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导穿刺所留置引流管潜行置入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4164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引导穿刺所留置引流管潜行置入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引导穿刺所留置引流管潜行置入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引流管的留置采用两类方式:

1、切开方式(开放式)置入:通过切开的创口直接将引流管留置或者结合借助其他器械从临近切口的位置打通皮下隧道留置引流管。

2、穿刺方式(闭式)置入:通过穿刺套针或者穿刺后导入的导丝将引流管引导置入。

根据不同的引流管留置方式,其在临床上也各有其适用范围和特点。

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引入,第二种方式在临床上的使用较前广泛。但因其穿刺道为直线性,所留置的引流管位于引流腔(隙)至皮肤穿刺孔之间部分也为直线性,穿刺道距离短、且易受皮肤条件及皮下组织厚度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易出现管周渗液、引流管松动甚至逆行感染,尤其对于重度肥胖或者消瘦明显的患者。

例如:常见的神经外科腰池引流留置引流管时间一般在2-3周,重度肥胖患者在进行翻身等活动时,因肥厚的皮下脂肪层导致皮肤与引流管之间易于发生相对运动或者张力造成松动;而对于消瘦明显的患者易于出现脑脊液沿引流管与穿刺孔之间的间隙渗出,甚至在置管过程中即开始出现脑脊液渗出,即使给予穿刺孔周围皮肤缝扎还是易于渗出。

上述两种情况均造成引流管维护困难,引流治疗效果差,甚至增大了逆行感染风险,即使中途再重新穿刺置管,包括更换腰椎穿刺间隙,仍存在以上缺陷,最终影响了治疗效果甚至造成感染。对于腰背部皮肤条件不良者(如:临近的浅表炎症等)也严重影响了腰池引流的实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引导穿刺所留置引流管潜行置入的装置。本装置通过设计全新的结构,使其可以在引流管头段(前段)已经进入目标腔(隙)后,将尾段(近段)在体内潜行一定的距离再引出体外,进而从本质上解决了现有直线性穿刺所留置的导管易于发生引流管松动、管周渗液从而增加感染风险的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引导穿刺所留置引流管潜行置入的装置,包括:

套管,所述套管内具有第一穿刺针芯、第二穿刺针芯、第三穿刺针芯及第四穿刺针芯;

所述第一穿刺针芯的前部为尖端,第一穿刺针芯上具有第一卡合部,第一穿刺针芯的尾部具有第一手柄;

所述第二穿刺针芯的前端具有与所述第一穿刺针芯上的第一卡合部相适配的第二卡合部,第二穿刺针芯的尾部具有第二手柄;

所述第三穿刺针芯的前部为尖端,第三穿刺针芯上具有第三卡合部,第三穿刺针芯的尾部具有第三手柄;

所述第四穿刺针芯的前端具有与所述第三穿刺针芯上的第三卡合部相适配的第四卡合部,第四穿刺针芯的尾部具有第四手柄;

四个穿刺针芯的前端均凸出于所述套管的前端;

四个手柄均凸出于所述套管的后端。且四个穿刺针芯凸出穿刺套管后端的长度相同,能合并在一起。

上述结构使得四个穿刺针芯卡合在一起露出套管前端为圆锥状。且第一穿刺针芯和第二穿刺针芯构成上半椎体,第三穿刺针芯和第四穿刺针芯构成下半椎体。

优选的,所述第一穿刺针芯、第二穿刺针芯、第三穿刺针芯及第四穿刺针芯的前端形成圆锥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套管上具有握持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合部包括位于第一穿刺针芯内部的第一曲面及位于第一穿刺针芯侧部第二曲面,使得第一穿刺针芯俯视第一曲面呈现向左端(头侧)凸起的弧形边,从侧面看第二曲面呈现出向右侧(尾侧)凸起的弧形边,能与引流管光滑接触,亦无锐角。

优选的,所述第二卡合部包括位于第二穿刺针芯内部的第三曲面及位于第二穿刺针芯侧部第四曲面,使得第二穿刺针芯俯视第三曲面呈现向左侧凸起的弧形边,从侧面看第四曲面呈现出向右侧凸起的弧形边。第二卡合部与第一卡合部完全相适配两卡合部卡和后能紧密衔接,避免了穿刺过程中软组织嵌入。

