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内痿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8290发布日期:2018-08-31 19:48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装置,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内痿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血液透析是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药物中毒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动静脉内瘘是外科手术之一,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治疗,动静脉内瘘是一种血管吻合的小手术,将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一缝合,使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形成一个动静脉内瘘,动静脉内瘘的血管能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液,为透析治疗的充分性提供保障。

在内痿手术过程中,病人不能随意更换体位,而且透析时间长,血压和血流量并不会一直保持不变,病人有可能会因睡眠或不由自主地活动等情况,使得动静脉中的血压和血流量发生变化,使得动脉和静脉间的血液流动效果变差,降低了动静脉内痿手术的治疗效果,甚至会使得动静脉内痿手术失败,这不仅加重了医生工作的负担,也给病人带来经济和身体上的负担,手臂在恢复过程中需要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加快内痿恢复的速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控血压和血流量且能加快内痿恢复的血液透析上肢内痿固定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内痿固定装置,包括有固定机构和控温机构,所述控温机构与固定机构连接,所述控温机构包括有外壳、吹风器、超声波探头和控制器,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连接板、底板和绑带,所述绑带与底板连接,所述外壳与底板连接,所述连接板与底板延伸出的轴铰接,该轴上套设有从蜗轮,所述连接板背离底板的底面上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轴穿过连接板的一端上套设有主蜗轮,所述主蜗轮和从蜗轮相互啮合,电机通过驱动主蜗轮带动从蜗轮转动,使得底板相对连接板转动;所述吹风器位于外壳的侧面上且将外壳内腔与外界连通起来,所述吹风器相对的外壳的侧面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吹风器内部设置有加热空气的加热器,所述控制器位于外壳中且分别与吹风器、加热器和超声波探头电连接,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手臂通过外壳和绑带被固定于底板上,超声波探头与手臂上动静脉内痿处的上表面皮肤接触,当超声波探头检测到动静脉内痿处的血流量低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器时,控制器发送信号给吹风器和加热器,加热器进行加热,吹风器将外界的空气吹入外壳内,空气流经加热器被加热并流动过皮肤表面,使得动静脉中的血流量增大;当超声波探头检测到动静脉内痿处的血流量高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器时,控制器发送信号给吹风器和加热器,加热器不加热,吹风器将外界的空气吹入外壳内,空气流经皮肤表面使得动静脉中的血流量减小;当超声波探头检测到动静脉内痿处的血流量正常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器时,控制器发送信号给吹风器和加热器,吹风器和加热器均不工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空气净化层,所述空气净化层位于吹风器所在的侧面上以及出风口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