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液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0700发布日期:2018-07-10 20:35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给液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留置针等植入性医疗器械导管中容易产生血栓而影响病人的健康;同时,现有的给液泵部件的体积太大,患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便于携带造成活动不便。部分植入性医疗器械植入时间超过30天,病人会在使用完毕后回到自己住所,此时这些植入性医疗器械就失去了临床护理,由于植入性导管处于封闭状态,在没有药液流动的情况下,血液容易在导管口凝结形成血栓,当病人再次去到临床时,血栓已经将植入性导管堵塞,需要大量的临床工作将其疏通,不利于病人健康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护理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现有的给液泵部件的体积太大,患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便于携带造成活动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种给液泵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给液泵系统,其特点在于,其包括弹力储液装置,所述弹力储液装置包括:

储液囊,所述储液囊设有储液内腔;

杆体,所述杆体穿设于所述储液囊的储液内腔内,所述杆体设有与所述储液内腔连通的间隙,所述间隙沿所述杆体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储液内腔内;

连接体,所述连接体连接于所述杆体远离所述储液囊的一端,且与所述间隙连通,所述连接体用于向所述储液内腔充液和所述储液内腔向外给液。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弹力储液装置的结构设计,大大地缩小了弹力储液装置整体体积,从而缩小了给液泵系统的整体体积,从而能够方便携带;同时,通过在杆体设置与储液内腔连通的间隙的结构,使储液囊中的残留液可以大大减少,因为产品本身需要注入的药液不多,所以残留液的多少便显得至关重要。

较佳地,所述间隙沿所述杆体的宽度方向贯穿所述杆体。

较佳地,所述杆体的外表面沿周向间隔设有若干导液槽,且若干所述导液槽均与所述间隙相连通。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若导液槽,使储液囊中的残留液可以通过导液槽尽量流向间隙,从而更进一步减少储液囊中的残留液,减少了输液成本。

较佳地,所述弹力储液装置还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用于分别将所述储液囊的两端卡扣于所述杆体的外表面。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使储液囊能够密封地套设于杆体的外表面。

较佳地,所述给液泵系统还包括:

壳体;

限流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

加药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一端与所述弹力储液装置的连接体连接;

过滤器,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一端与所述弹力储液装置的连接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限流管连接,所述加药件与所述过滤器形成有一第一夹角;

其中,所述给液泵系统还包括充液通路和给液通路,所述充液通路通过所述加药件到达所述弹力储液装置;所述给液通路依次通过所述弹力储液装置、所述过滤器和所述限流管。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加药件、弹力储液装置、过滤器和限流管至少部分均设置于壳体的容置腔中,以及通过将加药件、弹力储液装置和过滤器直接连通,使用最简洁紧凑的结构完成了充液通路和给液通路的设置,大大减小了给液泵系统的整体体积,使给液泵系统方便携带,即使不在医疗环境下,也能够很好的工作。在其他技术方案中,限流管也可以全部位于壳体的容置腔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较佳地,所述连接体设有相连接且连通的连接腔和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间隙连通,所述连接腔远离所述通孔的一端与所述过滤器连接且连通,所述连接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通孔的中心轴线形成的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

较佳地,所述加药件插设于所述通孔远离所述间隙的一端;所述加药件包括头部,所述头部位于所述通孔与所述连接腔的连接处,所述头部的材质为弹性材料。

较佳地,所述头部的侧壁为直径逐渐递减的斜壁,所述斜壁的长度与宽度均大于所述连接腔靠近所述通孔一端的直径。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加药件的头部的侧壁尺寸与对应位置的连接腔的尺寸的设计,在药液通过充液通路时,头部的侧壁在药液的冲击下张开而挡住了连接腔与通孔的连通;而在药液通过给液通路,头部的侧壁闭合,从而不影响连接腔与通孔的连通。

较佳地,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顶盖和底盖、以及连接于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之间的侧壁;所述侧壁设有加药孔和限流管孔,所述加药件的一端穿设于所述加药孔内,所述限流管的一端穿设于所述限流管孔内。

