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急诊科的辅助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56194发布日期:2018-11-24 11:4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急诊科的辅助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急诊科的辅助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急诊室,又叫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众所周知,病人从救护车上转移到医院之后,部分病人需要进行确诊,才能实施治疗,有些病人须进行一些仪器检测扫描,搬到扫描床上,治疗之后还需要将病人转到病床送往病房,或者是无法收治需要转院的病患,对于危重病人,尤其是骨折类病患,搬运移动时,不仅给病人痛苦增大处理不当甚至造成二次伤害,增加危险,由于急诊科接收的病人大多为需要紧急救治的病人,而现有的担架移动装置结构较为简陋,配套的设施并不完善,使得在需要将病人转移至救护车上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救治,在转移的过程中,医生无法利用担架上的有限资源进行俩号的辅助移动救治:

例如,申请号为cn201620945841.4,专利名称为一种急诊科用治疗车辅助移动装置的发明/发明专利:

其通过在手推车本体上设置制氧机、急救工具盒、心率显示仪和血压显示仪作为基础的急诊医疗检测设备,并通过手推车本体内部设置的供电机构进行供电,并且在手推车本体下方设置移动板机构和高度调节机构上设置移动机构,同时在手推车本体外侧设置辅助推动机构,高度调节机构通过螺纹连接的一号支撑柱和二号支撑柱,并配合孔内的内螺纹和通过外螺纹啮合在配合孔内的承重柱共同构成的,实现高度调节,而移动机构是由设置在承重柱下方的车轮架、开在车轮架上端面的嵌装口、固定在嵌装口内的关节轴承、嵌装关节轴承内的滚球、安装在车轮架相对壁面的转杆和固定在转杆上的走向轮共同构成的,实现手推车本体的便捷推动。

但是,现有的技术方案提供的解决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1)现有的担架移动结构在进行病患的转移时,需要两个或以上的护理人员进行病患的转移,从而转移过程中人员的移动范围受到移动装置的限制,转移过程进行的缓慢,且对病患的受力支撑不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从而对病患造成进一步的伤痛;

(2)现有的担架结构无法满足在楼梯中无法行动的缺陷,在紧急救治时,担架整体的结构形式,使得搬运过程中,担架移动装置处于倾斜状态,很容易使得病患的产生二次伤害;

(3)现有的担架结构只能只能进行一人的救治移动,而当急症室的需要救治转移的病患较多时,对担架的需求量也会增加,而较多的整体结构的担架容易占据急诊室的过道,从而影响病患的转移救治。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急诊科的辅助移动装置,在现有的急诊科移动装置简单结构基础上,将平移辅助机构、扩架机构、头位机构以及前板机构进行融合,使得辅助移动装置在使用平移辅助机构能够通过较少的工作人员实现病患的转移,同时在转移的空间上更小,从而能够极大的减轻女性工作人员的负担,能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急诊科的辅助移动装置,包括支撑框架,以及设置在支撑框架上的底垫板,所述底垫板上设置有主床体,所述主床体上安装有平移辅助机构,所述平移辅助机构上安装有扩架机构,所述扩架机构的侧边设置有撑杆机构,所述支撑框架前侧设置有前板机构,所述主床体包括板体a和板体b,且所述板体a的两侧设置有束绑机构,所述板体a的顶部设置有头位机构,所述主床体的两侧设置有外嵌槽,所述外嵌槽上设置有贯穿条孔,所述外嵌槽两端纵向设置有限位孔,且所述外嵌槽的侧面边缘设置有齿条。