上底面设置有杆槽和可供超声波探头调整位置的调整孔,所述超声波探头通过球铰接有探身,所述外壳上底面可滑动设置有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限位板为磁铁材料,所述第二限位板和探身均为磁性材料,所述第一限位板上设置有第一杆、第二弹簧、若干个第二杆和若干个适配于探身的探孔,若干个所述第二杆对应若干个探孔沿第一限位板移动方向可移动设置在第一限位板中,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第一杆上且限位于第一限位板中,所述第一杆可相对第一限位板滑移且垂直于第二杆,所述第一杆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二杆一一对应的斜齿,初始状态下,第二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第一杆位于第一限位板中,斜齿与第二杆一端相抵触,第二杆另一端伸入探孔中,当调整好超声波探头且扶正探身后,先后将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靠近探身移动,直至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相互贴合,探身被限位于一个探孔中,同时探身推动第二杆,第二杆与斜齿发生相对滑动,第二弹簧形变,第一杆的一端从第一限位板的侧面伸出并卡入杆槽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限位板中还设置有若干个第三弹簧和若干个挡板,若干个所述挡板对应若干个探孔设置于探孔的下方,若干个第三弹簧与若干个挡板对应相连且均与外壳连接,第三弹簧沿第一限位板的移动方向设置,初始状态下,挡板挡住探孔,通过第三弹簧的形变与复位控制挡板是否与探孔相错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上可滑动设置有成对的基座,成对的所述基座远离外壳的一端相背离弯折出限位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螺栓和可供限位部滑动的第二滑槽,所述螺栓与底板螺纹连接,螺栓的一端延伸入第二滑槽中且正对基座,当手臂被绑带定位在底板上且进行内痿手术后,将成对的基座安装到底板上,手臂位于成对基座之间,外壳位于手臂上方,限位部位于第二滑槽中,调节螺栓至与基座相抵触,继续调节螺栓使得基座沿第二滑槽移动,成对的基座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分成外基座和内基座,限位部与外基座相连,内基座与外壳可滑动连接,所述内基座套设于外基座中,所述内基座平行于第二滑槽延伸方向的侧面上设置有推件和卡件,所述外基座上设置有供推件上下移动的推孔和若干个与卡件相适配的卡孔,推件延伸出外基座,若干个卡孔沿推孔的延伸方向分布,所述外基座中可滑动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的板面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内基座远离推件的侧面上设置有与连接件相适配的连接槽,所述连接件上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受到滑板与内基座侧面的共同限位,当按压推件时,第一弹簧形变,卡件退出卡孔,连接件朝连接槽内移动,继而推动推件沿推孔移动,滑板同时相对外基座移动,从而改变内基座伸入外基座的长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成对的基座和外壳这三者与手臂皮肤相接触的部分均依次设置有棉布层和帆布层。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有座椅,所述座椅上设置有支撑手把,所述支撑手把上开设有与电机相适配的电机槽和与连接板相适配的板槽,所述电机槽和板槽相连通,所述支撑手把中可移动设置有锁件,所述锁件位于板槽的槽壁内,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与锁件相适配的锁槽,当连接板和电机与支撑手把安装到位时,推动锁件卡入锁槽中,使得连接板限位于支撑手把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座椅包括有椅背和椅身,所述支撑手把位于椅身上,所述椅背通过驱动电机相对椅身可旋转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