较佳地,所述给液泵系统还包括导向定位结构,所述导向定位结构设于所述底盖的内表面,所述导向定位结构设有导向槽,所述限流管卡设于所述导向槽中,以限定所述限流管的弯曲弧度。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导向槽限定限流管的弯曲弧度,防止限流管在弯曲时发生弯折,而导致限流管内部的堵塞。

较佳地,所述导向定位结构包括:

至少两个竖板,至少两个所述竖板均由内侧至外侧间隔设置;

底板,至少两个所述竖板相对应的一端均与所述底板连接;

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竖板与所述底板环绕形成有所述导向槽。

较佳地,所述竖板包括弧形部,所述弧形部的形状为圆弧形。

较佳地,所述导向定位结构的材质为柔性材质。

较佳地,所述导向定位结构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所述导向定位结构间隔设于所述底盖的内表面。

在本技术方案中,导向定位结构的位置根据限流管需要弯曲的位置设置。

较佳地,所述顶盖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对应于所述储液囊设置。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开口,使储液囊在有限的壳体的容置腔内,能够部分位于容置腔外,从而可以储存更多的液体;通过设置容量标识,可以清楚地知道储液囊中的液体情况,方便监控充液和给液。

较佳地,所述壳体的长度为小于8mm,所述壳体的宽度为小于7mm。

较佳地,所述过滤器包括:

管体,所述管体与所述弹力储液装置的连接体连接且连通;

一过滤膜,所述过滤膜夹设于所述连接体与所述管体之间。

较佳地,所述管体设有相连接且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连接于所述连接体与所述第二通道之间,所述第一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通道的中心轴线形成有一第二夹角。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过滤器的管体的具体结构,使过滤器的整体体积更小。

较佳地,所述第二通道靠近所述过滤膜的一端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过滤膜。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支撑件,使过滤膜不容易被给液通路中的液体冲力破坏,延长了过滤膜的使用寿命。

较佳地,所述储液囊为中空囊状,所述储液囊的材料为可延展性材料。

较佳地,所述杆体与所述连接体一体成型。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1、本发明使药液能够以定量的形式,不断的向导管中充入药液,保持导管到血管这条通道中有药液流动,防止血栓的形成;

2、本发明体积小巧方便携带,即使不在医疗环境下,也能够很好的工作;

3、本发明通过设置导向槽固定限流管,防止限流管在弯曲时发生弯折,而导致限流管内部的堵塞;

4、本发明的残留液少,因为产品本身需要注入的药液不多,所以残留液的多少便显得至关重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给液泵系统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给液泵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给液泵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给液泵系统的加药件、弹力储液装置、过滤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给液泵系统的加药件、弹力储液装置、过滤器的侧视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给液泵系统的弹力储液装置内没有药液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给液泵系统的弹力储液装置内有药液时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给液泵系统的壳体的底盖和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给液泵系统的导向定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c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给液泵系统的导向定位结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d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壳体10

容置腔11

顶盖12

开口121

容量标识122

底盖13

卡槽131

侧壁14

加药孔141

限流管孔142

导向定位结构15

导向槽151

竖板152

底板153

弧形部1521

弧形部的曲率半径r

加药件20

头部21

头部的侧壁211

弹力储液装置30

储液囊31

储液内腔311

杆体32

间隙322

导液槽323

连接体33

通孔331

连接腔332

第一盖体34

第二盖体35

过滤器40

过滤膜41

管体43

第一通道431

第二通道432

支撑件44

限流管50

透气阻水护帽51

导管60

第一夹角α

第二夹角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

请结合图1-图13予以理解,本实施案例提供一种给液泵系统,其包括:壳体10、加药件20、弹力储液装置30、过滤器40、限流管50。壳体10设有容置腔11,加药件20、弹力储液装置30、过滤器40和限流管50均设置于壳体10的容置腔11中。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限流管也可以部分位于壳体的容置腔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限流管50的内径为60-90μm。这样,药液能够以定量的形式,不断的向输液导管中充入药液,保持输液导管到血管这条通道中有药液流动,防止血栓的形成。壳体10的材质为透明材质。

