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6328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



背景技术: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透析导管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材。常见的透析导管为图1所示的双腔导管,包括双腔导管主体1(管内设有隔板将内腔分隔成两个彼此独立的腔道,一个腔道出血,一个腔道进血)以及连接在双腔导管主体1顶端的接头2、蝶形夹3,两根外置支管4通过接头2与双腔导管主体1连接,此外,现有双腔导管还包括连接于外置支管4的肝素帽5以及用于夹住外置支管4的导管夹子6等部件。

较常用于血透的中心静脉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采用双腔导管透析时,双腔导管主体1留置在中心静脉中,接头2及以上的部分(包括两根外置支管4)均置于体外并通过医用胶布粘在皮肤表面进行固定(见图2所示,图中导管的虚线部分经皮下隧道插入静脉中,实线部分露出在身体外部)。双腔导管露在体外的部分给患者穿脱衣服和其它日常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经常一不小心就会碰触到外置支管4,大力度的碰撞/拉扯有可能造成双腔导管主体1移位甚至从中心静脉中滑脱出来。此外,导管外置的部分还影响美观,给病人带来较重的心理负担。更加严重的是,由于透析导管中除双腔导管主体1外的其它部分均置于体外,极易出现导管出口部位感染以及皮下隧道感染,甚至导管感染,严重感染的需拔管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整体结构简单、插管后无支管置于体外的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包括用于留置在静脉中的导管主体以及用于留置在皮下的可反复穿刺管,所述可反复穿刺管的前端连接于导管主体并与导管主体内部的腔道相通,所述可反复穿刺管的末端封闭,所述可反复穿刺管上还设有用于对其在皮下进行限位固定的导管固定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包括两根可反复穿刺管和一根导管主体,所述导管主体内部设有两个腔道,所述两根可反复穿刺管各自对应与导管主体内部的一个腔道相通。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包括两根可反复穿刺管和两根导管主体,所述导管主体内部均设有一个腔道,每根可反复穿刺管均对应连接于一根导管主体。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可反复穿刺管包括膨体聚四氟乙烯或聚氨酯制成的外层和内层,所述外层和内层之间设有中间层,所述中间层为拔针后可立即回缩止血的弹性硅胶层或拔针后可自愈合的高分子弹性材料层。

优选的,所述导管固定结构包括用于将两根可反复穿刺管的末端固定连接到一起的连接件。

进一步,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连接在一根可反复穿刺管末端的公扣以及固定连接在另一根可反复穿刺管末端的母扣,所述公扣插入母扣中从而将两根可反复穿刺管连接到一起。

更进一步,所述可反复穿刺管的末端通过设于其内腔中的隔片封堵住,所述可反复穿刺管的管壁往上延伸高出隔片形成用于安装公扣及母扣的锁扣安装腔,所述公扣及母扣分别安装在一根可反复穿刺管的锁扣安装腔中,所述公扣包括一往外凸起的条形插入头,所述母扣包括一与所述条形插入头匹配的插槽,所述条形插入头的外周面上设有片状侧翼,所述片状侧翼的外沿平齐于可反复穿刺管外周面或位于可反复穿刺管外周面的内侧,所述条形插入头插入插槽后,所述片状侧翼露出在母扣外部,所述片状侧翼上开设有穿线孔,将所述片状侧翼与皮肤缝合到一起后即可对所述可反复穿刺管的末端进行限位固定。

优选的,所述导管固定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于可反复穿刺管前端和/或末端的片状侧翼,所述片状侧翼上开设有穿线孔,将所述片状侧翼与皮肤缝合到一起后即可对所述可反复穿刺管进行限位固定。

优选的,所述导管固定结构包括固定套设在可反复穿刺管前端和/或末端的涤纶套环。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可反复穿刺管的外周面上设有环形和/或螺旋形的凹槽。

