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回流胆汁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4308阅读:1186来源:国知局
可回流胆汁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可回流胆汁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



背景技术:

胆道引流管是在胆道镜取石手术中,或者在胆管癌术后的扩张引流时,用于引流胆汁和支撑引流道的常用医疗器械。

在做胆道手术时,为了避免术后早期的胆汁漏入腹腔,现在使用较为普遍的是T型管插入胆总管内减压引流胆汁至体外,即一根单管三处开口,它依次包括体外开口,胆道开口和肠道开口,可以通过体外开口出的开关,来控制内或外引流。内外引流的动力完全取决于体外管处、胆道处和肠道处的相对压力大小。当体外段开关打开时,胆道内压力较大时,胆汁会沿该管向体外管和肠道管处流动,起到胆汁的外引流和内引流。当体外段开关关闭时,不会出现外引流,若胆道内压力大于肠道内压力时,胆汁会沿胆道管流向肠管,出现内引流;肠道压力大于胆道压力时,出现肠内容物从肠道开口端逆流至胆道,造成胆道严重的感染。

这种引流术的缺陷是:不能避免肠液的逆流造成胆道内的严重感染,留置时间长,通常需在术后一天后才能拔除,使体液电解质和消化酶随之丢失,致使水电解质紊乱,消化功能下降,另外,因安放T型管不当所致胆漏、胆管损伤、肠管受压损伤、T型管脱出及拔管后引发的胆汁性腹膜炎等,仍时有发生,导致严重后果。

中国专利201020200320.9中提出了一种胃胆管,其包括胆管部分和胃管部分,所述胆管部分与胃管部分合为一体,所述胆管部分的末端为尖形端并开设有正孔,在末端处的管体设为S形塑型,S形塑型部位与平直部位开设有若干胆管侧孔并刻度印刷;所述胃管部分的管体上开设有若干胃管侧孔,其中胃胆管管体的总长度为1000毫米,其中胆管部分长度300毫米-400毫米。在手术时,将胃胆管前端通过胆道镜放置于胆总管内,引流胆汁至体外。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胆汁大量流失。如需回收胆汁至十二指肠,需在术后向外抽动胃胆管,在X线监视下并将其前端送至十二指肠,非常不方便,需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胃胆管容易造成肠液反流入胆管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回流胆汁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能有效防止肠液反流入胆管,避免造成胆汁的大量流失。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回流胆汁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其包括储液袋、内引流管和外引流管,所述内引流管与所述外引流管并排设置且附着连接,所述外引流管的近端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储液袋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一开关,所述内引流管的近端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储液袋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二开关,所述内引流管和所述外引流管均设置有多个与外部连通的通孔。

如上所述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其中,所述外引流管套设于所述内引流管内,且所述外引流管的远端与所述内引流管封闭连接。

如上所述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外引流管为一体结构,且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储液袋为可拆卸连接。

如上所述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内引流管为一体结构,且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储液袋为可拆卸连接。

如上所述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储液袋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储液袋通过螺纹连接。

如上所述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其中,所述内引流管的远端开设有导丝穿过孔。

如上所述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其中,所述内引流管和所述外引流管均设置有多个所述通孔,多个所述内引流管的通孔和多个所述外引流管的通孔均呈非线性排列。

如上所述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其中,多个所述外引流管的通孔的中心点与所述外引流管的近端的距离是所述中心点与所述外引流管的远端的距离的2倍。

如上所述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其中,多个所述内引流管的通孔临近所述内引流管的远端。

如上所述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其中,所述外引流管的管壁上具有多个位置标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可回流胆汁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的关闭,可以有效防止肠液反流入胆管,避免造成胆汁的大量流失,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射入导丝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储液袋,2、内引流管,3、外引流管,4、第一连接管,5、第二连接管,61、第一开关,62、第二开关,7、导丝,8、通孔,9、位置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回流胆汁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其包括储液袋1、内引流管2和外引流管3,所述内引流管2与所述外引流管3并排设置且附着连接,所述外引流管3的近端通过第一连接管4与所述储液袋1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4上设置有第一开关61,所述内引流管2的近端通过第二连接管5与所述储液袋1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5上设置有第二开关62,所述内引流管2和所述外引流管3均设置有多个与外部连通的通孔8。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远”、“近”均以手术操作者为参照。例如,所述外引流管3的“远端”指所述外引流管3远离手术操作者的一端,反之,所述外引流管3的“近端”则指所述外引流管3靠近手术操作者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可回流胆汁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在使用时,使所述内引流管2与肠道连通,所述外引流管3与胆道连通,关闭所述第一连接管4上的第一开关61和所述第二连接管5上的第二开关62。

首先,通过所述储液袋1,便于手术操作者在手术过程中观察引流胆汁引流色、质、量,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回输,降低感染的几率,同时,方便回输;可控回输量,更便于患者术后恢复。

其次,现有技术的内外引流管,在肠管内压力大于胆管内压力时,极易出现肠液反流入胆管的现象,相比较而言,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61和所述第二开关62的关闭,可以有效防止肠液反流入胆管,避免造成胆汁的大量流失,有利于患者的恢复;而且整个装置无单向阀,阻力小,仅通过所述第一开关61和所述第二开关62来控制引流与否,回输与否,装置轻巧简单,设计巧妙,非常适合临床应用。

再者,常规的胆道引流管要么需要间断性从鼻胃管回输,要么引流胆汁持续回输,而不能模拟正常生理状态下,餐后胆汁才会与食物混合的生理。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时,当需要将胆汁引出体外时,打开所述第二连接管5上的第二开关62,可以将梗阻部位上方胆道内淤积的胆汁引出体外,流入储液袋1;当需要将胆汁引入十二指肠时,关闭所述第二连接管5上的第二开关62,所述外引流管3内的胆汁在自身压力作用下经过所述第一连接管4进入所述内引流管2,从而将胆汁引入十二指肠,实现胆汁按照生理需求回流。当所述内引流管2的远端位于胆总管时,胆汁在经所述内引流管2进入胆总管后可以继续流入十二指肠,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胆汁按照生理需求回流,而且不用经过鼻胃管,而是经过我们的胆道引流管。

在如图1所示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引流管3套设于所述内引流管2内,且所述外引流管3的远端与所述内引流管2封闭连接,以便于本实用新型能够长期放置在患者体内,并且方便抽出和更换。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汇总,所述第一连接管4与所述外引流管3为一体结构,且所述第一连接管4与所述储液袋1为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5与所述内引流管2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管5与所述储液袋1为可拆卸连接。具体的是,所述第一连接管4与所述储液袋1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内引流管2的远端开设有导丝穿过孔,以便于在插入所述单管双孔式胆道内外引流管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4在射线下插入导丝7,具体实施时,如图3所示,可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4未与所述储液袋1连接时进行射入。

为了便于引流和疏通,所述内引流管2和所述外引流管3均设置有多个所述通孔8,多个所述内引流管2的通孔8和多个所述外引流管3的通孔8均呈非线性排列,这样可以使胆汁均匀、快速的进入外引流管11内。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外引流管3的通孔8的中心点与所述外引流管3的近端的距离是所述中心点与所述外引流管3的远端的距离的2倍;多个所述内引流管2的通孔8临近所述内引流管2的远端。

在如图2所示的一个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引流管3的管壁上具有多个位置标记9,手术操作者通过影像设备观察位置标记9,可以准确获知所述外引流管3的置入位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