优选的,所述第三卡合部为平面结构,且第三穿刺针芯的主体部分横断面为扇环形截面。

优选的,所述第四卡合部为平面结构,且第四穿刺针芯的主体部分横断面为扇环形截面。第三穿刺针芯和第四穿刺针芯紧贴为一体后,二者主体形成圆心角为180°的扇环形截面结构,使得第三穿刺针芯和第四穿刺针芯主体部的向心侧共同成为可以容纳引流管的沟槽。

同时,第二穿刺针芯工作侧面向第一和第二卡合部过渡的界面至锥型尖端的距离等于第四穿刺针芯上第四卡合部距离锥型尖端的距离,以保证本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使穿刺针可同时进入上下卡合部之间(即第一、二卡合部之间,第三、四卡合部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四穿刺针芯的前端向心侧具有导向弧面。

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引导穿刺所留置引流管潜行置入的装置,包括:

第一穿刺针芯和第二穿刺针芯;

所述第一穿刺针芯的前部为尖端,第一穿刺针芯上具有第一卡合部,第一穿刺针芯的尾部具有第一手柄;

所述第二穿刺针芯的前端具有与所述第一穿刺针芯上的第一卡合部相适配的第二卡合部,第二穿刺针芯的尾部具有第二手柄。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合部包括位于第一穿刺针芯内部的第一曲面及位于第一穿刺针芯侧部第二曲面,使得第一穿刺针芯俯视第一曲面呈现向左侧凸起的弧形边,从左侧视第二曲面呈现出向右侧凸起的弧形边,能与引流管光滑接触,亦无锐角。

优选的,所述第二卡合部包括位于第二穿刺针芯内部的第三曲面及位于第二穿刺针芯侧部第四曲面,使得第二穿刺针芯从上向下看去第三曲面呈现向左侧凸起的弧形边,从侧面看第四曲面呈现出向右侧凸起的弧形边。第二卡合部与第一卡合部完全相适配,两卡合部卡和后能紧密衔接,避免了穿刺过程中软组织嵌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依靠套管及四个穿刺针芯的配合,可以对体型较胖患者进行引流管侧向牵引,使引流管潜行一定距离再从皮下穿出,从而延长引流管的皮下长度,能有效降低现有技术中因直线性穿刺道置管造成的易出现引流管松动、引流管管周渗液甚至逆行感染的风险。

(2)依靠第一穿刺针芯及第二穿刺针芯配合,对体型较瘦患者可以单独使用第一、二穿刺针芯操作,第一穿刺针芯和第二穿刺针芯合并为一体后呈半锥型的穿刺结构,操作过程中在第一穿刺针芯牵拉引流管离开垂直穿刺道后可用手按压引流管前段近侧的皮下部分以固定前段,再继续进行引流管侧向牵引,使引流管侧向从皮下穿出,从而延长引流管在皮下的长度,能有效降低现有技术中因直线性穿刺道置管造成的易出现管周渗液、引流管松动甚至逆行感染的风险。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左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右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仰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前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后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第一穿刺针芯在套管中的左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第一穿刺针芯在套管中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第二穿刺针芯在套管中的左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第二穿刺针芯在套管中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装置在穿刺针卡入上下卡和口内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装置在保持引流管头段位置不动状态下穿刺针回退的状态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装置在穿刺针退出完成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装置在将引流管开始侧向钩拉牵引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装置在引流管引出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左视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俯视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1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接触到穿刺针的状态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1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穿刺针回退的状态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1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穿刺针回退完成的状态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1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引流管开始牵引的状态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1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引流管部分牵引出体外的状态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引导引流管潜行置入完毕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

第一穿刺针芯1-1,第一手柄1-2,第一尖端1-3,第一卡合部1-4;

第二穿刺针芯2-1,第二手柄2-2,第二卡合部2-3;

第三穿刺针芯3-1,第三手柄3-2,第三尖端3-3,第三卡合部3-4;

