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骨折微创复位的骨折复位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8815发布日期:2019-02-26 17:53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骨折微创复位的骨折复位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骨折微创复位的骨折复位钳。



背景技术:

人体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髓内钉固定等微创治疗方法已成为这类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在进行髓内钉固定时,骨折往往不能闭合复位,需要做一个小的辅助切口,然后用各种复位器械,尤其是复位钳进行辅助复位。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复位器械是自动中心化持骨钳和三爪复位钳。对于骨折面与辅助切口基本在一个平面上的骨折,可以用自动中心化持骨钳在一个很小的切口内进行复位,但对于那些骨折面与切口完全不在一个平面上的骨折,由于自动中心化持骨钳的两条臂受到切口内软组织的阻挡,钳爪无法置入合适的位置夹住骨折,因此自动中心化持骨钳难以用于该类型骨折的复位,而只能用三爪复位钳进行复位。三爪骨折复位钳是由远端固定的两个钳爪和近端一个较为粗大的活动钳爪组成。其中,近端的钳爪可以向远端移动,以适应不同直径大小的骨髂。但是微创手术切口较小,由于远端是二个钳爪,使得远端较为宽大,在小切口内置入困难。同时,在置入远端爪后,近端爪由于软组织的阻碍,很难置入。为将它们置入到位,只能延长切口并加大对骨膜的剥离,这就增加了手术创伤,对骨折端的血供破坏也大,不利于骨折的愈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骨折微创复位的骨折复位钳,可拆卸,便于置入切口内,减小了手术切口及骨膜剥离范围。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骨折微创复位的骨折复位钳,其不同之处在于:

其包括活动钳体,所述活动钳体包括活动杆部,所述活动杆部具有相对设置的上端和下端、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活动杆部的上端形成有活动夹持部,所述活动杆部的下端开设有槽状结构,所述活动杆部的第二侧设置有两个导向部,所述两个导向部分别靠近所述活动杆部的上下两端设置,所述导向部包括限位凸起、及连接所述限位凸起和活动杆部的导向柱;

设于所述活动钳体第二侧的固定钳体,所述固定钳体包括固定杆部,所述固定杆部具有与所述活动杆部上端同向设置的上端、与所述活动杆部下端同向设置的下端、与所述活动杆部第一侧同向设置的第一侧、及与所述活动杆部第二侧同向设置的第二侧,所述固定杆部的上端形成有与所述活动夹持部配合的固定夹持部,所述固定杆部的下端形成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上开设有具有内螺纹的限位孔,所述固定杆部上开设有与所述两个导向部一一配合的两个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包括与所述导向柱配合的第一孔段及设于所述第一孔段下端的第二孔段,所述第二孔段的宽度大于所述限位凸起的宽度;

用于固定活动钳体和固定钳体以将断骨复位的固定体,所述固定体包括与所述限位孔配合的螺纹杆、及设于所述螺纹杆下端的手持部,所述螺纹杆能穿过所述限位孔并抵到所述槽状结构内。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活动夹持部包括一个活动钳爪,所述固定夹持部包括一个固定钳爪。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活动钳爪的宽度等于所述固定钳爪的宽度。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活动钳爪具有与骨骼配合的第一夹持面,所述固定钳爪具有与骨骼配合的第二夹持面,所述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上均设置有防滑纹。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防滑纹呈菱形块状。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导向孔还包括连接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的过渡孔段,所述过渡孔段的孔壁呈斜面。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螺纹杆的端部呈凸球面状,所述槽状结构的槽面呈凹球面状。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特点为:该用于骨折微创复位的骨折复位钳,活动钳体、固定钳体、及固定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使用时,可先将固定钳体置入切口内,再将活动钳体置入,最后用固定体固定活动钳体和固定钳体即可完成复位,便于置入切口内,减小了手术切口及骨膜剥离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1的局部A结构放大图;

图5为图1的局部B结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右视图;

图8为图6的局部C结构放大图;

