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婴儿胆汁淤积症的中西药组合物及其临床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38457发布日期:2018-12-28 20:42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复方制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婴儿胆汁淤积症的中西药组合物及其临床应用。

背景技术

婴儿胆汁淤积症是婴儿时期(包括新生儿期)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婴儿胆汁淤积发病率在1/2500-1/5000,明显高于西方国家。婴儿胆汁淤积是由于肝内外多种病因引起的分泌或排泄胆汁功能障碍,导致胆红素、胆汁酸在肝外组织潴留,从而反流入血引起的临床症状和相应体征,如黄疸、肝脏肿大、粪便颜色异常。

目前临床针对该病主要为护肝、退黄、病因及对症支持治疗。熊去氧胆酸主要是通过钙途径和蛋白激酶c途径促进胆汁排出,改善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调节脂质代谢,从而降低胆红素水平,并改善其他导致胆汁淤积的因素,防止肝脏组织学的病理改变。该药能改善皮肤瘙痒症状,但少数可出现一过性血清肌酐及血糖升高,白细胞减少等,且对胆道闭锁和严重肝功能异常患儿禁用。糖皮质激素具有非特异性抗炎、抗过敏及渗出作用,可使毛细胆管、门脉汇管区炎症减轻,使胆汁流量增加。但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较为常见,尤其会出现临床上治疗较为棘手的感染,临床应用受限。利福平利胆作用机制尚不清,可能通过诱导肝细胞微粒体酶,改善胆汁酸代谢,其不良反应包括肝细胞损害、肾功能损害、溶血性贫血。茵栀黄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的胆酸和胆红素排出,并能改善微循环。但退黄的效果欠佳,黄疸易反复。总体上,对于本病的治疗尚无满意的治疗药物,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疗效不甚满意,预后凶险且费用高昂。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有效、便捷的治疗药物,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这将对改善婴儿胆汁淤积症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治疗婴儿胆汁淤积症的中西药组合物及其临床应用,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有效治疗或改善婴儿胆汁淤积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婴儿胆汁淤积症的中西药组合物,由以下组分组成:大黄、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维生素k1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配方中大黄为传统的常用中药,具有保肝的作用,能明显降低ccl4等致肝损伤模型的alt值,减轻肝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其作用环节包括:促进肝细胞rna合成及肝细胞再生;刺激干扰素产生,抑制病毒的繁殖;促进肝脏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等。大黄利胆作用表现在疏通肝内毛细胆管,改善胆小管内胆汁瘀积,促进胆囊收缩,松弛oddis括约肌,促进胆汁分泌和胆红素排泄。肝脏是体内储存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主要场所,且在维生素的吸收、转换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必须有胆汁中的胆盐协助,胆汁减少势必使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导致其减少和缺乏。若肝功能障碍则会导致维生素缺乏,从而引起代谢紊乱或导致众多相关的疾病。因此需要补充各族维生素维持机体的稳态。益生菌对维生素的合成具有调控作用,对胆汁淤积时的肠道菌群失调起到了一定的纠正作用,使由肝肠循环排泄到肠道的毒性代谢物质在肠道降解增加,减轻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帮助胆汁淤积患儿肠道微环境环境恢复正常,纠正菌群失调,肠粘膜屏障作用得以保护。

作为优选,各组分的用量为:大黄3-7mg/kg/d,维生素a1500-2000iu/d,维生素d3500-700iu/d,维生素e10-50mg/d,维生素k10.5-1mg/kg,双歧杆菌三联活菌360-480mg/d。本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配方组分用量根据儿童体重计算即可。

作为优选,各组分的使用方式为:大黄制成汤剂代茶饮,每日6-8次,维生素a、维生素d3和维生素e每日口服1次,维生素k1仅在开始治疗的第1天注射一次,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每次1粒,每日3次。本技术方案中需要说明的是,维生素k1是肝脏合成凝血酶原不可缺少的物质,其作用是促使凝血酶原前体转变为凝血酶原。缺乏时会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出现凝血障碍。由于胆汁淤积症,很多患儿可能体内的凝血酶原合成不足,造成出血(颅内出血可致命)。但一般情况下,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仅用一次作为预防用药。但如果患儿已经出现了出血的相关症状,则维生素k1则可根据患儿需要重复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大黄制成汤剂的方法为:将相应量的大黄剪成均匀的直径4-6mm的颗粒状,加入15-20ml热水浸泡,制成汤剂,代茶饮。

