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机构以及具备该按摩机构的椅子型按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8752发布日期:2018-06-08 20:00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按摩机构以及具备该按摩机构的椅子型按摩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摩机构以及具备该按摩机构的椅子型按摩机。



背景技术:

以往,按摩机构产生揉按、捶敲、指压以及振动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按摩动作,对使用者的施疗部赋予按摩动作。

作为这样的按摩机构(揉背装置)存在专利文献1中所示的按摩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4466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以往的按摩机构中,具备使机构主体上下移动的升降用马达63、产生揉按动作的揉按用马达26、产生捶敲动作的捶敲用马达34以及使在末端具备施疗件的臂沿前后方向进退的进退用马达这四个马达。

也就是说,专利文献1的按摩机构的四个马达分别进行各动作(升降、揉按、捶敲、进退)。因此,该按摩机构为了将四个马达各自的驱动力传递至臂等各部件,具备有多个齿轮、减速机这样的传递机构,是结构非常复杂(参照图3、图5、图6等)且大型的机构。

此外,如果将这样大型的按摩机构用于椅子型按摩机,则相对于座部而言靠背部的重量增加了按摩机构的重量的量,因此存在椅子型按摩机变得较重且大型的可能。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椅子型按摩机,该椅子型按摩机的结构简单且紧凑,并且能够可靠地使施疗件的突出量可变,其结果是,能够对使用者的所有部位(肩、腰、后背等)赋予多样且不腻烦的揉按感、按摩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描述以下技术性方案。

本发明的按摩机构的特征在于,该按摩机构具有:按摩部件,其在末端侧具备施疗件且在基台上左右配备一对;旋转驱动轴,其以在前述基台上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备且向前述一对按摩部件传递旋转驱动力;驱动部,其使前述旋转驱动轴旋转从而驱动前述一对按摩部件来产生按摩动作;以及突出量可变机构,其通过使前述一对按摩部件的基端侧绕旋转驱动轴旋转,而改变前述施疗件的前后方向的突出量,前述突出量可变机构具有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传递由驱动部带来的旋转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使前述按摩部件的基端侧绕旋转驱动轴旋转,从而使施疗件的前后方向的突出量可变。

优选的是,所述按摩机构设成以下结构:在前述按摩部件的基端侧具备用于防止与前述旋转轴的一同旋转的限制部,前述连结部件使限制部活动,从而使前述按摩部件的基端侧绕旋转驱动轴旋转。

本发明的其它按摩机构的特征在于,该按摩机构具有:按摩部件,其在末端侧具备施疗件且在基台上左右配备一对;旋转驱动轴,其以在前述基台上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备且向前述一对按摩部件传递旋转驱动力;第1驱动部,其使前述旋转驱动轴旋转从而驱动前述一对按摩部件来产生揉按按摩动作;第2驱动部,其能够在前述基台上沿上下方向移动,驱动前述一对按摩部件产生捶敲按摩动作;连杆部件,其连结前述第2驱动部与前述一对按摩部件的基端;以及突出量可变机构,其通过使前述一对按摩部件的基端侧绕旋转驱动轴旋转,而改变前述施疗件的前后方向的突出量,前述突出量可变机构具有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传递由前述第1驱动部带来的旋转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使第2驱动部沿上下方向移动,使前述按摩部件的基端侧绕旋转驱动轴旋转,从而使施疗件的前后方向的突出量可变。

优选的是,前述突出量可变机构设成以下结构,该突出量可变机构具有:移动部件,其在前述一对按摩部件的基端之间嵌入前述旋转驱动轴的外周面,并且在前述基端之间沿该旋转驱动轴的轴心方向移动;以及连结部件,其一端相对于前述移动部件在前后方向上被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并且另一端在前后方向上被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于前述第2驱动部,前述第2驱动部配备于前述移动部件的上方,如果前述旋转驱动轴旋转,则前述移动部件沿前述旋转驱动轴的轴心方向在按摩部件的基端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前述连结部件上下移动,使前述第2驱动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优选的是,前述突出量可变机构设成以下结构:在前述旋转驱动轴的一对按摩部件的基端之间的外周面上具有螺杆螺纹,前述移动部件具有:环形部件,其在内周面形成有与前述螺杆螺纹啮合的螺旋状的内齿;以及支承部件,其能够滑动地外嵌于该环形部件并进行支承,如果前述旋转驱动轴旋转,则前述环形部件在前述螺杆螺纹上沿左右方向移动,使前述连结部件在上下方向上摆动,使前述第2驱动部在上下方上向移动。

