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损伤输液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55313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防损伤输液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损伤输液针。



背景技术:

在临床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目前临床上输液时多是用一颗钢针直接穿刺人体表皮组织进入到静脉血管中进行输液,由于有钢针的穿入,患者多会感到不适,且输液过程往往比较长,在输液的过程中,患者的手部不可避免的会进行移动,在患者活动手部的过程中,由于钢针较硬且钢针的针头比较尖锐,不能随着手部组织的变形而变形,易导致钢针的针头刺破血管壁,溶液外溢渗入周围组织,诱发鼓针现象,造成重复穿刺,给输液者带来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损伤输液针,在输液过程中,软管能随着手部组织的变形而变形,以降低鼓针现象发生的概率,降低重复穿刺的概率,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提高输液针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损伤输液针,包括正压阀、隔离塞、三通以及钢针,所述三通的左右两端分别与钢针和隔离塞连通,所述三通的中端与正压阀连通,所述钢针包括软管、穿刺针以及引导管,所述软管与三通的左端连通,所述穿刺针沿周向设置有的多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一端通过扭力弹簧与穿刺针的针头旋转连接,另一端与软管抵触,所述穿刺针内套于引导管且与引导管滑动连接,所述引导管内套于软管且与软管滑动连接,所述引导管一端与连接板契型连接,另一端穿过隔离塞形成操作凸台,所述引导管与隔离塞滑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穿刺针靠近针头的一端设置有与连接板相适应的且从左至右向下倾斜的收纳槽。

可选地,所述引导管靠近穿刺针的针头的一端的内壁向内凸形成连接凸台,所述穿刺针远离针头的一端的外周面向内凹形成滑动槽,所述连接凸台位于滑动槽内且与穿刺针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槽内设置有用于连接穿刺针和连接凸台的弹簧。

可选地,所述引导管靠近穿刺针针头的一端的外周面向内凹形成张紧凸台,所述张紧凸台上安装有气囊,所述操作凸台外侧设置有与气囊连通的负压阀。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损伤输液针,包括正压阀、隔离塞、三通以及钢针,所述三通的左右两端分别与钢针和隔离塞连通,所述三通的中端与正压阀连通,所述钢针包括软管、穿刺针以及引导管,所述软管与三通的左端连通,所述穿刺针沿周向设置有的多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一端通过扭力弹簧与穿刺针的针头旋转连接,另一端与软管抵触,所述穿刺针内套于引导管且与引导管滑动连接,所述引导管内套于软管且与软管滑动连接,所述引导管一端与连接板契型连接,另一端穿过隔离塞形成操作凸台,所述引导管与隔离塞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损伤输液针,在输液过程中,软管能随着手部组织的变形而变形,以降低鼓针现象发生的概率,降低重复穿刺的概率,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提高输液针的安全性。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损伤输液针,所述穿刺针靠近针头的一端设置有收纳槽。便于将连接板收纳进引导管中,防止连接板与引导管发生干涉。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损伤输液针,引导管上设置有气囊,便于抽动引导管,防止抽动引导管时,软管随引导管的移动滑出体外,降低重复穿刺的概率,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提高输液针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抽出引导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正压阀、2-隔离塞、3-三通、4-钢针、41-软管、42-穿刺针、43-引导管、421-连接板、422-收纳槽、423-滑动槽、424-弹簧、431-操作凸台、432-连接凸台、433-张紧凸台、434-气囊、435-负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损伤输液针,包括正压阀1、隔离塞2、三通3以及钢针4,所述三通3的左右两端分别与钢针4和隔离塞2连通,所述三通3的中端与正压阀1连通,所述钢针4包括软管41、穿刺针42以及引导管43,所述软管41与三通3的左端连通,所述穿刺针42沿周向设置有的多个连接板421,所述连接板421一端通过扭力弹簧与穿刺针42的针头旋转连接,另一端与软管41抵触,所述穿刺针42内套于引导管43且与引导管43滑动连接,所述引导管43内套于软管41且与软管41滑动连接,所述引导管43一端与连接板421契型连接,另一端穿过隔离塞2形成操作凸台431,所述引导管43与隔离塞2滑动连接。自然状态下,所述引导管43封闭三通2的中端,所述连接板421封闭软管41,将钢针4穿刺入患者静脉中,隔离塞2和三通3在患者体表外固定。手持操作凸台431向右侧抽动引导管43,引导管43向右侧滑动与连接板421分离并收纳于隔离塞2中,三通3的中端与软管41连通,所述连接板421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向内侧旋转与软管41分离,软管41与患者静脉血管连通,向右侧滑动穿刺针42,将穿刺针42收纳进引导管43中。此时只有软管41留在患者体内,将正压阀1与输液溶液连通进行输液,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软管41较软且没有尖锐的针头,软管41着手部组织的变形而变形,以降低鼓针现象发生的概率,降低重复穿刺的概率,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提高输液针的安全性。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穿刺针42靠近针头的一端设置有与连接板421相适应的且从左至右向下倾斜的收纳槽422。连接板421向内侧旋转收纳于收纳槽422内,形成从左至右向下倾斜的圆锥面,便于穿刺针42向右侧滑动收纳进引导管43内,防止连接板421与引导管43发生干涉。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管43靠近穿刺针42的针头的一端的内壁向内凸形成连接凸台432,所述穿刺针42远离针头的一端的外周面向内凹形成滑动槽423,所述连接凸台432位于滑动槽423内且与穿刺针42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槽423内设置有用于连接穿刺针42和连接凸台432的弹簧424。引导管43向右侧滑动与连接板421分离,连接凸台432向右侧滑动压缩弹簧424,连接板421向内侧旋转与软管41分离,弹簧424恢复初始状态,穿刺针42在弹簧424的作用下向右侧滑动收纳进引导管43内,并随引导管43向右侧滑动收纳进隔离塞2内,抽动操作凸台431,同时抽出引导管43和穿刺针42,简化操作步骤,便于医务工作者使用。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管43靠近穿刺针42针头的一端的外周面向内凹形成张紧凸台433,所述张紧凸台433上安装有气囊434,所述操作凸台431外侧设置有与气囊434连通的负压阀435。钢针4穿刺进入人体后,打开负压阀435,气囊434缩小与软管41分离,便于抽动引导管43,防止抽动引导管43时,软管41随引导管43的移动滑出体外,降低重复穿刺的概率,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提高输液针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