进一步地,所述平移辅助机构包括组成平行四边形的侧框杆和横框杆,且所述侧框杆和横框杆铰接在一起,所述侧框杆底部设置有内轨槽,所述内轨槽的两端分别活动安装有转位杆a和转位杆b,且所述转位杆a和转位杆b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阻尼轴承c和阻尼轴承d,所述转位杆a位于内轨槽内的末端的阻尼轴承c上安装有角度调节器,所述角度调节器上连接有移撑杆,所述移撑杆的末端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角度调节器的侧面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转动轴贯穿角度调节器,且固定套装在阻尼轴承c内部,所述铰杆a、铰杆b和移撑杆的末端均安装在外嵌槽中,两个所述侧框杆之间设置有两个间隔板,以及位于间隔板顶部的弹性布,所述弹性布的背侧设置有魔术贴,所述间隔板分别设置在板体a和板体b之间,以及板体b的底部,所述第一齿轮啮合在齿条上,所述横框杆顶部设置有推把。

进一步地,所述扩架机构包括位于横框杆两侧的套管,以及分别设置在横框杆顶部和底部的连接弯管和分连管,所述套管上固定安装有碳纤维板,所述碳纤维板和套管连接处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穿孔,所述碳纤维板底部设置有抬把,所述套管的两端分别通过关节轴承安装在连接弯管和分连管的末端,所述关节轴承上设置有调节旋钮,所述碳纤维板插入位于外嵌槽外侧的贯穿条孔中,所述分连管中间通过锁扣连接在一起,所述撑杆机构设置在位于侧框杆一侧的所述套管中。

进一步地,所述撑杆机构包括安装在套管表面设置的适配槽中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底部设置有限位滑套,所述限位滑套两侧设置有滚轮,且所述滚轮嵌入适配槽的内壁上设置的横向滑槽中,所述伸缩杆穿过限位滑套的底部连接有直径略大于伸缩杆的螺纹管,所述适配槽内底部设置有纵穿孔,位于纵穿孔正底部的支撑框架上设置有螺纹套。

进一步地,所述前板机构包括固定在支撑框架前侧两端的轨槽板,所述轨槽板通过滑轨安装有双夹板,所述双夹板底部两侧铰接在滑轨的末端,所述双夹板底部设置有盒体,所述盒体的底部铰接在双夹板和滑轨的连接处,所述盒体的两侧卡入双夹板中,所述双夹板顶部铰接有方形压架,所述方形压架上等间距设置有双绑条布,所述方形压架的顶部设置有护板。

进一步地,所述束绑机构包括安装在板体a两侧设置的固定导杆上的弧形滑套,以及安装在弧形滑套中的臂箍圈,所述臂箍圈顶部设置有挡片,所述弧形滑套边侧设置有固位钮销,所述臂箍圈背侧面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橡胶软贴,所述气囊底部连接有软管,所述软管连接有设置在支撑框架内部的气泵。

进一步地,所述头位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板体a顶部且表面设置有条孔轨的中空轴,所述中空轴内部设置有双向螺杆,所述双向螺杆两端均套装有螺母副,所述螺母副延伸出条孔轨连接有角度座,且所述角度座套装在中空轴上,两个所述角度座上安装有扇板,两个所述扇板相对面设置有实心泡沫垫,所述中空轴中间设置有枕包板,所述枕包板两壁内部通过弹簧设置有伸缩板,且所述伸缩板延伸至扇板表面,所述扇板侧表面纵向设置有若干定位孔,所述扇板上表面顶部设置有手扳孔。