轴上套设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啮合有从动轮,所述支撑手把通过支杆与椅身相连,支杆上设有与从动轮相啮合的齿且支杆可相对椅身竖直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绑带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底板的一侧,绑带的带面上设置有毛面和勾面,毛面相对勾面靠近于绑带与底板相连的一端,底板上还设置有与绑带相适配的卡扣,当利用绑带固定手臂时,将绑带穿过卡扣并翻折到毛面的上方,继而将勾面与毛面相互贴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电机、主蜗轮和从蜗轮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实现底板相对连接板的转动,使得手臂被相对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利于病患恢复;绑带与底板的配合使用可对手臂进行定位,手术后将外壳正对动静脉内痿安装于底板上,外壳进一步对手臂进行定位,动静脉内痿和与血管相连的针头均容纳于外壳中,对动静脉内痿和针头进行保护,通过外壳中设置的超声波探头、控制器、吹风器和吹风器内置的加热器,通过超声波探头将血流量信息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做出判断后并发送信号给吹风器和加热器,吹风器和加热器的配合使用使得血管血流量稳定在正常值,便于动静脉内痿的愈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在吹风器对手臂进行冷却时,能减轻动静脉内痿因血压大产生的疼痛感,还能减少出血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内痿固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内痿固定装置的外壳的主剖视图。

图4为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内痿固定装置的外壳的俯剖视图。

图5为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内痿固定装置的基座的内部结构图。

图6为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内痿固定装置的控温机构与底板相连的剖视图。

图7为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内痿固定装置的主剖视图。

图8为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内痿固定装置的固定机构与支撑手把的拆分图。

图9为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内痿固定装置的支撑手把的俯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内痿固定装置,包括有固定机构1和控温机构2,控温机构2与固定机构1连接,控温机构2包括有外壳21、吹风器22、超声波探头24和控制器25,控制器25可采用单片机或者plc,传输信号效率高,固定机构1包括有连接板19、底板11和绑带12,绑带12与底板11连接,绑带12可为一根,即绑带12一端与底板11连接,另一端可在手臂放置到底板11上后与底板11另一侧相连;绑带12也可为成对的设置,当手臂放置在底板11上时,成对的绑带12绕在手臂上并相互连接,两种方式均可通过绑带12将手臂定位在底板11上,两种方式由实际生产决定;

外壳21与底板11连接,若外壳21与底板11固定连接,则手臂先穿过外壳21与底板11形成的通孔,再通过绑带12对手臂固定;若外壳21与底板11可拆卸连接,即外壳21与底板11可相互分离,手臂通过绑带12定位在底板11上后,再通过将外壳21与底板11相互安装在一起对手臂进行定位,两种方式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前者的手臂被外壳21和绑带12共同定位后进行手术,需要将外壳21上设置盖子,便于打开对手臂进行手术,后者先通过绑带12定位后,即可实行动静脉内痿手术,直至手术结束后,将外壳21在动静脉内痿手术后伤口的上方靠近手臂并与底板11安装在一起,安装后,外壳21对动静脉内痿的伤口进行保护并将与血管相连的针头容纳在里面,对针头连接着的管道进行限位,提高针头的稳定性,后者相比前者在手术中阻碍少,更利于动静脉内痿手术的操作,优选后者;

