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针折弯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5669阅读:636来源:国知局
克氏针折弯钳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克氏针折弯钳。



背景技术:

克氏针是骨科常用的内固定材料,其原规格一般固定在二十公分左右,直径在0.5-2毫米之间有不同的几种规格。用于固定短小骨折或撕脱骨折等应力不大的骨折固定,也常被用在骨科手术中临时骨折块的固定中。由于广泛应用,克氏针的最大直径逐渐增加到4毫米,配合外固定锁钉来固定骨盆骨折、跟骨骨折等应急较大的骨折。克氏针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情况进行相应折弯处理,普通的钢丝钳在折弯克氏针时,费时耗力,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克氏针折弯钳,该折弯钳结构简单合理,可以根据手术需要方便快捷地对克氏针进行相应折弯处理。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克氏针折弯钳,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铰接的左钳柄、右钳柄,所述左钳柄端部固定左钳板,右钳柄端部固定右钳板,左钳板与右钳板相互配合实现克氏针折弯;左钳板的工作面上固定有第一防滑板,第一防滑板旁边平行设置第一弧形凸起,右钳板上可伸缩设置第二防滑板,所述第二防滑板旁边设置第二弧形凸起;左钳柄与右钳柄闭合时,第一防滑板与第二防滑板相互贴合,第一弧形凸起与第二弧形凸起相互错开、呈平行状布置,所述第一弧形凸起上均布设置卡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防滑板通过弹簧与右钳板相连接,并在第二防滑板与右钳板之间固定设置支撑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弧形凸起与第二弧形凸起的高度相同,支撑棒、第二防滑板及第一防滑板三者高度之和与第一弧形凸起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弧形凸起、第二弧形凸起两者宽度均为0.25cm,第一弧形凸起与第一防滑板之间距离为0.5cm,第二弧形凸起与第二防滑板之间的距离为0.75cm,第一防滑板与第二防滑板的宽度均为1cm。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产品结构简单合理,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单手折弯克氏针,有效提高克氏针的折弯效率及折弯精准度,操作方便快捷,安全系数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左钳板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右钳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3中,包括左钳柄1、右钳柄2、左钳板3、右钳板4、第一弧形凸起5、第二弧形凸起6、卡槽7、第一防滑板8、第二防滑板9、弹簧10、支撑棒11等。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克氏针折弯钳,包括相互铰接的左钳柄1、右钳柄2,所述左钳柄1端部固定左钳板3,右钳柄2端部固定右钳板4,左钳板3与右钳板4相互配合实现克氏针折弯;左钳板3的工作面上固定有第一防滑板8,第一防滑板8旁边平行设置第一弧形凸起5,右钳板4上可伸缩设置第二防滑板9,所述第二防滑板9旁边设置第二弧形凸起6;左钳柄1与右钳柄2闭合时,第一防滑板8与第二防滑板9相互贴合,第一弧形凸起5与第二弧形凸起6相互错开、呈平行状布置,所述第一弧形凸起5上均布设置卡槽7。

第二防滑板9通过弹簧10与右钳板4相连接,并在第二防滑板9与右钳板4之间固定设置支撑棒11。

第一弧形凸起5与第二弧形凸起6的高度相同,支撑棒11、第二防滑板9及第一防滑板8三者高度之和与第一弧形凸起5相同。

第一弧形凸起5、第二弧形凸起6两者宽度均为0.25cm,第一弧形凸起5与第一防滑板8之间距离为0.5cm,第二弧形凸起6与第二防滑板9之间的距离为0.75cm,第一防滑板8与第二防滑板9的宽度均为1c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在进行克氏针折弯作业时,将本实用新型产品的卡槽7置于待折弯的克氏针位置处,调整好折弯钳的角度,单手握住左钳柄1和右钳柄2,用力按压闭合左钳柄1和右钳柄2,此时第二弧形凸起6挤压克氏针,将克氏针折弯,在折弯作业时,克氏针由第一防滑板8和第二防滑板9夹紧,避免窜动。

本实用新型产品的左钳柄1和右钳柄2按压至极限位置时,第一弧形凸起5底面抵靠于右钳板4上,第二弧形凸起6抵靠于左钳板3上,此时第二防滑板9与第一防滑板8相互压紧,且第二防滑板9底部的弹簧压缩,第二防滑板9支撑于支撑棒11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