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兽类保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3380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型兽类保定装置,属于动物保定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野外动物的研究工作中,观察与测量非常重要,尤其对动物进行保定工作,能让操作人员更加有效的发挥其职能作用;与此同时,保证操作人员与动物的安全也非常重要。

对动物进行保定既要保证保定的有效性,又要使对动物的损伤降到最小。随着对小型哺乳动物,如啮齿类动物研究的日益重视,对动物体型的测量成为一种必要的基础测量。当前,对野外小型哺乳动物没有专门适用的保定工具,科研人员通常采用徒手抓捕的方式进行保定工作,过程中只戴上较厚的手套作为防护。这种方式不仅工作效率低,还总会难免造成科研人员被咬伤。此外,作为保定对象的动物被抓捕时由于挣扎也极易被误伤,再者,动物处于较激动的应激状态还可能对某些研究项目产生不可知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解决野外小型动物在保定过程中易被误伤,同时操作人员也容易受伤问题,提供了一种小型兽类保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小型兽类保定装置,它包括外笼和软体保护层,

外笼的一侧壁上设置笼门,软体保护层可拆卸的固定于外笼的内表面,软体保护层为连接成一体的三面式结构,该三面式结构包括上保护面、侧保护面和下保护面,所述侧保护面对应于外笼的另一侧壁,该另一侧壁与所述的一侧壁为两个相对的侧壁;

软体保护层的上保护面和下保护面的侧边边缘上分别设置固定绳。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根据小型哺乳动物的生理特性以及野外采集数据的基本要求而设计,它可以有效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且对动物自身不造成损伤,并能有效缓解动物的应激状态。

本装置的外笼能够防止动物逃脱,保护层通过固定绳同时起到辅助保定和保护的作用,本实用新型有效减少了操作人员与动物的直接接触,有效降低了动物伤人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小型兽类保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小型兽类保定装置,它包括外笼1和软体保护层2,

外笼1的一侧壁上设置笼门,软体保护层2可拆卸的固定于外笼1的内表面,软体保护层2为连接成一体的三面式结构,该三面式结构包括上保护面、侧保护面和下保护面,所述侧保护面对应于外笼1的另一侧壁,该另一侧壁与所述的一侧壁为两个相对的侧壁;

软体保护层2的上保护面和下保护面的侧边边缘上分别设置固定绳2-1。

软体保护层2的上保护面和下保护面上分别对应设置四根固定绳2-1。

所述外笼1的顶面或底面上设置辅助笼门。

它还包括布筒3,布筒3的外轮廓呈棱台状,布筒3的小端口与外笼1的笼门入口连接。布筒3没有上下底面,布筒3的大端口可用于连接抓捕笼或其他动物抓捕装置,这样能将使用其它装置抓获的动物经布筒直接赶入保定装置,防止动物逃脱。

保定是指在对动物进行任何操作之前,用人为或机械的方式限制其活动,控制其反抗行为,以保障动物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本实施方式中,外笼1提供了一个坚硬的壳体,软体保护层2直接与动物体接触并可拆卸,外笼1的固定空间可对动物起到保定作用并限制其活动范围,软体保护层2对动物起到辅助保定和保护的作用。

保定过程:在动物未进入保定装置之前,软体保护层2被固定紧贴于外笼1内壁,类似于桶状的结构,便于动物进入到保护层内部。当动物由笼门进入保护层内部空间之后,将保护层与外笼的连接打开,然后使保护层向其内部的动物收紧,直至将动物捆绑起来又不至于勒伤动物,再借助于外笼的空间使保护层及其内部的动物相对固定放置,再对动物进行进一步的操作。

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动物处于保护层内部空间时,将保护层与外笼连接的固定绳解开,然后将上保护面上的固定绳2-1向下穿过外笼的底面,将下保护面上的固定绳2-1向上穿过外笼的顶面,在外笼外面拉紧所有固定绳2-1,使动物被紧紧包裹又不至于勒伤,然后将固定绳2-1固定使动物悬挂于外笼中。之后,针对不同的测量和采样需求,可分别打开笼门或辅助笼门,对动物头部、前足及胸部、后足、腹部及臀部分别进行测量采样。外笼上笼门的设置可根据实际使用中的采样需要,在外笼的各个表面上进行设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