本发明提供的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相比现有的透析导管(例如背景技术中的双腔导管)省略了蝶形夹、肝素帽及导管夹子等部件,其整体结构更简单。更加重要的是,采用本发明做中心静脉置管术时,术后可反复穿刺管埋藏于皮下隧道中固定,皮面插管口可用线缝合,因而大幅降低了感染率。另外,由于导管藏于皮下,减少了因病人日常穿脱衣物碰撞/拉扯导管致使导管移位的机率,大大提高了患者日常活动的方便性,血透开始时通过针头经皮肤穿刺入可反复穿刺管中,透析完成并肝素水封管后拔针按压止血即可,后期透析成本较现有导管要低且护理更加简单(现有透析导管每次透析后都需更换肝素帽和导管皮肤出口处敷料包,且每次还要对导管皮肤出口部位、导管接头及出口处进行消毒处理)。最后,由于上述可反复穿刺管藏于皮下,整个透析导管无外置部分,美观性较好,也有利于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双腔导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双腔导管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单独置管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采用图3所示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单独置管示意图;

图6为采用图4所示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同时置管示意图;

图7为采用图4所示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两侧颈内静脉同时置管示意图;

图8为采用图4所示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两侧股静脉同时置管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可反复穿刺管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所示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中两根可反复穿刺管末端即将通过公扣和母扣连接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3所示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中两根可反复穿刺管末端通过公扣和母扣连接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10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图1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1——双腔导管主体2——接头3——蝶形夹

4——外置导管5——肝素帽6——导管夹子

10——导管主体11——可反复穿刺管11a——外层

11b——内层11c——中间层11d——隔片

12a——连接件12b——片状侧翼12c——涤纶套环

12a1——公扣12a2——母扣12a1a——条形插入头

12a2a——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3、4、10-14所示,一种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包括用于留置在静脉中的导管主体10以及用于留置在皮下的可反复穿刺管11,可反复穿刺管11的前端连接于导管主体10并与导管主体10内部的腔道相通,可反复穿刺管11的末端封闭,可反复穿刺管11上还设有用于对其在皮下进行限位固定的导管固定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除下面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结构外,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结构(以下描述的结构在附图中未示出):例如导管主体10内设有3个腔道,在导管主体10的顶端连接3根可反复穿刺管11,每根可反复穿刺管11对应与一个腔道连通,其中一个腔道作为进血腔、一个腔道作为出血腔、第三个腔道可作为长期肠外营养,长期抗生素注射,长期止痛药注射的给予途径。当然,上述包含3个腔道的导管主体10直径较粗,实际使用时,其不可用于锁骨下静脉插管,但可用于血管内径相对较粗的颈内静脉。另外,上述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还可以采用以下结构:例如其包含两根导管主体10,一根导管主体10内设有2个腔道,其中一个腔道为进血腔,另一个腔道作为长期肠外营养,长期抗生素注射,长期止痛药注射的给予途径,在该包含2个腔道的导管主体10顶端对应连接两根可反复穿刺管11,每根可反复穿刺管11对应与1个腔道连通;另一根导管主体10内设1个腔道,该腔道作为出血腔,在该包含1个腔道的导管主体10顶端对应连接一根与其内部腔道连通的可反复穿刺管11,设有2个腔道的导管主体10用于插颈内静脉,设有1个腔道的导管主体10插锁骨下静脉或另一侧的颈内静脉。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相比现有的透析导管(例如背景技术中的双腔导管)省略了蝶形夹3、肝素帽5及导管夹子6等部件,其整体结构更简单。更加重要的是,采用本发明做中心静脉置管术时,术后可反复穿刺管11埋藏于皮下隧道中固定,皮面插管口可用线缝合,因而大幅降低了感染率。另外,由于导管藏于皮下,减少了因病人日常穿脱衣物碰撞/拉扯导管致使导管移位的机率,大大提高了患者日常活动的方便性,血透开始时通过针头经皮肤穿刺入可反复穿刺管11中,透析完成并肝素水封管后拔针按压止血即可,后期透析成本较现有导管要低且护理更加简单(现有透析导管每次透析后都需更换肝素帽5和导管皮肤出口处敷料包,且每次还要对导管皮肤出口部位、导管接头及出口处进行消毒处理)。最后,由于上述可反复穿刺管11藏于皮下,整个透析导管无外置部分,美观性较好,也有利于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两个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见图3所示,一种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包括两根用于留置在皮下的可反复穿刺管11和一根用于留置在静脉中的导管主体10,导管主体10内部设有两个腔道,两根可反复穿刺管11各自对应与导管主体10内部的一个腔道相通,可反复穿刺管11的末端封闭,可反复穿刺管11上还设有用于对其在皮下进行限位固定的导管固定结构。

