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电刺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4414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疗康复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膀胱内压力触发、自动空调、微型的、可穿戴、便携式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电刺激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及交通工具普及,因户外作业及交通事故造成的创伤性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逐年增加。据报道美国每年新增脊髓损伤患者超过50例/百万人,平均年龄32岁,其中18-50岁青中年占80%,男:女比例为5-6:1。据中国不完全统计,脊髓损伤发病率高于美国。神经源性膀胱是sci后除运动功能障碍之外的另一主要并发症,严重影响sci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文献报道,颈、胸段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出现逼尿肌过度兴奋的比例高达85%,引起膀胱内压增高,继而引起漏尿、膀胱挛缩,严重者会导致输尿管返流,进而引起肾盂积水及肾功能衰竭等不可逆病理过程,成为sci患者主要死因。脊髓损伤后1-3个月内,脊髓神经细胞处于无反应的休克状态,除肢体肌肉软瘫外,膀胱逼尿肌也表现为兴奋抑制的松弛状态。脊髓休克消失后,膀胱逼尿肌兴奋性逐渐增高,引起膀胱压力增高,出现漏尿、膀胱挛缩、输尿管返流等。虽然临床上给予胆碱酯酶抑制剂、肉毒毒素注射、阴茎背神经电刺激等对症治疗,但难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主要原因有:1)由于膀胱逼尿肌兴奋性异常增高、膀胱挛缩和因膀胱压力过高而继发输尿管返流和肾盂积水等不可逆病理变化发生,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2)现有治疗措施的副作用大、患者难以耐受不能长期使用、费用高以及具有创伤性等限制。仅仅依靠现有的治疗措施对膀胱逼尿肌过度兴奋进行对症处理和挽救性治疗,尚不能改善sci患者膀胱功能,更不能逆转已出现的并发症。因此,在逼尿肌过度兴奋出现之前进行有效的预防性干预,对于改善膀胱功能,防止膀胱挛缩及输尿管返流等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目前临床上针对脊髓损伤早期的患者,仍局限于留置导尿这一常规处理,如发明专利《导尿装置及腹腔压力监测系统》201310002122.x只提供了一种检测膀胱压力的检测系统和导尿装置,而无任何针对膀胱功能的干预措施,也未见有关对膀胱逼尿肌过度兴奋进行预防性干预的研究报道。虽然胆碱酯酶抑制剂具有降低膀胱逼尿肌兴奋性的作用,但其自身的副作用难以用于预防性治疗。因此,探索适用于膀胱逼尿肌过度兴奋预防性治疗的措施和手段,是当前临床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脊髓损伤后膀胱逼尿肌过度兴奋的发生机制来看,腰骶段脊髓以上水平的脊髓损伤,导致腰骶段脊髓与高级中枢的传导通路中断,使该节段水平的膀胱反射活动在脊髓休克期消失后出现兴奋性增强,从而引起膀胱逼尿肌过度兴奋。因此抑制该反射通路的兴奋性是预防膀胱逼尿肌过度兴奋的生理基础。阴茎背神经作为膀胱反射活动的传入通路,具有反射性抑制膀胱兴奋性的生理作用。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电刺激阴茎背神经(electricalstimulationofdorsalnerveofpenis,esdnp)对膀胱逼尿肌兴奋性具有即刻的抑制作用。同时,我们的前期研究证实阴茎背神经电刺激在脊髓损伤早期使用可有效延迟逼尿肌过度兴奋的发生和降低逼尿肌过度兴奋的程度。esdnp是一种无创的物理治疗措施,因脊髓损伤患者感觉功能丧失而不会引起患者疼痛及任何不适,易于接受,而且操作简单,无全身性副作用。因此,esdnp作为一种无创、患者易接受的物理治疗措施,是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过度兴奋的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不仅可应用于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兴奋的患者,也可应用于早期sci患者,以延缓和减轻脊髓损伤后膀胱逼尿肌过度兴奋发生,防止膀胱挛缩及维持膀胱生理容量,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膀胱内压力因尿液量差异和膀胱逼尿肌兴奋性波动较大而不断变化,难以判断何时进行电刺激为宜;同时鉴于目前的电刺激设备较大,只能在医院内进行短时间的电刺激治疗,不方便患者长期使用,尤其是患者出院回家后,更不能及时的进行康复治疗。技术实现要素: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膀胱内压力触发、自动空调、微型的、可穿戴、便携式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电刺激装置。该装置能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过度兴奋的患者进行阴茎背神经电刺激治疗,从而抑制逼尿肌过度兴奋,降低膀胱内压力,避免输尿管返流和漏尿的发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用于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电刺激装置,包括阴茎套电刺激装置、膀胱内压力检测装置;所述阴茎套电刺激装置包括阴茎套、电极、电刺激器;膀胱内压力检测装置包括导尿管、压力传感控制器;阴茎套内壁设有两个电极,靠近身体一端的为阴极,远离身体一端的为阳极,电极通过导线与电刺激器连接,压力传感控制器与导尿管连接,压力传感控制器通过导线与电刺激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阴茎套为具有弹性的管状结构。