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假体助推式拉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47727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胸假体助推式拉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隆胸手术用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胸假体助推式拉钩。



背景技术:

在隆胸手术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需要在被手术者的腋下上开一个手术口;步骤二、在手术口处剥离出用于安放胸假体的安放空间,安放空间位于乳房处;步骤三、需要将安放空间处将皮囊剥离,并同时将胸假体放入至安放空间中;步骤四,将胸假体安放好后,实现手术口的缝合,达到隆胸的目的。在上述步骤三中就需要使用到胸假体置放器,以方便将胸假体放入至安放空间中。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授权公告号为CN 202699347 U的快速微创胸假体置放器,该置放器包括:推进手柄和假体置放腔,推进手柄与推进活塞相连,推进活塞设置在假体置放腔内并与假体置放腔内壁紧密配合,假体置放腔的一侧设置有假体入口,假体入后上设置有盖帽,假体置放腔的底部设置有假体出口。虽然该置放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将胸假体推送至安放空间内,但是存在的缺点为:

1)该置放器不能对皮囊进行剥离,故看不到是否已经将胸假体安放到准确的位置;

2)虽然在推进活塞上设置有多个透气孔,由于假体置放腔的体积总是比推进活塞大,因此透气孔不能够及时在推进过程中将假体置放腔内的空气排出,会导致同时向安放空间内注入气体的问题,气体先比胸假体进入至安放空间中,会导致气体阻碍胸假体的进入,术后气体位于胸假体和安放空间内壁之间,不能及时排出,后面伤口会出现肿胀现象,延迟伤口的愈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胸假体助推式拉钩,既实现了将胸假体推送至安放空间中,又实现了在推送过程中将皮囊剥离,同时还保证了推送入胸假体后没有气体位于胸假体与安放空间内壁之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胸假体助推式拉钩,包括:

第一钩臂,其包括盖体、第一安装臂和第一臂体,第一臂体连接于盖体与第一安装臂之间,第一臂体为长方体结构;

第二钩臂,其包括承载体、第二安装臂和第二臂体,第二臂体连接于承载体与第二安装臂之间,第二臂体为长方体结构,盖体和承载体扣合后形成用于装载胸假体的装载腔,在承载体远离第二臂体的端部上开设有推出口,第一安装臂向第二安装臂所在位置弯曲,第二安装臂向第一安装臂所在位置弯曲,第一安装臂远离第一臂体的端部以及第二安装臂远离第二臂体的端部均设置有转动孔,第一安装臂和第二安装臂的转动能使盖体和承载体扣合;

驱动壳,其靠近第一安装臂和第二安装臂的端部上固定设有基准轴,基准轴穿过第一安装臂的转动孔和第二安装臂的转动孔,在第一安装臂和第二安装臂上分别连接有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均设置于驱动壳内,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的旋转也能使第一钩臂和第二钩臂旋转;

驱动机构,其设置于驱动壳内,且与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相连接,以驱动盖体与承载体扣合或分离;

手握部,其与驱动壳远离第一钩臂和第二钩臂的端部连接;

推动机构,其设置于第二臂体内,当盖体与承载体分离后推动机构能将胸假体从承载体上推出;以及

控制电路,推动机构以及驱动机构均电连接至控制电路,以控制推动机构和驱动机构的运作。

优选的是,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封闭膜,其将第一驱动部与驱动壳一侧内壁封闭得到第一驱动腔,在驱动壳上设置有与第一驱动腔连通的第一出气管;

第二封闭膜,其将第二驱动部与驱动壳另一侧内壁封闭得到第二驱动腔,第一封闭膜和第二封闭膜均采用弹性柔软材料制成,在驱动壳上设置有与第二驱动腔连通的第二出气管;

两驱动弹簧,一驱动弹簧连接于第一驱动部与驱动壳一侧内壁之间且该驱动弹簧位于第一驱动腔内,另一驱动弹簧连接于第二驱动部与驱动壳另一侧内壁之间且该驱动弹簧位于第二驱动腔内,两驱动弹簧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分别靠近驱动壳的两侧内壁;

驱动进气管,在手握部内开设有进气腔,驱动进气管一端连通至外界气源,驱动进气管另一端连通至进气腔;

两导气管,一导气管将进气腔与第一驱动腔连通,另一导气管将进气腔与第二驱动腔连通;

一进气阀,其设置在驱动进气管上,以开闭驱动进气管,进气阀与控制电路相连;以及

两出气阀,其分别设置于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上,以分别开闭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两出气阀均电连接至控制电路。

优选的是,推动机构包括:

推动气缸,其集装于第二臂体内,第二安装臂上设置有气缸进气管以及气缸出气管,推动气缸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连通至气缸进气管和气缸出气管,推动气缸电连接至控制电路;以及

推动块,其设置在承载体的内壁上,推动气缸的活塞杆与推动块相连,在装载胸假体时推动块与长载体的内壁紧贴,推动块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在推动气缸的推动下推动块能横跨装载腔的中心。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承载体和盖体能够扣合,实现了在胸假体转移过程中能够将胸假体送至安放空间中,同时设置推动机构,实现了将到达安放空间后的胸假体与承载体和盖体相分离,继而达到了将胸假体推送至安放空间中的目的;

2)当放入胸假体时,盖体和承载体能够在第一驱动部、第二驱动部与驱动机构的配合下分离,进而实现了在推送过程中将皮囊剥离,方便了手术过程中观察安放空间中的状态,有利于保证手术的正常进行;

3)此设计未采用原有的注射原理来推送胸假体,承载体和盖体以及推动机构不会向安放空间推动气体,虽然有空气,但是不会大量气体往安放空间内流、导致空气外流不出安放空间,继而保证了推送入胸假体后没有气体位于胸假体与安放空间内壁之间。

