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关节的外部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17969发布日期:2018-08-21 17:05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骨科康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骨科关节的外部固定器。



背景技术:

骨关节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有年轻化的趋势,一些人因为没有合理的科学的体育锻炼,发生了运动损伤,另一些人是因为缺乏适度的运动刺激,总之或是运动太多或是运动太少造成了关节软骨的损伤或者退化,腿部受伤的骨科病人需要自发性的适度活动进行复健,这样对于康复效果会更为显著,但由于腿部受伤的骨科病人本身行动不方便,且行动上必须相当小心,以防跌倒导致二次伤害,故必须有医护人员在一旁辅助搀扶,随时注意病人的行走状况,在骨科损伤的治疗中,固定是其中的重要的环节,因此受到极大的关注,并不断在进行技术上的改进,以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关节康复治疗器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关节康复治疗器只能局限于特定部位的康复治疗,患者治疗过程比较枯燥烦闷,单纯的局部治疗和烦躁的心情使患者的康复过程非常缓慢。另外,现有的骨科康复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昂,不利于操作。因此,就需要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操作的骨科关节的外部固定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夹板舒适度和紧固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骨科关节的外部固定器。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骨科关节的外部固定器,包括左右对称架设的两组底座,每组底座设置为沿横向平行排布的上圆柱管和下圆柱管组成的结构,上、下圆柱管的中部垂直设置有升降轴,两组底座相对的内壁与上圆柱管相切排布设置有一对球囊,球囊的外侧设置有软垫,两组底座的下圆柱管的外侧呈弧形排布设置有下夹板,下夹板与软垫相对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减震凸起,横跨每组底座的上方设置有弹性绑带和上夹板,弹性绑带正对关节的位置设置有环形护带,环形护带为正对设置的上下两个中空弹性环形圈沿周通过弹簧连接而成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轴为中心的导向杆和套设在导向杆外侧的滑筒通过锁紧螺栓固定而成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球囊的变形量通过升降轴的上下位移进行调控。

进一步的,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夹合形成中空椭球形结构,上夹板和下夹板的长度与上圆柱管和圆柱管的长度一直。

进一步的,所述软垫设置为上垫和下垫连接而成的双层中空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上垫和下垫之间呈U形循环排布设置有弹性压缩棉。

进一步的,所述球囊的直径大于等于上圆柱管和下圆柱管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凸起设置为内部嵌设磁珠的半球弧形橡胶膜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的骨科关节的外部固定器通过上夹板和下夹板之间的卡合起到紧固支撑作用,软垫具有一定的缓冲减震性,创伤小,对软组织损伤小;通过控制升降轴的高矮调控球囊的压缩性能,进而调整软垫与肢体的夹紧程度,保证了夹紧舒适度,弹性绑带上的环形护带对关节处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短,愈合顺利,减轻患者及社会的医疗负担;通过弹性绑带拉紧,实施弹性固定,肢体轻微活动时带动外部的上、下夹板同步摆动,带动骨科患者的膝盖关节轻微运动,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带绑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带上夹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环形护带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下夹板;2、减震凸起;3、下圆柱管;4、升降轴;5、球囊;6、上圆柱管;7、软垫;8、绑带;9、环形护带;10、压缩棉;11、上夹板;12、环形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骨科关节的外部固定器,包括左右对称架设的两组底座,每组底座设置为沿横向平行排布的上圆柱管6和下圆柱管3组成的结构,上、下圆柱管3的中部垂直设置有升降轴4,两组底座相对的内壁与上圆柱管6相切排布设置有一对球囊5,球囊5的外侧设置有软垫7,两组底座的下圆柱管3的外侧呈弧形排布设置有下夹板1,下夹板1与软垫7相对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减震凸起2,横跨每组底座的上方设置有弹性绑带8和上夹板11,弹性绑带8正对关节的位置设置有环形护带9,如图3所示,环形护带9为正对设置的上下两个中空弹性环形圈12沿周通过弹簧连接而成的结构。

具体安装过程为,先将两侧的两组底座的下圆柱管3上固定安装下夹板1,再将球囊5相切安装在底座的上圆柱管6的内侧,根据待固定的伤员的肢体粗壮程度给球囊5充气,再将软垫7铺设在下夹板1的上方,同时相切设置在球囊5内侧壁上。具体使用时,将带夹紧固定的肢体放置在下夹板1上方的软垫7上,给球囊5吹气,使两侧的球囊5与肢体的两侧接触,再调整两组底座上的升降轴4,通过缩小上圆柱管6和下圆柱管3之间的距离,利用软垫7和下夹板1之间的夹紧力压缩球囊5,使肢体与软垫7和下夹板1之间产生松紧适当的夹紧力;与此同时,将底座上方的弹性绑带8横跨拉伸安装在底座上方,对肢体的上方进行紧固,由于与关节正对的弹性绑带8上设置有环形护带9,环形护带9对关节产生一定的缓震保护作用,当肢体活动时,关节处受到压力作用,环形护带9上的弹簧沿着受力方向压缩,从而起到减震缓冲效果,弹簧两端的弹性环形圈12具有一定的弹性压缩形变功能,与弹簧的协同作用,对关节起到很好的保护功能;最后将上夹板11固定在弹性绑带8的上方,起到固定支撑作用。

升降轴4为中心的导向杆和套设在导向杆外侧的滑筒通过锁紧螺栓固定而成的结构。升降轴4的设计是为了配合球囊5的压缩紧固性。

球囊5的变形量通过升降轴4的上下位移进行调控。

球囊5的直径大于等于上圆柱管6和下圆柱管3之间的距离。

当升降轴4上下移动时,控制球囊5的压缩形变量,使其对下夹板1的软垫7进行挤压,从而对肢体的两侧进行固定,使夹板和软垫7充分与肢体接触,保证了肢体的夹持松紧适度。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不同于实施例1,软垫7设置为上垫和下垫连接而成的双层中空结构。

上垫和下垫之间呈U形循环排布设置有弹性压缩棉10。

软垫7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作用,上垫和下垫之间的弹性压缩棉10可以有效缓解上下左右方向的压力,从而起到了减震效果,避免二次损伤。

上夹板11和下夹板1夹合形成中空椭球形结构,上夹板11和下夹板1的长度与上圆柱管6和圆柱管的长度一直。上、下夹板1起到硬性支撑作用,有利于提高外部的抗撞能力,加强对肢体的保护。

减震凸起2设置为内部嵌设磁珠的半球弧形橡胶膜结构。

当肢体卡合在下夹板1上的软垫7上时,下夹板1上的减震凸起2起到减震和磁疗的双重效果,磁珠具有一定的按摩效果,同时使肢体与软垫7的接触面积变大,提高了肢体卡合的舒适度。

以上所述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范围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