上述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可选用图5所示置管方式(图中虚线为埋藏于皮下隧道中的可反复穿刺管11以及插入静脉中的导管主体10),导管主体10插入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两根可反复穿刺管11插入打好的皮下隧道中并固定,应当注意的是,固定后的可反复穿刺管11各转弯部位必须保证平缓,不得出现急弯/折弯的情况,最后将皮面插管口用线缝合(为简化表述,清洗、消毒等其它常规处理步骤已全部略去,未作具体描述)。

实施例2:

见图4所示,一种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包括两根用于留置在皮下的可反复穿刺管11和两根用于留置在静脉中的导管主体10,导管主体10内部均设有一个腔道,每根可反复穿刺管11均对应连接于一根导管主体10,可反复穿刺管11的末端封闭,可反复穿刺管11上还设有用于对其在皮下进行限位固定的导管固定结构。

上述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可选用图6所示置管方式(图中虚线为埋藏于皮下隧道中的可反复穿刺管11以及插入静脉中的导管主体10),一根导管主体10插入颈内静脉,另一根导管主体10插入锁骨下静脉,两根导管主体10上连接的可反复穿刺管11分别插入打好的皮下隧道中并固定,与实施例1一样,固定后的可反复穿刺管11各转弯部位应当保证平缓,不得出现急弯/折弯的情况,最后再将皮面插管口用线缝合(为简化表述,清洗、消毒等其它常规处理步骤已全部略去,未作具体描述)。

另外,上述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也可选用图7所示置管方式(图中虚线为埋藏于皮下隧道中的可反复穿刺管11以及插入静脉中的导管主体10),两根导管主体10分别插入两侧颈内静脉,两根导管主体10上连接的可反复穿刺管11分别插入打好的皮下隧道(皮下隧道横跨颈部)中并固定,与前述置管方式一样,固定后的可反复穿刺管11各转弯部位应当保证平缓,不得出现急弯/折弯的情况,最后再将皮面插管口用线缝合(为简化表述,清洗、消毒等其它常规处理步骤已全部略去,未作具体描述)。

此外,上述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还可选用图8所示置管方式(图中虚线为埋藏于皮下隧道中的可反复穿刺管11以及插入静脉中的导管主体10),两根导管主体10分别插入两侧股静脉,两根导管主体10上连接的可反复穿刺管11分别插入打好的皮下隧道(皮下隧道横跨腹部)中并固定,与前述任意一种置管方式一样,固定后的可反复穿刺管11各转弯部位应当保证平缓,不可出现急弯/折弯的情况,最后再将皮面插管口用线缝合(为简化表述,清洗、消毒等其它常规处理步骤已全部略去,未作具体描述)。

在上述实施例1和2中,为避免表面光滑(光滑的表面更利于穿入皮下隧道)的可反复穿刺管11在皮下隧道中往下滑动移位,上述导管固定结构包括用于将两根可反复穿刺管11的末端固定连接到一起的连接件12a。皮下隧道周围的皮肤和肌肉紧紧相连未分离,将两根可反复穿刺管11的末端固定连接到一起后,由于皮下隧道周围皮肤和肌肉的阻挡作用,可以更好地限定可反复穿刺管11的位置,避免两根可反复穿刺管11都往下滑移导致导管主体10插入静脉过深的情况。

优选的,如图10-12以及图14所示(此处采用图10-12以及图14对连接件12a的结构进行说明,虽然图10-12以及图14中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采用实施例1的结构,但需要提醒本领域技术人员注意的是,上述附图所示结构的连接件12a并非只限于用在实施例1的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上,其同样可用于本申请其他实施方案中),连接件12a包括固定连接在一根可反复穿刺管11末端的公扣12a1以及固定连接在另一根可反复穿刺管11末端的母扣12a2,公扣12a1插入母扣12a2中从而将两根可反复穿刺管11连接到一起。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12a采用卡扣结构时,需要在可反复穿刺管11末端所处皮下隧道表面开切口,这样才能通过人手操作将公扣12a1插入母扣12a2中,卡扣连接好后再将该切口用线缝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发明虽然未对公扣12a1与母扣12a2之间是如何卡合连接的以及二者相互配合的连接结构是怎样的作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上述公扣12a1与母扣12a2的具体结构可以在现有技术中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现有技术中存在多种可实现本申请发明目的的卡扣结构,这些可实现发明目的的卡扣结构理论上都可以应用于本申请。