优选的是,所述按摩机构设成以下结构:当前述环形部件在前述螺杆螺纹上沿左右方向移动时,该环形部件相对于前述支承部件不滑动,如果前述环形部件的移动结束,则该环形部件相对于前述支承部件滑动。

优选的是,前述连结部件的一端和另一端被分割,前述一端和另一端之间利用弹簧部件连结,使前述连结部件的长度可变。

本发明所涉及的椅子型按摩机的特征在于,该椅子型按摩机具有:上述的按摩机构;座部,其能够载置在地板面上并且能够供使用者的臀部就座;以及靠背部,其配备于前述座部的后部,被设置成能够支承使用者的背部,将前述按摩机构内置。

根据本发明,结构简单且紧凑,并且能够可靠地使施疗件的突出量可变,其结果是,能够对使用者的所有部位(肩、腰、后背等)赋予多样且不腻烦的揉按感、按摩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按摩机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前方立体图,是表示施疗件向前方突出的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按摩机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前方立体图,是表示施疗件后退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按摩机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后方立体图,是表示施疗件向前方突出的状态的图。

图4是将第1转换部以及第2转换部局部放大的图(另外,省略一部分地进行图示)。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按摩机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主视图,是表示施疗件向前方突出的状态的图(与图1对应)。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按摩机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主视图,是表示施疗件的后退动作中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按摩机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主视图,是表示施疗件后退的状态的图(与图2对应)。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按摩机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右侧方剖视图,图8(a)是表示施疗件向前方突出的状态的图(图5的A-A截面),图8(b)是表示施疗件后退的状态的图(图7的B-B截面)。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按摩机构的第2实施方式的前方立体图,是表示施疗件向前方突出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按摩机构的第2实施方式的前方立体图,是表示施疗件后退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按摩机构的第2实施方式的前方立体图,是表示施疗件进一步后退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按摩机构的第2实施方式的主视图,是表示施疗件向前方突出的状态的图(与图9对应)。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按摩机构的第2实施方式的主视图,是表示施疗件的后退动作中的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按摩机构的第2实施方式的主视图,是表示施疗件后退的状态的图(与图10对应)。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按摩机构的第2实施方式的主视图,是表示施疗件进一步后退的状态的图(与图11对应)。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按摩机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右侧方剖视图,图16(a)是表示施疗件向前方突出的状态的图(图12的A-A截面),图16(b)是表示施疗件后退的状态的图(图14的B-B截面),图16(c)是表示施疗件进一步后退的状态的图(图15的C-C截面)。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椅子型按摩机整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17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按摩机构4以及具备该按摩机构4的椅子型按摩机1的实施方式。

首先,以下为了说明方便,将图1、图4中的左侧作为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按摩机构4以及椅子型按摩机1时的“右侧”,将右侧作为说明按摩机构4以及椅子型按摩机1时的“左侧”。

此外,将朝向图1中的右斜方向的纸面贯通方向以及图4中的纸面贯通方向近前侧作为说明按摩机构4以及椅子型按摩机1时的“前侧”,将纸面贯通方向里侧作为“后侧”。

此外,将图1、图4中的上侧作为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按摩机构4以及椅子型按摩机1时的“上侧”,将下侧作为说明按摩机构4以及椅子型按摩机1时的“下侧”。

这些与从就座于椅子型按摩机1的座部2的使用者观察到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一致。

首先,对具备本发明的按摩机构4的椅子型按摩机1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椅子型按摩机1具有:座部2,其配备于起居室的地板等的地板面上的规定高度并且能够供使用者的臀部就座;靠背部3,其配备于座部2的后部,被设置成能够支承使用者的背部;以及按摩机构4,其内置于靠背部3,并且从就座于座部2的使用者的肩部至腰部施疗,即对背部施疗。

另外,本发明的按摩机构4也可以搭载于将座部2直接配备在地板面上的座椅型按摩机。

如图17所示,座部2是配备于地板面上的规定高度并且座面能够供使用者的臀部就座、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的部件。在座部2的内部配备有能够从下方支承使用者的臀部的框架部件。此外,在座部2的上表面(座面)侧配备有座垫部件。该座部2以座面大致朝向水平的方式载置在地板面上,能够向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就座感。

为了能够遍及使用者的整个背部地覆盖,靠背部3是左右方向(宽度)比使用者的肩宽稍宽、且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对于座部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较长的板形状(板形)的部件。

此外,靠背部3是配备于座部2的后部且支承使用者的背部(腰部~肩部)的部件,内部是空洞的框体(壳体)。在靠背部3的内部配备有按摩机构4,该按摩机构4具备使基台5沿上下方向自由地移动的上下移动机构44。

