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量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7774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流量调节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设计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流量调节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流量调节器在输液管外设有滑轮和限制轨道,通过调节滑轮在限制轨道上的位置调节输液管被挤压的状态,从而实现输液管内液体流动速的控制。该方法精确度较差,只能通过医生和护士观察输液漏斗中液滴的滴落频率进行观察和调节,既不准确也不便利,对于一些用量较少较精确的药物,传统流量调节器更加不适用。

专利CN101905046B提供了一种微剂量流量调节器实现了流量的精确调节,但其结构复杂,尤其使用方面的操作性和稳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因此,提供一种精度更高、指示性更好、操作性更高的流量调节器是目前医药器械领域市场上十分迫切需求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单、稳定性高的流量调节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流量调节器,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胶垫,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通过连接轴同轴连接,上壳体的端面和下壳体的端面相对设置,所述胶垫为环形,胶垫位于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且环绕连接轴,所述上壳体的端面设有进液孔,胶垫相对于上壳体固定,胶垫上对应进液孔设有通孔,下壳体设有宽度渐变的环形凹槽,凹槽的宽端设有出液孔,通孔围绕连接轴的转动轨迹与环形凹槽相配合,上壳体和下壳体的端面对接形成了流量调节空间,药液由上壳体的进液管进入进液孔,进液孔和胶垫的通孔对接,药液通过胶垫进入下壳体的端面,通过旋转使胶垫的通孔与下壳体端面上的环形凹槽的不同宽度的部分对接,实现流量调节,流量调节最大位置为通孔与下壳体的出液孔相对应。

所述下壳体上对应出液孔处设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外壁设有防滑纹。下壳体对应的出液管所连接的导管在重力的作用下有一定的自重,使导管具有一定的滑落风险,防滑纹的设置大大降低了这一风险。

所述上壳体上对应进液孔处设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外壁设有防滑纹。进液管上的防滑纹可以有效避免流量调节器与进液导管分离的风险。

所述防滑纹为螺旋防滑纹,所述防滑纹的突出高度为0.1-0.5mm;

优选的,所述防滑纹的突出高度为0.3mm。螺旋防滑纹相对于环形防滑纹,其螺旋的特性有助于导管套上进液管和出液管,相对于本实用新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本实用新型的流量调节器主要应用于微量药物的调节控制,进液管和与其相配合的导管往往较细,因此,防滑纹的高度需要精确设置,0.3mm的高度既可以满足防滑需求,又适应较细的进液管的要求。

所述进液管的外径渐变设置,由进液孔向外逐渐变细,所述出液管的外径渐变设置,由出液孔向外逐渐变细。进液管和出液管的渐变设置与防滑纹相配合使导管更容易与进液管和出液管相连接,且进一步增强了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液管和出液管与导管的连接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下壳体端面示意图

图中:

1、上壳体 2、下壳体 3、胶垫

4、通孔 5、连接轴 6、环形凹槽

7、进液管 8、出液管 9、出液孔

10、防滑纹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流量调节器,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和胶垫3,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通过连接轴5同轴连接,上壳体1的端面和下壳体2的端面相对设置,所述胶垫3为环形,胶垫3位于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环且绕连接轴5,所述上壳体1的端面设有进液孔,胶垫3相对于上壳体1固定,胶垫3上对应进液孔设有通孔4,下壳体设有宽度渐变的环形凹槽6,凹槽6的宽端设有出液孔9,通孔4围绕连接轴5的转动轨迹与环形凹槽6相配合,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端面对接形成了流量调节空间,药液由上壳体1的进液管进入进液孔,进液孔和胶垫3的通孔4对接,药液通过胶垫3和进入下壳体2的端面,通过旋转使胶垫3的通孔4与下壳体2端面上的环形凹槽6的不同宽度的部分对接,实现流量调节,流量调节最大位置为通孔4与下壳体2的出液孔9相对应,所述下壳体2上对应出液孔9处设有出液管8,所述出液管8外壁设有防滑纹10。

所述上壳体1上对应进液孔处设有进液管7,所述进液管7外壁设有防滑纹。

所述防滑纹10的突出高度为0.3mm。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