四粘胶条211;本实施例中,平面螺旋带状粘胶体的宽度范围10mm-20mm。可理解的,所述第一喷嘴还可以直接与现有技术一样,喷洒出条状的第二粘胶体21,此处便不再对它进行过多限制性描述。图5为随图4的工艺流程图走向的产品侧面图,由图5可看出,当产品随输送装置移动至第二步中进行了纵向的喷胶工序。

本步骤中,随着下包裹层16的不断持续移动,该第一喷胶装置亦不断持续喷胶,直至输送完整个下包裹层16或者没有检测到下方有下包裹层16。

第三步、下包裹层16上表面的间断横向喷胶工序:

下包裹层16完成纵向喷胶之后,继续输送下包裹层16继续持续向第二喷胶装置位置处移动,利用第二喷胶装置向下包裹层16进行间断横向喷胶(即每间隔一段距离喷洒出一条与下包裹层16宽度方向平行的第一横向胶,可以通过设置第二喷胶装置的驱动部分的时间来实现每隔一段距离喷洒出一条第一横向胶)。具体地,第二喷胶装置具有多个并列的第二喷嘴,每一个第二喷嘴喷出一定长度的与下包裹层16宽度方向平行的条状胶,多个第二喷嘴喷出的条状胶首层相接,形成所述第一横向胶。因此,在具体控制过程中,可以根据下包裹层16的移动速度来控制驱动第二喷胶装置的间隔时间,每间隔一定时间,使第二喷胶装置喷洒一次粘胶,即可行成所述第一横向胶,也即,形成所述第一粘胶条201。喷胶完成后的下包裹层16见图12。

第四步、第二纤维层14与下包裹层16复合工序,该工序包括以下子工序:

1)第二纤维层14解卷输送子工序:用于对第二纤维层14成品卷进行解卷后利用输送装置使第二纤维层14向第一复合装置的方向持续向前移动;本工序中,将成品第二纤维层14安装于第二安装轴上,通过输送装置带动第二纤维层14的自由端向前方的第一复合装置处持续移动;

2)第二纤维层14复合面高分子吸水树脂喷洒工序(即第二吸收芯层15喷洒工序或第二高分子吸水树脂层喷洒工序):

利用第一高分子吸水树脂喷洒装置向正在持续向前水平移动的第二纤维层14的复合面(当复合于下包裹层16上后,该复合面朝向下包裹层16的方向,亦可称为下第二纤维层14的下表面)喷洒高分子吸水树脂颗粒以形成上述实施例的结构中的第二吸收芯层15。该一高分子吸水树脂装置采用满喷的方式将高分子吸水树脂(SAP)颗粒喷于第二纤维层14的复合面。其中,第二纤维层14在被输送装置水平输送至第一复合装置的位置,以便于第一高分子吸水树脂喷洒装置喷洒高分子吸水树脂颗粒后,第二纤维层14不会被倾斜输送以保证高分子吸水树脂颗粒不会从第二纤维层14上掉落或者不会在下包裹层16上轻易移动。由图5可看出,当下纤维层随输送装置移动至第一复合装置处的过程中,被喷洒有SAP。

3)第二纤维层14复合子工序:

完成第2)步SAP喷洒工序后,输送装置继续带动喷洒有SAP的第二纤维层14移动至第一复合装置处,由于第一复合装置位于下包裹层16成品卷与上纤维层成品卷的位置之间,因此在输送第二纤维层14的同时,输送装置带动下包裹层16继续向第一复合装置的位置处移动,以使带有第二SAP层的第二纤维层14的复合于下包裹层16之上。

第五步、第一纤维层12复合工序,用于通过第二复合装置将第一纤维层12复合于第二纤维层14上,该工序包括以下子工序:

1)第一纤维层12解卷输送子工序:用于对第一纤维层12成品卷进行解卷后利用输送装置使第一纤维层12向第二复合装置的方向持续向前移动;本工序中,将成品第一纤维层12安装于第三安装轴上,通过输送装置带动第一纤维层12的自由端向前方的第二复合装置处持续移动;同样的,第二复合装置位于第二纤维层14成品卷与第一纤维层12成品卷之间的位置处,因此,在利用输送装置带动第一纤维层12持续向第二复合装置移动的同时,还利用输送装置带动复合后的第一纤维层12、第二SAP层和下包裹层16组成的第一复合层向第二复合装置的位置处移动,以将第一复合层与第一纤维层12复合,以复合成第二复合层。