另外,在靠背部3的前侧且供按摩机构4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区域中设置有布状的表面罩体。借助该布状的表面罩体,按摩机构4(施疗件)成为与使用者的背部(施疗部)不直接触碰。此外,靠背部3相对于座部2能够倾斜。

另外,以上叙述的椅子型按摩机1的椅子形状是一例,并不限定为该形状、结构。

[第1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按摩机构4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摩机构4是具备两个以上的按摩动作的机构,具备:在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隔配备一对的按摩部件;对使用者的施疗部(背部)进行揉按按摩动作的揉按按摩机构21(更加详细而言是抓揉按摩机构);以及进行捶敲按摩动作的捶敲按摩机构34。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按摩机构4具备在靠背部3的内部沿上下方向引导的上下移动机构44。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按摩机构4具有突出量可变机构47,该突出量可变机构47能够改变配备于第1按摩部件7的末端的第1施疗件10的前后方向的突出量,能够使该第1施疗件10沿前后方向进退。

上述的抓揉按摩机构21、捶敲按摩机构34、上下移动机构44以及突出量可变机构47一体地收纳于基台5。

基台5在靠背部3的内部配备于该靠背部3的前壁侧。该基台5收纳后述的抓揉驱动部23(旋转驱动轴22、第1马达以及第1齿轮箱26等)、捶敲驱动部36(旋转驱动轴35、第2马达以及第2齿轮箱39等)以及上下移动机构44(升降驱动部45等)。

基台5是能够承受各动作的牢固的框体,为了收纳上述的各机构,内部被隔壁分隔。在被该隔壁分隔成的空间中收纳各机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按摩机构4例示了具备抓揉按摩机构21以及捶敲按摩机构34的两个按摩动作的机构,但是也可以是对使用者的背部(施疗部)具备揉按、捶敲、指压、振动这些动作中的至少两个以上的按摩动作的机构。

按摩体6进行抓揉按摩动作以及捶敲按摩动作。

如图1、图2所示,按摩体6是将第1按摩部件7和第2按摩部件14组合而成的结构,该第1按摩部件7配备在基台5上并且在末端具备第1施疗件10,该第2按摩部件14配置在基台5上并且配备于第1按摩部件7的基端侧,该第2按摩部件14在末端具备第2施疗件17。各个按摩部件的基端安装于后述的抓揉按摩机构21的旋转驱动轴22,并且以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

第1按摩部件7在基台5上左右配备一对。第1按摩部件7借助设于末端的第1施疗件10从上方对使用者的施疗部赋予按摩动作。

如图8(a)、图8(b)所示,第1按摩部件7是较长的臂状部件,并以从抓揉按摩机构21的旋转驱动轴22向前方突出的方式配备。

在第1按摩部件7的基端设置有第1环状嵌合部8,该第1环状嵌合部8经由轴承30嵌入后述的第1转换部27的倾斜凸台部28。从该第1环状嵌合部8朝向前侧延伸设置有支承部9(臂部)。第1环状嵌合部8是厚度较薄的环状部件,其内周径与外嵌于倾斜凸台部28的凸轮面29的轴承30的外周径大致相同。

第1施疗件10以在比第1环状嵌合部8的旋转轴心(旋转驱动轴22的轴心)靠前侧的位置从靠背部3的前侧进一步突出的方式安装于臂部的末端。第1施疗件10形成为球形等各种形状,由树脂、硬质橡胶等形成。

此外,在第1按摩部件7的基端并且大致面对臂部的位置处形成有第1限制片12,该第1限制片12构成第1限制部11。第1限制销13滑动自如地嵌入该第1限制片12,该第1限制销13形成于构成第1限制部11的连杆部件42的末端。

也就是说,第1按摩部件7的臂部略朝向前上方配备,以使末端的第1施疗件10朝向前方,且位于比旋转驱动轴22靠前侧的位置。

第2按摩部件14在基台5上左右配备一对。该一对第2按摩部件14在一对第1按摩部件7的内侧以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第2按摩部件14借助设于末端的第2施疗件17以接近、背离第1施疗件10的方式赋予按摩动作。

第2按摩部件14是相对于第1按摩部件7较短的部件,基端安装于抓揉按摩机构21的旋转驱动轴22。第2按摩部件14以位于比第1按摩部件7的臂部靠下侧的位置的方式配备。

