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抽吸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1903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特别的,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使用的抽吸装置。



背景技术:

抽吸器在医疗上应用广泛,如吸痰、清除手术中的组织液体等。目前医用的抽吸器多是采用负压抽吸法,其快捷方便,但在抽吸的过程中,吸头很容易发生杜塞,在解决吸头堵塞时,多是将负压接口上的负压管卸掉然后接上正压管,利用正压进行反向冲洗,对一些复杂的吸头还需要进行拆卸清洗。当在手术或其他医疗过程中,如果需要持续进行抽吸,当吸头堵塞后需要反复将正压管与负压管交换接入,由此造成操作麻烦、影响治疗效果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医用抽吸器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快速进行反向冲洗的抽吸器。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医用抽吸器,包括吸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硬质的外管体,在靠近外管体顶部的管壁上分别设有正压接头及负压接头,所述的正压接头、负压接头与外管体的管腔贯通,正压接头及负压接头在外管体上上下垂直设置;

在外管体的管腔内设有可上下滑动的内管体,内管体的底端封闭,内管体的顶端与吸头贯通连接,在内管体的管壁上设有开口槽,当内管体在外管体内上下滑动时,开口槽可与正压接头及负压接头分时贯通;

还包括与内管体底端连接的驱动装置,所述的驱动装置能够带动内管体在外管体内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外管体与内管体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位于外管体内壁的环装凹槽内,密封圈为两只,上下设置,所述外管体上的正压接头及负压接头位于两密封圈之间,当内管体上下移动时,内管体上的开口槽也始终处于两密封圈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与内管体底端连接的丝杠、位于外管体管腔内的丝杠螺母,所述的丝杠螺母与外管体的内壁固定,丝杠底端穿过丝杠螺母并伸出外管体底端。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体的底端与丝杠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内管体的底端与轴承的外圈固定,丝杠顶端与轴承的内圈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装置还包括定位装置,所述的定位装置包括两块限位板,两块限位板上下设置在外管体的内壁上,在两块限位板之间的丝杠体上径向设有干涉杆;当丝杠向上运动至干涉杆与上限位板干涉接触后,开口槽与正压接头贯通,负压接头被封堵;当丝杠向下运动至干涉杆与下限位板干涉接触后,开口槽与负压接头贯通,正压接头被封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采用上述结构后,可以灵活对吸头进行负压或正压供给的变换,无须拆卸管路,既能保证负压抽吸的顺利进行,又能及时对堵塞的吸头进行反向冲洗,从而保证了抽吸的顺利进行,有效提高了抽吸效率。该医用抽吸器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可广泛应用与医疗抽吸操作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用抽吸器做详细说明。

如附图1所示,一种医用抽吸器,包括吸头1,吸头1的底部带有螺纹接头2。

如附图1所示,吸管1的螺纹接头2与内管体3的顶端通过螺纹连接,吸管1与内管体3的管腔贯通。

如附图1所示,内管体3位于外管体4之内,内管体3的顶端伸出外管体4的端部,内管体3的底端封闭,外管体4及内管体3采用硬质材料制作。内管体3的外径与外管体4的内径一致,两者的管壁紧密贴合但内管体3可在外管体4内部上下滑动。

如附图1所示,在靠近外管体4顶部的管壁上分别设有正压接头5及负压接头6,正压接头5、负压接头6与外管体的管腔贯通,正压接头5及负压接头6在外管体上上下垂直设置。

如附图1所示,内管体3的管壁上设有开口槽7。

使用时,将正压接头5与正压设备连接,负压接头6与负压设备连接,如附图1所示,当负压接头6与开口槽7贯通后,负压接头6通过内管体3与吸管1贯通,而正压接头5被内管体3的管壁封堵,此时负压设备开通,在内管体3及吸管1内部产生负压,进行正常的抽吸工作。如吸头1发生杜塞后,将内管体3向上移动直至开口槽7与正压接头5贯通,正压接头5通过内管体3与吸管1贯通,而负压接头6被内管体的管壁封堵,此时供给正压,吸头1内的堵塞物被冲出,实现反向冲洗工作。

如附图1所示,为防止杂质通过负压接头6进入到负压设备中或通过正压接头5进入到吸管内,在负压接头6及正压接头5内部设有过滤网8。

为保证内管体3与外管体4之间的密封性,如附图1所示,在外管体4与内管体3之间设有密封圈9,密封圈9位于外管体内壁的环装凹槽内,密封圈为两只,上下设置。对两只密封圈的间距应作出限制,应保证外管体上的正压接头5及负压接头6位于两密封圈之间,而且当内管体4上下移动时,内管体上的开口槽7也始终处于两密封圈之间,并且当开口槽7与正压接头5贯通后,内管体的底端位于下层密封圈下面。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用于驱动内管体3上下移动的装置。

如附图1所示,该驱动装置包括与内管体底端连接的丝杠10、位于外管体管腔内的丝杠螺母11,丝杠螺母11与外管体的内壁固定,丝杠10底端穿过丝杠螺母11并伸出外管体底端。该转动丝杠后,丝杠会产生上下的走动,通过丝杠的走动带动内管体3上下移动,为方便转动丝杠,在丝杠的底端设有旋转把手12。

上述丝杠的转动虽然能够带动内管体3上下移动,但丝杠10在转动的同时内管体3也会发生转动,内管体3的转动会造成吸管1转动,当吸管1还与其他设备连接时,其转动会发生干涉,因此如附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管体3的底端与丝杠10之间通过轴承13连接,内管体3的底端与轴承13的外圈固定,丝杠10顶端与轴承13的内圈固定。采用上述设置后,丝杠10转动,但内管体3不会发生转动,但会随丝杠10的上下移动而在外管体4内产生上下滑动。

通过上述的结构介绍可知,当进行正压接头5与负压接头6的转换时,需要控制内管体3的上下移动距离以保证开口槽7能够准确地与正压接头5或负压接头6贯通。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定位装置。

如附图1所示,定位装置包括限位板14,限位板包括上限位板14-1,下限位板14-2,上下限位板上下设置在外管体4的内壁上,在两块限位板之间的丝杠体上径向设有干涉杆15,上下限位板之间的间距与正压接头5与负压接头6之间的间距一致。

如附图1所示,当丝杠向下运动至干涉杆15与下限位板14-2干涉接触后,丝杠10无法转动,且不能继续下行,此时开口槽7与负压接头6贯通,正压接头5被内管体3的管壁封堵。反向转动丝杠10,丝杠上行,当干涉杆15与上限位板14-1干涉接触后,开口槽7与正压接头5贯通,丝杠10无法继续反向转动,且不能继续上行,负压接头6被内管体的管壁封堵。

当然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装置只是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实施,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在内管体底端连接拉杆的方式进行拉动,但该方式相对于丝杠驱动容易造成拉力或推力不稳的问题,开口槽难以与正压接头或负压接头准确贯通,即使设置了本实施例提供后的限位装置,但当拉力或推力过陡时易造成干涉杆或限位板断裂,造成定位失败。

故,该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