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固定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00117发布日期:2018-06-30 01:25阅读:594来源:国知局
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固定器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骨科器械,特别是针对肱骨骨折的一种器械,具体涉及为一种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固定器械。



背景技术:

肱骨大结节为肩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抵止点,有移位的单纯大结节骨折多系因受肩袖牵拉而产生的撕脱性骨折,骨折块较小,多被拉至肩峰下。如若不整复则肩袖失去止点,肌肉失去功能,日久则发生冈上、冈下肌废用性萎缩,严重影响肩部外展功能;同时,骨折块移位阻碍关节活动。这种类型骨折手法整复困难,一般主张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

目前切开手术时由于大结节的结构及位置关系,手术过程中的复位与固定过程需要分开操作,且在复位后固定的过程中需要医生相互间的默契配合,否则容易复位后固定不准确。

另外鉴于股这块非常小,且现有的固定器械都是常规的设计,单纯利用常规接骨板固定,固定效果不佳,因此需要一种专门针对肱骨撕脱性骨折的器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针对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固定困难且容易出现偏差等问题,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简单,可以在复位同时完成固定的器械。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固定困难且容易出现偏差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固定器械。

一种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固定器械,其包括前端的复位钩及后端的接骨板;其中,复位钩与接骨板两者间的角度为可以完成复位后固定目的的角度;接骨板形状与肱骨结构吻合,复位钩设置弧形形状,所述弧形形状与肱骨大结节上端形状相适应;所述接骨板上设置螺钉孔及缝线孔,所述缝线孔设置于接骨板的上端,螺钉孔分布于缝线孔下方,接骨板上还设置克氏针孔。上述结构通过将复位钩插入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三块肌肉的下方,此时复位钩将卡在撕脱骨块与三块肌肉之间,通过牵拉复位固定器械将撕脱骨块回拖复位,复位到合适位置后接骨板与下方的肱骨结构吻合,后通过将克氏针孔打入克氏针孔初步固定,后将骨螺钉通过螺钉孔打入,最后通过缝线孔将上方三块肌肉与接骨板缝合在一起,进一步起到固定作用。上述结构结构合理,使用操作方便,可以起到很好的复位固定作用。

进一步,所述接骨板的前端宽度交后端宽度大,从前端向后端逐渐减小。

进一步,所述复位钩与接骨板一体连接,一体连接的结构更加稳固,操作时容易进行。

进一步,所述接骨板上设置一手持结构,所述手持结构一端设置于接骨板上,另一端为手持段,此种设置可以方便对接骨板及复位钩的操作及控制。

进一步,所述手持段与接骨板上平面前端的角度大于90°。此种角度设置可以有效方便对整个结构的操作。

进一步,所述手持结构通过螺丝设置于接骨板上,接骨板及手持结构上设置对应的螺丝孔。此种设置可以方便使用后将手持结构取下。

进一步,所述复位钩的横截面可以为任意不伤害组织结构的形状;其中优选所述复位钩的横截面为椭圆形状,此种设置可以防止操作过程中对组织的伤害。

进一步,所述接骨板上段部分设置一与大结节末端形状吻合的弧形段,所述弧形段可以有效保证对撕脱部分的大结节的固定。

进一步,所述缝线孔设置于弧形段上。此种设置可以方便将骨板与三块肌肉的有效缝合,保证后期固定位置的保持。

进一步,所述接骨板上设置4-6个克氏针孔,设置4-8个螺钉孔,所述克氏针孔设置于接骨板两侧边缘。

进一步,所述螺钉孔为导向螺钉孔,导向螺钉孔的设置可以保证进钉方向及位置的准确性。进一步,所述螺钉孔上设置螺纹,该螺纹与骨螺钉对应,此种设置可以保证进钉后的稳定性,有效防止后续发生移动。

或者,所述螺钉孔为双孔结构,包括圆形部分与椭圆部分,圆形部分为导向锁定孔,椭圆部分为加压孔。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器械更宽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所述骨折复位固定器械为个体化3D打印结构,复位钩与接骨板的形状通过对个体影像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反向拟合形成,后通过3D打印技术将复位固定器械制成。

进一步,所述骨折复位固定器械为医用金属材料制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固定器械实现了复位的同时完成固定的效果,手持结构的设置可以方便操作,3D打印结构的设置可以很好的实现吻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含把持结构单孔螺钉孔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含把持结构单孔螺钉孔左侧面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含把持结构双孔螺钉孔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含把持结构双孔螺钉孔左侧面观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带螺丝孔的接骨板与复位钩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不带螺丝孔接骨板与复位钩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把持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复位钩;2、接骨板;21、螺钉孔;211、锁定孔;212、加压孔;22、缝线孔;23、克氏针孔;24、弧形段;3、手持结构;31、手持段;32、螺丝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固定器械