进一步地,所述关节轴承包括外圈,以及活动安装在外圈中的内圈,所述内圈中间设置有锁向杆,且所述锁向杆两端固定设置有延伸入内圈中的弹动轴,所述弹动轴和锁向杆连接处的轴身上套装有轴用弹簧,且所述弹动轴末端表面设置有花键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在现有的急诊科移动装置简单结构基础上,将平移辅助机构、扩架机构、头位机构以及前板机构进行融合,使得辅助移动装置在使用平移辅助机构能够通过较少的工作人员实现病患的转移,同时在转移的空间上更小,从而能够极大的减轻女性工作人员的负担,在紧急情况可通过对扩架机构的拆卸和重组,使得扩架机构变为简易的铲式担架,从而增加在紧急情况下的多病患的转移和救治搬运,同时扩架机构结构简单,不会影响支撑框架的使用,同时扩架结构的辅助移动的机动性能更强,实现了一个装置多重使用,而在进行受伤的病患进行救治时,头位机构和前板机构能够提供病患在体位上的固定和限制其运动,从而有效的保持病患在移动装置上的固定状态,避免了在搬运的过程中对人员造成的二次伤害,同时在板体a上设置束绑机构,对病患进行固位的同时,通过束绑机构进行生命体征的实时检测和监测,从而极大的提供了急诊室紧急救治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平移辅助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扩架机构独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束绑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头位机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关节轴承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支撑框架;2-底垫板;3-主床体;4-平移辅助机构;5-扩架机构;6-撑杆机构;7-前板机构;8-束绑机构;9-头位机构;10-外嵌槽;11-贯穿条孔;12-限位孔;13-齿条;

301-板体a;302-板体b;303-固定导杆;

401-侧框杆;402-横框杆;403-内轨槽;404-转位杆a;405-转位杆b;406-阻尼轴承c;407-阻尼轴承d;408-角度调节器;409-移撑杆;410-第一齿轮;411-第二齿轮;412-转动轴;413-间隔板;414-弹性布;415-魔术贴;416-推把;

501-套管;502-连接弯管;503-分连管;504-碳纤维板;505-穿孔;506-抬把;507-关节轴承;508-调节旋钮;509-锁扣;510-适配槽;511-横向滑槽;512-纵穿孔;

5071-外圈;5072-内圈;5073-锁向杆;5074-弹动轴;5075-轴用弹簧;5076-花键孔;

601-伸缩杆;602-限位滑套;603-滚轮;604-螺纹管;605-螺纹套;

701-轨槽板;702-滑轨;703-双夹板;704-盒体;705-方形压架;706-双绑条布;707-弧板;

801-弧形滑套;802-臂箍圈;803-挡片;804-固位钮销;805-气囊;806-橡胶软贴;807-软管;808-气泵;

901-中空轴;902-双向螺杆;903-螺母副;904-角度座;905-扇板;906-实心泡沫垫;907-枕包板;908-弹簧;909-伸缩板;910-定位孔;911-手扳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急诊科的辅助移动装置,包括支撑框架1,以及设置在支撑框架1上的底垫板2,所述底垫板2上设置有主床体3,所述主床体3上安装有平移辅助机构4,所述平移辅助机构4上安装有扩架机构5,所述扩架机构5的侧边设置有撑杆机构6,所述支撑框架1前侧设置有前板机构7,所述主床体3包括板体a301和板体b302,且所述板体a301的两侧设置有束绑机构8,所述板体a301的顶部设置有头位机构9,所述主床体3的两侧设置有外嵌槽10,所述外嵌槽10上设置有贯穿条孔11,所述外嵌槽10两端纵向设置有限位孔12,且所述外嵌槽10的侧面边缘设置有齿条13。

本发明在现有的急诊科移动装置简单结构基础上,将平移辅助机构4、扩架机构5、头位机构9以及前板机构7进行融合,使得辅助移动装置在使用平移辅助机构4能够通过较少的工作人员实现病患的转移,同时在转移的空间上更小,从而能够极大的减轻女性工作人员的负担,在紧急情况可通过对扩架机构5的拆卸和重组,使得扩架机构5变为简易的铲式担架,从而增加在紧急情况下的多病患的转移和救治搬运,同时扩架机构5结构简单,不会影响支撑框架1的使用,使得扩架结构的辅助移动的机动性能更强,实现了一个装置多重使用,而在进行受伤的病患进行救治时,头位机构9和前板机构7能够限制病患在体位上的运动,从而有效的保持病患在移动过程中的固定状态,避免了在搬运过程中对人员造成的二次伤害,同时在板体a301上设置束绑机构8,对病患进行固位的同时,通过束绑机构8进行生命体征的实时检测和监测,从而极大的提供了急诊室对患者情况的掌握。