2)第一纤维层12的复合面纵向连续喷胶子工序:以与下包裹层16相同的纵向连续喷胶方式对第一纤维层12的复合面(当第一纤维层12复合于第一复合层上后,该复合面为朝向第一复合层的一面,即为第一复合层的下表面)进行纵向喷胶,从而使得第一纤维层12的下表面的纵向粘胶体布置方式以及位置均与下包裹层16的上表面相同,形成第五粘胶条212。喷胶完成后的第一纤维层12见图8。

3)第一纤维层12的复合面间断横向喷胶子工序:第一纤维层12的复合面进行间断横向喷胶,从而使第一纤维层12下表面的纵向和横向粘胶体布置方式以及位置与下包裹层16的上表面的布置方式和位置相同,形成第二粘胶条202。喷胶完成后的第一纤维层12见图8。

4)第一纤维层12的复合面间断式SAP层喷洒子工序(即第三吸收芯层13喷洒工序):本间断洒SAP子工序的控制方式与间断横向喷胶子工序的控制方式相似。在完成第3)子工序后,而第二SAP颗粒喷洒装置则位于第二复合装置与用于间断横向喷胶的喷胶装置之间的位置处,在第一纤维层12被继续输送至第二复合装置的过程中,同样采用每隔一预定时间便开启第二SAP颗粒喷洒装置向第一纤维层12的复合面喷洒SAP,以形成上述的第三吸收芯层13或者第三SAP层(见图5及图9)。

5)复合子工序:用于将喷胶及喷有第二SAP层的第一纤维层12复合于第一复合层上,以形成第二复合层,然后继续将第二复合层持续的向前输送,以输送至上包裹层10处进行复合。

第六步、上包裹层10复合工序,该工序包括以下子工序:

1)上包裹层10复合面的纵向连续喷胶子工序;

本步骤中,以与上述下包裹层16的上表面或者第一纤维层12的复合面相同的纵向连续喷胶对上包裹层10的复合面(复合于第二复合层上后,则为下表面)进行纵向连续喷胶,以形成第六粘胶条213,因此,此处便不再进行一一赘述。

2)上包裹层10复合面的间断横向喷胶子工序;

本步骤中,以与上述下包裹层16和上表面或者第一纤维层12的复合面相同的方式进行间断横向喷胶方式对上包裹层10的复合面进行间断横向喷胶,以形成第三粘胶条203,从而使上包裹层10下表面的纵向和横向粘胶体布置方式和位置与下包裹层16的上表面和第一纤维层12的上表面的布置方式和位置相同(详见图5及图6)。如此,使得每一具有粘胶体的层的粘胶位置相同,使整个吸收芯体的SAP均位于相应层的相同位置处,使吸收芯体的布置更规范、不会出现杂乱等现象,更能够提高吸收芯体的作用和效果。

3)上包裹层10复合面的第一SAP层连续喷洒子工序;

本步骤中,以与在上述下包裹层16上连续满喷第二SAP层相同的方式,在上包裹层10的复合面喷洒SAP,以形成第一SAP层(第一吸收芯层11)。可以理解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该第一SAP层连续喷洒工序还可以在第五步中的第5)复合子工序之后,喷洒于第一纤维层12上。

4)复合子工序,将喷洒有第一SAP层和纵横粘胶体的上包裹层10复合于第二复合层上,从上包裹层10的自由端端头开始,逐渐复合于第二复合层上,以形成吸收芯体。

第七步、产品热压分切工序,用于将吸收芯体的边缘进行热压封边,然后进行分切,即将产品延纵向分切为符合规定宽度的吸收芯体。

第八步、产品收卷。

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制作工艺,每相邻的两层纤维层之间的其中一层采用纵横喷胶,使每一SAP层被隔离在独立的区域里面,防止由于区域太大,SAP颗粒乱窜、移动的现象,增加了SAP层的稳定性;采用一侧喷胶的方式,保证粘合效果的同时降低喷胶用量,采用间隔喷胶方式,同样降低喷胶用量,使吸收芯体更环保,降低粘胶气味,带给用户更好的感受和体验。采用上述制作工艺使得吸收性物品的吸收芯体的吸水性更好,每相邻两层的吸收芯层之间采用纤维层,增加导流速度,使得扩散性更快,采用多层SAP层,锁水效果更好,不会出现反渗等现象,保证了采用该吸收芯体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干爽性,提升用户满意度。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吸收性物品,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吸收芯体。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