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的持续负压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4444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的持续负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耳廓是一个具有高度三维立体形态的器官,在耳廓再造中,可通过合理使用负压引流技术来防止术腔血肿和实现耳廓塑形。

目前,在耳廓再造中使用的负压引流装置仅具有一根引流管,且该引流管的位置设置不够合理,这导致局部的渗血、渗液不能及时吸出,容易造成再造耳廓血肿,轻者耳廓软骨支架外露,重者耳廓软骨支架感染坏死。因此负压引流装置的使用在耳廓再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负压引流使用不当会造成再造耳廓形状不佳,影响效果。

此外,在公开号为201441497U的中国专利公开文献中,本申请人提出了一种用于耳廓再造的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基于该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开发一种用于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的持续负压引流装置以有效防止术腔血肿和实现耳廓塑形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的持续负压引流装置以有效防止术腔血肿和实现耳廓塑形。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的持续负压引流装置,其包括有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和负压引流器,负压引流器包括有独立的负压引流器Ⅰ、负压引流器Ⅱ和负压引流器Ⅲ,负压引流器Ⅰ、负压引流器Ⅱ和负压引流器Ⅲ分别引出有支架内引流管、支架底部引流管和支架后引流管,支架内引流管的直径小于支架底部引流管的直径,支架底部引流管的直径小于支架后引流管的直径。

支架内引流管依次缠绕固定于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的耳后沟、舟状窝、三角窝和耳甲腔并经支架下方穿出;其主要引流耳廓支架内各个部位的渗液,渗血;负压吸引后,扩张皮肤紧贴于耳廓软骨支架的表面,利于塑形,更容易出现耳廓的形状。由于支架内引流管的直径最小,其缠绕于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内,负压吸引后不会影响再造耳廓的形状。

支架底部引流管依次固定于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的三角窝、耳甲腔并经支架上方穿出;其主要引流耳廓支架内三角窝、耳甲腔的渗液,渗血;负压吸引后,扩张皮肤紧贴于耳廓软骨支架的表面,利于塑形。

支架后引流管置于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后面;用于引流耳廓软骨支架后面皮下的渗液,渗血,以防耳廓软骨支架后面皮下形成血肿,殃及再造耳廓,影响再造耳廓的血运,造成再造耳廓坏死。

上述的支架内引流管和支架底部引流管放置的部分位置有重叠,且耳廓软骨支架是镂空透雕雕刻的,各个位置是互联互通的,若一根引流管阻塞后,另一根引流管同样能起到吸引及耳廓塑形的作用。

作为本发明的更优方案:

上述的支架内引流管在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的耳后沟、舟状窝、三角窝和耳甲腔处的固定包括有:

支架内引流管通过可吸收性缝线在对耳轮底部的绑定;

支架内引流管通过可吸收性缝线在对耳轮上脚位置的固定;

支架内引流管通过可吸收性缝线在对耳轮下脚位置的固定。

上述支架底部引流管在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的三角窝、耳甲腔的固定包括有:

支架底部引流管通过可吸收性缝线在对耳轮下脚的绑定。

上述中的可吸收性缝线在经降解后实现了支架内引流管、支架底部引流管与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的自动脱离,方便了支架内引流管和支架底部引流管的术后取出。

更优地,支架内引流管是经对耳轮上脚的后侧进入三角窝,并经对耳轮下脚的前侧进入耳甲腔。

支架底部引流管经耳轮的后侧进入三角窝,并经对耳轮下脚的后侧进入耳甲腔。

本发明中,三根引流管的设计有效地避免了术腔血肿,并可通过负压吸引使皮瓣与自体肋软骨支架紧密贴覆,塑形完美耳廓;三个负压引流器是独立的互不干扰,有利于观察各个引流管内的压力大小以及引流液的量。这与耳廓再造领域中具有单根引流管的传统负压引流装置相比,本发明可更有效地防止术腔血肿并实现耳廓的完美塑形。此外,引流管通过可吸收性缝线固定于耳廓支架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术后引流管的取出(可吸收性缝线在经降解后可实现引流管与耳廓支架的自动分离)。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2负压引流器、2-1负压引流器Ⅰ、2-2负压引流器Ⅱ、2-3负压引流器Ⅲ、3支架后引流管、4支架底部引流管、5支架内引流管、6耳甲腔、7舟状窝、8三角窝、9对耳轮、10对耳轮上脚、11对耳轮下脚、12可吸收性缝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附图1所示,该实施例包括有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1和负压引流器2,负压引流器包括有独立的负压引流器Ⅰ2-1、负压引流器Ⅱ2-2和负压引流器Ⅲ2-3,负压引流器Ⅰ、负压引流器Ⅱ和负压引流器Ⅲ分别引出有支架内引流管5、支架底部引流管4和支架后引流管3,支架内引流管的外径为 2 mm,内径为1.5 mm;支架底部引流管的外径为 3 mm,内径为2mm;支架后引流管的外径为4 mm,内径为3mm。

支架内引流管依次缠绕固定于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的耳后沟、舟状窝7、三角窝8(支架内引流管经对耳轮上脚的后侧进入三角窝)和耳甲腔6(支架内引流管经对耳轮下脚的前侧进入耳甲腔)并经支架下方穿出;支架内引流管在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的耳后沟、舟状窝、三角窝和耳甲腔处的固定包括有:支架内引流管通过胶原蛋白可吸收缝合线在对耳轮底部的绑定;支架内引流管通过胶原蛋白可吸收缝合线在对耳轮上脚位置的固定;支架内引流管通过胶原蛋白可吸收缝合线在对耳轮下脚位置的固定。

支架底部引流管经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耳轮的后侧进入三角窝,经对耳轮下脚的后侧进入耳甲腔,并经支架上方穿出;支架底部引流管在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的三角窝、耳甲腔的固定包括有:支架底部引流管通过胶原蛋白可吸收缝合线在对耳轮下脚的绑定。

支架后引流管置于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后面。

前述胶原蛋白可吸收缝合线的型号为“6-0”,胶原蛋白可吸收缝合线在满足固定引流管的要求下,其越细,降解速度越快,使用效果越好。

支架内引流管、支架底部引流管和支架后引流管均采用硅胶管,且前端均设有5-6个小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