在第2按摩部件14的基端设置有第2环状嵌合部15,该第2环状嵌合部15嵌入后述的第2转换部31的偏心凸台部32。从该第2环状嵌合部15朝向前侧设置有较短的支承部16。第2环状嵌合部15是环状的部件,其内周径与偏心凸台部32的凸轮面33的外周径大致相同。

第2施疗件17以在比第1环状嵌合部8的旋转轴心(旋转驱动轴22的轴心)靠前侧的位置从靠背部3的前侧突出的方式安装于较短的支承部16的末端。

此外,在第2按摩部件14的基端形成有构成后述的第2限制部18的第2限制片19。该第2限制片19被构成第2限制部18的连结片20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

也就是说,第2按摩部件14以朝向前方的第2施疗件17位于比第1施疗件10靠后方且下方的位置的方式配备。第2施疗件17和第1施疗件10配备于彼此相向地夹持的位置,因此能够以搭挂的方式夹持使用者的施疗部(肩部)。

如图1~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抓揉按摩机构21具有:旋转驱动轴22,以在基台5上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备,并且向一对第1按摩部件7以及第2按摩部件14传递旋转驱动力;以及抓揉驱动部23,收纳在基台5的左侧,使旋转驱动轴22旋转从而驱动一对第1按摩部件7以及第2按摩部件14。抓揉驱动部23具有抓揉驱动马达24(第1驱动马达)和第1齿轮箱26。

旋转驱动轴22以在按摩机构4(基台5)的上下方向下侧架设于从右侧至左侧之间的方式配备于抓揉驱动马达24的输出轴25(马达旋转轴)的前侧。旋转驱动轴22以沿左右方向贯通第1按摩部件7的基端以及第2按摩部件14的基端的方式配备。

抓揉驱动马达24收纳在基台5的左侧,以输出轴25朝向下方的方式配备。抓揉驱动马达24与旋转驱动轴22经由第1齿轮箱26连接。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旋转驱动轴22中具备:倾斜凸台部28,在相对于旋转驱动轴22倾斜的状态下安装并且在外周面形成有凸轮面29;第1环状嵌合部8,设置于第1按摩部件7的基端,经由轴承30嵌入倾斜凸台部28的凸轮面29;以及第1限制部11,用于限制第1按摩部件7伴随旋转驱动轴22的旋转而转动。如果旋转驱动轴22借助抓揉驱动部23的第1驱动马达24旋转,则倾斜凸台部28旋转,借助第1限制部11以及嵌合于倾斜凸台部28的第1环状嵌合部8使第1按摩部件7进行揉按动作。

与此同时,偏心凸台部32也旋转,借助滑动自如地外嵌于该偏心凸台部32的第2环状嵌合部15将偏心凸台部32的旋转转换为第2按摩部件14的上下方向的摆动运动。

根据所述,抓揉按摩机构21借助抓揉驱动马达24的输出轴25的旋转驱动力使旋转驱动轴22旋转,使配备于第1按摩部件7的第1施疗件10和配备于第2按摩部件14的第2施疗件17以接近、背离的方式摆动,实现抓揉动作。该机构与本案申请人已经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265078等中详述的结构大致相同。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捶敲按摩机构34具有:旋转驱动轴35,以在靠背部3内的基台5上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备,并且向第1按摩部件7传递旋转驱动力;捶敲驱动部36,收纳在基台5的中央,使第1按摩部件7进行捶敲动作;以及连杆部件42,将捶敲驱动部36的动力传递至第1按摩部件7。捶敲驱动部36具有捶敲驱动马达37(第2驱动马达)和第2齿轮箱39。

旋转驱动轴35以位于按摩机构4(基台5)的上下方向上侧并且架设于从右侧至左侧之间的方式配备于捶敲驱动马达37的输出轴38(马达旋转轴)的前侧。旋转驱动轴35以沿左右方向贯通一对连杆部件42的基端的方式配备。

捶敲驱动马达37收纳在基台5的中央,输出轴38朝向上方地配备。捶敲驱动马达37与旋转驱动轴35经由第2齿轮箱39连接。

第2齿轮箱39在捶敲驱动马达37的前侧配备于一对连杆部件42的基端之间,旋转驱动轴35贯通第2齿轮箱39。

一对连杆部件42是从侧视观察时朝向大致垂下方向配备成吊挂状的棒状的板片。该连杆部件42的末端经由第1限制部11滑动自如地连结,基端被旋转驱动轴35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

