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溅痰功能的气切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11089发布日期:2019-03-27 10:47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防溅痰功能的气切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溅痰功能的气切管装置。



背景技术:

气管切开术系切开颈段气管,放入金属或一次性的塑料气管套管,以解除喉源性的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者下呼吸道分泌物滞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常见手术。术后医护人员都要对患者进行给氧或气道湿化的护理,同时还要定期使用吸痰设备对患者进行排痰处理。

在临床操作中发现,患者时常会将痰液从气切管中咳出,导致床头和被子上被痰液污染,护士对患者吸痰时,由于会对患者气管造成刺激,容易激发患者咳嗦,痰液时常会从气切管喷出,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在不影响患者呼吸的基础上,保证痰液不会从气切管喷出的具有防溅痰功能的气切管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具有防溅痰功能的气切管装置,其中:包括固定盘、弯管、压气泵、气、痰分离管以及集痰瓶,固定盘能通过绑带绑定在患者脖子上,固定盘的中部设置有一前后贯通的弯管穿孔,弯管穿孔正对着患者脖子上的气切口,弯管穿过弯管穿孔并与固定盘固定连接,弯管的前端能穿入气切口中,弯管前部外表面包覆一层气囊,气囊通过连接管与压气泵连接,压气泵能向气囊充气,使气囊膨胀,气、痰分离管为由连接部、通气部和出痰部三部分组成的T形管结构,连接部位于气、痰分离管前部,通气部位于气、痰分离管后部上侧,出痰部位于气、痰分离管后部下侧,连接部后端、通气部下端和出痰部上端均相互连通,连接部前端与弯管的后端固定连接,通气部上端暴露在空气中,出痰部下端与集痰瓶对接,通气部下端与连接部后端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出痰部上端与连接部后端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气、痰分离管后部的管壁上开设有一插孔,该插孔正对着连接部后端,插孔上密封覆盖有一层密封片,密封片能从插孔上取下。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密封片一端与气、痰分离管固定连接,另一端为活动端,该活动端通过卡口与气、痰分离管卡合固定,卡口与气、痰分离管分离时,密封片能以其与气、痰分离管的固定端为轴向外翻动,使插孔暴露。

上述的插孔直径与外接的真空吸痰器的吸痰管外径大小相适应,当外接的真空吸痰器的吸痰管插入插孔时,真空吸痰器的吸痰管外表面与插孔密封配合。

上述的固定盘为与人体脖颈形状相适应的弧状板,固定盘左右两侧开设有固定孔,绑带穿过固定孔与固定盘固定连接。

上述的出痰部下端设置有凸体,集痰瓶的瓶口设置有凹体,凸体能卡在凹体中使出痰部下端与集痰瓶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上述的集痰瓶为透明瓶体。

上述的通气部为螺旋形管体,通气部的上端开口向左或向右。

上述的气囊为乳胶气囊。

上述的痰分离管与弯管之间通过卡环可拆卸式固定。

上述的固定盘为不锈钢盘,痰分离管为医用塑料管,集痰瓶为塑料瓶,密封片为橡胶片。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防溅痰功能的气切管装置在常用的气切管结构上增加了气、痰分离管和集痰瓶,气、痰分离管设计成三通T形管,通气部下端与连接部后端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出痰部上端与连接部后端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当患者咳痰时,痰液随着气体从连接部喷入气、痰分离管,痰液在惯性的作用下会进入弯角较小的出痰部,而空气会因为出痰部下部安装的是无法出气的集痰瓶,因此会从通气部吹出。患者吸气时,气体也是从通气部进入连接部。通过设置气、痰分离管,气体和痰液会在气、痰分离管分离,痰液进入集痰瓶,空气则从通气部正常进出,既不影响患者呼吸,又能将痰液分离出来,不会造成污染。护士对患者进行吸痰或输氧时,可以将气、痰分离管的插孔上的密封片取下,从插孔中将吸痰管或输氧管插入,吸痰管和输氧管的直径都要小于连接部的内径,插管后,不影响患者呼吸。进一步的,插孔直径与真空吸痰器的吸痰管外径大小相适应,当吸痰时,即使患者咳痰,痰液也无法从插孔喷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气、痰分离管的右视图;

