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六神曲的前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39978发布日期:2018-12-19 06:56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备六神曲的前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一种制备六神曲的前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六神曲又名六曲、神曲,最早收载于《药性论》,现在多由面粉、麦鼓、赤小豆、苦杏仁、青篙、苍耳、辣寥按一定比例发酵制成。现今报道六神曲的主要成分有麦角固醇、挥发油、普类、维生素复合体,以及富含酵母菌和酶类。

六神曲是传统发酵类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具有健脾和胃,消食调中,兼发表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因饮食失节,食积停滞所引起的脱腹满胀,呕吐泻痢等消化不良症状。神曲一名,首见于《金匾要略》,其异名六神曲则始载于《本草便读》。《本草纲目》中记述了神曲得名的由来,“盖取诸神聚会之日造之,故得神名”。我国制造神曲始于北魏,贾思舰在《齐民要术》中叙述了神曲的制法。但元代以前神曲均系造酒之曲,至明代以后才有加入青篙等药制成神曲的方法。《神农本草经疏》记载“用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以白面百斤,青篙自然汁三升,以配白虎、青龙、朱雀、玄武、勾陈、腾蛇六神,用面和汁,豆、杏仁作饼,麻叶或褚叶包,如造黄酱法、待生黄衣、晒干收之”。

在制备六神曲时,需要先对原料药进行前处理,具体地,取面粉、麦鼓、赤小豆、苦杏仁、青篙、苍耳、辣寥七味,苦杏仁、赤小豆粉碎成粗粉,与面粉、麦麸混匀,另取辣蓼、青蒿、苍耳草加水煎煮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成清膏,趁热与上述药粉拌匀。

但是,该种前处理方式制备得到的六神曲质量不佳,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六神曲的前处理工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六神曲的前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取原料面粉、麦鼓、赤小豆、苦杏仁、青篙、苍耳、辣寥;

(2)将苦杏仁、赤小豆混合,粉碎,与面粉、麦麸混匀;

(3)辣蓼、青蒿、苍耳草加水煎煮,过滤,浓缩,与步骤(2)所得药粉拌匀,即可。

步骤(2)中,将苦杏仁、赤小豆混合过2号筛粉碎成粗粉。

步骤(3)中,辣蓼、青蒿、苍耳草加水煎煮的工艺是:辣蓼、青蒿、苍耳草加入10~12倍量的水,浸泡30~60min,加热至沸腾后煎煮1h,煎煮一次。

步骤(3)中,辣蓼、青蒿、苍耳草加水煎煮的工艺是:辣蓼、青蒿、苍耳草加入12倍量的水,浸泡30min,加热至沸腾后煎煮1h,煎煮一次。

步骤(3)中,过滤的方法是用200目滤布板框滤过。

步骤(3)中,浓缩的方式是:浓缩至药材量的6.5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六神曲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取前述方法得到的待发酵药粉,发酵,干燥,即可。其中,所述发酵的方法是:自然发酵3~4天至表面遍生黄白色或灰白色霉衣。

本发明还提供了前述方法制备得到的六神曲。

本发明方法制备得到的六神曲前的有效成分含量高,优于现有方法制备得到的六神曲,应用前景优良。

显然,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槲皮素标准曲线

图2绿原酸标准曲线

图3不同药液量制备软材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制备六神曲的前处理工艺

一、实验目的

在《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九册》六神曲标准(ws3-b-3555-98)规定的基础上,对六神曲发酵前的制备工艺过程,进行最优工艺参数优选。

二、实验材料

1.原料:苦杏仁、赤小豆、青蒿、辣廖、苍耳草,上述饮片均由四川辅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2.试剂试药:槲皮素对照品(批号150302)、绿原酸对照品(批号140601),均由成都普菲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甲醇、乙醇等有机试剂均为分析纯。

3.实验仪器:fw135型中草药粉碎机(上海隆拓仪器设备有限公司)、uv-61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美谱达仪器有限公司)、zdhw型电热套(北京中兴伟业仪器有限公司)、fa1204c型万分之一电子天平(上海越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dhg-9240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将任实验设备有限公司)、hhs-8s型电子恒温不锈钢水浴锅(上海宜昌仪器纱筛厂)、re-2000b型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三、苦杏仁、赤小豆粉碎工艺研究

1.实验方法

按照六神曲标准,需将苦杏仁、赤小豆粉碎成粗粉。《中国药典》对于粗粉的定义为: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故粉碎中过粗或者过细均不适合。

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对苦杏仁、赤小豆采用单独粉碎和混合粉碎的方法进行考察,以粉碎成恰当合格率为指标,设计试验如下:

