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助行器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53185发布日期:2018-06-22 21:24阅读:824来源:国知局
四轮助行器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助行器,特别指一种四轮助行器的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8所示,为现有助行器的结构,一主体9由立柱91、立柱92、轮子93和扶手94所构成,其中扶手94是固定在立柱91的顶端,而立柱92则是以连杆95接合于立柱91。主体9在使用时,将连杆95下压而使立柱91、92相对远离而张开,可让使用者手持扶手94,而提供行走时的支撑;当收纳时,则将连杆95上提,使立柱91、92相对靠近而收合至缩小前后的宽度,体积故可相对于张开时缩小,以便于收纳。

然而,现有助行器的结构,在主体9收纳时,仅立柱91、92得以前后方向相对靠近而收合,但左右的宽度和高度为固定不变,主体9因此无法有效地缩小整体的体积,仍有占用空间而不利于收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四轮助行器的结构,其可以有效地缩小整体的体积,而达有利于收纳的功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四轮助行器的结构,一主体有四个位于四角且底端具轮子的立柱,任两个位于同边的立柱间皆以两个连杆相接,且其中两个位于同边的立柱上设有一对扶手,其中,各立柱有一相对在下的下座和一相对在上的上座,所述下座在所在的立柱为固定不动,所述上座则相对于所在的立柱的下座可上移而远离或下移而靠近,该四个立柱的下座的位置等高;相接在前述同边的任两个立柱间的两个连杆,呈交叉状且在中间枢接而可相对摆动,该两个连杆分别以一端枢接于所设的两个立柱的上座,且分别以另一端枢接于所设的两个立柱的下座,各立柱的上座可随所枢接的连杆而同步地上下位移,供各立柱相对靠近而收合或相对远离而张开;所述扶手可活动地设于所在的立柱,且可相对所在的立柱下移而降低高度。

其中,有该对扶手的两个立柱所设的两个上座,在所在的立柱为可纵向滑动地套设,而可相对于所在的立柱上下位移;另两个无该对扶手的两个立柱皆包括一外管和一内管,该内管可纵向伸缩地插入该外管,且所设的上座固定在该内管在该外管露出的顶端。

其中,各扶手皆有一呈弯折状的弯杆,且在该弯杆的一端有一可供手部握持的握部,该弯杆在无该握部的另一端有一第一枢接部,所设的立柱的顶端有一第二枢接部,所述弯杆以其第一枢接部和该第二枢接部相互枢设而可相对该立柱枢摆,所述弯杆并有一扳件随其第一枢接部而枢设在该第二枢接部,该扳件设一挡件穿过并伸出所在的弯杆,以该挡件在所在的弯杆伸出而阻挡于所在的立柱的顶端,该挡件并在该扳件扳动时回缩而脱离对所在的立柱的阻挡,供该扶手可下折而降低高度。

其中,各扶手皆有一杆体,此杆体包含一弯段和一直段,该扶手在该弯段的一端有一可供手部握持的握部,且以该直段可纵向伸缩地插入所在的立柱,该直段和所在的立柱间设有一挡件,以该挡件供该直段相对所在的立柱伸缩后定位,各扶手以其直段相对所在的立柱缩入而降低高度。

其中,该两个有扶手的立柱皆有一挡部,该挡部在该主体张开时,被所在立柱套设的上座承靠于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本体的四个立柱皆有下座和上座的设置,且在四个立柱间皆有连杆相接,通过连杆牵动各立柱的上座同步地上下位移,而让四个立柱在前、后和左、右的宽度皆能因立柱相对靠近而收合,且扶手也可降低高度,故能有效地缩小整体的体积,而达有利于收纳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与优点,不难从下述所选用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中,获得深入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四轮助行器张开状态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四轮助行器由侧向所见立柱通过连杆张开或收合的动作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扶手和立柱间可折而连接的剖视构造图。

图4为图1的四轮助行器设有置物箱和带体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四轮助行器的四个立柱在侧向施力后呈收合状的动作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四轮助行器的扶手下折的动作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四轮助行器的扶手和立柱间可伸缩而连接的局部构造图。

图8为现有助行器的构造及收合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方式,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四轮助行器的结构,如图1至6所示,为所选用的第一实施例,一主体1有四个立柱2,此四个立柱2位于主体1的四角,且各立柱2底端具轮子3,任两个位于同边的立柱2间皆以两个连杆4相接,且其中两个位于同边的立柱上设有一对扶手5,其中:

