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夹和包括管夹的容积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36763发布日期:2019-04-05 22:35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管夹和包括管夹的容积泵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管夹,特别是一种输液管夹,所述管夹用于(密封地)夹持并相应地夹紧柔性医用管,尤其是专门用于输液泵的输液管,所述管夹包括:管接收区域,适于接收医用管;第一夹持部分(上壳)可相对于包括第二夹持爪的第二夹持部分(下壳)移动的包括第一夹持爪,以及闭合系统,所述闭合系统用于将两个夹持部分相对于彼此安全地定位在多于一个卡扣配合位置中,使得在两个夹持部分的解锁插入位置中,医用管和相应地其管部分(不需要在一个管端处进行任何进一步改变,例如不需要预先与活性剂储存器断开连接以将管推过开口)可以插入管夹的管接收区域中和从所述区域中移除,在(锁定)打开卡扣配合位置中,插入的医用管不能被移除并且不被夹持,并且在(锁定的)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中,医用管被(密封地)夹(紧)/挤压/夹持在第一夹持爪和第二夹持爪之间。此外,本发明涉及根据独立权利要求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容积泵。



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中已知多种管夹和输液管泵。通常这些泵是位移泵,所述位移泵从外部移动柔性管(一次性物品)中的体积,从而避免用在管内引导的介质来污染泵模拟物。在输液技术领域中,在不控制流速的情况下永远不能打开在患者和活性剂储存器之间建立连接的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可能将不受控制量的活性剂在所谓的“自由流动状态”中输送给患者。因此,在上述泵中,当例如为了更换一次性物品而打开泵时,必须中断通过一次性物品的流动。为此目的,在打开泵之前,通常指示使用者(例如,经由输液泵的显示器上输出的信号)手动闭合安全夹/管夹/输液管夹,例如滚轮夹。如果使用者忘记闭合安全夹或未正确闭合安全夹,则会发生危及患者的自由流动情形。

例如,从ep2583716b1中已知一种用于插入输液泵的通用输液管夹/管夹/夹具。所述夹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包括输液泵接收区域以及用于挤压输液管的第一夹持腿和第二夹持腿,所述两个夹持腿在第一输液管夹末端处可枢转地彼此连接。经由卡扣配合单元/卡扣配合闭合系统,两个夹持腿可以相对于彼此安全地定位在多于一个位置。

在现有技术中,当夹具闭合时会出现问题。由于为了对管进行挤压而增加两个夹持腿朝向彼此旋转以及相应地闭合,从而导致压缩力不断增加,因此通常产生较高的力和张力峰值。这种因果关系尤其是由于以下事实:医用管并不总是被配置成完全相同的,或可以在管夹中使用具有不同几何尺寸和弹性模量的不同的管。而且,制造具有恒定完全相同公差的管夹是困难且成本高的。一方面,所述力峰值需要操作人员付出很大的努力来闭合管夹并还构成高安全风险,因为在不利的情况下,卡扣配合闭合系统将不会完全地卡扣配合,并且有可能无意中再次松动,这样就可能在不经意间发生危险的“自由流动情形”。此外,存在具有如下管夹的输液泵,所述管夹经由枢转的门来自动闭合管夹,这进一步阻碍了闭合系统的安全卡扣配合的光学或声学检查。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避免或至少减少现有技术的缺点,并且提供能够提高管夹以及容积泵的操作安全性的方法和手段。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目的在于使柔性医用管插入和夹持在管夹和容积泵中更安全和更容易。

根据本发明,关于通用管夹的所述目标和目的通过以下特征来实现:第一夹持爪被成形/构造成经由连接构件来相对于第一夹持部分弹性地/弹力地移动,和/或第二夹持爪被构造成经由连接构件相对于第二夹持部分弹性地/弹力地移动。换句话说,医用管夹被构造成使得第一夹持爪经由连接构件相对于第一夹持部分弹性地/弹力地移动,和/或第二夹持爪经由连接构件相对于第二夹持部分弹性地/弹力地移动。

基本上,本发明通过连接构件在夹持部分和夹持爪之间提供(部分)分离,以及相应地弹性/弹力地可移动的联接。管夹的结构设计有助于实现至少一个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在力线通量的情况下在第一夹持爪和第二夹持爪之间串联连接。以这种方式,在总体上考虑力线通量的情况下,可以在两个夹持爪之间调节弹性,同时当相对于两个夹持爪来考虑时,两个夹持部分被构造成刚性的,并且主要与闭合系统组合用于实现相对于彼此的安全定位。管夹的这种结构设计尤其有助于吸收力峰值并且将两个夹持部分相对于彼此安全地紧固。无意中释放这个位置以及相应地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抑制。

