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77999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属于骨科医疗器械领域。包括两个钳臂,其特征在于:在一个钳臂的上端设有第一夹持尖端,另一个钳臂的上端设有导向套筒(1),导向套筒(1)的端部设有第二夹持尖端,第一夹持尖端与第二夹持尖端相对设置。在本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中,通过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尖端和第二夹持尖端,可以实现骨折块固定时的可靠夹持和精确导向,有利于钻头准确钻入骨质内,有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由于手术过程中的定位及导向较为准确,因此在手术时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创伤及伤口感染的发生几率,利于术后创伤愈合、关节功能恢复,同时由于较小的切口及创伤,属于微创手术,具有美观疗效。
【专利说明】
一种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
技术领域
[0001]—种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属于骨科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在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内髁骨折、外髁骨折时,由于尺神经行走于内上髁后侧的尺神经沟和桡神经在肱骨外上髁嵴处紧贴骨面的原因,在行内外侧穿针固定时传统的做法是常规行内外侧联合入路,直视下骨折复位、盲穿针后,再行透视确认钻头的出入点及穿出对侧的长短是否理想,穿针时因为一个点无法确定一条直线,造成钻头从进入点钻入后无法准确到达能够避免重要组织损伤的理想钻出点。若不理想还需多次调整,造成手术时间延长,手术创伤大,增加患者痛苦和恢复时间,且在盲穿的过程中有较高的医源性损伤重要血管神经的风险。
[0003]现有骨科复位钳大多数只具有复位的作用,即将骨折处的骨质复位固定,无法引导钻孔。在中国发明专利201310604750.5公开的骨科导向复位钳中,虽然也可以在进行骨质复位后进行引导钻孔,然而在该专利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该专利两夹持端均采用针尖状,其两夹持端与套筒通道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若利用两夹持尖端夹持复位后通过套筒进行引导钻孔,此时如果钳体转动引起针尖转动,套筒就会以钳尖为圆心做弧形转动,进而引起导向套筒的通道的钻入点产生较大的摆动,故引起钻入点的偏移,导致内固定物位置发生偏移,失去了准确导向的功能,这是比较严重的缺点。同时位置偏移也容易引起周围重要组织的误伤。2、该专利中钳尖均为尖齿状,转动的钻头到达尖齿处易发生钻头与尖齿的碰撞,易引起钻头或(和)尖齿磨损或断裂的情况发生。3、该专利中钻头钻出骨质后没有导向及限制作用,易误伤周围重要组织,造成医源性损失,严重者会遗留后遗症。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尖端和第二夹持尖端,可以实现骨折固定时的可靠夹持和精确导向,以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
[0005]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包括两个钳臂,其特征在于:在一个钳臂的上端设有第一夹持尖端,另一个钳臂的上端设有导向套筒,导向套筒的端部设有第二夹持尖端,第一夹持尖端与第二夹持尖端相对设置。
[0006]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夹持尖端的端部为设置有多个锥尖的锥尖导向端。
[0007]优选的,在所述锥尖导向端的中心开设有导向槽,所述的多个锥尖均匀设置在导向槽的槽口处。
[0008]优选的,所述的第二夹持尖端的端部为设置有多个锥尖的锥尖导向端。
[0009]优选的,所述锥尖导向端的多个锥尖均匀设置在导向套筒的前端开口处。
[0010]优选的,在所述的第二夹持尖端一侧的钳臂上还设有辅助夹持尖端。
[0011 ]优选的,所述的辅助夹持尖端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钳臂上。
[0012]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夹持尖端为有且只有一个尖端的锥形。
[0013]优选的,所述的第二夹持尖端的为有且只有一个尖端的锥形套筒。
[0014]优选的,所述的两钳臂之间设置有实现其等角度开合的同平面等角度摆动机构,导向套筒通过平行保持机构摆动连接在钳臂上,在钳臂开合过程中平行保持机构保持导向套筒的轴线平行于一条固定直线。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在本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中,通过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尖端和第二夹持尖端,可以实现骨折后骨骼固定时的可靠夹持和精确导向,有效避免了钳体转动引起的导向偏差,有利于钻头的准确钻入和钻出,也可避免损伤第一夹持尖端的锥尖周围组织,有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
