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止血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4939阅读:5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止血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止血贴。



背景技术:

目前,在动、静脉穿刺出针管后,针眼出血,医院临床通常需要医护人员采用医用棉球按压在针眼处进行止血,给医护人员增加的工作强度。同时,如果按压力度过小,容易造成针眼处继续出血,如果按压的力度过大,则容易造成动脉血管堵塞、局部血肿或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止血贴,能够对针眼进行有效止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止血贴,包括粘贴部,粘贴部的背部设置有止血部,所述止血部包括主吸血部和侧吸血部,主吸血部和侧吸血部之间设置有支撑部;主吸血部覆盖出血点,侧吸血部覆盖出血点周边皮肤,主吸血部吸收血液后通过侧吸血部对出血点周边皮肤产生压力。

具体地,所述支撑部包裹所述主吸血部的侧壁,支撑部固设在所述粘贴部上,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侧吸血部上设置有第二开口,出血点流出的血液由第二开口经由第一开口被所述主吸血部吸收。

具体地,所述主吸血部的纵截面为T形,所述支撑部的纵截面为矩形,矩形的一边设置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侧吸血部包括两个纵截面为L形的子部件,两个子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两侧,两个子部件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粘贴部为十字型。

进一步地,所述主吸血部和此吸血部均采用吸血棉。

进一步地,多个止血贴设置在一张安装板上,止血贴与安装板之间设置有易撕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止血贴设置粘贴部、主止血部、侧止血部和支撑部,主吸血部对准出血点,利用粘贴部将止血贴粘在人体上;出血点流出的血液被主吸血部吸收,主吸血部吸收血液后发生膨胀,通过支撑部和侧吸血部对出血点周围皮肤产生压力,从而达到按压并止血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形成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形成产品的侧视图;

图中各个标号表示:1—粘贴部,2—止血部,3—主吸血部,4—侧吸血部,5—支撑部,6—第一开口,7—第二开口,8—子部件,9—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的止血贴,包括粘贴部1,粘贴部1的背部设置有止血部2,所述止血部2包括主吸血部3和侧吸血部4,主吸血部3和侧吸血部4之间设置有支撑部5;主吸血部3覆盖出血点,侧吸血部4覆盖出血点周边皮肤,主吸血部3吸收血液后通过侧吸血部4对出血点周边皮肤产生压力。主吸血部3和侧吸血部4均采用吸血棉;支撑部5采用硬质材料,起到支撑主吸血部3和侧吸血部4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止血贴在使用时,主吸血部3对准出血点,利用粘贴部1将止血贴粘在人体上;出血点流出的血液被主吸血部3吸收,主吸血部3吸收血液后发生膨胀,通过支撑部5和侧吸血部4对出血点周围皮肤产生压力,从而达到按压并止血的目的。

所述侧吸血部4吸收未被主吸血部3吸收的血液,防止发生侧漏。

为了保证由出血点流出的血液顺利被主吸血部3吸收,所述支撑部5包裹所述主吸血部3的侧壁,支撑部5固设在所述粘贴部1上,支撑部5上设置有第一开口6;所述侧吸血部4上设置有第二开口7,出血点流出的血液由第二开口7经由第一开口6被所述主吸血部3吸收。

所述主吸血部3的纵截面为T形,所述支撑部5的纵截面为矩形,矩形的一边设置有所述第一开口6;所述侧吸血部4包括两个纵截面为L形的子部件8,两个子部件8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5的两侧,两个子部件8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开口7。

所述粘贴部1为十字型,实现粘贴部1与皮肤的四个方位的接触,保证粘贴的牢固性。

参见图4和图5,将多个止血贴集成安装在一张安装板9上形成一个产品,便于携带;止血贴与安装板9之间设置有易撕线,通过易撕线可方便地将止血贴由安装板9上撕下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