本发明中的平移辅助机构4包括组成平行四边形的两根位于主床体3两侧的侧框杆401和两根分别位于主床体3顶部和底部横框杆402,且侧框杆401和横框杆402中间的纵截面均为矩形,且相邻的所述侧框杆401和横框杆402的末端铰接在一起,所述侧框杆401底部设置有内轨槽403,所述内轨槽403的两端分别活动安装有转位杆a404和转位杆b405,且所述转位杆a404和转位杆b40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阻尼轴承c406和阻尼轴承d407,使得阻尼轴承c406和阻尼轴承407的外圈以滚动的形式卡在内轨槽403的内壁中,使得转位杆a404和转位杆b405均能够在内轨槽403中滑动,所述转位杆a404位于内轨槽403内的末端的阻尼轴承c406上安装有角度调节器408,所述角度调节器408上连接有移撑杆409,所述移撑杆409的末端设置有第一齿轮410,所述角度调节器408的侧面安装有第二齿轮411,所述第二齿轮411的转动轴412贯穿角度调节器408,且固定套装在阻尼轴承c406内部,所述铰杆a404、铰杆b405和移撑杆409的末端均安装在外嵌槽10中。

本发明在进行病患的水平搬运转移时,通过抬起侧框杆401和横框杆402,使得转位杆a404和转位杆b405位于竖直的装台,从而支撑侧框杆401和横框杆402的连接整体,当侧框杆401升起的同时,角度调节器408被转动至一定的档位上,其中角度调节器408采用大鸡比铰类型的角度调节器型号为b06,同时第二齿轮411啮合在齿条13上,实现移撑杆409的固定支撑,并和转位杆a404保持三角型的固定结构,同时阻尼轴承c406和阻尼轴承d407提供了转位杆a404和转位杆b405在抬升转动时的一定的固位性,保证了整体结构在抬升时的稳定支撑,同时保持侧框杆404和横框杆405在抬升时的固定支撑状态,当水平移动侧框体404和横框体405的连接整体时,转位杆a404和转位杆b405分别在内轨槽403和外嵌槽10中移动,实现了水平方向上的简单移动,在对病患进行转移的过程中,只需要将侧框杆401和横框体402的连接整体抬出内轨槽403并沿水平方向移动即可。

病患在主体上的固定是通过两个所述侧框杆401之间设置的两个间隔板413,而整体床体是由间隔板413和主床体3组合平铺而成的,且所述间隔板413分别设置在板体a301和板体b302之间,以及板体b302的底部。在固定时,将绑带设置在间隔板413位置两侧的侧框体404上进行病患部位的固定,从而便于侧框体404和横框体405整体移动时带起病患移动,避免了二次对病患进行绑定。位于间隔板413顶部的弹性布414,以及弹性布414背侧设置有魔术贴415形成的整体结构,贴合在头位机构9上,而弹性布414在不使用头位机构9时,作为床体的一部分,实现病患的脖颈部位的支撑,当使用头位机构9时,弹性布414可作为病患下巴部位的固定,所述横框杆402顶部设置有推把416。

本发明中的扩架机构5包括位于横框杆402两侧的套管501且横框杆402前后两端设置有固定套管501的钩爪,所述套管501截面形状偏椭圆,以及分别设置在横框杆402顶部和底部的连接弯管502和分连管503,其中连接弯管502整体呈“w”形状,呈“w”形状的连接弯管502使得推把416能够穿过“w”的两个“v”中间连接在横框杆402上,从而节省装置的整体体积结构,且所述连接弯圈502嵌入横框杆402表面,所述分连管503嵌入底部的横框杆402表面,所述套管501上固定安装有碳纤维板504,所述碳纤维板504呈铲状,碳纤维板504和套管501连接处厚度远大于碳纤维板504的末端厚度,所述碳纤维板504和套管501连接处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穿孔505,所述碳纤维板504底部设置有抬把506,所述套管501的两端分别通过关节轴承507安装在连接弯管502和分连管503的末端,所述关节轴承507上设置有调节旋钮508,所述碳纤维板504插入位于外嵌槽10外侧的贯穿条孔11中,所述分连管503中间通过锁扣509连接在一起,所述撑杆机构6设置在位于侧框杆401一侧的所述套管501中。需要说明的是碳纤维板504采用优质碳纤维原料与良好基本树脂,碳纤维板材具有拉伸强度高、耐腐蚀性、抗震性、抗冲击性等良好性能且碳纤维材质质量轻便于组装和拆卸。