根据本发明的管夹通过夹持爪和夹持部分的(部分)分离和相应地弹性联接以及因此闭合机构(包括两个夹持部分和闭合系统)和夹持机构(夹持爪)的(部分)分离而更加安全和容易地使管夹完全地锁定,并且相应地进入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并且插入的医用管和夹持机构具有更大的独立性。

有利的实施方式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要求保护,并且将在下面进行解释。

优选地,在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第一夹持部分可以通过闭合系统定位成相对于第二夹持部分是刚性/紧固/非弹性的,尤其是两个夹持部分通过相应材料的几何设计(例如通过厚壁,通过引入的支架或型材以及低弹性模量)而变得相对刚性/非弹性,并且第一夹持爪和/或第二夹持爪基本上仅在夹持压力方向(在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中,夹持爪的力作用于所插入管上的方向)上可弹性地移动。仅仅在夹持压力方向上的夹持爪相对于夹持部分的弹性移动(平移自由度)有助于在夹持期间吸收张力峰值,同时夹持爪与夹持部分的另外(预期)刚性连接得以保持。

根据优选方面,管夹的两个夹持部分可以被设计成相对于彼此枢转。特别地,管夹可以包括铰链,特别优选膜铰链,通过所述铰链,第一夹持部分相对于第二夹持部分围绕枢转轴线枢转,使得医用管夹可以以钳口型/钳口样的方式打开和闭合。例如,闭合系统可以布置在与铰链相对的一侧。有利地,相应夹持部分的相应夹持爪布置在闭合系统和枢转轴线,以及相应地铰链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管夹可以包括代替铰链的机构,通过所述机构,第二夹持部分仅具有平移自由度并且可在第一夹持部分的方向上移动。两个夹持部分朝向或相对于彼此的所述平移移动是除了枢转运动之外的另一替代实施方式。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闭合系统可以是卡扣配合闭合系统/卡扣配合的形式(除了解锁的插入位置之外,还具有两个卡扣配合位置)。这种卡扣配合闭合系统允许容易且安全地实现管夹的打开卡扣配合位置和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的两个卡扣配合位置。这种卡扣配合闭合系统从ep2583716b1中已知,并且其公开内容完全并入本文中并且是本申请的一部分。

优选地,第一夹持爪和/或第二夹持爪可以呈夹持边缘(具有线性几何形状)的形式,所述夹持边缘的纵向轴线(纵向夹持轴线/纵向夹持方向)横向于所插入的医用管的纵向轴线(纵向管轴线)延伸。这种夹持边缘/夹持刀片/夹持楔适于以最佳密封方式夹持医用管而不损坏医用管。

根据优选实施方式,第一夹持部分和/或第二夹持部分可以具有板形基部,所述基部优选地在直接地邻接相应夹持爪的区域中具有至少一个凹槽,尤其是槽孔形式,从而在基部中形成连接构件。因此,通过专门地引入凹槽,连接构件可以整体地结合在夹持部分中。

优选地,夹持爪可以是具有纵向夹持方向的夹持边缘,并且第一夹持部分和/或第二夹持部分可以包括两个槽孔,其纵向方向(槽孔)横向于纵向夹持方向并且每个槽孔优选地直接地邻接相应的夹持边缘。槽孔的这种布置使得夹持边缘(作为夹持爪)在两侧与夹持部分分离或分开,而夹持边缘的其余两侧保持连接到夹持部分。所述两个剩余的连接区域/连接点构成两个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使得(每个)相应的夹持爪相对于其夹持部分弹性地移动。特别地,可以通过限定连接构件的厚度来调节弹性。

当第一夹持部分、连接构件和第一夹持爪由一个材料形成(是一块材料),和/或第二夹持部分、连接构件和第二夹持爪由一个材料形成(是一块材料)时,则是有利的。特别优选的是,包括铰链的整个医用管夹由一个材料形成(是一块材料)。特别优选的是,管夹可以由合成材料制成,并且进一步优选地,可以构造为由一个材料制成的(热塑性)注塑部件,其中连接构件和铰链两者整体地结合在一起,或者相应地,由管夹壁表面中的特定材料凹槽形成。

