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6466发布日期:2018-12-18 21:11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营养管,具体为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



背景技术:

鼻空肠营养管是一种重要的医疗器材,它是从鼻腔内部进入十二指肠或者空肠,将营养液导入到肠道中,为胃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营养,传统的鼻空肠营养管结构较为简单,对于医护者来说采用活检钳夹取并不方便还容易脱落,并且鼻空肠营养管进入肠道后,还容易随意移动,有时还会发生倒吸、倒流的现象,对于治疗来说产生了较大的不便和安全隐患,而对于有些患者来说,在治疗初期和后期,营养液的流速和流量都有区别,传统的鼻空肠营养管就无法实现对营养液流量的控制,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营养管不易定位、不便夹取、不便控制流量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包括营养管主体、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所述营养管主体的顶部设有第一气囊圈,所述第一气囊圈的一侧固定设有软性固定圈,所述营养管主体两侧壁的内部设有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所述第一导管一端与第二气囊圈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导管一端与第一气囊圈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导管的另一端贯穿第二气囊圈的内部,所述营养管主体内壁的两侧均匀设有软性倒刺。

进一步的,所述营养管主体的一端呈波浪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管与第二气囊圈的连接处喷涂有粘合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囊圈的硬度低于第二气囊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第一气囊圈通过与第二导管连通的设计,可以通过通气和放气改变第一气囊圈的体积大小,从而实现对营养液流出流量的控制;第二气囊圈可以通过第一导管向内通气,增大体积,从而实现将营养管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营养管随意移动,影响治疗效果;营养管一端波浪形的设计,可以便于医护者夹取,第一气囊圈一侧软性固定圈的设计,也可以方便医护者在配合活检钳的使用下,将营养管送入正确的位置;营养管内壁设有的软性倒刺可以使营养液往出口顺流,避免营养液倒流使患者发生危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的局部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营养管主体;2、第一气囊圈;3、软性固定圈;4、第一导管;5、第二导管;6、第二气囊圈;7、软性倒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4所示,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包括营养管主体1、第一气囊圈2和第二气囊圈6,营养管主体1的顶部设有第一气囊圈2,第一气囊圈2的一侧固定设有软性固定圈3,营养管主体1两侧壁的内部设有第一导管4和第二导管5,第一导管4一端与第二气囊圈6内部连通,第二导管5一端与第一气囊圈2内部连通,第二导管5的另一端贯穿第二气囊圈6的内部,营养管主体1内壁的两侧均匀设有软性倒刺7。

其中,营养管主体1的一端呈波浪形,夹取更加稳固。

其中,第二导管5与第二气囊圈6的连接处喷涂有粘合剂,保持第一导管5与第二气囊圈6的气密性。

其中,第一气囊圈2的硬度低于第二气囊圈6,实现对第一气囊圈2通气即可灵活改变其体积,当对第二气囊圈6放气后,第二气囊圈6仍然保持一定的形状,可以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具体时,医护者可以将营养管主体1从患者的鼻腔插入,医护者可以借助活检钳,通过夹住软性固定圈3将对营养管主体1进行导向,便于医护者准确的将营养管放在正确的位置;医护者可以通过第一导管4对第二气囊圈6进行通气,增强第二气囊圈6的体积,将营养管的端头固定在患者的肠道中,防止营养管端头任意活动,影响效果;然后医护者可以通过第二导管5向第一气囊圈2内部通入气体,这样第一气囊圈2受气膨胀,增大的体积可以对营养管的出口进行一定的遮挡,在治疗初期,可以有效控制营养液的流出速度,保持患者的正常吸收,当通入足够的气体可以将营养管出口全部挡住,这样就可以避免在特殊情况下,营养管发生倒吸的现象;在治疗后期,可以通过对第一气囊圈2放气,减少第一气囊圈2的体积,这样就扩大了营养液的流出,便于医护者控制营养液的流出量,增强治疗效果;营养管主体1内壁设有软性倒刺7,并且软性倒刺7的朝向是营养管营养液流出口的方向,这样就可以对营养液进行一定的导流,使得营养液往营养管流出口方向顺流,这样就会避免营养液倒流使患者发生危险。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