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蛔虫病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蛔虫病是由似蚓蛔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最常见寄生虫病。国内流行广泛,儿童发病为多。蛔虫进入胆管、胰腺、阑尾及肝脏等脏器,或蚴虫移行至肺部、眼、脑、甲状腺及脊髓等器时,可导致相应的异位性病变,严重时可引起胆管炎、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并发症。蛔虫病的主要症状有夜间磨牙、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灰白大便、蛔虫感染、肠壁坏死、小儿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恶心与呕吐、咳嗽、食欲异常和发热。蛔虫成虫寄生在小肠内,症状的轻重与蛔虫数目的多少,所在部位均有关系。轻者小儿仅有食欲不佳和腹痛,疼痛一般不重,多位于脐周或稍上方,痛无定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定。个别患儿可有偏食或异食癖(喜吃炉渣,土块)。重者可造成营养不良,贫血甚至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较差等现象。目前治疗蛔虫病的药物有多种,譬如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嘧啶、哌嗪、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等,这些药物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头昏、失眠、恶心、呕吐、口干、食欲下降及乏力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治疗蛔虫病存在不良反应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配制简便、成本低、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治疗蛔虫病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蛔虫病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白杨树皮10-30份、凤眼果5-25份、十大功劳叶5-25份、榧子5-20份、川山橙根5-25份、牡荆叶5-25份、白牛胆根5-25份、丝瓜子5-20份、石花菜5-25份、刺玫果10-30份、草问荆5-20份、草豆蔻5-25份、小肺筋草5-25份、鬼箭羽5-20份、蕨麻5-25份、苦楝皮5-20份、打破碗花花5-25份、青皮5-20份、娃娃拳5-25份、甘草5-15份。
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蛔虫病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白杨树皮20份、凤眼果15份、十大功劳叶15份、榧子10份、川山橙根15份、牡荆叶15份、白牛胆根15份、丝瓜子12份、石花菜15份、刺玫果20份、草问荆10份、草豆蔻15份、小肺筋草15份、鬼箭羽12份、蕨麻15份、苦楝皮10份、打破碗花花15份、青皮12份、娃娃拳15份、甘草10份。
祖国医学认为“蛔闻甜则起,遇酸则止,遇辛则伏,遇苦则安”,故治宜用酸以安蛔,辛以驱蛔,苦以下蛔。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重用味酸的刺玫果,用以安蛔,为君药。白牛胆根、牡荆叶二药味辛,用以驱蛔,为臣药。白杨树皮、川山橙根、丝瓜子、草问荆四药味苦,性寒,具有下蛔的功效;苦寒之药皆伤脾胃,故用凤眼果、娃娃拳以健脾和胃;榧子、苦楝皮、石花菜、小肺筋草、鬼箭羽、打破碗花花具有清热燥湿、消积杀虫、驱蛔通便的功效,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草豆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燥湿健脾,十大功劳叶、蕨麻清热补虚、益气补血,以上诸药共为佐药;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此方诸药合用,君臣协力,臣使共辅,具有健脾和胃、清热燥湿、通便驱虫、行气止痛、消积杀虫的功效,对蛔虫病的治疗达到标本兼治。
本发明组合物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本发明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各种组分药物采用水煎服用。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有效率达97.6%,治愈率8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蛔虫病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杨树皮20g、凤眼果15g、十大功劳叶15g、榧子10g、川山橙根15g、牡荆叶15g、白牛胆根15g、丝瓜子12g、石花菜15g、刺玫果20g、草问荆10g、草豆蔻15g、小肺筋草15g、鬼箭羽12g、蕨麻15g、苦楝皮10g、打破碗花花15g、青皮12g、娃娃拳15g、甘草10g。