图4是安装上集痰瓶的气、痰分离管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固定盘1、弯管穿孔11、固定孔12、弯管2、压气泵3、气囊31、连接管32、气、痰分离管4、连接部41、通气部42、出痰部43、密封片44、卡口45、集痰瓶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防溅痰功能的气切管装置,其中:包括固定盘1、弯管2、压气泵3、气、痰分离管4以及集痰瓶5,固定盘1能通过绑带绑定在患者脖子上,固定盘1的中部设置有一前后贯通的弯管穿孔11,弯管穿孔11正对着患者脖子上的气切口,弯管2穿过弯管穿孔11并与固定盘1固定连接,弯管2的前端能穿入气切口中,弯管2前部外表面包覆一层气囊31,气囊31通过连接管32与压气泵3连接,压气泵3能向气囊31充气,使气囊31膨胀,气、痰分离管4为由连接部41、通气部42和出痰部43三部分组成的T形管结构,连接部41位于气、痰分离管4前部,通气部42位于气、痰分离管4后部上侧,出痰部43位于气、痰分离管4后部下侧,连接部41后端、通气部42下端和出痰部43上端均相互连通,连接部41前端与弯管2的后端固定连接,通气部42上端暴露在空气中,出痰部43下端与集痰瓶5对接,通气部42下端与连接部41后端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出痰部43上端与连接部41后端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气、痰分离管4后部的管壁上开设有一插孔,该插孔正对着连接部41后端,插孔上密封覆盖有一层密封片44,密封片44能从插孔上取下。

实施例中,密封片44一端与气、痰分离管4固定连接,另一端为活动端,该活动端通过卡口45与气、痰分离管4卡合固定,卡口45与气、痰分离管4分离时,密封片44能以其与气、痰分离管4的固定端为轴向外翻动,使插孔暴露。

实施例中,插孔直径与外接的真空吸痰器的吸痰管外径大小相适应,当外接的真空吸痰器的吸痰管插入插孔时,真空吸痰器的吸痰管外表面与插孔密封配合。

实施例中,固定盘1为与人体脖颈形状相适应的弧状板,固定盘1左右两侧开设有固定孔12,绑带穿过固定孔12与固定盘1固定连接。

实施例中,出痰部43下端设置有凸体,集痰瓶5的瓶口设置有凹体,凸体能卡在凹体中使出痰部43下端与集痰瓶5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实施例中,集痰瓶5为透明瓶体。

实施例中,通气部42为螺旋形管体,通气部42的上端开口向左或向右。

实施例中,气囊31为乳胶气囊。

实施例中,痰分离管4与弯管2之间通过卡环可拆卸式固定。

实施例中,固定盘1为不锈钢盘,痰分离管4为医用塑料管,集痰瓶5为塑料瓶,密封片44为橡胶片。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医生对患者做气切手术时,将弯管2前端穿过固定盘1的弯管穿孔11后,穿入患者的气管中,固定盘1通过绑带绑定在患者脖子上,然后通过压气泵3压气,使气囊31膨起堵塞气管,使肺部气体通过弯管2进出,将气、痰分离管4安装在弯管2后端,气、痰分离管4的通气部42在上,出痰部43在下,通气部42的开口如果朝上的话会对着下巴,因此通气部42要设计成螺旋形,开口向左或向右,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当患者咳痰时,痰液随着气体从连接部喷入气、痰分离管4,痰液在惯性的作用下会进入弯角较小的出痰部43,而空气会因为出痰部下部安装的是无法出气的集痰瓶5,因此会从通气部42吹出。患者吸气时,气体也是从通气部42进入连接部41。如图2所示。当护士对患者进行吸痰或输氧时,可以将气、痰分离管4的插孔上的密封片44取下,从插孔中将吸痰管或输氧管插入,由于通气部42设计成螺旋形,并不方便插管,从图2可以看出,插孔正对着连接部41,插入比较方便。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