给液泵系统还包括充液通路和给液通路,所述充液通路通过加药件20到达弹力储液装置30;所述给液通路依次通过弹力储液装置30、过滤器40和限流管50。这样,通过将加药件20、弹力储液装置30、过滤器40和限流管50均设置于壳体10中,以及通过将加药件20、弹力储液装置30和过滤器40直接连通,使用最简洁的结构完成了充液通路和给液通路的设置,大大减小了给液泵系统的整体体积,使给液泵系统方便携带,即使不在医疗环境下,也能够很好的工作。壳体10的长度为小于8mm,壳体10的宽度为小于7mm。

弹力储液装置30包括:储液囊31、杆体32、连接体33、第一盖体34和第二盖体35。杆体32与连接体33一体成型。储液囊31设有储液内腔311。也就是说,所述充液通路通过加药件20到达弹力储液装置30的储液内腔311;所述给液通路依次通过弹力储液装置30的储液内腔311、过滤器40和限流管50。

储液囊31为中空囊状,储液囊31的材料为可延展性材料。所述可延展性材料为乳胶或硅胶。

杆体32穿设于储液囊31的储液内腔311内,且杆体32设有与储液内腔311连通的间隙322,间隙322沿杆体32的长度方向a延伸,且位于储液内腔311内。这样,杆体32作为支撑储液囊31的唯一部件,储液囊31中注入药液之后,仅会沿储液囊31的径向进行扩展,从而大大缩小了储液囊31所占的轴向(也就是长度方向a)的长度,从而缩小了弹力储液装置30的整体体积。另外,通过设置杆体的间隙结构,使储液囊中的残留液可以大大减少(现有技术中储液囊中的残留液为10%左右,而本实施例的储液囊中的残留液仅为1%左右),因为产品本身需要注入的药液不多,所以残留液的多少便显得至关重要。在本实施例中,间隙322沿宽度方向b贯穿杆体3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中为了最佳地展示杆体32的结构,将储液囊31、第一盖体34和第二盖体35除去。可以看到,杆体32的外表面沿周向间隔设有若干导液槽323,且若干导液槽323均与间隙322相连通。这样,通过在杆体32的外表面设置导液槽323,更进一步减少了残留在弹力储液装置30的储液囊31内的注射液,减少了输液成本。

加药件20的一端、过滤器40的一端均与所述弹力储液装置30的连接体33连接,加药件20与过滤器40形成有第一夹角α。过滤器40的另一端与限流管50连接。

连接体33设有相连接且连通的连接腔332和通孔331,通孔331与杆体32d的间隙322连通,连接腔332远离通孔331的一端与过滤器40连接且连通,连接腔332的中心轴线与通孔331的中心轴线形成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也就是说过滤器40沿连接腔332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而加药件20沿通孔331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α为65-115度,较佳地,第一夹角α为90度。这样可以使加药件20、弹力储液装置30、过滤器40三者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所占用空间更小,从而使过滤器的整体体积更小。

第一盖体34和第二盖体35用于分别将储液囊31的两端卡扣于所述杆体32的外表面。这样,通过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使储液囊能够密封地套设于杆体的外表面。在其他实施例中,储液囊31的两端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连接于杆体的外表面。

加药件20插设于通孔331远离所述间隙322的一端。加药件20包括头部21,头部21位于通孔331与连接腔332的连接处,头部21的材质为弹性材料。头部的侧壁211为直径逐渐递减的斜壁,所述斜壁的长度与宽度均大于连接腔332的直径。这样,在药液通过充液通路时,头部的侧壁211在药液的冲击下张开而挡住了连接腔332与通孔331的连通;而在药液通过给液通路,头部的侧壁211闭合,从而不影响连接腔332与通孔331的连通。

壳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顶盖12和底盖13、以及连接于顶盖12和底盖13之间的侧壁14。侧壁14设有与容置腔11连通的加药孔141和限流管孔142。加药件20的一端穿设于加药孔141内。过滤器40与弹力储液装置30连通。限流管50位于所容置腔11内,限流管50的一端卡设于限流管孔142,另一端与过滤器40连通。且限流管50卡设于限流管孔142的一端套设有透气阻水护帽51。这样,通过设置透气阻水护帽,透气阻水护帽内设有止液膜,止液膜在未受液体浸润前,将给液通路内的空气排出,液体浸润后能有效阻止空气通过,并保证给液通路内的输液流速满足标准要求,降低了空气进入人体的风险,是一项有效的防护措施,大大提高了医疗输液的安全性。