详细而言,在旋转驱动轴35的两端安装有一对偏心凸轮部件40,该偏心凸轮部件40形成为凸缘状,在外周面具有呈大致圆柱形状并且环状的轨道(凸轮面)。另一方面,连杆部件42如图4、图8所示,一对连杆部件42将捶敲驱动部36的旋转转换为捶敲运动(上下方向的运动),传递至第1按摩部件7,在侧视观察时,一对连杆部件42是朝向大致垂下方向配备成吊挂状的棒状的板片。

在该连杆部件42的基端设置有第3环状嵌合部43。第3环状嵌合部43是环状的部件,经由轴承41外嵌于偏心凸轮部件40,该偏心凸轮部件40安装于旋转驱动轴35(捶敲按摩动作用)的端部。另一方面,在连杆部件42的末端形成有第1限制销13,该第1限制销13滑动自如地嵌入第1限制片12,该第1限制片12形成于第1按摩部件7的基端(第1环状嵌合部8)。

在该机构的基础上,如果旋转驱动轴35旋转,则连杆部件42借助偏心凸轮部件40上下往返移动,该移动运动(曲柄运动)使第1按摩部件7的基端小幅度地绕旋转轴心转动,其结果是,实现使第1施疗件10小幅度地活动的捶敲按摩。该机构与本案申请人已经提出申请的日本特开2004-41689号公报中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原理大致相同。

此外,上下移动机构44收纳在基台5的右侧,具有使按摩机构4(基台5)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升降驱动部45和沿上下方向引导按摩机构4的轨道部件46。

然而,分别配备于一对第1按摩部件7的第1施疗件10能够借助突出量可变机构47改变该施疗件的前后方向的突出量。

该突出量可变机构47是通过使连结捶敲驱动部36(第2驱动马达等)与一对第1按摩部件7的基端的连杆部件42和一对第1按摩部件7的基端侧绕旋转驱动轴22旋转,而改变第1施疗件10的前后方向的突出量。

即,突出量可变机构47构成为:传递由抓揉驱动马达24(第1驱动马达)带来的旋转驱动轴22的旋转驱动力,使捶敲驱动部36在基台5上沿上下方向移动,使第1按摩部件7的基端侧绕旋转驱动轴22旋转,从而使第1施疗件10的前后方向的突出量(进退量)可变。

如图1~图8所示,突出量可变机构47具有:移动部件48,在一对第1按摩部件7的基端之间(旋转驱动轴22的轴心方向中途部)嵌入旋转驱动轴22的外周面,并且在该基端之间沿该旋转驱动轴22的轴心方向移动;以及连结部件49,一端相对于移动部件48在前后方向上被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并且另一端在前后方向上被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于配备于移动部件48的上方的捶敲驱动部36。

该突出量可变机构47构成为:如果旋转驱动轴22旋转,则通过移动部件48沿旋转驱动轴22的轴心方向在第1按摩部件7的基端之间沿左右方向移动,而使连结部件49上下移动,使作为该连结部件49所连结的目标的捶敲驱动部36沿上下方向移动。

此外,突出量可变机构47具有沿左右方向引导移动部件48的螺杆螺纹50。螺杆螺纹50在一对第1按摩部件7以及第2按摩部件14的基端之间(轴心方向中途部)形成于旋转驱动轴22的外周面。螺杆螺纹50是以在旋转驱动轴22的外周面上卷绕成螺旋状的方式形成的外齿。螺杆螺纹50的螺距等尺寸、形状可任意设定,不特别限定。

移动部件48具有:环形部件51,其在内周面形成有与螺杆螺纹50啮合的螺旋状的内齿;以及支承部件52,其能够滑动地外嵌于该环形部件51的外周面并进行支承。

环形部件51绕螺杆螺纹50滑动,在该螺杆螺纹50(旋转驱动轴22)上沿左右方向移动。即,环形部件51一边在螺杆螺纹50上旋转一边沿左右方向移动。

环形部件5被设成:当该环形部件51在螺杆螺纹50上沿左右方向移动时,相对于支承部件52不滑动。此外,环形部件51构成为:如果该环形部件51的移动结束,则相对于支承部件52滑动。

支承部件52形成有轴心朝向左右方向的贯通孔53,贯通孔53的内周径与环形部件51的外周径大致相同。即,支承部件52构成为经由与螺杆螺纹50啮合的环形部件51外嵌于旋转驱动轴22。

在支承部件52的上表面设置有枢轴支承连结部件49的枢轴支承部54。枢轴支承部54是轴心朝向前后方向的孔部(凹部)。

连结部件49是较长的棒部件,一端形成为朝向前方突出的侧视观察时为曲折状(L字形状)的形状。通过使一端形成为曲折状,避免与配置于连结部件49的下方的旋转驱动轴22干涉。另外,连结部件49的曲折状这样的形状是一例,其形状可任意设计,因此关于连结部件49的形状不特别限定。

