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多种类型四肢骨折的急救外固定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2242阅读:6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急救用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适应多种类型四肢骨折的急救外固定支具。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及各类工业、物流、交通等飞速发展,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等高能量创伤呈逐年上升之势,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创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负担之一,其预防和控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根据我国多地区院前急救疾病谱统计数据,创伤居第一位,因此加大对创伤急救的研究,对减少创伤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意义重大。

创伤患者损伤部位中四肢损伤占较高比例,四肢骨折较为常见。骨折早期复位固定有利于有效控制骨折端出血,骨折的稳定可减轻患者疼痛,避免断端间活动激发血管神经损伤,并可有效降低脂肪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其中骨折固定是创伤急救四大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四肢骨折院前急救传统外固定器械是夹板,具体是采用夹板和绷带结合的外固定法。在临床实践中,这种传统夹板外固定法存在使用范围局限、并发症多等缺点,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高能量所致四肢骨折的早期院前急救固定。

目前我国院前急救中较普遍的四肢骨折外固定方法是夹板结合绷带外固定,即将2-4块夹板贴于伤肢,然后用绷带环绕包扎完成外固定。但是此方法存在诸多弊端,①不能跨伤肢近端、远端2个关节固定,固定稳定性差。②目前国内厂家生产的夹板规格、类型单一,急救车上配备的夹板数量有限,不能完成诸如上、下肢多处骨折等复杂骨折的有效外固定。③夹板绷带外固定操作方法不便,至少需要2人才能完成固定,耗时长,不利于院前急救争分夺秒。④由于正常肢体本身粗细不一,骨折后又形成肢体畸形,夹板与伤肢的贴合度差,可能导致局部受压产生并发症,固定后易滑脱。⑤由于夹板外固定自身存在诸多缺陷,患者骨折端可能因为固定效果不佳发生移位,造成二次损伤导致不良后果,疼痛不缓解甚至加重,患者满意度差。因此,四肢骨折急救固定器械和方法亟待研究和探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高效快捷、贴合度优、稳固性好、有效避免骨折部位二次损伤且适应多种类型四肢骨折的急救外固定支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应多种类型四肢骨折的急救外固定支具,包括塑形支撑体、支架及固定带,所述塑形支撑体上设有支架,所述塑形支撑体上还设有固定带。

进一步地,所述塑形支撑体呈L形半包围状,可跨伤肢近端、远端两个关节同时固定,使塑形支撑体与骨折患者相应部位具备优良贴合度,且稳固性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塑形支撑体与人体需固定部位形状相吻合,避免骨折部位移动造成二次损伤。

进一步地,所述塑形支撑体设有通孔,便于散热排湿,透气性好。

进一步地,所述塑形支撑体为一体成型,急救时操作简单快捷。

进一步地,所述塑形支撑体为高分子复合材料,具体是指一种交联聚乙烯发泡材料,是将聚乙烯或改性聚乙烯与各种填料挤出成型,经过电子加速器辐射交联或化学交联,高温发泡制得高分子发泡材料,其表面光洁、泡孔密闭、细腻且均匀、不吸水、环保,同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质量轻、硬度高、不影响X线检查。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设于塑形支撑体外侧,所述支架为硬质承重材质,支架可增加塑形支撑体硬度,支撑塑形支撑体及创伤部位。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带间隔设于塑形支撑体内侧,所述固定带还设于塑形支撑体L形叉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带为高弹性可伸缩材料,所述固定带自由端设有固定扣。

较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固定支具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可跨伤肢近端、远端两个关节同时固定,使塑形支撑体与骨折患者相应部位具备优良贴合度,且稳固性更好。

3、本固定支具根据人体骨折部位需要,分为上臂支具、前臂支具、下肢支具三种类型,可根据不同部位骨折,快速进行外固定。

4、本固定支具在急救时操作简单快速,一位医护人员即可完成固定救治,急救简单高效。

5、本固定支具可避免骨折移位造成二次损伤,患者满意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上臂支具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臂支具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肢支具结构示意图。

其中,1、塑形支撑体,2、支架,3、固定带,4、通孔,5、L形叉口。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适应多种类型四肢骨折的急救外固定支具,包括塑形支撑体1、支架2及固定带3,所述塑形支撑体1上设有支架2,所述塑形支撑体1上还设有固定带3。

所述塑形支撑体1呈L形半包围状。所述塑形支撑体与人体需固定部位形状相吻合。所述塑形支撑体1设有通孔4。所述塑形支撑体1为一体成型。所述塑形支撑体1为高分子复合材料。所述支架2设于塑形支撑体1外侧,所述支架2为硬质承重材质。所述固定带3间隔设于塑形支撑体1内侧,所述固定带3还设于塑形支撑体1L形叉口5处。所述固定带为高弹性可伸缩材料,所述固定带自由端设有固定扣。

具体使用时,医护人员根据创伤者骨折部位不同选择本固定支具合适的类型,将固定带3松开,将塑形支撑体1内侧缓缓扣合于骨折部位,收紧固定带3或者将固定带3固定扣固定好即可。具体类型选择上,若骨折部位为肱骨中上段,选择本实用新型上臂支具;若骨折部位为肱骨下段、肘关节、尺桡骨、掌部,选择本实用新型前臂支具;若骨折部位为股骨干中下段、髌骨、膝关节、胫腓骨、踝关节、足部,选择本实用新型下肢支具。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