作为优选,所述中西药组合物的剂型为汤剂、胶囊剂、颗粒剂、合剂或针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中西药组合物在制备用于预防或治疗婴儿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婴儿胆管性胆汁淤积、混合性胆汁淤积或婴儿淤积性肝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中西药组合物以单味大黄为主药,与维生素联合用药,并辅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可快速治疗各类婴儿胆汁淤积病症,且治疗效果好;该中西药组合物服用方便、易于病人接受,相比其他疗法,可节省大量不必要的医用开支,使治疗能够顺利进行;此外,该中西药组合物的治疗尤其适用于轻型病人门诊治疗,具有较大的医学价值,且可有效降低住院率、节省医疗资源及费用,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详细地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治疗婴儿胆汁淤积症的中西药组合物及其临床应用,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大黄5mg/kg/d,维生素a1500iu/d,维生素d3500iu/d,维生素e10mg/d,维生素k11mg/kg(仅开始治疗第1天注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360mg/d。

实施例2

大黄7mg/kg/d,维生素a2000iu/d,维生素d3700iu/d,维生素e50mg/d,维生素k11mg/kg(仅开始治疗第1天注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80mg/d。

实施例3

大黄5mg/kg/d,维生素a1750iu/d,维生素d3650iu/d,维生素e30mg/d,维生素k10.75mg/kg(仅开始治疗第1天注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mg/d。

实施例4

大黄3mg/kg/d,维生素a1500iu/d,维生素d3500iu/d,维生素e10mg/d,维生素k10.5mg/kg(仅开始治疗第1天注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360mg/d。

实施例5

大黄5mg/kg/d,维生素a1500iu/d,维生素d3500iu/d,维生素e50mg/d,维生素k10.5mg/kg(仅开始治疗第1天注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360mg/d。

实施例6

大黄5mg/kg/d,维生素a1500iu/d,维生素d3500iu/d,维生素e50mg/d,维生素k10.5mg/kg(仅开始治疗第1天注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mg/d。

实施例7

大黄3mg/kg/d,维生素a1500iu/d,维生素d3500iu/d,维生素e10mg/d,维生素k11mg/kg(仅开始治疗第1天注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360mg/d。

实施例8

大黄7mg/kg/d,维生素a1500iu/d,维生素d3500iu/d,维生素e10mg/d,维生素k11mg/kg(仅开始治疗第1天注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mg/d。

实施例9

大黄5mg/kg/d,维生素a1500iu/d,维生素d3500iu/d,维生素e10mg/d,维生素k10.5mg/kg(仅开始治疗第1天注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360mg/d。

实施例10

大黄5mg/kg/d,维生素a1500iu/d,维生素d3700iu/d,维生素e10mg/d,维生素k11mg/kg(仅开始治疗第1天注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360mg/d。

实施例11大黄汤剂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1-10任一所述的配比进行服用,将相应重量的大黄剪成均匀的直径4-6mm的颗粒状,加入15-20ml热水浸泡,代茶饮,频服,6-8次/日。制得所述的大黄汤剂。

实施例12混合维生素的服用

按照实施例1-10任一所述的配比进行服用,将相应单位的维生素a、d滴剂及维生素e胶丸直接进行喂服。

实施例13维生素k1的使用

按照实施例1-10任一所述的配比进行给药,维生素k1用量根据患儿相应体重进行计算,在开始治疗的第一天肌肉注射一次。

实施例14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的服用

按照实施例1-10任一所述的配比进行服用,冰箱4℃保鲜,用温水或温牛奶溶后服用。

临床回顾性研究

1、研究方法

采用临床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和设计方案

①研究对象筛选

i病例来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内科住院及门诊患儿。

ii诊断标准:婴儿期胆汁淤积性肝病(包括新生儿期,尤其3个月以内)具下列特征:

a临床特征:

a黄疸发生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b肝脏肿大和(或)肝脏质地改变;c粪便颜色改变(淡黄、白色);d尿液深黄

b血生化特征:

a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增高,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20%即为胆汁淤积;b反映胆汁淤积的酶增高: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5’-核苷酸酶(5’-nt)、碱性磷酸酶等;c胆汁酸增高

c生理学特征:胆汁流量减少或中断。

d胆汁淤积的后果:

a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b营养不良;c感染;d胆汁性肝硬化;e门脉高压、腹水、出血;f肝功能衰竭

iii病例纳入标准

a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b年龄0-1岁的男女患儿;c无巨细胞病毒等相应感染的患儿;d无明显肾功能不全;e能坚持口服药物;f治疗前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20%;g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增高

iv病例排除标准

a合并有先天代谢性疾病的患儿;b合并有心、肾、肺、内分泌、血液(新生儿溶血等)、代谢及胃肠道严重原发病的患儿;c合并有细菌、病毒等相关感染的患儿;d不能坚持服用中西药的患儿;e超声或mri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肝内、肝外胆管阻塞者;f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者