其中:1-活动钳体(101-活动杆部(101a-活动杆部的上端、101b-活动杆部的下端、101c-活动杆部的第一侧、101d-活动杆部的第二侧)、102-活动夹持部(1021-活动钳爪(1021a-第一夹持面)、1022-防滑纹)、103-槽状结构、104-导向部(1041-限位凸起、1042-导向柱))、2-固定钳体(201-固定杆部(201a-固定杆部的上端、201b-固定杆部的下端、201c-固定杆部的第一侧、201d-固定杆部的第二侧)、202-固定夹持部(2021-固定钳爪(2021a-第二夹持面))、203-限位部、204-导向孔(2041-导向孔第一孔段、2042-导向孔第二孔段、2043-过渡孔段))、3-固定体(301-螺纹杆(301a-螺纹杆上端、301b-螺纹杆下端)、302-手持部)、x-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骨折微创复位的骨折复位钳,其包括活动钳体1,所述活动钳体1包括活动杆部101,所述活动杆部101具有相对设置的上端101a和下端101b、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101c和第二侧101d,所述活动杆部的上端101a形成有活动夹持部102,所述活动杆部的下端101b开设有槽状结构103,所述活动杆部的第二侧101d设置有两个导向部104,所述两个导向部104分别靠近所述活动杆部的上端101a、下端101b设置,所述导向部104包括限位凸起1041、及连接所述限位凸起1041和活动杆部101的导向柱1042;

设于所述活动钳体第二侧101c的固定钳体2,所述固定钳体2包括固定杆部201,所述固定杆部201具有与所述活动杆部上端101a同向设置的上端201a、与所述活动杆部下端101b同向设置的下端201b、与所述活动杆部第一侧101c同向设置的第一侧201c、及与所述活动杆部第二侧101d同向设置的第二侧201d,所述固定杆部的上端201a形成有与所述活动夹持部102配合的固定夹持部202,所述固定杆部的第一侧201c形成有限位部203,限位部203设于固定杆的下端201b,所述限位部203上开设有具有内螺纹的限位孔,所述固定杆部201上还开设有与所述两个导向部104一一配合的两个导向孔204,所述导向孔204包括与所述导向柱1042配合的第一孔段2041及设于所述第一孔段2041下端的第二孔段2042,所述第二孔段2042的宽度大于所述限位凸起1041的宽度;

用于固定活动钳体1和固定钳体2以将断骨复位的固定体3,所述固定体3包括与所述限位孔配合的螺纹杆301、及设于所述螺纹杆下端301b的手持部302,所述螺纹杆301能穿过所述限位孔并抵到所述槽状结构103内。

优选地,为了更便于将活动夹持部102和固定夹持部202置入切口内,减小了手术切口及骨膜剥离范围,所述活动夹持部102包括一个活动钳爪1021,所述固定夹持部202包括一个固定钳爪2021。

优选地,所述活动钳爪1021的宽度等于所述固定钳爪2021的宽度。

优选地,为了使活动钳爪1021和固定钳爪2021更牢靠地夹持骨骼,所述活动钳爪1021具有与骨骼配合的第一夹持面1021a,所述固定钳爪2021具有与骨骼配合的第二夹持面2021a,所述第一夹持面1021a上设置有防滑纹1022,所述第二夹持面2021a上设置有防滑纹。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面1021a上的防滑纹1022及第二夹持面2021a上的防滑纹均呈菱形块状。

优选地,为了便于导向柱1042滑入第一孔段2041内,所述导向孔204还包括连接第一孔段2041和第二孔段2042的过渡孔段2043,所述过渡孔段2043的孔壁呈斜面。

优选地,为了减小摩擦,所述螺纹杆的上端301a端部呈凸球面状,槽状结构103的槽面呈凹球面状。

请参考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为:先将固定钳爪2021置入切口内勾住骨骼断裂处,再将导向部104置入导向孔204内,并使活动钳爪1021置入切口内勾住骨骼断裂处,然后拧动固定件3,使螺纹杆301推动活动钳爪1021夹紧骨骼,复位完成;从骨骼上取下复位钳时,拧动固定件3,使螺纹杆301朝远离活动钳体1的方向移动,然后拉动活动钳体1,使导向柱1042从第一孔段2041进入第二孔段2042内,即可将活动钳体1从切口内取出,再将固定钳体2从切口内取出即可。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