一种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固定器械,其包括前端的复位钩1及后端的接骨板2;其中,接骨板2的前端宽度交后端宽度大,从前端向后端逐渐减小;复位钩1与接骨板2两者间的角度为可以完成复位后固定目的的角度;复位钩1与接骨板2一体连接,接骨板2形状与肱骨结构吻合,复位钩1设置弧形形状,弧形形状与肱骨大结节上端形状相适应;接骨板2上设置螺钉孔21及缝线孔22,缝线孔22设置于接骨板2的上端,螺钉孔21分布于缝线孔22下方,接骨板2上还设置克氏针孔23。复位钩1的横截面为椭圆形状,此种设置可以防止操作过程中对组织的伤害。接骨板2上设置4-6个克氏针孔23,设置4-8个螺钉孔21,克氏针孔23设置于接骨板2两侧边缘。螺钉孔21为导向螺钉孔,导向螺钉孔的设置可以保证进钉方向及位置的准确性。螺钉孔21上设置螺纹,该螺纹与骨螺钉对应,此种设置可以保证进钉后的稳定性,有效防止后续发生移动。骨折复位固定器械为医用金属材料制备。

使用时将复位钩1插入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三块肌肉的下方,此时复位钩1将卡在撕脱骨块与三块肌肉之间,通过牵拉复位固定器械将撕脱骨块回拖复位,复位到合适位置后接骨板2与下方的肱骨结构吻合,后通过将克氏针孔23打入克氏针孔23初步固定,后将骨螺钉通过螺钉孔21打入,最后通过缝线孔22将上方三块肌肉与接骨板2缝合在一起,进一步起到固定作用;完成复位固定后,将手部部位缝合。

实施例2一种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固定器械

一种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固定器械,其包括前端的复位钩1及后端的接骨板2;其中,接骨板2的前端宽度交后端宽度大,从前端向后端逐渐减小;复位钩1与接骨板2两者间的角度为可以完成复位后固定目的的角度;复位钩1与接骨板2一体连接,接骨板2形状与肱骨结构吻合,复位钩1设置弧形形状,弧形形状与肱骨大结节上端形状相适应;接骨板2上设置螺钉孔21及缝线孔22,缝线孔22设置于接骨板2的上端,螺钉孔21分布于缝线孔22下方,接骨板2上还设置克氏针孔23。接骨板2上设置一手持结构3,手持结构3一端设置于接骨板2上,另一端为手持段31,此种设置可以方便对接骨板2及复位钩1的操作及控制。手持段31与接骨板2上平面前端的角度大于90°。此种角度设置可以有效方便对整个结构的操作。手持结构3通过螺丝设置于接骨板2上,接骨板2及手持结构3上设置对应的螺丝孔32。此种设置可以方便使用后将手持结构3取下。

复位钩1的横截面为椭圆形状,此种设置可以防止操作过程中对组织的伤害。

接骨板2上设置4-6个克氏针孔23,设置4-8个螺钉孔21,克氏针孔23设置于接骨板2两侧边缘。螺钉孔21为导向螺钉孔,导向螺钉孔的设置可以保证进钉方向及位置的准确性。螺钉孔21上设置螺纹,该螺纹与骨螺钉对应,此种设置可以保证进钉后的稳定性,有效防止后续发生移动。骨折复位固定器械为医用金属材料制备。

使用时先将手持结构3安装到接骨板2上,通过把持手持结构3将复位钩1插入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三块肌肉的下方,此时复位钩1将卡在撕脱骨块与三块肌肉之间,通过牵拉复位固定器械将撕脱骨块回拖复位,复位到合适位置后接骨板2与下方的肱骨结构吻合,后通过将克氏针孔23打入克氏针孔23初步固定,后将骨螺钉通过螺钉孔21打入,最后通过缝线孔22将上方三块肌肉与接骨板2缝合在一起,进一步起到固定作用;固定结束后将手持结构3从接骨板2上取下,完成复位固定,将手部部位缝合。