第四穿刺针芯4-1,第四手柄4-2,第四卡合部4-3,导向弧面4-4,沟槽4-5;

套管5-1,握持部5-2;

引流管6;

穿刺针7;

缝合线8。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直线性穿刺留置引流管容易出现多种问题,例如直线穿刺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易于出现管周渗液、引流管松动甚至逆行感染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发明设计了本装置。

实施例1:一种引导穿刺所留置引流管潜行置入的装置,其结构如图1-11所示,包括:

套管5-1,所述套管5-1内具有第一穿刺针芯1-1、第二穿刺针芯2-1第三穿刺针芯3-1及第四穿刺针芯4-1;

所述第一穿刺针芯1-1的前部为第一尖端1-3,第一穿刺针芯1-1上具有第一卡合部1-4,第一穿刺针芯的尾部具有第一手柄1-2;

所述第二穿刺针芯2-1的前端具有与所述第一穿刺针芯上的第一卡合部1-4相适配的第二卡合部2-3,第二穿刺针芯2-1的尾部具有第二手柄2-2,且第二穿刺针芯2-1具有第二尖端;

所述第三穿刺针芯3-1的前部为第三尖端3-3,第三穿刺针芯3-1上具有第三卡合部3-4,第三穿刺针芯3-1的尾部具有第三手柄3-2;

所述第四穿刺针芯4-1的前端具有与所述第三穿刺针芯3-1上的第三卡合部3-4相适配的第四卡合部4-3,第四穿刺针芯4-1的尾部具有第四手柄4-2,且第四穿刺针芯4-1具有第四尖端;

四个穿刺针芯的前端均凸出于所述套管5-1的前端;

四个手柄均凸出于所述套管5-1的后端。

作为较佳的结构,所述第一穿刺针芯1-1、第二穿刺针芯2-1第三穿刺针芯3-1及第四穿刺针芯4-1的前端形成圆锥型结构,针芯的主体形成圆柱状结构;可以使得本装置方便地进行穿刺。通常情况下,第一穿刺针芯1-1和第二穿刺针芯2-1在套管5-1内为上半部分,第三穿刺针芯3-1及第四穿刺针芯4-1在套管5-1内为下半部分。

同时,所述套管5-1上具有握持部5-2,可以在穿刺过程中方便进行握持。

位于第一穿刺针芯1-1上的第一卡合部1-4为复合曲面,位于第二穿刺针芯2-1上的第二卡合部2-3也为复合曲面,第一穿刺针芯1-1与第二穿刺针芯2-1之间的卡合部打开后能够较好的容纳穿刺针7。当第二穿刺针芯2-1的第二卡合部2-3与第一穿刺针芯1-1的第一卡合部1-4相紧密贴合后,第一穿刺针芯1-1和第二穿刺针芯2-1就成为了轴对称结构。

当第四穿刺针芯4-1的第四卡合部3-4与第三穿刺针芯3-1的第三卡合部3-4相贴合后,第三穿刺针芯3-1和第四穿刺针芯4-1就成为了轴对称结构。

第四穿刺针芯4-1的前端上表面具有导向弧面4-4,可使第四穿刺针芯4-1与第三穿刺针芯3-1夹持固定引流管6再以穿刺针芯1-1钩拉引流管6时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第三穿刺针芯3-1和第四穿刺针芯4-1卡和后,二者形成前端为半圆锥形,体部横断面为圆心角180°的扇环形截面结构,使得第三穿刺针芯3-1和第四穿刺针芯4-1内部共同成为可以容纳引流管6的沟槽4-5。

如图12-15所示,本装置的手术过程如下:

