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内阻断功能的顺行主动脉灌注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5254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具有内阻断功能的顺行主动脉灌注管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装置,尤其是具有内阻断功能的顺行主动脉灌注管。



背景技术:

主动脉全弓置换手术+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种经典术式。该手术在施行过程中需要应用到低温停循环技术,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段下半身血液停止流动的时间(根据术者经验不同,大概为15-30分钟不等)。在这段时间中,脊髓、肾脏、肝脏、胃肠等器官都可能受到缺血缺氧的损伤,对病人手术后恢复造成不利。而为了延长停循环的安全时限,医生往往需要将病人体温降到更低,最低达到十八摄氏度,但这样做的后果是对凝血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术后出血量增加,止血困难。

由于目前应用的术式不能在下半身有血液循环的情况下进行,因此下半身重要器官缺血+低温造成的出血倾向是手术的主要难题,导致该手术不能向更基层的单位推广以拯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内阻断功能的顺行主动脉灌注管。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具有内阻断功能的顺行主动脉灌注管,包括:阻断球囊、注液导管和灌注管;

其中,所述灌注管贯穿于所述阻断球囊,所述灌注管与所述阻断球囊之间密封固定连接;

所述注液导管与所述阻断球囊之间密封固定连接;

所述注液导管的一端与所述阻断球囊相连通,所述注液导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自封闭阀。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阻断球囊上开设有导管入口、导管出口,所述灌注管依次穿过导管入口、导管出口与所述阻断球囊密封固定连接;所述注液导管远离所述自封闭阀的一端与所述灌注管并行粘接一起,所述注液导管由所述导管入口处伸入所述阻断球囊内部。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灌注管采用抗弯折且柔软的医用高分子材料。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灌注管内部设置有钢丝网。柔性钢丝网使得灌注管抗弯折,适度弯折后其内腔表面不会出现褶皱,有助于血液的循环。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灌注管的直径为6-9mm,所述灌注管由导管出口伸出所述阻断球囊的长度为0.5-3cm。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灌注管远离所述导管出口的一端固定设置有连接头。连接头与所述灌注管相连通,连接头连接诶至体外循环机上的动脉灌注管路,用于形成体外血液循环的循环回路。

一种具有内阻断功能的顺行主动脉灌注管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将支架放置到患者血管内,使所述支架外壁抵接于血管壁;

步骤b:将具有内阻断功能的顺行主动脉灌注管放置到支架内,通过所述注液导管向所述阻断球囊中注入阻断介质将所述阻断球囊撑起,阻断球囊逐渐与所述支架内壁相贴合,当撑起后的阻断球囊将所述支架的内部空间阻隔为互不相通的两部分时停止阻断介质的注入;所述自封闭阀自动进行密封,从而将所述阻断介质密封在所述阻断球囊内。

步骤c:将循环机连接接头与体外循环机相连,通过所述灌注管对患者下半身进行血液灌注;

步骤d:开始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

具有内阻断功能的顺行主动脉灌注管的应用,用于在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时结合体外循环设备对患者下半身进行血液灌注,获得干净的手术视野。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注液导管往阻断中注入阻隔介质,阻隔介质将具有弹性的阻断囊在支架内部适当位置处撑起,直到阻断球囊的壁与支架的内壁呈“过盈配合”状、紧密无隙地贴合在一起,此时支架内部的空间,也即是所述血管的内部被阻隔为两个互不相通的空间;停止阻隔介质的注入后,鼓起的阻断球囊就将降主动脉内的血液循环阻断。这样,一方面通过阻断球囊阻断降主动脉内(下半身)的血液循环,获得干净的术野;另一方面,在阻断降主动脉的同时,通过灌流管结合体外循环设备对病患者下半身进行血液灌注,这样就不需要将病人体温降到过低,从而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内脏功能和凝血功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孙氏手术中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具有内阻断功能的顺行主动脉灌注管,能有效避免因低温停循环所带来的使病人脊髓、肾脏、肝脏、胃肠等器官受到缺血缺氧的损伤,以及对凝血功能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导致术后出血量增加,止血困难。本实用新型能极大提高手术安全性,改进手术的总体疗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导管入口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手术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1、阻断球囊;2、注液导管;3、灌注管;11、导管入口;22、导管出口;4、自封闭阀;5、钢丝网;7、连接头;100、支架;200、血管;61、第一阻隔腔;62、第二阻隔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至3)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具有内阻断功能的顺行主动脉灌注管,包括:阻断球囊1、注液导管2和灌注管3;所述灌注管3采用抗弯折且柔软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当灌注管3适度弯折时其内部不会出现褶皱,以便有效地保证血液循环。根据需要,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灌注管3内部可设置有钢丝网5以加强灌注管3的承受能力和使用效能,使灌注管3抗弯折。

