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头晕的中药药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8857发布日期:2019-04-20 05:41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药剂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治疗头晕的中药药剂。



背景技术:

源于《黄帝内经》的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受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的阐发,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到明清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可以概括为以健康为核心,包括(1)无病养生、防患未然;(2)欲病救萌、防微杜渐;(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4)病后调摄、防止复发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人们常提及的亚健康状态既属于“治未病”的“无病养生、防患未然”的范围。中医学对于“治未病”的常见措施有调摄情志、合理食疗、起居有常、劳逸结合、传统保健、针灸推拿和中药疗法。

头晕为常见病,一般是由高血压、颈椎病、脑供血不足以及美尼尔症引起。有些患者还伴有头疼症状,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对上述病症的治疗国内常采用“眩晕停”。虽然,“眩晕停”能够有效缓解眩晕症状,但是患者服用后多会出现头脑不清醒的副作用。有的治疗药物主要侧重于止痛,对头痛暂时起到抑制作用,但是也不能治本,根除引起的病源,因而疗效不好,久治不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头晕的中药药剂,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治疗头晕的中药药剂,其配方包括:女贞子、桑椹子、川芎、墨旱莲、益母草、夏枯草、白芍、杜仲、黄芩、清半夏、灸甘草、泽泻、生薏仁、柴胡、香附、桂枝、陈皮,按质量配比其配方为:女贞子20~50份、桑椹子20~50份、川芎5~15份、墨旱莲10~30份、益母草10~30份、夏枯草20~30份、白芍10~20份、杜仲15~30份、黄芩5~20份、清半夏10~15份、灸甘草10~15份、泽泻9~13份、生薏仁6~9份、柴胡1~20份、香附10~20份、桂枝10~20份、陈皮10~20份。

所述中药药剂使用方法为:将女贞子、桑椹子、川芎、墨旱莲、益母草、夏枯草、白芍、杜仲、黄芩、清半夏、灸甘草、泽泻,生薏仁按比例加入水中,煎汤温服。

所述中药药剂按质量配比其配方为:女贞子30份、桑椹子30份、川芎9份、墨旱莲15份、益母草15份、夏枯草20份、白芍10份、杜仲15份、黄芩5份、清半夏10份、灸甘草10份、泽泻9份、生薏仁6份、柴胡12份、香附10份、桂枝10份、陈皮10份。

所述中药药剂按质量配比其配方为:女贞子30份、桑椹子30份、川芎9份、墨旱莲15份、益母草15份、夏枯草20份、白芍20份、杜仲30份、黄芩20份、清半夏15份、灸甘草15份、泽泻13份、生薏仁9份、柴胡12份、香附10份、桂枝10份、陈皮10份。

所述的制剂为口服制剂。

所述的口服制剂为汤剂。

所述一种治疗头晕的中药药剂煎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处方所述重量份数称取各味原料药;

2)将上述各味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后置于砂锅内加水没过药面,浸泡30分钟后,用文火煎煮,煮沸后再续煎30分钟,共煎煮三次,合并三次煎液过滤,得到汤剂。

本发明所用到的原料药可从普通中药店购买得到,其规格符合国家中药材标准即可。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本发明组合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处方所述重量份数称取各味原料药;

2)将上述各味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后置于砂锅内加水没过药面,浸泡30分钟后,用文火煎煮,煮沸后再续煎30分钟,共煎煮三次,合并三次煎液过滤,得到汤剂。

1、药理分析:

女贞子:能镇咳缓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有强心利尿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对于因化疗或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使其增高的作用;对大鼠肝、肾、心、脑匀浆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桑椹子:滋阴养血;生津;润肠,主治:肝肾不足和血虚精亏的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须发早白;失眠多梦;津伤口渴;消渴;肠燥便秘。

川芎: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腥痛;癥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

墨旱莲:性寒,味甘、酸;功能主治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用于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阴虚血热、吐血、血衄、尿血、血痢、崩漏下血、外伤出血。

益母草:味苦、微辣,气臭,性凉;清火解毒,杀虫止痒,利水消肿,调经活血;主治“兵洞烘洞飞暖”(皮肤瘙件、斑疹,疥癣,湿疹),“拢泵”(水肿),“拢牛”(小便热涩疼痛),“纳勒冒沙么”(月经失调,痛经,经闭)。

夏枯草:苦、辛,寒。清火明目,治目赤肿痛、头痛;清肝火、降血压,治高血压病;散结消肿,治凛痈、瘦瘤、乳痈肿痛。

白芍:苦酸,凉。入肝、脾经。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杜仲:甘微辛,温。入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肢体痪弱,遗精,滑精,五更泄泻,虚劳,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动不安,胎漏欲堕,胎水肿满,滑胎,高血压。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疽,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蛆,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清半夏:味辛;性温;有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止咳药;清热燥湿药;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灸甘草:甘;平,脾;胃;心;肺经,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补益药;润肺药;主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泽泻: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通淋,利水药;渗湿利尿药;主治小便不利;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泄泻;痰饮眩晕;遗精。