②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来源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内科住院及门诊患儿。分为中药组(20例)、西药组(20例)、中西药组合物组(20例)。

③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两组均采用保肝的基础治疗(异甘草酸镁注射液5mg/kg/d);

i中药组:茵栀黄1.5g/次,3次/d,温开水溶解服用,14d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ii西药组:优思弗10mg/kg/次,3次/d,温开水送服,14d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iii中西药组合物组:实施例1大黄5mg/kg/d,维生素a1500iu/d,维生素d3500iu/d,维生素e10mg/d,维生素k11mg/kg(仅开始治疗第1天注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360mg/d进行治疗,14d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④监测指标

i临床表现的改善,皮肤黄疸的消退程度(完全消退、部分消退、未见消退)、粪便颜色改变(持续白色、浅黄色、黄色)、肝脏大小(肋下<3cm、肋下=3cm、肋下>3cm)肝脏质地(软、中、硬),按轻、中、重,各临床表现分别评分为1分、2分、3分。

ii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改变:监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结合胆红素(dbil)、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汁酸(tba)的变化。

⑤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肝功能指标进行评价。

治愈:黄疸完全消退,肝功能指标恢复,临床症状消失;

有效:黄疸较前明显减退,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幅度>50%,其他肝功能指标改善,症状明显减轻;

好转:黄疸较前减退,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幅度30%~50%之间,其他肝功能指标好转,症状略好转;

无效:黄疸未见消退,或黄疸退而复现,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幅度<30%,其他肝功能指标无改善,症状无好转。

⑥统计学方法

不同组间的统计依据数据特点选定相应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不同组间定性资料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组间比较使均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组间比较时采用秩和检验,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p25-p75)表示;所有统计学分析均采用bmispss19.0处理,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研究结果

①临床疗效比较

a中西药组与西药组疗效之间的比较

b中西药组与中药组组疗效之间的比较

②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药方组治疗前后皮肤黄染、大便颜色、肝脏大小、肝脏质地的症状评分都有下降,但西药组在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及肝脏质地三个方面治疗前后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在大便颜色及肝脏大小两个方面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中西药组在肝脏质地方面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西药组治疗后症状评分较西药组及中药组下降,其中皮肤黄染和大便颜色与西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便颜色和肝脏质地与中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③临床检验指标比较

三组治疗前后,各组指标均有所下降。其中*示中西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中西药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实例研究一