所述阻断球囊1上开设有导管入口11、导管出口22,所述灌注管3依次穿过导管入口11、导管出口22与所述阻断球囊1密封固定连接。所述阻断球囊1上还引出一根注液导管2,所述注液导管2的一端与所述阻断球囊1相连通,所述注液导管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自封闭阀4,自封闭阀4用于当停止往阻断球囊1内注入阻断介质时自动封闭注入口,从而使得注入的阻断介质不从阻断球囊1倒流。灌注管3远离所述导管出口1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循环机连接接头7,用于与体外循环设备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注液导管2自远离所述自封闭阀4的一端起与所述灌注管3部分牢固粘连,注液导管2经由所述导管入口11处伸入所述阻断球囊1内部,所述注液导管2与所述阻断球囊1之间密封固定连接。伸出阻断球囊1外部的注液导管2与伸出阻断球囊1外部灌注管并联粘接在一起,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便于使用。使用时通过该注液导管2向阻断球囊1中灌注阻断介质。本实施例中所述阻断介质为生理盐水,通过阻隔介质将具有弹性形变性能的阻断球囊1撑起。

本实施例中所述灌注管3的直径为6-9mm,优选8mm,所述灌注管3经由导管出口22探出所述阻断球囊1的长度为0.5-3cm。探出长度优选1cm,长度的选择一方面要实现有效将远端的血液通过灌注管3进行体外循环,另一方面要避免探出部分的灌注管3触碰到相邻的血管壁,造成血管壁破损,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所用支架100的撑起内径为26-32cm,所使用的阻断球囊1被撑起后的内径为30-36cm。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100的撑起内径为28cm,则相应地为了达到“阻断内腔”的目的,所选用的阻断球囊1需为被撑起后其内径为32cm,进而使得阻断球囊1与支架100之间达到一种“过盈配合”状态,阻断球囊1紧密与支架100的内腔贴合。在其它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阻断球囊1和支架100的尺寸,使两者相配合。故所述阻断球囊1的形状可为撑起时为“椭圆柱状”形,其四周侧壁需与支架100紧紧贴附,靠静摩擦的作用使阻断球囊1牢固地位于支架100上。在其它实施例中,可根据不同患者情况选择不同尺寸的阻断球囊1及支架100,以与患者自身的主动脉血管内径相匹配。

阻断球囊1将血管200内阻隔为第一阻隔腔61、第二阻隔腔62,所述第一阻隔腔61与所述第二阻隔腔62互不相通,即所述第二阻隔腔内62的血液因阻断球囊1的阻挡而不能流到所述第一阻隔腔61内,而第一阻隔腔61是手术时的术野部分,从而能获得干净的术野,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同时,结合体外循环设备可对患者下半身进行血液灌注,这样就不需要将病人体温降到过低,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内脏功能和凝血功能,避免了患者的有关器官因长时间缺血缺氧引起的损害,极大降低有术后因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并发症。

一种具有内阻断功能的顺行主动脉灌注管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将支架100放置到患者血管200内,使所述支架100外壁抵接于血管壁;

步骤b:将具有内阻断功能的顺行主动脉灌注管放置到支架100内,通过所述注液导管2向所述阻断球囊1中注入阻断介质将所述阻断球囊1撑起,阻断球囊1逐渐与所述支架100内壁相贴合,当撑起后的阻断球囊1将所述支架100的内部空间阻隔为互不相通的两部分时停止阻断介质的注入;此时,所述自封闭阀4自动进行密封,从而将所述阻断介质密封在所述阻断球囊1内,阻断主动脉血管200内的血液循环。

步骤c:将连接头7与体外循环机动脉灌注管路的连接接头(未示出)相连,通过所述灌注管3对患者下半身进行血液灌注;

步骤d:开始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

具有内阻断功能的顺行主动脉灌注管的应用,主要用于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孙氏手术中,阻断降主动脉,获得干净的手术视野;通过结合体外循环设备对患者下半身进行血液灌注。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主动脉灌注管结构上进行特殊设计,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在主动脉全弓置换手术+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中,这样可以在体外循环温度达到28℃左右时维持对大脑的选择性顺行灌注,然后短暂停循环,打开主动脉弓,在降主动脉内置入术中支架100。然后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具有内阻断功能的顺行主动脉灌注管放入支架100内,注入水使球囊扩张,此时血液不能逆流至第一阻隔腔61干扰手术视野,再将体外循环的动脉端连接到阻断球囊1的灌注管3的循环机连接接头7上,开始对阻断球囊1远端堵住的血管进行血液灌注。从而避免了医生为延长停循环的安全时限而将病人体温降到更低(会降至18-20℃)所带来不良影响。

上述具体实施例只是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宗旨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任何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替换和改变,皆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