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医用敷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6481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医用敷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品领域,特别是一种多功能医用敷贴。



背景技术:

在临床治疗中,有时需要进行输液治疗,尤其是几天内患者需要进行多次输液时,需要将输液针头始终插在病人静脉上,并且在输液时将输液头与输液针头对接进行输液,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在多次输液时对皮肤造成多次伤害,但以普通的留置针为例,目前临床仅用普通胶布或全透明敷贴的固定效果不好,使用时间较短,且存在起皱(患者不舒适,粘贴困难、难以通过透明部分观察针口情况)、粘贴不紧(易脱落)等情况,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多功能医用敷贴。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功能医用敷贴,包括肌肤黏贴,所述肌肤黏贴上开有矩形观察口,所述矩形观察口上设有透明观察层,所述肌肤黏贴一侧设有留置预留口,所述透明观察层及肌肤黏贴上设有魔术贴,所述魔术贴为相对两侧设有粘黏层的配套毛勾粘扣带且下表面与透明观察层粘贴连接,所述粘黏层中心位置上层为光面,所述粘黏层中心位置下层设有粘黏棉层,所述肌肤黏贴粘黏部位设有撕贴,所述撕贴截面呈X形交叉贴附。

优选的,所述肌肤黏贴采用矩形的透气型黏贴。

优选的,所述肌肤黏贴的形状符合各身体输液部位的人体力学结构。

优选的,所述肌肤黏贴采用高粘度无刺激无伤害的无纺布制成。

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制作的多功能医用敷贴,可以固定在手背等各身体输液部位上进行多次输液,具有透气功能,在长期使用时可以透过透明观察层观察针口及输液的情况,肌肤黏贴采用高粘度无刺激无纺布制成,粘黏效果好,而且本材料可以进行书写,可以记下与病人相关的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多功能医用敷贴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多功能医用敷贴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多功能医用敷贴的侧视剖图;

图中,1、肌肤黏贴;2、矩形观察口;3、透明观察层;4、留置预留口;5、魔术贴;6、粘黏层;7、粘黏棉层;8、撕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多功能医用敷贴,包括肌肤黏贴(1),所述肌肤黏贴(1)上开有矩形观察口(2),所述矩形观察口(2)上设有透明观察层(3),所述肌肤黏贴(1)一侧设有留置预留口(4),所述透明观察层(3)及肌肤黏贴(1)上设有魔术贴(5),所述魔术贴(5)为相对两侧设有粘黏层(6)的配套毛勾粘扣带且下表面与透明观察层(3)粘贴连接,所述粘黏层(6)中心位置上层为光面撕贴,所述粘黏层(6)中心位置下层设有粘黏棉层(7),所述肌肤黏贴(1)粘黏部位设有撕贴(8),所述撕贴(8)截面呈X形交叉贴附;所述肌肤黏贴(1)采用矩形的透气型黏贴;所述肌肤黏贴(1)的形状符合各身体输液部位的人体力学结构;所述肌肤黏贴(1)采用高粘度无刺激无伤害的无纺布制成。

本技术方案的特点为,肌肤黏贴上开有矩形观察口,矩形观察口上设有透明观察层,肌肤黏贴一侧设有留置预留口,透明观察层上设有魔术贴,魔术贴为相对两侧设有粘黏层的配套毛勾粘扣带且下表面与透明观察层粘贴连接,粘黏层中心位置上层为光面,粘黏层中心位置下层设有粘黏棉层,撕贴为X交叉贴附,可以固定在手背等各身体输液部位上进行多次输液的医疗器具,具有透气功能,在长期使用时可以透过透明观察层观察针口及输液的情况,肌肤黏贴采用高粘度无刺激无伤害的无纺布制成,粘黏效果好,而且本材料可以进行书写,可以记下与病人相关的信息。

具体使用时:首先,将留置针扎入手背等各身体输液部位上的静脉内并且将肌肤黏贴贴在针口处,将输液管路放在魔术贴内,通过两端的粘黏层进行固定,并且将输液器的注射部分放置于留置预留口内进行使用,本用品更平整的服帖设计,防止针头或管路移位,中部大面积透明设计,除具有透气性,也可随时观察伤口、针孔及管路液体状态,对开型粘贴设计,轻巧实用,可快速准确粘贴,避免手部直接接触,防止交叉感染,魔术粘扣(粘扣内有固定胶贴)设计,使管路固定,同时不再有缠绕烦恼,减少由于管路缠绕或拖拽针头移位或脱落的风险,高密度环保材质,具有高粘贴力,平整服帖,无刺激,不易过敏等特性,而且X形撕贴可以在撕开进行粘贴时撕下更加方便快捷。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