如图1至2所示,各立柱2有一下座21和一上座22,下座21相对在下且上座22相对在上。下座21于所在的立柱2为固定不动,上座22则相对于所在的立柱2的下座21可上移而远离,或下移而靠近,四个立柱2的下座21的位置等高。

如图1至2所示,相接在同边的任两个立柱2间的两个连杆4,呈交叉状且在中间枢接而可相对摆动,两个连杆4分别以一端枢接于所设的两个立柱2的上座22,且分别以另一端枢接于所设的两个立柱2的下座21,各立柱2的上座22可随所枢接的连杆3而同步地上下位移,供各立柱2相对靠近而收合,或相对远离而张开。扶手5可活动地设于所在的立柱2,且可相对所在的立柱2下移而降低高度。

如图1至2所示,本实施例之中,有该对扶手5的两个立柱2所设的两个上座22,在所在的立柱2为可纵向滑动地套设,而可相对于所在的立柱2上下位移。另两个无该对扶手5的两个立柱2,皆包括一外管23和一内管24,内管24可纵向伸缩地插入外管23,且所设的上座22固定在内管24在外管23露出的顶端。

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各扶手5,皆有一呈弯折状的弯杆51,且在弯杆51的一端有一可供手部握持的握部52,弯杆51在无握部52的另一端有一第一枢接部53,所设的立柱2的顶端有一第二枢接部25,弯杆51以其第一枢接部53和第二枢接部25相互枢设而可相对立柱2枢摆,所述弯杆51并有一扳件54随其第一枢接部53而枢设在第二枢接部25,扳件54设一挡件55穿过并伸出所在的弯杆51,以挡件55在所在的弯杆51伸出而阻挡于所在的立柱2的顶端,挡件55并在扳件54扳动时回缩而脱离对所在的立柱2的阻挡,供扶手5可下折而降低高度。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有扶手5的立柱2皆有一挡部26,挡部26在主体1张开时,被所在立柱2套设的上座22承靠于下方。有此挡部26的设置,让立柱2套设的上座22能被定位于挡部26所设的高度,故当主体1在张开的状态时,得以固定四个立柱2在助行过程的距离。

如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的主体1张开的状态,图中在四个立柱2上设有一置物箱6,且在有该对扶手5的两个立柱2间以一带体7连接。图1所示中,已将置物箱6从四个立柱2上取离,并便于动作示意而不显示带体7,此时,若欲将主体1从张开的状态改为收合的状态,对四个立柱2向内侧施压,致使立柱2之间因所接合的连杆4的枢摆而相对靠近,直至四个立柱2相互靠拢至图5所示的状态,藉以完成主体1前、后和左、右的宽度的缩小。另在扶手5的部分,对扳件54扳动至挡件55回缩而脱离对所在的立柱2的阻挡,让扶手5可下折而弯向已缩小体积的四个立柱2,至如图6所示的状态,而让扶手5相对于弯折前的高度下降。若要将主体1从收合的状态恢复至张开的状态,可由前述动作反向施作即可完成。

由上述的说明不难发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体1的四个立柱2皆有下座21和上座22的设置,且在四个立柱2间皆有连杆4相接,通过连杆4牵动各立柱2的上座22同步地上下位移,而让四个立柱2在前、后和左、右的宽度皆能因立柱2相对靠近而收合,且扶手5也可降低高度,故能有效地缩小整体的体积,而达有利于收纳的功效。

当然,本实用新型仍存在许多例子,其间仅细节上的变化。请参阅图7,其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和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扶手的不同,在本实施例的扶手5A,皆有一杆体51A,此杆体51A包含一弯段511A和一直段512A,扶手5A在弯段511A的一端有一可供手部握持的握部52A,且以直段512A可纵向伸缩地插入所在的立柱2,直段512A和所在的立柱2间设有一挡件53A,以挡件53A供直段512A相对所在的立柱2伸缩后定位,各扶手5A以其直段512A相对所在的立柱2缩入而降低高度,以达到如第一实施例的扶手5相同可降低高度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揭示是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故举凡数值的变更或等效元件的置换仍应隶属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由以上详细说明,可使熟知本项技术者明了本实用新型的确可达成前述目的,实已符合专利法的规定,爰提出专利申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