该种操作更适合于肥胖患者,需要用到套管5-1、第一穿刺针芯1-1、第二穿刺针芯2-1、第三穿刺针芯3-1和第四穿刺针芯4-1。

在穿刺针穿刺目标引流腔、隙成功并将引流管6经穿刺针7置入足够深度后,固定穿刺针7及引流管6不动,将本装置从引流管6将要引出的目标位置朝向穿刺针方向穿刺(提前测量两个皮肤穿刺孔之间的距离以评估本装置穿刺的深度、引流管的潜行长度),四针芯尖端触及穿刺针7时微调本装置方向,使本装置尖端圆锥部分沿着穿刺针7右侧并紧贴滑行,并将第二穿刺针芯2-1、第四穿刺针芯4-1后撤以扩大第一穿刺针芯1-1与第二穿刺针芯2-1之间卡合口间隙和第三穿刺针芯3-1和第四穿刺针芯4-1之间的卡合口间隙。当本装置前端滑到穿刺针时在卡合口处触及卡挡感,此时适当后撤第二穿刺针芯2-1和第四穿刺针芯4-1调整第一穿刺针芯1-1与第二穿刺针芯2-1之间、第三穿刺针芯3-1与第四穿刺针芯4-1间卡合口间隙,穿刺针完全卡入第一穿刺针芯1-1与第二穿刺针芯2-1之间、第三穿刺针芯3-1与第四穿刺针芯4-1间卡合口之间。随后,保持引流管6深度不变退出穿刺针7。若本装置圆锥前端完全滑过穿刺针仍无卡挡感可能为卡合口位置已经错过或者上、下卡和口(1-1/2-1之间卡和口、3-1/4-1之间卡和口过小或者错开导致上下卡和口不一致),可以适当后退穿刺针芯2-1、4-1扩大卡和口,靠近穿刺针前后滑行本装置。

确认穿刺针在本装置上、下卡和口(1-1/2-1之间卡和口、3-1/4-1之间卡和口)内后保持引流管、本装置位置不动退出穿刺针,适当前推第四穿刺针芯4-1并调整第三穿刺针芯3-1与第四穿刺针芯4-1卡合口间隙以夹持住引流管6。退出第二穿刺针芯2-1,向后牵拉第一穿刺针芯1-1以其钩形卡合口钩拉牵拉引流管6通过套管5-1尾端孔引出,此牵拉过程中可将引流管6尾段(体外部分)经垂直穿刺孔向体内推送以降低第一穿刺针芯1-1牵拉阻力,当引流管6经本装置套管尾口暴露后用手平稳牵拉引流管6直至引流管6尾端露出体外,注意牵拉引流管6期间保持第三穿刺针芯3-1与第四穿刺针芯4-1之间的张力以免引流管6头段被牵拉移位。用手牵拉引流管6时注意区分引流管6的头段与尾段,牵拉引流管6的尾段结合处经垂直穿刺孔向体内输送可以降低牵拉引流管阻力缩短时间。

退出第四穿刺针芯4-1,松开对引流管6的卡压,将第三穿刺针芯3-1适当前推后顺时针旋转退出以免牵挂引流管6,随后退出外套管5-1,同时注意保持引流管6位置,最后根据垂直穿刺所留穿刺孔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缝合线8缝合。完成手术后的状态,可参考图14所示。

在回退套管5-1、第三穿刺针芯3-1和第四穿刺针芯4-1期间,需要额外注意的是:

(1)退出第四穿刺针芯4-1,松开对引流管6的卡压,将第三穿刺针芯3-1适当前推后顺时针旋转180°,使其卡合部背向引流管6然后平稳退出以免牵挂引流管6,导致引流管6头段被牵拉移位;

(2)撤套管5-1时适当回送引流管6,以降低引流管6与管周软组织之间的张力。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装置适合所有患者,对于肥胖患者意义更大,对于垂直穿刺孔可根据情况不必缝合。

本装置的实际手术过程中的应用状态,可参考图19-24所示。

采用了上述结构后,本装置可以在引流管6经垂直穿刺头段已置入目标腔、隙后在皮下侧向牵引经侧方皮肤穿刺孔引出,明显延长了引流管在体内的潜行距离,降低了患者在翻身等活动过程中引流管与皮肤及皮下软组织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松动,增厚了抗感染屏障,进而降低了现有直线性穿刺置管后易出现的管周渗液、引流管松动甚至逆行感染的问题。改善了留置引流管患者的护理,降低了感染几率,最终延长安全带管时间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实施例2:一种引导穿刺所留置引流管潜行置入的装置,其结构如图17和图18所示,包括:

