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说是一种眼科用眼压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青光眼是一种慢性眼疾病,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将最终导致失明。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术后易复发,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形成的不良用眼习惯,使病灶引起眼压逐渐升高,并最终导致复发。现有的治疗装置,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1668585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的眼部减压装置”,该技术方案包括罩体,罩体的两端设有固定带,罩体的外壁为硬质罩壳,罩体的内腔的中部设有弧形隔断,在弧形隔断与罩体底部之间设置有充气囊,充气球设置在罩体的外部,充气球顶部的进气口通过通气管与充气囊密闭连通,充气球尾部的进气口设有单向进气阀,在充气球上部设有放气开关。但是,该装置体积过大,使用不方便,需要手动操控充气囊,使用舒适度较差,不利于术后的眼压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眼科用眼压调节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装置体积大、使用舒适度差等问题,其具有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方便快捷、患者依从性良好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该眼科用眼压调节装置包括导流部与控流部,其技术要点是:所述导流部包括柔性的导管部以及设置在导管部末端两侧的翼部。控流部包括矩形的支撑部、设置在支撑部上的环状凸起、扣合在环状凸起开口处的顶盖,顶盖上设有贯穿顶盖的导流缝,环状凸起内形成与导管部相连通的内腔,内腔内设有与环状凸起内壁相配合的滤片。
所述环状凸起外壁上设有凸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翼部的设置保证导管部前端可有效的固定在巩膜层内,环状凸起外壁上设有凸缘,起到定位作用,通过导管部与导流缝的设置,当眼压增大后,将房水经导管、滤片后,通过导流缝排出,实现了眼压降低。通过设置滤片,保证滤过通道通畅不会出现毒副反应,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压力,而且还能固定眼球降压部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等轴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图1中:1导流部、2控流部;
图2中:3开口、4翼部、5内腔、6环状凸起、7顶盖、8导流缝、9滤片、10支撑部、11导管部;
图3中:3开口、6环状凸起、7顶盖、8导流缝、9滤片、11导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4,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该眼科用眼压调节装置包括导流部1与控流部2等部分。其中,导流部1包括柔性的导管部以及设置在导管部末端两侧的翼部4。控流部包括矩形的支撑部10、设置在支撑部上的外壁带有凸缘的环状凸起6、扣合在环状凸起开口3处的顶盖7,顶盖上设有贯穿顶盖的导流缝8,环状凸起内形成与导管部相连通的内腔5,内腔内设有与环状凸起内壁相配合的滤片9。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装置整体置于睑结膜下的间隙中,将导管部置于巩膜层内,导管部的开口置于前房内,导流缝与睑结膜前端平齐,使导流缝与眼球外部相连通,当房水积聚导致眼压升高时,则会通过内腔向外挤压顶盖膨胀变形,使导流缝打开,将多余的房水排出,使眼压降低,当眼压恢复后,导流缝闭合,防止房水流出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