优选地,连接构件可以是弹性材料、弹簧或偏置机构。在所述三个不同的元件/实施方式中,可以以不同的方式限定期望的弹性:通过限定特定的弹性模量,通过选择/改变特定的弹簧常数或通过选择符合要求的偏置机构的预载荷。

本发明的另一个独立要求保护的方面涉及一种用于通过柔性医用管来输送介质的通用容积泵,尤其是输液泵,所述泵包括壳体,其中,根据本发明,根据本发明的医用管夹优选地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上,以便密封地夹(紧)医用管。通过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医用管夹,可以实现更安全和更容易的操控容积泵的方式。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通过优选示例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附图仅是示意性的并且仅用于理解本发明。相同的元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各种示例实施方式的特征可以彼此交换;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管夹的透视图,所述管夹包括插入的医用管、插入容积泵中的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管夹。

图2示出了处于解锁插入位置中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管夹的透视图,其中示出了管夹的内部结构;

图3示出了处于解锁插入位置中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管夹的透视图,其中示出了管夹的外部设计;

图4示出了处于打开卡扣配合位置中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管夹的透视图;

图5示出了处于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中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管夹的透视图;

图6示出了图5的管夹的纵向横截面图;和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管夹的纵向横截面图。

参考数字

1管夹

2泵

2.1壳体

2.2反支承面

3管

4a第一夹持部分

4b第二夹持部分

5铰链

6a第一夹持爪

6b第二夹持爪

7管接收区域

8平台

9切口

10闭合系统

11卡扣钩

12卡扣眼

13按钮孔

14凹槽

15连接构件

16支承面

s枢转轴线

l纵向夹持方向

a纵向管轴线

d夹持压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医用管夹1的透视图,更准确地说是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输液管夹1,其插入呈输液泵2形式的根据本发明的容积泵2中(这里是示意性局部视图),所述泵具有专用壳体2.1。呈输液管3形式的柔性医用管3(这里是示意性局部视图)通过夹持卡扣配合(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容纳在输液管夹1中。示意性示出的输液泵2是具有滑动蠕动的泵,其中将患者连接到活性剂储存器(未示出)的输液管3放置在蠕动滑动件(未示出)的上游,所述蠕动滑动件布置在可通过泵盖(未示出)来封闭的管插入开口中。随后闭合泵盖并且所述泵盖用作蠕动滑动件的反向轴承,以在波浪形的移位运动中沿限定的输送方向推动柔性输液管3内的体积。

在所述医用管夹1以及所述输液泵2中,通常必须重新插入或更换呈一次性物品形式的柔性输液管3。这种插入/更换操作非常复杂,因为输液管3必须精确地定位在泵模拟物(未示出)的上游,以便可以进行体积输送。本发明的目的尤其是使输液管3的插入/更换操作对于操作人员来说更容易和更安全,以便通过结构措施来帮助输液管的正确插入和安全的卡扣配合,以及相应地夹持,优选地,能够实现管子的单手轻柔的插入/更换。此目的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管夹1实现,所述管夹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图2至6示出了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管夹1。在图2和3中,更详细地示出了处于解锁插入位置的管夹1。管夹1包括第一夹持部分4a和第二夹持部分4b,它们可以彼此相对枢转。为此,两个夹持部分4a、4b在一端彼此连接,以通过(薄膜)铰链5围绕枢转轴线s枢转。当有利地已经连接到铰链5时,两个夹持部分4a、4b可以由合成材料制造为一块/单一材料注塑件。第一夹持部分4a和第二夹持部分4b中的每一个包括具有梯形轮廓的壳型基部,并且第一夹持部分4a的梯形轮廓,以及相应地外形与第二夹持部分4b对称地形成,使得处于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中的两个夹持部分4a、4b(见图1和5),类似于手提箱或壳体,形成均一的主体(在顶视图中为梯形)。