本发明在使用扩架机构5时,将分连管503中间的锁扣509打开,使得分连管503从中间分开,同时向上移动套管501,使得连接弯管502从横框杆402中取出,并使得套管501脱离侧框杆401,取出套管501的同时,碳纤维板504从贯穿条孔11中取出,在重新通过锁扣509将分连管连接在一起,从而组成铲式担架,实现了紧急状态下的辅助移动装置的扩展。

本发明中套管501和连接弯管502、分连管503之间采用关节轴承507连接在一起,所述关节轴承507包括外圈5071,以及活动安装在外圈5071中的内圈5072,所述内圈中间设置有锁向杆5073,且所述锁向杆5073两端固定设置有延伸入内圈5072中的弹动轴5074,所述弹动轴5074和锁向杆5073连接处的轴身上套装有轴用弹簧5075,且所述弹动轴5074末端表面设置有花键孔5076,从而使得套管501和连接弯管502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转动性,能够实现连接弯管502和套管501之间的角度变化,便于碳纤维板504的安装,同时在取出套管501后,需要将碳纤维板504转动至水平位置,并通过调节旋钮508进行固定,当碳纤维板504转动至水平位置时,安装在外圈5071中的内圈旋转至水平位置,此时转动调节旋钮508,使得调节旋钮508的螺杆伸入内圈5071上,且与设置在锁向杆5073上的弹动轴5074结合,通过弹动轴5074上的花键孔5076连接在一起,继续转动调节旋钮508,锁向杆5073另一端的弹动轴5074将卡入外圈5071内壁中,从而完成套管501与碳纤维板504的位置固定。

本发明中的撑杆机构6包括安装在套管501表面设置的适配槽510中的伸缩杆601,所述伸缩杆601底部设置有限位滑套602,所述限位滑套602两侧设置有滚轮603,且所述滚轮603嵌入适配槽510的内壁上设置的横向滑槽511中,所述伸缩杆601穿过限位滑套602的底部连接有直径略大于伸缩杆601的螺纹管604,所述适配槽510内底部设置有纵穿孔512,位于纵穿孔512正底部的支撑框架1上设置有螺纹套605,其中所述的伸缩杆601采用的是雨伞类型的伸缩结构,通过将伸缩杆601从适配槽510中取出,并使得伸缩杆601绕限位滑套602转动,当伸缩杆601转动至竖直位置时,恰好限位滑套602位于纵穿孔512的顶部,将伸缩杆601底部插入纵穿孔512,延伸至螺纹套605处,通过螺纹套605和螺纹管604的螺旋结合,完成伸缩杆601的竖直方向上的固定,使得在救治过程中可挂起相应的点滴,避免了转移过程中需要人员进行拿持点滴,造成搬运过程中的移动路径的限制,提高了辅助移动过程中的效率。