连接板19与底板11延伸出的轴铰接,该轴上套设有从蜗轮10,连接板19背离底板11的底面上设置有电机5,电机5的轴穿过连接板19的一端上套设有主蜗轮51,主蜗轮51和从蜗轮10相互啮合,电机5的专属控制器和电源均设立于连接板19的底面上,相比将电机5设置在连接板19的两侧直接驱动底板11相对连接板19转动,在空间上使用合理,避免连接板19在水平方向内的尺寸大影响病患手臂的放置与活动范围,同时电机5位于连接板19的下方也是对电机5的一种保护,病患手臂在静置恢复时,需要将手臂抬高,以便静脉中的血液回流,加快动静脉内痿的愈合,此时通过电机5驱动主蜗轮51,主蜗轮51带动从蜗轮10转动,从蜗轮10带动底板11一起转动,即改变了底板11与连接板19之间的角度,实现了手臂抬高,利于手臂恢复;

吹风器22位于外壳21的侧面上且将外壳21内腔与外界连通起来,吹风器22相对的外壳21的侧面上设置有出风口26,吹风器22负责外壳21内进入空气,出风口26负责外壳21内的空气排出,吹风器22与出风口26相对设置为的是气流能够充分从手臂外表面的一侧流向另一侧,保证手臂外表面均受到气流影响,这里优选将吹风器22与出风口26沿手臂延伸方向布置,便于气流对血管的影响,吹风器22内部设置有加热空气的加热器23,加热器23可选用电热丝,用于吹风器22吹入外壳21内的空气加热,控制器25位于外壳21中且分别与吹风器22、加热器23和超声波探头24电连接,超声波探头24用于测量动静脉内痿处的血流量,实际操作过程中,将患者的手臂放置于底板11上,利用绑带12对手臂进行定位,定位好后对未被绑带12绑定的手臂面进行动静脉内痿手术,动静脉内痿建立后,距离内痿处5mm处插入静脉针和动脉针,插针结束后,将外壳21正对手术后的手臂处进行与底板11的安装,外壳21安装到位后,外壳21将动静脉内痿处、动脉针和静脉针均容纳其中,外壳21与手臂相互贴合,同时超声波探头24与手臂上动静脉内痿处的上表面皮肤接触,外壳21安装完后,接下来就是长达四小时的静坐或者静卧,用于动静脉内痿的生成与稳定,此时动静脉内痿中血压的高与低均会影响动静脉内痿手术的效果,即在这四小时中,当超声波探头24检测到动静脉内痿处的血流量低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器25时,控制器25发送信号给吹风器22和加热器23,加热器23进行加热,吹风器22将外界的空气吹入外壳21内,空气流经加热器23被加热并流动过皮肤表面,通过热传递使得动静脉中的血流量增大,从而提高了血压使得血压趋于正常值;当超声波探头24检测到动静脉内痿处的血流量高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器25时,控制器25发送信号给吹风器22和加热器23,加热器23不加热,吹风器22将外界的空气吹入外壳21内,空气流经皮肤表面使得皮肤表面气流速度快,起到冷却的作用,从而使得动静脉中的血流量减小,将血压降低到正常值,同时冷却可减轻动静脉内痿血压大带来的疼痛感,减小出血量;当超声波探头24检测到动静脉内痿处的血流量正常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器25时,控制器25发送信号给吹风器22和加热器23,吹风器22和加热器23均不工作,因动静脉内痿经手术后,内痿处的血管比较脆弱,若使用直接检测血压的血压计测量血压则会导致内痿处的血管破裂,使得手术失败,由于血流量与血压成正比,即通过超声波探头24与内痿处的皮肤表面相抵触进行实时测量,一方面对内痿处不会造成伤害,另一方面超声波探头24便于安置,无需翻动整个手臂,对手臂是一种保护,通过吹风器22和加热器23的配合使用,通过热传递使得血管内的血流量保持在正常值,便于动静脉内痿的正常愈合,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3所示,对伤口需要保持无菌,避免伤口感染,即在外壳21上设置有空气净化层15,空气净化层15位于吹风器22与外壳21内部相连通的通风口处以及出风口26处,空气净化层15由多种材料结合,例如活性炭、合成纤维、heap高效材料等,吹风器22处的空气净化层15用于净化吹风器22吹入外壳21中的空气;出风口26处的空气净化层15用于净化通过出风口26进入到外壳21中的空气,空气净化层15的设计使得流入外壳21中的空气为纯净的,避免对伤口造成感染,提高了对人体的保护。