第一穿刺针芯1-1和第二穿刺针芯2-1;

所述第一穿刺针芯1-1的前部为第一尖端1-3,第一穿刺针芯1-1上具有第一卡合部1-4,第一穿刺针芯的尾部具有第一手柄1-2;

所述第二穿刺针芯2-1的前端具有与所述第一穿刺针芯上的第一卡合部相适配的第二卡合部2-3,第二穿刺针芯2-1的尾部具有第二手柄2-2;

作为较佳的结构,所述第一穿刺针芯1-1和第二穿刺针芯2-1的前端形成半圆锥型结构,可以使得本装置方便的进行穿刺。

位于第一穿刺针芯1-1上的第一卡合部1-4为复合曲面,位于第二穿刺针芯2-1上的第二卡合部2-3也为复合曲面,第一穿刺针芯1-1与第二穿刺针芯2-1之间的卡合部打开后能够较好的容纳穿刺针7与引流管6。当第二穿刺针芯2-1的第二卡合部2-3与第一穿刺针芯1-1的第一卡合部相紧密贴合后,第一穿刺针芯1-1和第二穿刺针芯2-1就成为了轴对称结构,前端呈半圆锥形。

本装置的手术过程如下:

在穿刺针穿刺成功并将引流管6经穿刺针7置入足够深度(引流管6置入深度适当较目标深度增加2-3cm)后固定穿刺针7与引流管6不动,将本装置从引流管6将要引出的位置朝向穿刺针方向穿刺(提前测量两个皮肤穿刺孔之间的距离以评估本装置穿刺的深度、引流管的潜行长度),两针芯尖端触及穿刺针7时使其沿着穿刺针右侧并紧贴穿刺针滑行,并将第二穿刺针芯2-1后撤以扩大第一穿刺针芯1-1与第二穿刺针芯2-1之间卡合口间隙,当本导入装置前端滑到穿刺针时在卡合口处触及卡挡感,此时适当后撤第二穿刺针芯2-1,调整第一穿刺针芯1-1与第二穿刺针芯2-1之间卡合口间隙,使穿刺针完全卡入第一穿刺针芯1-1与第二穿刺针芯2-1之间。随后,保持引流管6深度不变退出穿刺针7。若本导入装置半圆锥前端滑过穿刺针仍无卡挡感可能为卡合口位置已经错过或者1-1/2-1之间卡和口过小,可适当后退穿刺针芯2-1扩大卡和口再靠近穿刺针前后方向滑行本装置。

接来下,向后牵拉第一穿刺针芯1-1以其钩形卡合口钩拉引流管6将其牵引,此时可以将引流管6尾段(体外部分)经垂直穿刺孔向体内推送以降低第一穿刺针芯1-1牵拉时的阻力,在第一穿刺针芯1-1牵拉引流管离开垂直穿刺孔2-3cm后可以侧方推移局部皮肤,同时按压引流管6头段皮下部分以起到牵拉过程中固定引流管6作用,注意避免遮挡皮肤上的垂直穿刺孔以免影响体外的引流管尾段牵拉进入体内。当引流管6经侧方穿刺孔暴露后用手平稳牵拉引流管6尾段继续向外牵引,直至引流管6尾端露出体外前继续保持垂直穿刺孔处对引流管6头段的压迫以免移位。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装置适合消瘦患者,最后根据垂直穿刺所留穿刺孔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缝合线8缝合。完成手术后的状态,可参考图11所示。

采用了上述结构后,本装置可以在引流管6竖向穿刺完成后在体内侧向引出,明显延长了引流管在体内的潜行距离,使原来方法所置的引流管由与皮肤垂直变为近似平行状,降低了患者在翻身等身体运动过程中引流管与皮肤及皮下软组织之间张力造成的相对运动,而且增大了引流管在皮下软组织内的潜行距离加厚了抗感染屏障,进而降低了现有直线性穿刺置管后易出现管周渗液、引流管松动甚至逆行感染的问题。既改善了带引流管患者的护理,又降低了感染几率,最终延长安全带管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