(1)取苦杏仁、赤小豆各100g,置杯式粉碎机中,分别粉碎1min、2min、3min……直至粉末合格率达标。

(2)取苦杏仁、赤小豆各50g,混合,置杯式粉碎机中,粉碎1min、2min、3min……直至粉末合格率达标。

2.实验结果

结果见表1。

表1苦杏仁、赤小豆粉碎工艺研究

从表1可见,单独粉碎时,苦杏仁较难粉碎过筛,所需时间长且回收率较低;而赤小豆较易粉碎,但是容易细粉过多,不符合粗粉要求。混合粉碎时,不至于过快粉碎导致细粉过多,较好控制粉碎程度,且粉末收得率高。

3.结论

在高速杯式粉碎机中,每100g样品(苦杏仁、赤小豆各50g混合均匀),粉碎1min即可。工业大生产中,一般采用万能粉碎机,将苦杏仁、赤小豆适量,等分混合均匀,采用2号筛网,粉碎通过即可。

四、辣蓼、青蒿、苍耳草煎煮工艺研究

1.实验方法

1.1煎煮工艺设计

参照《中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品种、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中对于需要煎煮制备的要求,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试验以出膏率及成分提取率为指标,影响因素有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等,设计4因素3水平的试验。

按照六神曲标准的要求,制法中已经规定了煎煮时间为1小时,煎煮次数为1次,故不再作为筛选考察指标。取青蒿、辣廖、苍耳草各约33.3g(合计100g),混合均匀,按照表2和表3进行处理。

表2煎煮工艺因素水平表

表3试验设计表

煎煮药液用200目纱布滤过,滤液均加蒸馏水定容到1000ml,备用。

1.2出膏率测定

精密量取25ml上述煎煮药液,置于已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加热挥干,于105℃烘箱干燥至恒重,称定重量,计算出膏率,每组平行2份,计算平均值。

干膏率=(干膏重*1000ml/25ml)/原药材重100g*100%

1.3含量测定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槲皮素、绿原酸的含量。

1.3.1槲皮素含量测定

(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槲皮素对照品10mg(0.00997g),用95%乙醇溶解并定容到10ml,超声充分溶解即得1mg/ml的槲皮素对照品溶液,备用。

(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0.5ml原煎煮药液,加无水乙醇定容到10ml,摇匀后超声10min,过滤,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备用。

(3)标准曲线的制定

分别吸取对照品溶液0、0.5、1、1.5、2、2.5ml于6个25ml容量瓶中,用95%乙醇定容到25ml;以加入0ml对照品的溶液作为空白溶液,在370nm处测定吸光度,并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作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

(4)含量测定

以加入0ml对照品的溶液作为空白溶液,直接将供试品溶液在370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各供试品槲皮素含量。

原药液中槲皮素含量=所测得槲皮素含量*1000ml/0.5ml

1.3.2绿原酸含量测定

(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绿原酸对照品1mg(0.00098g),用95%甲醇溶解并定容到10ml,超声充分溶解即得0.1mg/ml的绿原酸对照品溶液,备用。

(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0.5ml原煎煮药液,加无水甲醇定容到10ml,摇匀后超声10min,过滤,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备用。

(3)标准曲线的制定

分别吸取对照品溶液0、0.5、1、1.5、2、2.5ml于6个10ml容量瓶中,用95%甲醇定容到10ml;以加入0ml对照品的溶液作为空白溶液,在327nm处测定吸光度,并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作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

(4)含量测定

以加入0ml对照品的溶液作为空白溶液,直接将供试品溶液在327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各供试品槲皮素含量。

原药液中绿原酸含量=所测得绿原酸含量*1000ml/0.5ml

2.实验结果

2.1出膏率结果见表4。

表4煎煮试验出膏率

2.2含量测定

2.2.1槲皮素含量测定

(1)标准曲线的制定

以槲皮素对照品浓度(μg/ml)为横坐标[x],以吸光度值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得线性回归方程:y=0.0297x-0.0701,相关系数γ=0.9999,结果见图1,槲皮素在0~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样品含量测定结果见表5。

表5样品槲皮素含量测定结果

2.2.2绿原酸含量测定

(1)标准曲线的制定

以绿原酸对照品浓度(μg/ml)为横坐标[x],以吸光度值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得线性回归方程:y=0.0459x-0.0094,相关系数γ=0.9977,结果见图2,绿原酸在0~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样品含量测定结果见表6。