生薏仁:甘;淡;微寒,脾;肺;肾经,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利水药;渗湿利尿药;主治水肿;脚气;小便淋沥;湿温病;泄泻带下;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肺痈;肠痈;扁平疣。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解表药,主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香附:味辛;微寒;无毒,肝;肺;脾;胃;三焦经,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安胎,理气药;止痛药,主治胁肋胀痛;乳房胀育;疝气疼痛;月经不调;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呕恶;经行腹痛;崩漏带下;胎动不安。

桂枝:辛;甘;性温,膀胱;心;肺经,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解表药,主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癥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

陈皮:性温,味苦、辛,主治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2、用法与用量:

本发明药物的用药量取决于具体剂型,以及病人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因素。使用指导:汤剂:一天一剂,晚饭后服用。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治疗头晕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其治愈率可达99%,疗程短,见效快,且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工作流程、使用方法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治疗头晕的中药药剂,其配方包括:女贞子、桑椹子、川芎、墨旱莲、益母草、夏枯草、白芍、杜仲、黄芩、清半夏、灸甘草、泽泻、生薏仁,按质量配比其配方为:女贞子20~50份、桑椹子20~50份、川芎5~15份、墨旱莲10~30份、益母草10~30份、夏枯草20~30份、白芍10~20份、杜仲15~30份、黄芩5~20份、清半夏10~15份、灸甘草10~15份、泽泻9~13份、生薏仁6~9份。

所述中药药剂使用方法为:女贞子、桑椹子、川芎、墨旱莲、益母草、夏枯草、白芍、杜仲、黄芩、清半夏、灸甘草、泽泻、生薏仁按比例加入水中,煎汤温服。

实施例1

按质量配比取:女贞子20克、桑椹子20克、川芎10克、墨旱莲10克、益母草15克、夏枯草20克、白芍10克、杜仲15克、黄芩5克、清半夏10克、灸甘草10克、泽泻9克、生薏仁6克、柴胡12克、香附10克、桂枝10克、陈皮10克。将上述各味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后置于砂锅内加水没过药面,浸泡30分钟后,用文火煎煮,煮沸后再续煎30分钟,共煎煮三次,合并三次煎液过滤,得到汤剂、温服。

实施例2

按质量配比取:女贞子30克、桑椹子30克、川芎15克、墨旱莲30克、益母草30克、夏枯草30克、白芍20克、杜仲30克、黄芩20克、清半夏15克、灸甘草15克、泽泻13克、生薏仁9克、柴胡12克、香附10克、桂枝10克、陈皮10克。将上述各味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后置于砂锅内加水没过药面,浸泡30分钟后,用文火煎煮,煮沸后再续煎30分钟,共煎煮三次,合并三次煎液过滤,得到汤剂、温服。

实施例3

按质量配比取:女贞子30克、桑椹子30克、川芎10克、墨旱莲20克、益母草20克、夏枯草20克、白芍20克、杜仲30克、黄芩5克、清半夏10克、灸甘草15克、泽泻13克、生薏仁9克、柴胡12克、香附10克、桂枝10克、陈皮10克。将上述各味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后置于砂锅内加水没过药面,浸泡30分钟后,用文火煎煮,煮沸后再续煎30分钟,共煎煮三次,合并三次煎液过滤,得到汤剂、温服。

实施例4

按质量配比取:女贞子40克、桑椹子40克、川芎10克、墨旱莲20克、益母草20克、夏枯草30克、白芍20克、杜仲30克、黄芩5克、清半夏10克、灸甘草10克、泽泻13克、生薏仁9克、柴胡12克、香附10克、桂枝10克、陈皮10克。将上述各味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后置于砂锅内加水没过药面,浸泡30分钟后,用文火煎煮,煮沸后再续煎30分钟,共煎煮三次,合并三次煎液过滤,得到汤剂、温服。

实施例5

按质量配比取:女贞子50克、桑椹子50克、川芎15克、墨旱莲20克、益母草20克、夏枯草25克、白芍15克、杜仲2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2克、灸甘草12克、泽泻10克、生薏仁8克、柴胡12克、香附10克、桂枝10克、陈皮10克,将上述各味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后置于砂锅内加水没过药面,浸泡30分钟后,用文火煎煮,煮沸后再续煎30分钟,共煎煮三次,合并三次煎液过滤,得到汤剂、温服。

典型病例:

病例1

李某某,女,48岁,江西人,一年前患有头晕目眩,到医院检查治疗效果不佳。后服用本发明汤剂,2天后头晕消失,后又服用2天,头晕目眩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病例2

张某某,男,35岁,农民,浙江人。半年前患有头晕目眩,治疗未果,后服用本发明处方汤剂,3天头晕目眩症状全部消失,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病例3

王某某,男,45岁,公司员工,广东人,一个月前患有头晕目眩,治疗未果,后服用本发明汤剂,2天后,目眩感消失,后又连续服用4天,头晕目眩症状消失,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病例4

刘某某,女,38岁,公司员工,广西。一个月前患有头晕目眩,经西医、西药常规治疗不理想。服用本发明制备的汤剂,2天后,头晕目眩症状消失,痊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