较佳地,顶盖12设有开口121和容量标识122,开口121对应于储液囊31设置。顶盖12的材质为透明材质。容量标识122位于开口121的外沿。这样,通过设置开口,使储液囊在有限的壳体的容置腔内,能够部分位于容置腔外,从而可以储存更多的液体,也就是储液囊在沿径向进行扩展时,可以部分穿过开口,从而可以储存更多的液体,同时,不会产生变形而影响对其容量的测量。另外,通过设置容量标识,可以清楚地知道储液囊中的液体情况,方便监控充液和给液。

在本实施例中,给液泵系统还包括导向定位结构15,导向定位结构15设于底盖13的内表面。导向定位结构15设有导向槽151。限流管50卡设于导向定位结构15的导向槽151中,以限定限流管50的弯曲弧度。限流管的弯曲弧度,是指限流管环绕弯曲时,弯曲部分为圆弧,该圆弧的弧度。导向定位结构15的材质为柔性材质。在本实施例中,导向定位结构15的材质为树脂,但不限于树脂。在本实施例中,底盖13的内表面设有卡槽131;导向定位结构15卡设于卡槽131中,限流管50卡设于导向定位结构15的导向槽151中。通过设置卡槽131方便导向定位结构15可拆卸地连接于底盖13的内表面。如图3和图9所示,底盖13的卡槽131与导向定位结构15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卡槽131与四个导向定位结构15间隔设于底盖13的内表面。这样,通过设置导向槽151限定限流管50的弯曲弧度,防止限流管50在弯曲时发生弯折,而导致限流管50内部的堵塞。具体地,由于限流管50一端与过滤器40连接,另一端与外部连接,势必限流管50要在壳体10内进行环绕弯曲,而由于限流管50的内径为60-90μm,如果没有导向槽151固定限流管50并在限流管50弯曲时对其限位,限流管50将很容易发生弯折现象,从而很容易出现限流管50堵塞的情况。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向定位结构15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三个、五个等其他数值,该些导向定位结构间隔设于底盖13的内表面。

导向定位结构15包括:至少两个竖板152和底板153。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竖板15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竖板152由内侧至外侧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竖板152相对应的一端均与所述底板连接。外侧的竖板152的高度等于内侧竖板152的高度。两个所述竖板与所述底板环绕形成导向槽151。导向槽151的底部的形状与大小与限流管50的形状与大小相匹配。竖板152包括弧形部1521,弧形部1521的形状为圆弧形。内侧的竖板152的弧形部1521的曲率半径r大于10mm。如图12和图13中所示,竖板15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竖板152由内侧至外侧间隔设置,三个所述竖板152相对应的一端均与所述底板连接。相邻的两个竖板152之间的间距均相同。最外侧的竖板152的高度大于其他竖板152的高度。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竖板与所述底板环绕形成有导向槽151。导向槽151的底部的形状与大小与限流管50的形状与大小相匹配。竖板152包括弧形部1521,弧形部1521的形状为圆弧形。最内侧的竖板152的弧形部1521的曲率半径r大于10mm。

在其他实施例中,给液泵系统还包括输液导管,即导管60。导管60位于容置腔11外,且与限流管50远离过滤器40的一端相连通。

给液泵系统的过滤器40包括:管体43和过滤膜41。

管体43与弹力储液装置30的连接体33连接且连通。过滤膜41夹设于连接体33与管体43之间。

管体43设有相连接且连通的第一通道431和第二通道432,第一通道431连接于连接体33与第二通道432之间,第一通道431的中心轴线与第二通道432的中心轴线形成有一第二夹角β。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角β为65-115度,较佳地,第二夹角β为90度。这样可以直接弯折给液通路,从而使过滤器自身的整体体积更小。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夹角β也可以是其他数值。第二通道432靠近过滤膜41的一端设有支撑件44。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过滤膜。所述给液通路依次通过连接腔332、过滤膜41和管体43,再进入限流管50。这样,通过设置支撑件,使过滤膜不容易被给液通路中的液体冲力破坏,延长了过滤膜的使用寿命。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