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助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1121发布日期:2018-08-24 17:55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是骨科助行器。



背景技术:

做完下肢骨科手术后的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床上疗养后,还需要通过运动来锻炼下肢的肌肉和骨骼,加速术后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但是现有助行器功能单一,灵活性和适应性差,影响了病人术后恢复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骨科助行器,它使用灵活,调节方便,极大的提高了病人术后恢复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骨科助行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移动电源和控制开关,所述移动电源与控制开关电连接,所述壳体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二隔板顶部设置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圆柱凸轮,所述圆柱凸轮顶端与第一隔板底部连接,所述圆柱凸轮的环状凸轮槽内设置圆柱凸轮滚子,所述圆柱凸轮滚子上设置传动杆,所述壳体侧壁上设置第一穿孔,所述传动杆远离圆柱凸轮滚子一端穿过第一穿孔位于壳体外部,所述传动杆位于壳体外部一端设置扶手,所述第二隔板与第三隔板之间设置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与移动电源、控制开关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壳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第一丝杠,所述第一丝杠上安装第一丝母,所述第一丝母两端固定设置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隔板底部和第三隔板顶部均设置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一丝母一端分别位于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连接杆与第一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母远离电机一侧设置第一空心管,所述第一丝杠位于第一空心管内,所述第一空心管远离第一丝母一端设置座位板,所述壳体侧壁上设置与座位板相适应的第二穿孔。

所述第三隔板底部设置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为两个,所述第三电机与蓄电池、控制开关电连接,两个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上均设置第二丝杠,所述第二丝杠上安装第二丝母,所述第二丝母两端设置第二连接杆,所述壳体内壁设置第二滑槽,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丝母一端位于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连接杆与壳体之间通过第二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母底端设置第二空心管,所述第二丝杠位于第二空心管内,所述第二空心管底端设置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部设置万向轮,所述万向轮与壳体底部相适应。

所述壳体底部设置半圆槽,所述半圆槽位于壳体的扶手处一侧。

所述壳体侧壁上设置开口,所述开口位于第一隔板上方,所述开口处设置挡板。

所述第一隔板底部设置带座轴承,所述圆柱凸轮顶端位于带座轴承内。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圆柱凸轮结构来调节扶手的位置,使得病人可以根据个人身高或者身体需要来对扶手进行调节,灵活方便,避免了病人使用助行器长时间挺直身体带来的不适感,而且在病人感到疲劳时,通过伸出座位板,将扶手调制最低,作为凳子使用,提高了助行器使用的灵活性,适应性强,有利于病人术后的锻炼和恢复。

2、万向轮的设置,使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万向轮伸出壳体底部,减少病人行走的阻力,作为凳子使用或者闲置时将万向轮缩回壳体,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灵活性。

3、半圆槽的设置便于病人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腿放置在半圆槽位置处,减少壳体对病人行走的阻碍和干扰。

4、挡板的设置,便于在第一隔板上方放置水杯、毛巾等病人的生活用品,方便病人使用,进一步优化了本实用新型。

5、带座轴承的设置,提高了圆柱凸轮转动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扶手调节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左视图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I部放大图。