第一夹持部分4a在梯形体的中心定位区域中包括呈夹持边缘/夹持刀片形式的第一夹持爪6a(设置在铰链5和相对侧之间)。夹持边缘6a从形成管夹1的第一壳型基部的第一夹持部分4a,在第二夹持部分4b的方向上垂直地伸出(在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中,参见图1和图5)。第一夹持边缘6a是壁形的并且在纵向夹持方向l上线性地延伸,所述纵向夹持方向l横向于铰链5的枢转轴线s。第二夹持部分4b也在其梯形体的中心定位区域中具有呈夹持边缘形式的第二夹持爪6b。所述第二夹持边缘6b是楔形的并且在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参见图1和图5)在纵向夹持方向l上同样线性地延伸并且因此也横向于枢转轴线s延伸。第一夹持边缘6a和第二夹持边缘6b在与枢转轴线s相等的距离处形成并且在纵向夹持方向l上观察时相对于它们的伸展状态是对称的。由于两个夹持边缘6a、6b也与枢转轴线s齐平,因此当夹持部分4a、4b枢转/闭合时,两个夹持边缘6a、6b朝向彼此移动或枢转,以便将输液管3夹持在其间。

管夹1包括用于接收输液管3的管接收区域7。更确切地说,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分4a包括管接收区域7。为此,当在纵向夹持方向l上观察时,在第一夹持边缘6a的每个端部处形成有平台8,所述平台8包括突起,所述突起平行于枢转轴线s延伸并且相应地,垂直于纵向夹持方向l延伸,并且在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从第一夹持部分4a突出到第二夹持部分。在所述两个平台8之间可以插入输液管3。第一夹持边缘6a(纵向夹持轴线l)横向于插入的输液管3的纵向管轴线a。另外,在通过第一夹持部分4a的侧面插入两个平台8之间的输液管3的通道中,设置有倾斜成形的凹槽/开口/切口/凹坑9,使得圆形输液管3适合于后者。

当在背离铰链5的纵向夹持方向l上观察时,在夹持部分4a、4b的上端,布置有卡扣配合系统形式的闭合系统10,管夹1通过所述闭合系统10实现了两个卡扣配合位置,即,打开卡扣配合位置和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更确切地说,卡扣配合闭合系统10包括弹性卡扣钩11,当两个夹持部分4a、4b在闭合方向上朝向彼此枢转时,弹性卡扣钩11从图2所示的解锁插入位置开始,在克服其固有的材料弹性的同时,经由连续的斜面,横向于其纵向方向来偏转,然后接合在卡扣眼12中。同样地,卡扣钩11可以在克服其固有的材料弹性同时从所述接合中释放,以便再次使管夹1返回或移动到解锁的插入位置。在下文中,将借助于图4和5详细描述卡扣配合闭合系统10。

此外,第一夹持部分4a包括与膜铰链5相邻或者相应地,靠近枢转轴线s的按钮孔13,以便将管夹1可拆卸地安装在输液泵2上(参见图1)。按钮孔13靠近枢转轴线s的布置旨在当打开管夹1时抑制或至少最小化管夹1的无意释放。此外,卡扣配合闭合系统10在管夹1中形成,使得它形成突起,所述突起适于与壳体2.1的凹槽相互作用,以便限定可围绕按钮孔13旋转的管夹1的定向。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第二夹持部分4b中,特别地引入呈细长狭缝的形式或槽孔的形式的两个凹槽14,所述凹槽平行于枢转轴线s,并且相应地,平行于输液管3的纵向管轴线a以及横向于纵向夹持轴线l延伸。两个槽孔14关于它们在横向于纵向夹持方向l的方向上的尺寸是在长度上大致相等的,并且关于第二夹持边缘6b是彼此对称地相对的。更准确地说,当在纵向夹持方向l上观察时,两个槽孔14直接地邻近第二夹持边缘6b的两个端部/侧面来引入到第二夹持部分4b中。所述两个槽孔13的结构设计使得第二夹持边缘6b在两侧与第二夹持部分4b分离,并且仅经由两个弹性连接构件或连接器,或者相应地,连接区域15来连接到第二夹持部分4b。所述弹性连接构件15使得第二夹持边缘6b相对于刚性形成的第二夹持部分4b具有限定的弹性移动性。更确切地说,第二夹持边缘6b在夹持压力方向d(在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横向于第二夹持部分4b并且横向于插入的输液管3的纵向管轴线a,参见图1和图5)上具有结构弹性移动性。当将两个夹持部分4a、4b彼此相对枢转时,并且相应地在将管夹1闭合和卡扣紧固时,由此产生的技术优点将在下面借助于图4至图6示出。