附图说明

图1为驱动壳和手握部剖开后胸假体助推式拉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驱动壳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承载体与第二臂体连接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胸假体助推式拉钩,包括:

第一钩臂1,其包括盖体11、第一安装臂12和第一臂体13,第一臂体13连接于盖体11与第一安装臂12之间,第一臂体13为长方体结构;

第二钩臂2,其包括承载体21、第二安装臂22和第二臂体23,第二臂体23连接于承载体21与第二安装臂22之间,第二臂体23为长方体结构,盖体11和承载体21扣合后形成用于装载胸假体的装载腔,在承载体21远离第二臂体23的端部上开设有推出口24,以减小在推送胸假体过程中承载体21对胸假体的阻碍力量,第一安装臂12向第二安装臂22所在位置弯曲,第二安装臂22向第一安装臂12所在位置弯曲,第一安装臂12远离第一臂体13的端部以及第二安装臂22远离第二臂体23的端部均设置有转动孔,第一安装臂12和第二安装臂22的转动能使盖体11和承载体21扣合;

驱动壳3,其靠近第一安装臂12和第二安装臂22的端部上固定设有基准轴31,基准轴31穿过第一安装臂12的转动孔和第二安装臂22的转动孔,在第一安装臂12和第二安装臂22上分别连接有第一驱动部6和第二驱动部7,第一驱动部6和第二驱动部7均设置于驱动壳3内,第一驱动部6和第二驱动部7的旋转也能使第一钩臂1和第二钩臂2旋转;

驱动机构4,其设置于驱动壳3内,且与第一驱动部6和第二驱动部7相连接,以驱动盖体11与承载体21扣合或分离;

手握部5,其与驱动壳3远离第一钩臂1和第二钩臂2的端部连接;

推动机构(图1中未示),其设置于第二臂体23内,当盖体11与承载体21分离后推动机构能将胸假体从承载体21上推出;以及

控制电路(图中未示),推动机构以及驱动机构4均电连接至控制电路,以控制推动机构和驱动机构4的运作。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为了达到对第一驱动部6和第二驱动部7的驱动目的,避免该胸假体助推式拉钩因需接入过多的电源而导致安全系数低的现象,同时达到减少震动的目的,驱动机构4包括:

第一封闭膜41,其将第一驱动部6与驱动壳3一侧内壁封闭得到第一驱动腔,在驱动壳3上设置有与第一驱动腔连通的第一出气管32;

第二封闭膜42,其将第二驱动部7与驱动壳3另一侧内壁封闭得到第二驱动腔,第一封闭膜41和第二封闭膜42均采用弹性柔软材料制成,在驱动壳3上设置有与第二驱动腔连通的第二出气管33;

两驱动弹簧43,一驱动弹簧43连接于第一驱动部6与驱动壳3一侧内壁之间且该驱动弹簧43位于第一驱动腔内,另一驱动弹簧43连接于第二驱动部7与驱动壳3另一侧内壁之间且该驱动弹簧43位于第二驱动腔内,两驱动弹簧43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驱动部6和第二驱动部7分别靠近驱动壳3的两侧内壁;

驱动进气管44,在手握部5内开设有进气腔,驱动进气管44一端连通至外界气源,驱动进气管44另一端连通至进气腔;

两导气管45,一导气管45将进气腔与第一驱动腔连通,另一导气管45将进气腔与第二驱动腔连通;

一进气阀47,其设置在驱动进气管44上,以开闭驱动进气管44,进气阀47与控制电路相连;以及

两出气阀48,其分别设置于第一出气管32和第二出气管33上,以分别开闭第一出气管32和第二出气管33,两出气阀48均电连接至控制电路。

如图3所示,为了设计结构简单的推动机构,推动机构包括:

推动气缸81,其集装于第二臂体23内,第二安装臂22上设置有气缸进气管以及气缸出气管,推动气缸81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连通至气缸进气管和气缸出气管,推动气缸81电连接至控制电路;以及

推动块82,其设置在承载体21的内壁上,推动气缸81的活塞杆与推动块82相连,在装载胸假体时推动块82与长载体的内壁紧贴,推动块82采用透明材料制成,以避免推动块82阻碍观察安放空间内胸假体以及皮肉状态,在推动气缸81的推动下推动块82能横跨装载腔的中心。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工作时,首先,将胸假体置于承载体21和盖体11之间;然后,通过控制电路控制进气阀47打开,气体依次从驱动进气管44、进气腔以及导气管45进入至第一驱动腔和第二驱动腔内,使得第一驱动腔和第二驱动腔膨胀,第一驱动部6和第二驱动部7相互靠拢,进而实现将盖体11和承载体21扣合,避免胸假体在未到达安放空间内的途中脱落;再后,握住手握部5,将盖体11和承载体21插入至手术口中,将胸假体退入至安放空间中,由于此时盖体11和承载体21没有分离,推送较为容易;再后,通过控制电路控制进气阀47关闭,同时控制出气阀48打开,第一驱动腔和第二驱动腔均向外放气,第一驱动部6和第二驱动部7转动,使得盖体11和承载体21相互分离,实现将皮囊剥离开来;再后,控制推送机构,将胸假体推送至安放空间中,实现胸假体与承载体21和盖体11的脱离;再后,透过推动块82,观察是否需要稍微从外面移动胸假体的位置,然后手动从皮囊外稍微调节,因为皮囊具有一定忍让性,故能够从外移动胸假体;最后,再次,将出气阀48关闭,进气阀47打开,将盖体11和承载体21闭合,以方便拔出盖体11和承载体21,避免因盖体11和承载体21之间距离较大而导致刮伤皮囊。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