在一端的突出末端部形成有轴心朝向前后方向的孔55。该孔55的轴心与支承部件52的枢轴支承部54的轴心一致。

也就是说,连结部件49的一端经由插入轴心一致的孔55和枢轴支承部54的枢轴支承销56,相对于支承部件52(移动部件48)在前后方向上被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

另一方面,在连结部件49的另一端形成有轴心朝向前后方向的孔57。轴心朝向前后方向的枢轴支承销56插入该孔57。连结部件49的另一端经由插入孔57的枢轴支承销56,相对于捶敲驱动部36在前后方向上被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于在第2齿轮箱39的前壁。

即,连结部件49设置于配置在下方的螺杆螺纹50(旋转驱动轴22的轴心方向中途部)和配置在上方的捶敲驱动部36(第2齿轮箱39)之间,并在其间沿上下方向移动。

此外,在基台5中配备有沿上下方向引导捶敲驱动部36的左右一对的导轨58。一对导轨58在第2齿轮箱39的前侧配备于螺杆螺纹50(旋转驱动轴22的轴心方向中途部)上方。该导轨58被配备成轴心朝向上下方向,并且左右隔着规定的间隔。

也就是说,一对导轨58以沿上下方向贯通第2齿轮箱39的前侧的方式配备。

[工作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配备于本发明的按摩机构4的突出量可变机构47的工作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5、图8(a)所示,移动部件48处于一边在供环形部件51旋转的螺杆螺纹50(旋转驱动轴22)上旋转一边向螺杆螺纹50的左端移动的状态。此时,连结部件49处于一端伴随环形部件51向左方向移动而向左端移动、另一端向上方移动的立起状态。

在此,移动结束的环形部件51相对于支承部件52滑动。

例如,如果环形部件51与配备于螺杆螺纹50的左端的环状的止动部件59抵接从而朝向左方向的移动结束,则环形部件51相对于支承部件52滑动。

根据该结构,在不使旋转驱动轴22的旋转停止的情况下就能够使一对第1按摩部件7进行抓揉按摩动作以及捶敲按摩动作,并且能够防止因移动中的环形部件51的左右方向的负荷导致的突出量可变机构47的损伤。

此时,捶敲驱动部36处于借助突出量可变机构47的动作(连结部件49向上方移动)向基台5的上侧移动的状态。此外,连杆部件42也处于伴随捶敲驱动部36朝向上方的移动、朝向基台5的上侧移动的状态。

借助该动作,由于第1限制部11被提拉到上方,因此一对第1按摩部件7绕旋转驱动轴22的轴心向前方旋转,第1施疗件10从基台5向前方突出。

然而,如果将旋转驱动轴22切换为朝向与前述旋转相反的方向并使其旋转(例如,使构成抓揉驱动部23的马达反向旋转),则构成移动部件48的环形部件51绕螺杆螺纹50朝向相对于向左方向移动时的旋转相反的方向滑动,在螺杆螺纹50上向右方向移动。

若环形部件51在螺杆螺纹50上朝向右方向移动,则伴随环形部件51的右方向移动,连结部件49的一端也朝向右方向移动,因此连结部件49朝向下方移动。此外,捶敲驱动部36借助连结部件49的朝向下方的移动,被导轨58引导而从基台5的上侧向下方移动。此外,伴随捶敲驱动部36朝向下方的移动,连杆部件42向基台5的下方移动(参照图6)。

如图2、图7、图8(b)所示,环形部件51(移动部件48)处于一边在旋转的螺杆螺纹50(旋转驱动轴22)上朝向右方向旋转、一边向螺杆螺纹50的右端移动的状态。此时,连结部件49伴随环形部件51的右方向移动,连结部件49的一端也向右端移动,因此连结部件49处于朝向下方移动的状态。也就是说,连结部件49成为躺卧的状态。在此,在环形部件51到达螺杆螺纹50的右端时,右方向的移动结束,环形部件51相对于支承部件52滑动。