附图中所示标号:1、壳体;2、控制开关;3、第一隔板;4、第二隔板;5、第三隔板;6、第一电机;7、圆柱凸轮;8、圆柱凸轮滚子;9、传动杆;10、第一穿孔;11、扶手;12、第二电机;13、第一丝杠;14、第一丝母;15、第一连接杆;16、第一滑槽;17、第一空心管;18、座位板;19、第二穿孔;20、第三电机;21、第二丝杠;22、第二丝母;23、第二连接杆;24、第二滑槽;25、第二空心管;26、支撑板;27、万向轮;28、半圆槽;29、挡板;30、带座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骨科助行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置移动电源(图中未示出)和控制开关2,所述移动电源与控制开关2电连接,控制开关上设有控制按钮,控制电机的启动与停止,控制开关控制电机运转的原理参照现有技术即可,主要是参造医用轮椅的控制。所述壳体1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4和第三隔板5,所述第二隔板4顶部设置第一电机6,所述第一电机6的输出轴上设置圆柱凸轮7,所述圆柱凸轮7顶端与第一隔板3底部连接,所述圆柱凸轮7的环状凸轮槽内设置圆柱凸轮滚子8,如附图2所示,圆柱凸轮传动机构为现有的实现直线往复运动的机构,圆柱凸轮上开有环状凸轮槽,环状凸轮槽内设有与凸轮槽相适应的圆柱凸轮滚子,圆柱凸轮旋转,圆柱凸轮滚子在环状凸轮槽的作用下呈直线进行上下往复运动。所述圆柱凸轮滚子8上设置传动杆9,所述壳体1侧壁上设置第一穿孔10,所述传动杆9远离圆柱凸轮滚子8一端穿过第一穿孔10位于壳体1外部,所述传动杆9位于壳体1外部一端设置扶手11,传动杆上下移动,带动扶手上下移动,方便灵活,能够快速调节扶手的位置。所述第二隔板4与第三隔板5之间设置第二电机12,所述第一电机6和第二电机12均与移动电源、控制开关2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机12与壳体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12的输出轴上设置第一丝杠13,所述第一丝杠13上安装第一丝母14,所述第一丝母14两端固定设置第一连接杆15,所述第二隔板4底部和第三隔板5顶部均设置第一滑槽16,所述第一连接杆15远离第一丝母14一端分别位于第一滑槽16内,所述第一连接杆15与第一滑槽16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母14远离电机一侧设置第一空心管17,所述第一丝杠13位于第一空心管17内,所述第一空心管17远离第一丝母14一端设置座位板18,所述壳体1侧壁上设置与座位板18相适应的第二穿孔19。通过丝杠丝母结构来调节座位板的位置,传动精度高,稳定性强。座位板和第二穿孔的位置如附图3所示,座位板在使用时,伸出第二穿孔,实际使用中可在座位板上铺设坐垫等物,不使用时位于壳体内,结构合理,占用空间少,灵活性高。本实用新型通过圆柱凸轮结构来调节扶手的位置,使得病人可以根据个人身高或者身体需要来对扶手进行调节,灵活方便,避免了病人使用助行器长时间挺直身体带来的不适感,而且在病人感到疲劳时,通过伸出座位板,将扶手调制最低,作为凳子使用,提高了助行器使用的灵活性,适应性强,有利于病人术后的锻炼和恢复。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使用的灵活性,所述第三隔板5底部设置第三电机20,所述第三电机20为两个,所述第三电机20与蓄电池、控制开关2电连接,两个所述第三电机20的输出轴上均设置第二丝杠21,所述第二丝杠21上安装第二丝母22,所述第二丝母22两端设置第二连接杆23,所述壳体1内壁设置第二滑槽24,所述第二连接杆23远离第二丝母22一端位于第二滑槽24内,所述第二连接杆23与壳体1之间通过第二滑槽24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母22底端设置第二空心管25,所述第二丝杠21位于第二空心管25内,所述第二空心管25底端设置支撑板26,所述支撑板26底部设置万向轮27,所述万向轮27与壳体1底部相适应。万向轮的设置,使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万向轮伸出壳体底部,减少病人行走的阻力,作为凳子使用或者闲置时将万向轮缩回壳体,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灵活性。

为了减少壳体对病人行走的阻碍和干扰,所述壳体1底部设置半圆槽28,所述半圆槽28位于壳体1的扶手11处一侧。半圆槽的设置便于病人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腿放置在半圆槽位置处,减少壳体对病人行走的阻碍和干扰。

为了进一步方便病人的使用,所述壳体1侧壁上设置开口,所述开口位于第一隔板3上方,所述开口处设置挡板29。挡板的设置,便于在第一隔板上方放置水杯、毛巾等病人的生活用品,方便病人使用,进一步优化了本实用新型。

为了提高圆柱凸轮转动的稳定性。所述第一隔板3底部设置带座轴承30,所述圆柱凸轮7顶端位于带座轴承30内。带座轴承的设置,提高了圆柱凸轮转动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扶手调节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座位板位于壳体内,病人通过控制开关将扶手调节到合适位置处,然后行走运动,在行走途中,可随时通过控制开关调节扶手的位置,以适应自身身体状况。当病人走累时,通过控制开关将座位板从第二穿孔调出,再将扶手调至最低位置,扶手和座位板相互配合,方便病人坐在座位板,手放置在扶手处进行歇息,歇完后将座位板缩回壳体,扶手调至适当位置继续行走运动,灵活方便,适应性强。

实施例1:

骨科助行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置移动电源和控制开关2,本实施例中,移动电源为蓄电池,设置在壳体背部,便于充电。所述移动电源与控制开关2电连接,所述壳体1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4和第三隔板5,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均与壳体内壁胶接。所述第二隔板4顶部设置第一电机6,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机采用市售普通单向旋转的电机即可,与第二隔板螺栓连接。所述第一电机6的输出轴上设置圆柱凸轮7,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圆柱凸轮之间采用梅花联轴器进行连接。所述圆柱凸轮7顶端与第一隔板3底部连接,所述圆柱凸轮7的环状凸轮槽内设置圆柱凸轮滚子8,所述圆柱凸轮滚子8上设置传动杆9,本实施例中,圆柱凸轮滚子与传动杆胶接。所述壳体1侧壁上设置第一穿孔10,所述传动杆9远离圆柱凸轮滚子8一端穿过第一穿孔10位于壳体1外部,所述传动杆9位于壳体1外部一端设置扶手11,本实施例中,传动杆与扶手插接。所述第二隔板4与第三隔板5之间设置第二电机12,所述第一电机6和第二电机12均与移动电源、控制开关2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机12与壳体1内壁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机与壳体内壁螺栓连接,所述第二电机12的输出轴上设置第一丝杠13,所述第一丝杠13上安装第一丝母14,所述第一丝母14两端固定设置第一连接杆15,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焊接在第一丝母上。所述第二隔板4底部和第三隔板5顶部均设置第一滑槽16,所述第一连接杆15远离第一丝母14一端分别位于第一滑槽16内,所述第一连接杆15与第一滑槽16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母14远离电机一侧设置第一空心管17,本实施例中,第一空心管焊接在第一丝母上。所述第一丝杠13位于第一空心管17内,所述第一空心管17远离第一丝母14一端设置座位板18,本实施例中,第一空心管与座位板螺钉连接。所述壳体1侧壁上设置与座位板18相适应的第二穿孔19。本实用新型通过圆柱凸轮结构来调节扶手的位置,使得病人可以根据个人身高或者身体需要来对扶手进行调节,灵活方便,避免了病人使用助行器长时间挺直身体带来的不适感,而且在病人感到疲劳时,通过伸出座位板,将扶手调制最低,作为凳子使用,提高了助行器使用的灵活性,适应性强,有利于病人术后的锻炼和恢复。所述第三隔板5底部设置第三电机20,本实施例中,第三隔板与第三电机螺栓连接。所述第三电机20为两个,所述第三电机20与蓄电池、控制开关2电连接,两个第三电机可以同时与控制开关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控制开关、两个第三电机、蓄电池之间串联,控制开关上的相应按钮可以同时控制第三电机的转动,提高控制效率。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均为伺服电机,优选安川SGM7J-06A规格,第一丝杠和第二丝杠优选SFU2505-3规格的精密滚珠丝杠,第二电机与第三电机的输出轴均采用梅花联轴器与丝杠进行连接。两个所述第三电机20的输出轴上均设置第二丝杠21,所述第二丝杠21上安装第二丝母22,所述第二丝母22两端设置第二连接杆23,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杆焊接在第二丝母上。所述壳体1内壁设置第二滑槽24,所述第二连接杆23远离第二丝母22一端位于第二滑槽24内,所述第二连接杆23与壳体1之间通过第二滑槽24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母22底端设置第二空心管25,本实施例中,第二空心管焊接在第二丝母上,所述第二丝杠21位于第二空心管25内,所述第二空心管25底端设置支撑板26,本实施例中,第二空心管与支撑板焊接。所述支撑板26底部设置万向轮27,所述万向轮27与壳体1底部相适应。壳体底部可以设置供万向轮伸缩的穿孔,也可以去除底壁,本实施例中,壳体去除底壁。万向轮为4个,与支撑板底部螺栓连接。万向轮的设置,使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万向轮伸出壳体底部,减少病人行走的阻力,作为凳子使用或者闲置时将万向轮缩回壳体,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灵活性。所述壳体1底部设置半圆槽28,所述半圆槽28位于壳体1的扶手11处一侧。半圆槽的设置便于病人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腿放置在半圆槽位置处,减少壳体对病人行走的阻碍和干扰。所述壳体1侧壁上设置开口,所述开口位于第一隔板3上方,所述开口处设置挡板29。本实施例中,挡板与壳体铰接。挡板的设置,便于在第一隔板上方放置水杯、毛巾等病人的生活用品,方便病人使用,进一步优化了本实用新型。圆柱凸轮顶部可以深入第一隔板内部,在第一隔板内旋转,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3底部设置带座轴承30,带座轴承与第一隔板螺栓连接。所述圆柱凸轮7顶端位于带座轴承30内。带座轴承的设置,提高了圆柱凸轮转动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扶手调节的稳定性。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万向轮、挡板等装置,进一步增加了本实用新型的功能,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使用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