具体来说,见图12,上述可反复穿刺管11的末端通过设于其内腔中的隔片11d封堵住,可反复穿刺管11的管壁往上延伸高出隔片11d形成用于安装公扣12a1及母扣12a2的锁扣安装腔,公扣12a1及母扣12a2各自对应安装在一根可反复穿刺管11的锁扣安装腔中,公扣12a1包括一往外凸起的条形插入头12a1a,母扣12a2包括一与条形插入头12a1a匹配的插槽12a2a,条形插入头12a1a的外周面上设有片状侧翼12b,片状侧翼12b的外沿平齐于可反复穿刺管11外周面或位于可反复穿刺管11外周面的内侧,见图14所示,条形插入头12a1a插入插槽12a2a后,片状侧翼12b露出在母扣12a2外部,片状侧翼12b上开设有穿线孔,将片状侧翼12b与皮肤缝合到一起后即可对可反复穿刺管11的末端进行限位固定。将片状侧翼12b设置在条形插入头12a1a外周面上且限定其外沿平齐于可反复穿刺管11外周面或位于可反复穿刺管11外周面内侧存在以下好处:1、相比片状侧翼12b直接设置在可反复穿刺管11外周面上,上述将片状侧翼12b设置在条形插入头12a1a外周面上且限定其外沿平齐于可反复穿刺管11外周面或位于可反复穿刺管11外周面内侧更利于管道穿入皮下隧道,穿管过程中不会出现片状侧翼12b刮蹭/拉扯皮下隧道壁的情况,有利于减轻皮下隧道损伤、减少皮下出血。2、条形插入头12a1a插入插槽12a2a后,片状侧翼12b露出在母扣12a2外部,使得两根可反复穿刺管11的末端之间存在一个间隙,术后肌肉会逐渐长入该间隙中,这对于可反复穿刺管11末端的固定也是有好处的。

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方案中,优选的,上述可反复穿刺管11采用图9所示结构:其包括膨体聚四氟乙烯或聚氨酯制成的外层11a和内层11b,外层11a和内层11b之间设有中间层11c,中间层11c为拔针后可立即回缩止血的弹性硅胶层或拔针后可自愈合的高分子弹性材料层。

另外,见图12-14所示(此处采用图12-14对导管固定结构进行说明,虽然图12-14为图10和11的局部放大图,而图10和11中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采用实施例1的结构,但需要提醒本领域技术人员注意的是,附图12-14所示结构的导管固定结构并非只限于用在实施例1的可穿刺的血液透析导管上,其同样可用于本申请其他实施方案中),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方案中,导管固定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于可反复穿刺管11前端和/或末端的片状侧翼12b(对于采用卡扣结构将两根可反复穿刺管11末端连接到一起的情况,如前面的描述内容及图12和14所示,可反复穿刺管11末端的片状侧翼12b只需设在公扣12a1的条形插入头12a1a上即可,而不必设置在可反复穿刺管11末端外周面),片状侧翼12b上开设有穿线孔,将片状侧翼12b与皮肤缝合到一起后即可对可反复穿刺管11进行限位固定。

同样优选的,见图12和14所示,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方案中,导管固定结构包括固定套设在可反复穿刺管11前端和/或末端的涤纶套环12c(涤纶套环在业内也被称为“cuff”)。涤纶套环12c可以帮助固定可反复穿刺管11,减少导管滑动移位的机率,具体而言,由于涤纶套环12c采用涤纶编织而成,纤维间存在微小间隙,留置于皮下一段时间后,随着肌肉的生长,其逐渐会与肌肉粘连到一起,故能够很好地帮助固定可反复穿刺管11。

最后,在本发明中,可反复穿刺管11的外周面上设有环形和/或螺旋形的凹槽(该环形和/或螺旋形的凹槽在附图中未示出)。在可反复穿刺管11的外周面上开设环形和/或螺旋形凹槽的目的也起帮助可反复穿刺管11限位固定的作用,当术后肌肉生长填入凹槽中后能够较好地避免可反复穿刺管11滑动/转动。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方便地理解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本发明的一些附图和描述已经被简化,并且为了清楚起见,本申请文件还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构成本发明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