此时,捶敲驱动部36处于借助连结部件49的向下方的移动、向基台5的中央移动的状态。此时,伴随捶敲驱动部36向下方的移动,连杆部件42向基台5的下方移动。

借助该动作,由于第1限制部11被向下方按压,因此一对第1按摩部件7绕旋转驱动轴22的轴心向后方旋转,第1施疗件10向基台5侧后退。

如此,通过切换旋转驱动轴22的旋转,切换突出量可变机构47的动作,使环形部件51在螺杆螺纹50之间往返,而能够改变第1施疗件10的突出量。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突出量可变机构47构成为:若旋转驱动轴22旋转,则环形部件51(移动部件48)在螺杆螺纹50(旋转驱动轴22的轴心方向中途部)上沿左右方向移动,使连结部件49沿上下方向摆动,使捶敲驱动部36沿导轨58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使第1施疗件10的突出量可变。

即,本发明的按摩机构4的特征在于,能够利用一个抓揉驱动部23(第1驱动部)进行两个动作(抓揉按摩动作和使用突出量可变机构47调整第1施疗件10的突出量的动作)。

通过将突出量可变机构47形成为上述的结构,能够使将摩机构4设成结构简单且紧凑的机构,并且能够可靠地使第1施疗件10的突出量可变。因此,能够对使用者的所有部位(肩、腰、后背等)赋予多样且不会腻烦的揉按感、按摩感。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按摩机构4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备于突出量可变机构47的连结部件49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另外,突出量可变机构47的其它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对突出量可变机构47的其它结构的详细说明。此外,对于按摩机构4(除了突出量可变机构47)的其它结构在后文中说明。

如图9~图16所示,构成突出量可变机构47的连结部件49的一端和另一端被分割,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利用弹簧部件60连结,将连结部件49的长度设成可变。

连结部件49形成为一端和另一端被分割的较长的部件。一端形成为朝向前方突出的在侧视观察时为曲折状(L字形状)的形状,以便防止与配备于连结部件49的下方的旋转驱动轴2地干涉。

此外,在一端的突出末端部形成有轴心朝向前后方向的孔55。该孔55的轴心与支承部件52的枢轴支承部54的轴心一致。也就是说,连结部件49的一端经由插入轴心一致的孔55和枢轴支承部54的枢轴支承销56,相对于支承部件52(移动部件48)在前后方向上被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

另一方面,与一端的突出末端部相反的基端为朝向前后方向的平面,以弹簧部件60载置在该平面上的方式配备。该弹簧部件60由具有规定强度的弹簧61和插入弹簧61的内侧伸缩自如的杆62构成。

在该弹簧部件60的上部安装有被分割的另一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另一端作为覆盖弹簧部件60的上部的圆筒部件63。

在另一端的突出末端部形成有轴心朝向前后方向的孔57。轴心朝向前后方向的枢轴支承销56插入该孔57。连结部件49的另一端经由插入到孔57中的枢轴支承销56,相对于捶敲驱动部36在前后方向上被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于第2齿轮箱39的前壁。

即,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49是在配备于下方的螺杆螺纹50和配备于上方的捶敲驱动部36之间具有弹簧部件60一边沿上下方向移动一边进行伸缩动作的减震器的结构。

连结部件49具有弹簧部件60,该连结部件49能够沿长度方向伸缩指的是第1施疗件10能够沿前后方向自由移动与该连结部件49的伸缩对应的量。因此,允许许第1施疗件10以沿着使用者的背部的凹凸的方式移动,第1施疗件10能够沿着使用者的背部并且进行有效的按摩。

[工作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突出量可变机构47的工作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9、图12、图16(a)所示,移动部件48处于一边在供环形部件5旋转的螺杆螺纹50(旋转驱动轴22)上旋转一边向螺杆螺纹50的左端移动的状态。

此时,连结部件49处于弹簧部件60伸长的状态。连结部件49处于一端伴随环形部件51的左方向的移动而向左端移动、另一端向上方移动的立起状态。而且,如果环形部件51与螺杆螺纹50的左端的止动部件59抵接而左方向的移动结束,则环形部件51相对于支承部件52滑动。

此时,捶敲驱动部36处于借助连结部件49向上方的移动而向基台5的上侧移动的状态。此外,连杆部件42也处于伴随捶敲驱动部36向上方的移动而向基台5的上侧移动的状态。

借助该动作,第1限制部11被提拉到上方,因此一对第1按摩部件7绕旋转驱动轴22的轴心向前方旋转,第1施疗件10从基台5向前方突出。

然而,如果将旋转驱动轴22切换为朝向与前述旋转相反的方向并使其旋转,则环形部件51在螺杆螺纹50上向右方向移动。如果环形部件51在螺杆螺纹50上向右方向移动,则连结部件49伴随环形部件51的右方向的移动而一端也向右方向移动,因此连结部件49向下方移动。此外,捶敲驱动部36以及连杆部件42也向下方移动(参照图13)。