以便于阴茎套能紧紧固定在阴茎体上,确保电极刺激的效果。进一步地所述阴茎套为可卷成管状的平面弹性织物,在织物的一边设有粘性搭扣正面、在卷成管状时的对应位置设有粘性搭扣反面。这样可以在已插入导尿管后在固定阴茎套,如果先固定阴茎套,会增加置入导尿管的难度,而且导尿管不需要频繁重置,减少患者的痛苦。进一步地所述电刺激器设有调节装置,能调节刺激频率、刺激强度、电脉冲波宽。并通过对患者进行前期的检测,制定适用于该患者的特定的个体化电刺激处方,并根据康复的进度,实时调整各个参数。进一步地还设有手动开关。在康复机构或居家日常治疗时,患者清醒状态下,可自行启动和停止电刺激治疗。进一步地阴茎套电刺激装置、膀胱内压力检测装置均安装在穿戴装置上,所述穿戴装置为棉质布料制成内裤样装置,在阴茎位置处开有口,电刺激装置与压力传感控制器安装在内裤样装置的腰腹处。进一步地使用固定电源或移动电源为装置供电。进一步地所述电极为圆环形或近似于圆环形。电极将阴茎完全或几乎套住,电刺激电极阴茎背神经效果更佳。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体积小巧,实现脊髓损伤逼尿肌过度兴奋患者出院后继续阴茎背神经电刺激治疗以及患者在任何功能活动或移动中治疗的目标;2)可取代降低逼尿肌过度兴奋的药物治疗,减少因口服药物而导致的并发症和副作用;3)与医院的大型阴茎背神经电刺激仪器相比,设计简单,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阴极电极,2.阳极电极,3.电刺激装置,4.压力传感控制器,5.导尿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1一种用于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电刺激装置,包括阴茎套电刺激装置、膀胱内压力检测装置;所述阴茎套电刺激装置包括阴茎套、电极、电刺激器;膀胱内压力检测装置包括导尿管、压力传感控制器;阴茎套为具有弹性的管状结构,阴茎套内壁设有两个环状电极,靠近身体一端的为阴极,远离身体一端的为阳极,电极通过导线与电刺激器连接,压力传感控制器与导尿管连接,压力传感控制器通过导线与电刺激器连接,电刺激器设有调节装置,能调节刺激频率、刺激强度、电脉冲波宽,使用固定电源为装置供电。电刺激器型号medtronic,刺激参数:刺激频率10-50hz,双向波宽100-300μs,刺激强度0-100ma。工作原理:将带有与导尿管腔相通的毛细管的专用导尿管,留置于患者的膀胱内,将毛细管连接至压力传感控制器,压力传感控制器可实时检测膀胱内的压力、并对膀胱内压力值实时进行判断。当膀胱内压力达到设定的膀胱安全上限40mm水柱时,压力传感控制器向电刺激器发送开启信号,电刺激器通过阴茎套内的电刺激电极阴茎背神经,降低逼尿肌兴奋程度,减轻膀胱内压力;当膀胱内压力值低于设定的压力下限10mm水柱时,压力传感控制器向电刺激器发送关闭信号,电刺激装置停止工作。该装置可以日常穿戴,主要用于夜间患者睡眠期间无法手动控制,可通过检测膀胱内压力而自动触发电刺激装置,启动阴茎背神经电刺激治疗。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阴茎套电刺激装置、膀胱内压力检测装置均安装在穿戴装置上,所述穿戴装置为棉质布料制成内裤样装置,在阴茎位置处开有口,电刺激装置与压力传感控制器安装在内裤样装置的腰腹处,使用移动电源为装置供电。实施例3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阴茎套为可卷成管状的平面弹性织物,电极在织物内表面呈直线型,在织物的一边设有粘性搭扣正面、在卷成管状时的对应位置设有粘性搭扣反面。使用时将平面弹性织物裹在阴茎上,用粘性搭扣固定。(1)适应证:脊髓损伤所致的膀胱逼尿肌过度兴奋,膀胱容量<300ml且膀胱压力>40mmh2o。(2)禁忌证:泌尿系感染及膀胱结石、肾积水、肾功能衰竭、肾炎、前列腺增生;精神及认知障碍;冠心病及脑卒中病史;高血压及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任何原因导致的阴部神经、生殖器损伤者;安装心脏起搏器者。(3)治疗流程:1)经临床评估符合以上适应证,并排除禁忌证者;2)插入并固定导尿管(带有与导尿管腔相通的毛细管的专用导尿管),主管连接尿袋,与导尿管腔相通的毛细管连接压力传感控制器,以全程检测膀胱内压力;3)固定电刺激电极,并启动电刺激治疗,刺激频率、波宽参数保持不变,根据膀胱内压力变化,刺激强度从0ma开始逐渐增加,直到膀胱压力增加程度不超过10mmh2o/100ml容量为止,然后维持该刺激强度,持续刺激,最大刺激强度不超过99ma。4)膀胱容量达到400ml或再增加刺激强度膀胱内压力不再降低时,开放尿袋排尿,排尿完毕后终止电刺激,治疗结束。对30名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测:患者年龄24-68岁,平均39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半月,平均为4个月。有8人在医院进行定时治疗设为第一组,有12人在康复机构做定期治疗设为第二组,其余10人在家中自行治疗,设为第三组。以治疗10天为一疗程,收集4个疗程的治疗数据,记录每个疗程中对患者排尿情况有效干预见效的人数,数据见小表:第一疗程第二疗程第三疗程第四疗程第一组2人3人3人第二组3人4人4人1人第三组1人5人3人1人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大多数患者在三个疗程之内症状明显改善,个别病史长的患者在第四疗程症状也能好转,完全能够替代药物治疗。本发明按照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定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1年10月18日 04:56
    发名字他爹用上很好受。给他儿子一个赞。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