图3以观察外表面的透视图来示出了图2的管夹1的另一视图。第一夹持部分4a包括平面支承面/支承部分16,所述平面支承面/支承部分搁置在输液泵2的壳体2.1处或支承在互补的平面反支承表面2.2上(参见图1)。所示的支承表面16还用于支承壳体侧的第一夹持部分4a,使得当闭合(锁定)管夹1并夹(紧)插入管接收区域7中的输液管3时,仅仅必须将第二夹持部分枢转并朝向壳体2.1挤压(参见图1),直到卡扣配合闭合系统10接合并锁定。

经由连接构件15实现的第二夹持边缘6b相对于第二夹持部分4b的结构设计弹性移动性的功能将在下面说明。图4示出了处于打开卡扣配合位置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图1至图3的管夹1。相对于图2和图3的解锁插入位置,其中两个夹持部分4a、4b可围绕枢转轴线s相对于彼此自由地可移动地枢转,并且其中可插入或移除输液管3,两个夹持部分4a、4b在闭合方向上朝向彼此枢转,并且卡扣配合闭合系统10的卡扣钩11在克服其固有材料弹性的同时,经由连续斜面,横向于其纵向方向来偏转,并且之后,在中间位置(打开卡扣配合位置)卡扣到卡扣眼12中(通过底切来锁定)。在所述放开的卡扣配合位置中,插入的输液管3(这里为了清楚起见未示出,更确切地参见图1)插入管接收区域中,使得在不打开卡扣配合闭合系统的情况下不能再次移除输液管3,然而,输液管3未受到挤压(流体通过输液管3的流动得以释放的状态)。

当第二夹持部分4b相对于第一夹持部分4a在闭合方向上进一步旋转时,两个相对的夹持爪6a、6b逐渐夹紧设置在它们之间的柔性和弹性输液管3。从特定限定的枢转角度(这个角度也取决于输液管3的几何形状和材料),通过输液管3的流动得以完全夹止。卡扣配合闭合系统10的卡扣钩11在克服另一个连续斜面后,并且在克服其固有的弹性的同时,从限定的点经由底切来接合在第一夹持部分4a中,并且以这种方式将输液管3安全地夹紧在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由于引入的两个槽孔14和在第二夹持边缘6b的两侧形成的两个连接构件15,在闭合时,力峰值得以减小并且确保了卡扣配合闭合系统的安全锁定,因为第二夹持边缘6b可相对于第二夹持部分4b弹性移动。虽然当第二夹持边缘6b直接地支承在已经(完全)挤压的输液管3上时,在夹持压力方向d上的进一步相对运动几乎不可能,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经由弹性连接构件15实现的(部分)分离或串联连接/联接,第二夹持部分4b可以进一步抵靠着第一夹持部分4a按压,并且可以经由卡扣配合闭合系统来安全地锁定在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

图5示出了管夹1的所述夹持的卡扣配合位置,其中卡扣配合闭合系统10的卡扣钩11被锁定并且输液管3(见图1)被夹紧。

在横跨夹持边缘6a和6b的纵向截面中,图6详细示出了连接构件15的功能。当夹持边缘6a和6b将输液管3在它们之间挤压和夹紧时,卡扣钩11经由底切锁定在第二夹持部分4b上。相比之下,两个夹持部分4a、4b相对于夹持边缘6a、6b来说是刚性地相互紧固的。从第一夹持边缘6a开始,经由刚性连接到第一夹持边缘6a的第一夹持部分4a,力线通量经由两个路径延伸,即经由卡扣配合闭合系统10(尤其是卡扣钩11)和经由铰链5到达第二夹持部分4b并且从这里(连续地)在通过介入的弹性连接构件15的同时,到达第二夹持边缘6b。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发明,在力线通量中插入另外的元件,即连接构件15,其在结构上由两个槽孔14实现。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管夹。这里,凹槽具有不同的几何形状,并且除了横向于纵向夹持方向l的槽孔之外,还包括在纵向夹持方向l上与槽孔相邻的凹槽。凹槽的成形允许进一步改变,并且相应地限定第二夹持边缘6b相对于第一夹持部分4b的弹性。

在此情形中应注意,代替具有围绕枢转轴线s的伴随枢转运动的铰链5,当然也可实现两个夹持部分4a、4b朝向彼此的平移移动。连接构件15和弹性联接的技术效果与前述的技术效果也是等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