如图10、图14、图16(b)所示,环形部件51处于一边在旋转的螺杆螺纹50(旋转驱动轴22)上向右方向旋转、一边向螺杆螺纹50的右端移动的状态。此时,连结部件49通过捶敲驱动部36向下方移动而位于基台5的中央,从而使弹簧部件60处于稍微收缩的状态,且处于躺卧的状态。在此,如果环形部件51到达螺杆螺纹50的右端而右方向的移动结束,则环形部件51相对于支承部件52滑动。

借助该动作,由于第1限制部11被向下方按压,因此一对第1按摩部件7绕旋转驱动轴22的轴心向后方旋转,第1施疗件10向基台5侧后退。

如此,通过切换旋转驱动轴22的旋转来切换突出量可变机构47的动作,使环形部件51在螺杆螺纹50之间往返,从而能够改变第1施疗件10的突出量。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第1施疗件10进一步向基台5侧后退。

如图11、图15、图16(c)所示,环形部件51处于右方向的移动结束、相对于支承部件52滑动的状态。

此时,如果使用者倚靠在靠背部3时施加的力等负载施加于一对第1按摩部件7,则配备于连结部件49的弹簧部件60吸收该负载而进一步收缩,使第1按摩部件7绕旋转驱动轴22的轴心进一步向后方旋转。因此,第1施疗件10也进一步向基台5侧后退。

如此,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49形成为具备弹簧部件60的减震器的结构,因此能够吸收使用者倚靠在靠背部3时施加的力等负载,因此能够使第1施疗件10进一步向基台5侧后退。

即,如图16(a)~图16(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摩机构4借助配备于连结部件49的弹簧部件60的伸缩动作,能够使第1施疗件10的突出量大幅度地可变,该连结部件49构成突出量可变机构47。

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是通过上述的说明示出的,而是通过权利要求的范围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此外,应该理解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方面均为例示性并非限定性。特别是,在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中,没有明示的事项,例如,运转条件、操作条件、各种参数、构成物的尺寸、重量、体积等并没有脱离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实施的范围,而采用只要是通常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容易想到的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突出量可变机构47中,采用螺杆螺纹50作为将移动部件48在旋转驱动轴22上沿左右方向引导的结构,但是只要是能够将移动部件48在旋转驱动轴22上沿左右方向引导的结构,也可以使用其它机构(例如,花键结构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说明了揉按和捶敲交替以及同时进行的按摩机构,但是也可以将向前后方向突出第1施疗件的突出量可变机构搭载于进行其它按摩的机构。

例如,在仅进行揉按的按摩机构中,也可以设成如下结构:具备通过使一对按摩部件的基端侧绕旋转驱动轴旋转而使施疗件的前后方向的突出量改变的突出量可变机构,该突出量可变机构具有通过传递由驱动部带来的旋转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使按摩部件的基端侧绕旋转驱动轴旋转从而使施疗件的前后方向的突出量可变的连结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按摩部件的基端侧配备有用于防止与旋转轴一同旋转的限制部,通过连结部件使前述的限制部活动,而使按摩部件的基端侧绕旋转驱动轴旋转。

附图标记说明

1 椅子型按摩机;2 座部;3 靠背部;4 按摩机构;5 基台;6 按摩体;7 第1按摩部件;8 第1环状嵌合部;9 支承部(臂部);10 第1施疗件;11 第1限制部;12 第1限制片;13 第1限制销;14 第2按摩部件;15 第2环状嵌合部;16 支承部;17 第2施疗件;18 第2限制部;19 第2限制片;20 连结片;21 抓揉按摩机构;22 旋转驱动轴;23 抓揉驱动部;24 第1驱动马达(抓揉驱动马达);25 输出轴;26 第1齿轮箱;27 第1转换部;28 倾斜凸台部;29 凸轮面;30 轴承;31 第2转换部;32 偏心凸台部;33 凸轮面;34 捶敲按摩机构;35 旋转驱动轴;36 捶敲驱动部;37 第2驱动马达(捶敲驱动马达);38 输出轴;39 第2齿轮箱;40 偏心凸轮部件;41 轴承;42 连杆部件;43 第3环状嵌合部;44 上下移动机构;45 升降驱动部;46 轨道部件;47 突出量可变机构;48 移动部件;49 连结部件;50 螺杆螺纹;51 环形部件;52 支承部件;53 贯通孔;54 枢轴支承部;55 孔;56 枢轴支承销;57 孔;58 导轨;59 止动部件;60 弹簧部件;61 弹簧;62 杆;63 圆筒部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