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血压耳穴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5275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血压治疗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高血压耳穴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正原发性高血压病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容易产生副作用。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是高血压病的始动因素。心血管系统在植物神经的协调支配下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心率,迷走神经兴奋可对抗交感神经的兴奋,维持正常血压和心血管系统正常功能。耳廓发生学和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表明,迷走神经耳支分布于耳甲区,这个区域也正是耳廓的的内脏代表区。因此,采用持续按摩和压迫相关耳朵神经部位来治疗高血压病不但效果好,而且治疗无副作用,病人无痛苦,无依赖性,但目前针对此研发的高血压耳穴治疗装置结构复杂,购买费用较高,使用也不够方便,,如果设计一款结构简单、价格便宜、使用也较为方便的高血压耳穴治疗装置,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根据上述问题,提出高血压耳穴治疗装置,该治疗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同时价格较为便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血压耳穴治疗装置,包括一可套设于头上的弹性套圈,以及通过扭簧形成连接的左C型夹和右C型夹,所述左C型夹上端设有一凹槽,一根万向连接杆其左端和弹性套圈侧边形成螺纹连接,右端嵌入凹槽内和左C型夹形成连接;所述左C型夹和右C型夹内分别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第二滑槽上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动块和第二滑动块;所述第一、第二滑动块前端分别设有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所述第三滑槽上滑动连接有第一软性电振动块和第二软性电转动块,所述第四滑槽上滑动连接有第三软性电振动块和第四软性电振动块,同时所述第一、第二滑动块后端均设有一位置调节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之优选,所述位置调节装置包括位于第一、第二滑动块后端的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以及连接于第一、第二螺纹孔上的第一螺纹杆和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一、第二螺纹杆后端分别和第一、第二滑动块的后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可调式耳朵夹持装置结合振动按摩装置,能够针对正确的穴位予以持续、稳定地振动按摩治疗,从而使耳穴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其中:1、弹性套圈;2、扭簧;3、左C型夹;4、右C型夹;5、凹槽;6、万向连接杆;7、第一滑槽;8、第二滑槽;9、第一滑动块;10、第二滑动块;11、第三滑槽;12、第四滑槽;13、第一软性电振动块;14、第二软性电转动块;15、第三软性电振动块;16、第四软性电转动块;17、第一螺纹孔;18、第二螺纹孔;19、第一螺纹杆;20、第二螺纹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由图1可知,一种高血压耳穴治疗装置,包括一可套设于头上的弹性套圈1,以及通过扭簧2形成连接的左C型夹3和右C型夹4,在左C型夹3上端设有一凹槽5,一根万向连接杆6其左端和弹性套圈1侧边形成螺纹连接,右端嵌入凹槽5内和左C型夹3形成连接。

在左C型夹3和右C型夹4内分别设有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在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上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动块9和第二滑动块10;第一滑动块9和第二滑动块10前端分别设有第三滑槽11和第四滑槽12,在第三滑槽11上滑动连接有第一软性电振动块13和第二软性电转动块14,在第四滑槽12上滑动连接有第三软性电振动块15和第四软性电振动块16,同时在第一滑动块9和第二滑动块10后端均设有一位置调节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位置调节装置包括位于第一滑动块9和第二滑动块10后端的第一螺纹孔17和第二螺纹孔18,以及连接于第一螺纹孔17和第二螺纹孔18上的第一螺纹杆19和第二螺纹杆20,第一螺纹杆19和第二螺纹杆20后端分别和第一滑动块9和第二滑动块10的后端相连接。

上述结构具体是这样使用的:将弹性套圈1套于头顶,然后通过万向连接杆6将左C型夹3和右C型夹4贴近耳朵,接着根据耳朵的厚度,通过第一螺纹杆19和第二螺纹杆20来调节第一滑动块9和第二滑动块10的间距,具体为:分别转动第一螺纹杆19和第二螺纹杆20,使第一滑动块9和第二滑动块10分别在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上进行横向滑动,以此达到调节第一滑动块9和第二滑动块10的间距的目的;接着根据按摩穴位的位置,分别通过第三滑槽11和第四滑槽12来调节第一软性电振动块13、第二软性电转动块14以及第三软性电振动块15、第四软性电振动块16的位置,调节完毕后,开启四个振动块中的一个或多个,然后通过扭簧2将左C型夹3和右C型夹4夹持于耳朵,使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振动块对准穴位进行振动按摩。

实际应用中,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四个振动块是指微型振动马达。

总的来说,本实用新型采用可调式耳朵夹持装置结合振动按摩装置,能够针对正确的穴位予以持续、稳定地振动按摩治疗,从而使耳穴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