沈某,男,46天,山东省青岛市莱西人,初诊日期:2016年10月14日。患者因“发现皮肤黄染40天”就诊。患儿于40天(生后6天)前开始出现皮肤黏膜黄染,面部较明显,无发热,无呻吟、吐沫,无溢奶、呛奶,无腹胀,大小便外观未见明显异常,就诊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行肝功检查示tbil61.4umol/l,dbil53.2umol/l,alt56u/l。给予口服优思弗治疗,皮肤黄染未见明显好转。2016年11月4号患儿开始出现白陶土样大便,于当地医院经皮测黄疸值为13.1,未给予特殊治疗。11月5号查肝功示总胆红素116.8umol/l,直接胆红素98.1umol/l,间接胆红素18.7umol/l,谷丙转氨酶63u/l,谷草转氨酶91u/l;行梅毒螺旋体抗体38.99s/co,肝胆b超示肝回声稍强,空腹后胆囊充盈差。给予促肝细胞生成素保肝,熊胆去氧胆酸利胆,补充脂溶性、水溶性维生素,补充铁剂治疗,皮肤黏膜黄染无好转,就诊于我院门诊。11月14号,肝功示tbil126.39umol/l,dbil:87.82umol/l,alt58u/l,ast84u/l;查体见皮肤、巩膜黄染,脐周见1.0cm×1.0cm大小肿物,肝肋下约4.0cm,质硬,脾肋下约1.5cm。小便黄,大便发白,无肝掌、蜘蛛痣,全腹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诊断为1.婴儿胆汁淤积症2.先天性梅毒3.脐疝。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抗病毒,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天晴甘美保肝及大黄利胆退黄治疗。方药:大黄:2g代茶饮1天6-7次;维生素ad:1次1粒,1天1次,口服维生素e胶丸:1次1粒,隔日1次;维生素k1:4mg临时1次肌肉注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1次1粒,1日3次。规律口服该方剂×15天后复查肝功示总胆红素149.91umol/l,直接胆红素103.37umol/l,谷丙转氨酶53u/l,谷草转氨酶87u/l。继续口服该方剂×15天后,于2016年12月15日复查肝功示总胆红素140.10umol/l,直接胆红素97.76umol/l,间接胆红素42.34umol/l,谷丙转氨酶83u/l,谷草转氨酶125u/l;患儿皮肤黄染减轻。继续口服该方剂×1月后复查肝功示总胆红素30.68umol/l,直接胆红素19.91umol/l,间接胆红素10.77umol/l,谷丙转氨酶39u/l,谷草转氨酶54u/l;继续该方剂口服×25天后复查肝功示总胆红素10.28umol/l,直接胆红素4.76umol/l,间接胆红素5.52umol/l,谷丙转氨酶44.0u/l,谷草转氨酶52.0u/l;继续口服×34天后复查肝功示总胆红素6.79umol/l,直接胆红素2.0umol/l,谷丙转氨酶49u/l,谷草转氨酶50u/l;继续口服×23天,复查肝功示总胆红素8.4umol/l,直接胆红素1.26umol/l,谷丙转氨酶34u/l,谷草转氨酶37u/l;继续口服×35天后复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6.23umol/l,直接胆红素1.83umol/l,谷丙转氨酶39u/l,谷草转氨酶32u/l。患儿无皮肤黄染,无尿色异常,无大便发白。肝功能降至正常。予以停药。

临床实例研究二

亓某女90天,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人,初诊日期2017年3月7号,患儿因“发现皮肤黄染2月余”就诊。患儿于2月余前(生后第3天)出现皮肤黄染,无嗜睡、烦躁,无尖叫、惊厥,无呕吐、腹泻,未予特殊处理。1月余前,因皮肤黄染就诊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155umol/l,直接胆红素124.3umol/l,间接胆红素30.7umol/l,白蛋白39.3g/l,谷丙转氨酶225u/l,谷草转氨酶421u/l,谷酰转肽酶91u/l,torch检查:阴性,代谢三项:血氨2.3umol/l,乳酸6.69mmol/l,β-羟丁酸0.04mmol/l,eb病毒抗体、人巨细胞病毒dna、肝炎全套检查未见异常,心脏超声检查:室间隔缺损(7mm),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红霉素、多烯磷脂酰胆碱、促肝细胞生成素、熊去氧胆酸”等治疗16天,2017年03月21日复查肝功能示:胆红素:111.5umol/l,直接胆红素91.5umol/l,间接胆红素20umol/l,谷丙转氨酶123u/l,谷草转氨酶241u/l,总胆汁酸212.2umo/l,继服“多烯磷脂酰胆碱、熊去氧胆酸、左卡尼汀”治疗。2017年4月12号复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35.5umol/l,直接胆红素27umol/l,间接胆红素8.5umol/l,白蛋白38.3g/l,谷丙转氨酶134u/l,谷草转氨酶139u/l,谷酰转肽酶394u/l,总胆汁酸80.8umol/l,就诊于我院。入院后行心脏超声检查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膜部瘤破裂,左方、左室轻度扩大,肺动脉高压轻度。2017年4月18号查肝功示总胆红素33.89umol/l,直接胆红素21.05umol/l,间接胆红素12.84umol/l,谷丙转氨酶109u/l,谷草转氨酶120u/l,谷酰转肽酶296u/l。入院时患儿皮肤黄染,巩膜无黄染,大小便外观未见明显异常,全腹无压痛,肝肋下5cm,脾肋下约4cm,移动性浊音阴性。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抗病毒,天晴甘美保肝及退黄利胆等治疗,方药:大黄:2.25g代茶饮1天6次;维生素ad:1次1粒,1天1次,口服维生素e胶丸0.1g:1次1粒,隔日1次;维生素k1:4.5mg临时1次肌肉注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1次1粒,1日3次。连续服用该方剂×2月后,复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9.97umol/l,直接胆红素1.85umol/l,谷丙转氨酶29u/l,谷草转氨酶69u/l,谷酰转肽酶18u/l。续口服×34天后复查肝功示总胆红素6.79umol/l,直接胆红素2.0umol/l,谷丙转氨酶49u/l,谷草转氨酶50u/l;继续口服×23天,复查肝功示总胆红素8.4umol/l,直接胆红素1.26umol/l,谷丙转氨酶34u/l,谷草转氨酶37u/l;继续口服×35天后复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6.23umol/l,直接胆红素1.83umol/l,谷丙转氨酶39u/l,谷草转氨酶32u/l。患儿无皮肤黄染,无尿色异常,无大便发白。肝功能降至正常。患儿皮肤黄染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临床实例研究三