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3至图4所示,因不同患者的手臂动静脉内痿的位置不同,超声波探头24的位置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即在外壳21上表面设置有杆槽229和可供超声波探头24调整位置的调整孔241,超声波探头24通过球铰接有探身27,即在超声波探头24上设置有球体,探身27上设置有与球体相适配的球槽,即使探身27保持竖直不动,通过球体在球槽中转动使得超声波探头24适用于不同倾斜程度的手臂表面,外壳21上表面可滑动设置有第一限位板225和第二限位板220,在外壳21上表面中设置有供第一限位板225和第二限位板220容纳的滑槽,滑槽与杆槽229相连通,第一限位板225和第二限位板220上延伸出凸块便于使用者去施力推动,使得第一限位板225和第二限位板220相对滑槽滑进或滑出,第一限位板225和第二限位板220相对设置且位于调整孔241的上方,第一限位板225为磁铁材料,第二限位板220和探身27均为磁性材料,第一限位板225上设置有活动空间242和若干个适配于探身27的探孔227,活动空间242内设置有第一杆226、第二弹簧228和若干个第二杆39,若干个第二杆39对应若干个探孔227从活动空间242中延伸至探孔227中且可相对第一限位板225滑移,第一杆226垂直于第二杆39且可在活动空间242中滑移,第一杆226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第二杆39一一对应的斜齿30,为了减小第二杆39与斜齿30相互间的磨损,即将第二杆39与斜齿30相抵触的一端设计成斜切面,该斜切面能与斜齿30的斜面相互贴合滑动,第二弹簧228的形变能力小于第一限位板225的磁力,因斜齿30的存在,第二弹簧228套设于第一杆226未设置斜齿30的部分上,且第二弹簧228被斜齿30和围成活动空间242的壁共同限位,初始状态下,第二弹簧228处于自然状态,第一杆226位于活动空间242中,斜齿30与第二杆39一端相抵触,第二杆39一端位于探孔227中,第一限位板225和第二限位板220相分离,调整孔241开放;在安置超声波探头24时,将超声波探头24与动静脉内痿处的皮肤相抵触,探身27穿过调整孔241,将第一限位板225靠近探身27移动直至探身27与探孔227相卡,卡合过程中,探身27推动第二杆226,第二杆226与斜齿30发生相对滑动,第二弹簧228形变,第一杆226的一端从第一限位板225的侧面伸出并卡入杆槽229中,此时第一限位板225被定位同时吸引住探身27,探身27不动,将第二限位板220靠近探身27移动,直至磁第二限位板220上与第一限位板225贴合且第一限位板225吸引住第二限位板220,第二限位板220被定位,调整孔241关闭;当需要解除超声波探头24对血流量的监控时,人为将第二限位板220远离第一限位板225移动后,再将探身27移出第一限位板225上的探孔227,第二弹簧228恢复形变,第一杆226退出杆槽229,斜齿30推动第二杆39使得第二杆39伸入探孔227中,此时可移动第一限位板225远离探身27,调整孔241开放;在无人为施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板225和第二限位板220不会分开,第一杆226与杆槽229相卡的一端上设置有斜切面,杆槽229由若干个齿状槽拼合而成,且齿状槽的槽壁与斜切面相适配,当第一杆226卡入或者退出杆槽229时,第一杆226的斜切面均与杆槽229中的槽壁发生相对滑动,如此设计便于第一杆226卡入或退出杆槽229;第二限位板220与第一限位板225可具有相同的结构,提高第二限位板220的连接稳定性;第一限位板225和第二限位板220可随探身27的位置改变而改变伸出滑槽的长度,使得第一限位板225和第二限位板220均能限位探身27,因探身27位置会发生改变,探孔227为若干个且沿第一限位板225相对第二限位板220的侧边排布,通过超声波探头24的位置改变,适用于不同患者手臂的动静脉内痿处。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3所示,第一限位板225中还设置有若干个第三弹簧37和若干个挡板38,若干个挡板38对应若干个探孔227设置于探孔227的下方,若干个第三弹簧37与若干个挡板38对应相连且均与外壳21连接,第三弹簧37沿第一限位板225的移动方向设置,初始状态下,挡板38挡住探孔227,第三弹簧37的形变能力小于第一限位板225对探身27的磁力,避免探身27推动挡板38时,第一限位板225无法吸住探身27,当探身27卡入探孔227中时,探身27推动挡板38移动,第三弹簧37发生形变;当探身27移出探孔227时,第三弹簧37恢复形变,挡板38遮挡住探孔227,挡板38和第三弹簧37的设计为防止外界空气通过探孔227进入外壳21中使得未被净化的空气感染伤口,提高安全性。