实施例3一种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固定器械

一种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固定器械,其包括前端的复位钩1及后端的接骨板2;其中,接骨板2的前端宽度交后端宽度大,从前端向后端逐渐减小;复位钩1与接骨板2两者间的角度为可以完成复位后固定目的的角度;复位钩1与接骨板2一体连接,接骨板2形状与肱骨结构吻合,复位钩1设置弧形形状,弧形形状与肱骨大结节上端形状相适应;接骨板2上设置螺钉孔21及缝线孔22,缝线孔22设置于接骨板2的上端,螺钉孔21分布于缝线孔22下方,接骨板2上还设置克氏针孔23。复位钩1的横截面为椭圆形状,此种设置可以防止操作过程中对组织的伤害。接骨板2上设置一手持结构3,手持结构3一端设置于接骨板2上,另一端为手持段31,此种设置可以方便对接骨板2及复位钩1的操作及控制。手持段31与接骨板2上平面前端的角度大于90°。此种角度设置可以有效方便对整个结构的操作。手持结构3通过螺丝设置于接骨板2上,接骨板2及手持结构3上设置对应的螺丝孔32。此种设置可以方便使用后将手持结构3取下。

接骨板2上段部分设置一与大结节末端形状吻合的弧形段24,弧形段24可以有效保证对撕脱部分的大结节的固定。缝线孔22设置于弧形段24上。此种设置可以方便将骨板与三块肌肉的有效缝合,保证后期固定位置的保持。接骨板2上设置4-6个克氏针孔23,设置4-8个螺钉孔21,克氏针孔23设置于接骨板2两侧边缘。所述螺钉孔为双孔结构,包括圆形部分与椭圆部分,圆形部分为导向锁定孔211,椭圆部分为加压孔212。骨折复位固定器械为医用金属材料制备。

使用时先将手持结构3安装到接骨板2上,通过把持手持结构3将复位钩1插入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三块肌肉的下方,此时复位钩1将卡在撕脱骨块与三块肌肉之间,通过牵拉复位固定器械将撕脱骨块回拖复位,复位到合适位置后接骨板2与下方的肱骨结构吻合,后通过将克氏针孔23打入克氏针孔23初步固定,后将骨螺钉通过螺钉孔21打入,最后通过缝线孔22将上方三块肌肉与接骨板2缝合在一起,进一步起到固定作用;固定结束后将手持结构3从接骨板2上取下,完成复位固定,将手部部位缝合。

实施例4一种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固定器械

一种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复位固定器械,其包括前端的复位钩1及后端的接骨板2;其中,接骨板2的前端宽度交后端宽度大,从前端向后端逐渐减小;复位钩1与接骨板2两者间的角度为可以完成复位后固定目的的角度;复位钩1与接骨板2一体连接,接骨板2形状与肱骨结构吻合,复位钩1设置弧形形状,弧形形状与肱骨大结节上端形状相适应;接骨板2上设置螺钉孔21及缝线孔22,缝线孔22设置于接骨板2的上端,螺钉孔21分布于缝线孔22下方,接骨板2上还设置克氏针孔23。复位钩1的横截面为椭圆形状,此种设置可以防止操作过程中对组织的伤害。接骨板2上设置一手持结构3,手持结构3一端设置于接骨板2上,另一端为手持段31,此种设置可以方便对接骨板2及复位钩1的操作及控制。手持段31与接骨板2上平面前端的角度大于90°。此种角度设置可以有效方便对整个结构的操作。手持结构3通过螺丝设置于接骨板2上,接骨板2及手持结构3上设置对应的螺丝孔32。此种设置可以方便使用后将手持结构3取下。

接骨板上段部分设置一与大结节末端形状吻合的弧形段,弧形段可以有效保证对撕脱部分的大结节的固定。缝线孔设置于弧形段上。此种设置可以方便将骨板与三块肌肉的有效缝合,保证后期固定位置的保持。接骨板上设置4-6个克氏针孔,设置4-8个螺钉孔,克氏针孔设置于接骨板两侧边缘。所述螺钉孔为双孔结构,包括圆形部分与椭圆部分,圆形部分为导向锁定孔211,椭圆部分为加压孔212。骨折复位固定器械为个体化3D打印结构,复位钩与接骨板的形状通过对个体影像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反向拟合形成,后通过3D打印技术将复位固定器械制成。骨折复位固定器械为医用金属材料制备。

患者入院后,首先对其肱骨骨折部位进行影像扫描,后根据取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反向拟合,拟合处与患者骨折部位形状一致的骨折复位固定器械,后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相应结构的器械,打印出来后,先将手持结构安装到接骨板上,通过把持手持结构将复位钩插入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三块肌肉的下方,此时复位钩将卡在撕脱骨块与三块肌肉之间,通过牵拉复位固定器械将撕脱骨块回拖复位,复位到合适位置后接骨板与下方的肱骨结构吻合,后通过将克氏针孔打入克氏针孔初步固定,后将骨螺钉通过螺钉孔打入,最后通过缝线孔将上方三块肌肉与接骨板缝合在一起,进一步起到固定作用;固定结束后将手持结构从接骨板上取下,完成复位固定,将手部部位缝合。

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