王某男151天,山东青岛即墨人,初诊时间:2016年11月22日。患儿因“发现皮肤粘膜黄染5月余。”就诊。患儿于5月前(生后2天)出现皮肤黄染,巩膜无黄染,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陶土样大便,2016年11月22号就诊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予蓝光退黄治疗,查肝功示大致正常。2017年2月07号患儿因“腹胀”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外科住院治疗,查肝功示:谷丙转氨酶238.00u/l,谷草转氨酶381.00u/l,总胆红素173.4umol/l,直接胆红素138.6umol/l,给予“优思弗及静脉保肝、每日虹吸灌肠”治疗8天,患儿腹胀较前减轻,全身皮肤黏膜仍有黄染,2017年2月14号复查肝功示:谷丙转氨酶119.00u/l,谷草转氨酶190.00u/l,总胆红素199.5umol/l,直接胆红素122.4umol/l。2017年3月8号患儿因“胆汁淤积症”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给予“促肝细胞生成素、复合辅酶、门冬氨酸钾镁、茵栀黄口服液、熊去氧胆酸利”治疗,患儿全身皮肤黏膜未见好转,2017年3月15号复查肝功示:谷丙转氨酶212.00u/l,谷草转氨酶255.00u/l,总胆红素138umol/l,直接胆红素108.9umol/l。2017年03月26号患儿因“肺炎”于青岛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给予抗感染、保肝(具体不详)治疗24天,患儿咳嗽较前稍好转,全身皮肤粘膜黄染较前加重、巩膜黄染,遂就诊于我院。入院时患儿皮肤黄染,无巩膜黄染,无陶土样便,查体:肝病面容,脐部可见一大小约3×2×1.5cm膨出物,左侧腹股沟区可触及一2*3*2大小包块。肝肋下4cm,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入院后查肝功示谷丙转氨酶571.00u/l,谷草转氨酶234.00u/l,总胆红素92.19umol/l,直接胆红素63.87umol/l,谷氨酰转肽酶508u/l。给予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天晴甘美保肝及退黄利胆等治疗。方药:大黄:2.25g代茶饮1天6次;维生素ad:1次1粒,1天1次,口服维生素e胶丸0.1g:1次1粒,隔日1次;维生素k1:4mg临时1次肌肉注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1次1粒,1日3次。规律口服该方剂×8天,2017年5月1号查肝功示谷丙转氨酶161.0u/l,谷草转氨酶94.0u/l,总胆红素45.39umol/l,直接胆红素30.25umol/l,谷氨酰转肽酶267u/l。后继续口服该方剂×1月,2017年6月1号查肝功示谷丙转氨酶99u/l,谷草转氨酶880u/l,总胆红素13.2umol/l,直接胆红素4.88umol/l,谷氨酰转肽酶56u/l。继续口服×2.5月,2017年08月15号复查肝功示谷丙转氨酶80u/l,谷草转氨酶62.0u/l,总胆红素5.65umol/l,直接胆红素2.19umol/l,谷氨酰转肽酶16.0u/l。继续口服×36天后,于2017年9月21号复查肝功示谷丙转氨酶39.0u/l,谷草转氨酶41.0u/l,总胆红素8.08umol/l,直接胆红素1.48umol/l,谷氨酰转肽酶10.0u/l。继续口服该方剂×39天,复查肝功示谷丙转氨酶41.0u/l,谷草转氨酶47.0u/l,总胆红素7.52umol/l,直接胆红素0.98umol/l,谷氨酰转肽酶8.0u/l。继续口服×65天,于2018年1月4号复查肝功示谷丙转氨酶32.0u/l,谷草转氨酶40.0u/l,总胆红素5.64umol/l,直接胆红素0.91umol/l,谷氨酰转肽酶10.0u/l。患儿无皮肤黄染,无尿色异常,无大便发白。肝功能降至正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