本发明中的前板机构7包括固定在支撑框架1前侧两端的轨槽板701,所述轨槽板701通过滑轨702安装有双夹板703,使得双夹板703能够在水平收入轨槽板701内部,所述双夹板703实质是由两块金属板两端固定且中间留有间隙组成,所述双夹板703底部两侧铰接在滑轨702的末端,在双夹板703滑动至滑轨702的末端时,则双夹板703可绕铰接点转动,所述双夹板703底部设置有盒体704,所述盒体704的底部铰接在双夹板703和滑轨702的连接处,所述盒体704的两侧卡入双夹板703中,且盒体704的纵截面呈门型,盒体704绕铰接点的转动,可使得盒体704的两侧收入双夹板703中或者从双夹板703中打开,使得盒体704具有更大的收纳和放置面积,在盒体704两侧完全收入双夹板703中,则可以收入轨槽板701内部,所述双夹板703顶部铰接有方形压架705,所述方形压架705上等间距设置有双绑条布706,所述方形压架706的顶部设置有护板707,其中所述的方形压架705结构为方形框体结构,其中双夹板703顶部活动铰接在方形压架705两侧外壁上,使得方形压架705能够实现在双夹板703从轨槽板701中抽出且转动处于竖直时水平移动,并使得方形压架705末端卡入支撑框架1前表面设置的相应孔槽中,从而完成主床体3的长度扩展,所述方形压架705上设置的双绑布条706,其结构是两条相互缠绕的医用无纺布,并在无纺布中加入橡皮筋实现弹性缠绕,可对病患的腿部进行弹性的悬空,防止受伤部位的挤压。

本发明中的束绑机构8包括安装在板体a301两侧设置的固定导杆303上的弧形滑套801,以及安装在弧形滑套801中的臂箍圈802,所述臂箍圈802顶部设置有挡片803,所述弧形滑套801边侧设置有固位钮销804,所述臂箍圈802背侧面设置有气囊805,所述气囊805表面设置有若干个橡胶软贴806,所述气囊805底部连接有软管807,所述软管807连接有设置在支撑框架1内部的气泵808,在将患者放置在主床体3上时,通过拨动挡片803使得臂箍圈802从弧形滑套801中滑出,且所述弧形滑套801呈四分之一圆形,所述臂箍圈802呈二分之一圆形,臂箍圈802在转动时扣住患者的手臂,气囊805在气泵808的充气作用下膨胀直至贴合患者的手臂,而设置在气囊805上的橡胶软贴806将贴合在患者的肌肤上,而臂箍圈802在转动至合适位置时,可通过设置在侧向的固位钮销804进行按压固定臂箍圈802的位置,从而在对患者固定的同时进行患者生命体征的采集,补充说明其中气泵808上设置有配套的按钮,医护人员通过按钮开启气泵808使得气泵工作和关闭,从而控制气囊805和患者手臂的贴合紧度。

本发明中的头位机构9包括固定安装在板体a301顶部且表面设置有条孔轨902的中空轴901,所述中空轴901内部设置有双向螺杆902,所述双向螺杆902两端均套装有螺母副903,所述螺母副903延伸出条孔轨902连接有角度座904,且所述角度座904套装在中空轴901上,两个所述角度座901上安装有扇板905,两个所述扇板905相对面设置有实心泡沫垫906,所述中空轴901中间设置有枕包板907,所述枕包板907两壁内部通过弹簧908设置有伸缩板909,且所述伸缩板909延伸至扇板905表面,所述扇板905侧表面纵向设置有若干定位孔910,所述扇板905上表面顶部设置有手扳孔911,在进行患者头部进行定位固定时,通过扇板905顶部设置的手扳孔911,使得扇板905和主床体3保持水平的状态转动至一定的夹角,扇板905绕角度座904转动,使得扇板905从针包板907的两侧突出,并根据患者头部的大小,转动位于中空轴901内部的双向螺杆902,使得两块扇板905相互靠近压缩伸缩板909,从而对患者头部的大小进行便捷的调节,同时避免了外置的头部固定器需要较多的绑带在移动装置上进行固定,提高了病患转移过程中的效率。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支撑框架内部设置有控制箱、锂电池和液晶显示屏,所述控制箱内部设置有arm系列的处理器,且所述橡胶软贴806内部设置有体温、血压、脉搏等传感器,并且连接在处理器上,同时处理器将检测数据实时的显示在液晶显示器上。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