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5至图6所示,外壳21上可相向滑动设置有成对的基座211,即在外壳21上设置滑轨,基座211上设置有可在滑轨中滑动的滑块,成对的基座211远离外壳21的一端相背离弯折出限位部212,底板11上设置有螺栓214和可供限位部212滑动的第二滑槽213,螺栓214与底板11螺纹连接,螺栓214的一端延伸入第二滑槽213中且正对基座211,当手臂被绑带12定位在底板11上且进行内痿手术后,将成对的基座211安装到底板11上,手臂位于成对基座211之间,外壳21位于手臂上方,限位部212位于第二滑槽213中,调节螺栓214至与基座211相抵触,继续调节螺栓214使得基座211沿第二滑槽213移动,成对的基座211间的距离减小,直至基座211与手臂相抵触,停止调节螺栓214,螺栓214与基座211相抵触时,螺栓214位于限位部214的上方,从而使得基座211被限位在底板11上,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成对基座211间距离的改变适用于不同宽度的手臂,提高了使用范围,在结构设计方面,可根据实际需求,当调节螺栓214远离基座211时,可通过在滑轨中设置弹簧用于基座211复位亦或者直接通过人为移动基座211使得基座211与手臂解除相抵触。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5至图6所示,基座211分成外基座215和内基座216,限位部212与外基座215相连,内基座216与外壳21可滑动连接,内基座216套设于外基座215中,且外基座215容纳内基座216的槽的宽度大于内基座216的宽度,内基座216上设置有推件217和卡件218,外基座215上设置有供推件217上下移动的推孔219和若干个与卡件218相适配的卡孔210,推件217延伸出外基座215,卡件218的长度小于推件217的长度,将卡件218与推件217一体成型,便于节约空间,若干个卡孔210沿推孔219的延伸方向分布,外基座215中可滑动连接有滑板221,滑板221的板面上设置有连接件222,内基座216远离推件217的侧面上设置有与连接件222相适配的连接槽223,连接件222上套设有第一弹簧224,第一弹簧224受到滑板221与内基座216侧面的共同限位,初始状态下,第一弹簧224自然拉伸,卡件218与其中一个卡孔210相卡合,内基座216相对外基座215固定,连接件222部分容纳于连接槽223中,手臂被绑带12绑在底板11上且外壳21与底板11安装到位后,调节螺栓214使得成对的基座211与手臂的两侧相抵触,通过按压推件217使得第一弹簧224形变且卡件218退出卡孔210,连接件222朝连接槽223内移动,即卡件218和卡孔210解除了相卡合的状态,保持按压推件217的状态并沿推孔219延伸的方向推动推件217,推件217带动内基座216向外基座215内移动,同时滑板221通过连接件222相对外基座215移动,直至外壳21与手臂相抵触,松开推件217,第一弹簧224复位,卡件218和对应位置的卡孔210相卡合,连接件222相对连接槽223复位,内基座216和外基座215相对固定,此时外壳21、成对的基座211和底板11共同限位手臂,进一步提高了手臂的稳定性,提高手术安全和成功率,螺栓214的数量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设计成一对的或者单边的,内基座216和外基座215之间的相互调节适用于不同厚度的手臂,提高使用范围。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6所示,底板11、成对的基座211和外壳21分别与手臂下表皮、两侧表皮和上表皮相接触的位置上均设置有棉布层14和帆布层13,帆布层13包裹在棉布层14外并与手臂表皮接触,即帆布层13阻隔在棉布层14与手臂表皮之间,棉布层14的作用是提高手臂的舒适度,帆布层13耐用结实,即帆布层13相比棉布层14性质稳定,使用寿命长,帆布层13包在棉布层14外是对棉布层14进行保护,因若干个卡孔210的间距是固定的,会造成外壳21与手臂存在间隙亦或是外壳21挤压手臂,造成血管内血液流通不畅,通过棉布层14的柔软性弥补了卡件218和卡孔210调节高度的局限性,棉布层14和帆布层13的配合使用使得帆布层13始终能与手臂表皮相贴合,当动静脉内痿处进行通风时,空气只会从吹风器22进入外壳21,从出风口26离开外壳21,保证了外壳21内的空气无菌,减少伤口被感染的可能性,且帆布层13还能对与针头相连的管子进行定位,棉布层14相应位置发生形变,帆布层13和棉布层14减缓了对手臂的压力,使得手臂内的血管不会受到很大的挤压而影响血液流动,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以及手术的成功率。