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擦拭碘伏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9778发布日期:2019-02-19 19:15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擦拭碘伏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人体上施加介质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擦拭碘伏针。



背景技术:

碘伏又名聚维酮碘溶液,是一种消毒防腐药,它对于大多数细菌包括霉菌都有杀灭作用,可用于皮肤,粘膜的消毒,也可治疗烫伤,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皮肤霉菌感染等。

传统的碘伏消毒液一般都是瓶装的,使用时需要用纱布或棉棒吸取一部分消毒液,再擦拭所需部位。在传统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携带纱布或棉棒等辅助用品,而碘伏本身易挥发,用后需立刻盖紧瓶盖,如瓶子本身密封性不佳,极易造成有效成分挥发,再次使用效果就不理想了。

实际医疗应用中,对于大面积烧伤、皮肤感染患者,使用传统的棉棒进行消毒,效率很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提出一种新型擦拭碘伏针。

本实用新型是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擦拭碘伏针,包括针筒,所述针筒内部形成靠近后端的压力腔、靠近前端的缓冲腔以及位于中间的储液腔;所述压力腔侧壁形成条形孔,压力腔中设有推板,推板通过推杆连接位于压力腔和储液腔之间的活塞;推板侧面形成凸出于条形孔的凸起部;条形孔中还设有填充带;储液腔中储有碘伏消毒液;储液腔和缓冲腔之间形成出液孔,出液孔中设有用于密封的橡胶塞;针筒前端设有隔板,隔板两侧各设有海绵层填充;针筒前端在隔板两侧各形成一个分流孔;针筒后端设有用于持握的手柄。

进一步的,针筒本体为圆柱形。

进一步的,两海绵层中部形成圆弧形凸起。

进一步的,填充带与条形孔的边缘相连接,填充带一端设有拉手,使用者通过拉手将填充带从条形孔中拉出。

进一步的,手柄长度为擦拭碘伏针总长的1/3。

本实用新型获得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碘伏消毒液需要用纱布或棉棒吸取再擦拭所需部位使用不方便,且碘伏瓶密封不佳易导致其挥发从而降低使用效果等问题。这样设计的本实用新型为一次性使用,避免了使用上的繁琐和交叉污染,既经济又环保,满足了日常使用及临床需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的结构示意图(碘伏消毒液未推出);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的结构示意图(碘伏消毒液已推出);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外壳的结构示意图(碘伏消毒液未推出);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外壳的结构示意图(碘伏消毒液已推出)。

其中,

1. 海绵层; 2.橡胶塞;

3. 隔板; 4.分流孔;

5. 出液孔; 6.缓冲腔;

7. 储液腔; 8.推杆;

9.推板; 10.填充带;

11.手柄; 12.活塞;

13.条形孔; 14.针筒;

15.压力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技术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新型擦拭碘伏针,包括针筒14,所述针筒14内部形成靠近后端的压力腔15、靠近前端的缓冲腔6以及位于中间的储液腔7;所述压力腔15侧壁形成条形孔13,压力腔15中设有推板9,推板9通过推杆8连接位于压力腔15和储液腔7之间的活塞12;推板9侧面形成凸出于条形孔13的凸起部;条形孔13中还设有填充带10;储液腔7中储有碘伏消毒液;储液腔7和缓冲腔6之间形成出液孔5,出液孔5中设有用于密封的橡胶塞2;针筒14前端设有隔板3,隔板3两侧各设有海绵层1填充;针筒14前端在隔板3两侧各形成一个分流孔4;针筒14后端设有用于持握的手柄11。

所述针筒14本体为圆柱形。

所述两海绵层1中部形成圆弧形凸起。

所述填充带10与条形孔13的边缘相连接,填充带10一端设有拉手,使用者通过拉手将填充带10从条形孔13中拉出。

所述手柄11长度为擦拭碘伏针总长的1/3。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当需要使用本擦拭碘伏针对患处消毒时,首先用手捏住填充带10一端的拉手,将填充带10从条形孔13中拉出;然后手持手柄11,大拇指沿条形孔13的延伸方向,轻推推板9凸出于条形孔13的部分;推板9将推力通过推杆8传递给活塞12;储液腔7中的碘伏消毒液受到活塞12的压力,将出液孔5中的橡胶塞2顶出,碘伏消毒液就流入缓冲腔6。

将一侧的海绵层1向下,碘伏消毒液从该侧对应的分流孔4中流出,并被海绵层1吸收,当海绵层1的吸收能力渐近饱和时,手持擦拭碘伏针擦拭患处,待海绵层1上吸收的碘伏消毒液消耗将尽时,继续推动推板9,推出更多碘伏消毒液。

当储存的碘伏消毒液使用过半,更换另一侧的海绵层1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