表6样品绿原酸含量测定结果

2.3最佳煎煮工艺确定

综合评分:出膏率(权重20%)、槲皮素含量(权重40%)、绿原酸含量(权重40%)。结果见表7。

表7综合评分表

备注:出膏率以9次的平均值9.77%为最大分值,超过即为满分,不足计算相对分。其余含量均以最高值为满分,其余计算相对分。

实验结果证明,试验号5、7、8的效果比较优,最优选试验号8的方式。

因此,本发明方法的方法为:取青蒿、辣廖、苍耳草各约33.3g(合计100g),混合均匀,连续取样3份,分别均加入10~12倍水量,浸泡30~60min,加热至沸腾后煎煮1h,煎煮一次,将煎液用200目滤布滤过;最优选的方法为:取青蒿、辣廖、苍耳草各约33.3g(合计100g),混合均匀,连续取样3份,分别均加入12倍水量,浸泡30min,加热至沸腾后煎煮1h,煎煮一次。将煎液用200目滤布滤过。

五、滤过工艺研究

1.方法

取青蒿、辣廖、苍耳草各33.3g(合计100g),按加水12倍浸泡30min后煎煮1h提取,平行4份,分别按照抽滤(单层滤纸易破,故将滤纸用榨汁机粉碎后抽滤,制成厚薄均匀的滤纸饼,压缩后烘干备用)、200目纱布滤过两种方式滤过,每种方式两份,以回收率和操作可行性为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2.结果见表8。

表8滤过工艺研究

从表8可见,纱布滤过时时间较快且回收率较高。在操作过程中,抽滤时滤纸饼较易堵塞导致抽滤时间较长,且滤纸饼堵塞后吸附药液较难滤过导致药液损失较多;而纱布滤过不存在堵塞问题所以时间较短,损失仅为药渣吸附部分,不存在仪器吸附故损失较小。综上纱布滤过较抽滤好。

结论:结合大生产实际,可用类似纱布的滤网(200目)作为滤过介质,采用板框加压方式,进行多层滤过。

六、浓缩工艺研究

1.方法

1.1浓缩终点的判断

按部颁六神曲标准规定,取六神曲发酵其他固体成分处方量,逐渐加入提取药液,每次加入100ml,直至制成符合“揉之成团,触之即散”标准的软材。确定符合条件所需药液的范围。

1.2浓缩工艺研究

称取处方量药材,按确定的提取工艺进行提取,平行提取两份,提取后加水补足损失,等分成两份。其中各取一份采用水蒸气加热法常压浓缩;另外两份采用减压法(温度60℃,真空度0.08~0.09mpa)浓缩。记录浓缩到标准范围时所需要的时间,并采用紫外法测定绿原酸的含量进行比较确定。

2.结果

2.1浓缩终点的判断见图3。

从图3可见,在药液500~800ml范围内,制备的软材情况较好。故标准处方量下制备软材所需液体量范围为500~800ml,平均值为650ml。按12倍加水量记(不考虑药材吸附和煎煮损失),药液需浓缩33.3%~58.3%。

2.2浓缩工艺结果

每份药液600ml,药液需浓缩33.3%~58.3%,即浓缩到167ml和356ml的时间,结果见表9。

表9浓缩工艺研究结果

从表9可见,两种方式浓缩后,达到规定范围体积所需时间相差很大,而浓缩后所含绿原酸成分差异较小。

结论:参考现大生产,现多为常压浓缩方式。故按照标准处方,制备软材液体按照650ml计算合适,即浓缩至药材量的6.5倍。

七、最终优化工艺

原工艺:以上七味,苦杏仁、赤小豆粉碎成粗粉,与面粉、麦麸混匀,另取辣蓼、青蒿、苍耳草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成清膏,趁热与上述药粉拌匀。

优化工艺:以上七味,苦杏仁、赤小豆混合,过2号筛粉碎成粗粉,与面粉、麦麸混匀,另取辣蓼、青蒿、苍耳草加12倍量水,浸泡30分钟,煎煮1小时,用200目滤布板框滤过,滤液浓缩成清膏(原生药6.5倍量水),趁热与上述药粉拌匀。

将得到的药粉,自然发酵3~4天至表面遍生黄白色或灰白色霉衣,取出,干燥,即得。

将优化工艺与原工艺处理,分别各制备六神曲样品3批,每批1000g,结果见表10。

表10优化工艺与原工艺样品对比表

从表10可见,原工艺3批样品的槲皮素含量为0.28~0.35mg/g,平均为0.32mg/g,而优化工艺3批样品的槲皮素含量为0.44~0.51mg/g,平均为0.48mg/g,优化工艺增加50.0%;原工艺3批样品的绿原酸含量为0.22~0.27mg/g,平均为0.24mg/g,而优化工艺3批样品的槲皮素含量为0.37~0.41mg/g,平均为0.39mg/g,优化工艺增加62.5%。因此,优化工艺与原工艺比较,充分说明了其优越性和稳定性。

实验结果说明,本发明方法制备得到的六神曲前的有效成分含量高,优于现有方法制备得到的六神曲,应用前景优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