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图8和图9所示,动静脉内痿手术的操作过程结束后,还需要将手臂静置4小时以便内痿处的伤口愈合,血管间相互连合,手术后将病人利用病床送到各个病房静养,可病床体积大,占用电梯的空间大,一次一个电梯只够运输一个病人,这造成医院电梯门口人群堆积,影响医院内病患的矛盾,即还包括有座椅3,座椅3上设置有支撑手把31,支撑手把31上开设有与电机5相适配的电机槽52和与连接板19相适配的板槽53,电机槽52和板槽53相连通,支撑手把31中可移动设置有锁件54,锁件54位于板槽53的槽壁内,锁件54一端垂直于直板槽53的槽壁,即锁件54可伸入板槽53中或退出板槽53,锁件54的另一端延伸出支撑手把31外,以便人为施力推动,连接板19上设置有与锁件54相适配的锁槽55,在安装过程中,电机5和连接板19分别正对电机槽52和板槽53,将锁件54退出板槽53,直至连接板19和电机5均安装到位后,锁件54与锁槽55对齐,此时推动锁件54卡入锁槽55中,使得连接板19限位于支撑手把31中,病患的手臂被限位于支撑手把31上,当连接板19与支撑手把31安装在一起时,可使得病人进手术室和出手术室均在一把座椅3上,省去了病人从病床移到座椅3上的步骤,避免了在移动过程中手臂的活动造成动静脉内痿的效果变差,座椅3可设计成可弯折的,即病人可自行选择平躺或者直坐进行手术,连接板19与支撑手把31分离时,病患可自行移动至厕所方便,可在连接板19上设置吊带,吊带套设在人体脖子上或者肩膀上防止病患在移动过程中,手臂无法保持水平而下垂,影响动静脉内痿的恢复;可在座椅3内在竖直方向上设置直线推杆,直线推杆朝向地面的一端设置有滚轮,当直线推杆将滚轮推出座椅3并与地面相抵触时,病人的家属可推动座椅3将病人运输到相应的病房;当病人移动到位后,直线推杆将滚轮缩回座椅3内,使得座椅3不会随意移动,座椅3的体积比病床体积小,电梯一次能运多个病人,提高了医院的效率;可在锁件54上套设弹簧,且弹簧限位于支撑手把31中,即在安装时,将锁件54推动,弹簧形变,直至连接板19安装到位,松开锁件54,弹簧恢复形变,锁件54与锁槽55卡合使得对连接板19进行限位;还可在电机槽52和电机5上均设置触头,当电机5安装于电机槽52中,两者的触头相互接触,可对电机5进行供电或者对电机5内的电池充电,连接板19与支撑手把31的连接方式操作简单,结构稳定,使得病患的手臂在静置时不会移动,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和图7所示,座椅3包括有椅背32和椅身33,支撑手把31位于椅身33上,椅背32通过驱动电机相对椅身33可旋转连接,驱动电机的轴上套设有主动轮34,主动轮34啮合有从动轮35,支撑手把31通过支杆36与椅身33相连,支杆36上设有与从动轮35相啮合的齿且支杆36可相对椅身33竖直移动,在座椅3从供人直坐状态转换至供人平躺状态的过程中,驱动电机驱动椅背32相对椅身33转动,同时主动轮34带动从动轮35转动,从动轮35带动支杆36朝椅身33内移动,即支撑手把31相对椅身33的高度变小;在座椅3从供人平躺状态转换至供人直坐状态的过程中,驱动电机驱动椅背32相对椅身33转动,同时主动轮34带动从动轮35转动,从动轮35带动支杆36朝椅身33外移动,即支撑手把31相对椅身33的高度变大,因人平躺或直坐的过程中,手臂的高度也会随着变化,通过主动轮34,从动轮35和支杆36三者的联动使得手臂高度与病患状态相应变化,病患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转动椅背32一定角度供自己使用,如此设计符合人性化,满足医院和病患的需求,椅身33的质量应当大,使得病患在平躺时座椅3不会发生倾斜。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8所示,绑带1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底板11的一侧,绑带12的带面上设置有毛面17和勾面18,毛面17和勾面18均在绑带12背离底板11的带面上,毛面17相对勾面18靠近于绑带12与底板11相连的一端,底板11上还设置有与绑带12相适配的卡扣16,在利用绑带12固定手臂的过程中,将绑带12的穿过卡扣16,此时勾面18穿过卡扣16,将绑带12穿过卡扣16的部分以卡扣16为基准进行翻折,勾面18位于毛面17的上方,直至绑带12与手臂相抵触,继而将勾面18与毛面17相互贴合,实现绑带12的连接稳定,勾面18和毛面17的配合使用方面操作者的操作,提高手臂固定的效率,通过绑带12穿过卡扣16的长度变化使得绑带12能定位不同尺寸的手臂,实用性高。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