实施例2
一种治疗蛔虫病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杨树皮15g、凤眼果25g、十大功劳叶10g、榧子20g、川山橙根5g、牡荆叶25g、白牛胆根10g、丝瓜子20g、石花菜5g、刺玫果30g、草问荆12g、草豆蔻25g、小肺筋草5g、鬼箭羽20g、蕨麻10g、苦楝皮15g、打破碗花花5g、青皮20g、娃娃拳10g、甘草5g。
实施例3
一种治疗蛔虫病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杨树皮25g、凤眼果10g、十大功劳叶20g、榧子g、川山橙根25g、牡荆叶10g、白牛胆根20g、丝瓜子5g、石花菜25g、刺玫果15g、草问荆20g、草豆蔻10g、小肺筋草25g、鬼箭羽5g、蕨麻20g、苦楝皮12g、打破碗花花25g、青皮5g、娃娃拳20g、甘草12g。
实施例4
一种治疗蛔虫病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杨树皮10g、凤眼果20g、十大功劳叶5g、榧子15g、川山橙根10g、牡荆叶20g、白牛胆根5g、丝瓜子15g、石花菜10g、刺玫果25g、草问荆5g、草豆蔻20g、小肺筋草10g、鬼箭羽15g、蕨麻5g、苦楝皮20g、打破碗花花10g、青皮15g、娃娃拳5g、甘草8g。
实施例5
一种治疗蛔虫病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杨树皮30g、凤眼果5g、十大功劳叶25g、榧子12g、川山橙根20g、牡荆叶5g、白牛胆根25g、丝瓜子10g、石花菜20g、刺玫果10g、草问荆15g、草豆蔻5g、小肺筋草20g、鬼箭羽10g、蕨麻25g、苦楝皮5g、打破碗花花20g、青皮10g、娃娃拳25g、甘草15g。
为了更好的考察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用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组合物进行临床实验。
一、临床病例选择:挑选82例蛔虫病患者,其中,5~15岁34例,16~25岁23例,25岁以上25例。
二、诊断依据:
1、阵发性脐周腹痛,常骤然发作,痛无定处,可自行缓解;
2、可有发热咳嗽或哮喘,痰中带血,皮肤出现风疹块团,寐中磨牙,流涎,鼻痒。病久面黄肌瘦,神情烦躁,呕出蛔虫或排出蛔虫;
3、巩膜可见蓝斑,面部出现白色虫斑,唇内侧有白色粟粒状小点,指甲花斑。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蛔虫团,时聚时散;
4、有饮食不洁及吐蛔、排蛔史;
5、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嗜酸性细胞可增高;
6、可出现蛔厥(胆道蛔虫)、肠结(蛔虫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三、用法用量:采用实施例1所给出的中药组合物,将中药组合物按传统的水煎法煎煮两遍,取汁约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治疗期间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四、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镜检虫卵多次阴性,血常规检查正常;
2、有效:症状有改善,镜检虫卵未转阴;
3、无效:症状无变化,镜检虫卵阳性。
五、治疗效果:该临床观察病例中,服药5-10天,痊愈73例,随访未见复发;有效7例,无效2例。治疗期间对中药品临床引起各类型的过敏反应、疑为药物引起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和形态方面的异常、疑为药物引起癌症等致突变反应、药物的依赖性以及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其他不良反应进行了评价,即中药品不良反应(adr)评价,未发生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六、典型病例:
病例1:
黄某,男,15岁。1周前出现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常骤然发作,痛无定处,并伴有发热咳嗽,痰中带血,恶心与呕吐,夜间磨牙等症。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嗜酸性细胞可增高。诊断为:蛔虫病。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3天,右上腹绞痛明显减轻,发热咳嗽等症消失;继续服用3天,症状消失,镜检虫卵呈阴性,血常规检查正常,治愈。
病例2:
赵某,女,27岁。患者自述:近3个月来,脐部周围阵发性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诊见:面黄肌瘦,面部出现白色虫斑,大便中有蛔虫。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5天,腹痛得到缓解,恶心呕吐消失,食欲增加;继续服用3天,白色虫斑,面色红润,镜检虫卵呈阴性,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