[0016]2、在本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中,由于手术过程中的定位及导向较为准确,因此在手术时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切口及创伤,利于术后创伤愈合、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手术创伤,减小伤口发生感染的几率,同时由于较小的切口、创伤,属于微创手术,具有美观疗效。
[0017]3、在导向套筒中设置通道,在将骨折处夹持住之后,钻头可以通过夹持端通道进入导向套筒中完成手术中的准确定位、钻孔、固定,固定可靠,操作方便。
[0018]4、导向套筒端部的第二夹持尖端可以设计为尖端状也可以设计为与第一夹持尖端相同的锥尖导向端,实现方式多样,适用性强。
[0019]5、通过在锥尖导向端中部设置导向槽,钻头在通过导向套筒并穿过骨折处之后进入左钳臂端部锥尖导向端的导向槽内,实现第一导向尖端与第二导向尖端的完美导向。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正视图。
[0021]图2为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后视图。
[0022]图3为图1中A处放大图。
[0023]图4为图1中B处放大正视图。
[0024]图5为图1中B处放大后视图。
[0025]图6为图1中C处放大后视图。
[0026]图7为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实施例2第一夹持尖端和第二夹持尖端结构示意图。
[0027]图8为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实施例3第一夹持尖端和第二夹持尖端结构示意图。
[0028]其中:1、导向套筒2、通道3、弧形导向杆4、套筒铰接点5、弧形导向套6、调节杆7、右钳臂8、固定限位件9、固定杆10、指套11、左钳臂12、弧形连接段
13、导向槽14、锥尖15、球头16、夹持尖17、左限位板18、左转轴19、左齿轮柱20、左齿轮21、连接板22、右齿轮23、右齿轮柱24、右转轴25、右限位板26、簧片27、齿条28、卡齿29、刻度尺30、前固定板31、后固定板32、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图1?6是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8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30]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包括左钳臂11和右钳臂7,左钳臂11和右钳臂7交错设置且可摆动通过固定限位件8实现固定,左钳臂11和右钳臂7的交错点位于固定限位件8的下部。在左钳臂11和右钳臂7的下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左右对应的指套10,方便手术医师进行夹持操作。在左钳臂11和右钳臂7的上端分别通过一段弧形连接段12设置有第一夹持尖端和第二夹持尖端,第一夹持尖端和第二夹持尖端左右相对设置。连接在左钳臂11和右钳臂7上端的弧形连接段12分别向左、右两外侧凸出,保证了左钳臂11和右钳臂7的内侧具有足够的空间,减少了对伤处软组织的压迫,也利于术野的暴露和对骨折处进行夹紧复位,以方便手术医师操作,尤其是在比较严重的骨折单纯采用两个夹头无法复位的情况下。
[0031]如图1所示,在固定限位件8的右侧面上水平固定有一条固定杆9,调节杆6的下端铰接在固定杆9的端部,导向套筒I的右端通过套筒铰接点4铰接在调节杆6的上端,在导向套筒I中轴向开设有钻头穿过的通道2。在导向套筒I上设置有弧形导向杆3,弧形导向杆3下部设置有可滑动的弧形滑动片,在上述右钳臂7上部弧形连接段12的上端设置有弧形导向套5,在弧形导向套5内开设有滑动槽,弧形导向杆3下部的滑动片可滑动的放置在弧形导向套5的滑动槽内,在弧形导向套5的滑动槽内还设置有滚珠(图中未画出),以方便弧形导向杆3下部的滑动片滑入和滑出。
[0032]上述的导向套筒I和弧形导向杆3之间可采用直接固定的形式,如焊接或一体构造,此时导向套筒I和弧形导向杆3不存在相对运动。导向套筒I和弧形导向杆3之间也可以采用可调整套装的构造,此时导向套筒I和弧形导向杆3可存在相对运动,实现导向套筒I在弧形导向杆3内位置的调节。当导向套筒I和弧形导向杆3之间采用套装的形式进行连接固定时,需要在弧形导向杆3上部设置锁紧构造对导向套筒I进行锁紧,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导向套筒I和弧形导向杆3之间出现滑动。
[0033]如图3所示,设置在左钳臂11上方弧形连接段12上端的第一夹持尖端和设置在右钳臂7上方弧形连接段12上端的第二夹持尖端的端部均为设置有多个锥尖14的锥尖导向端。在第一夹持尖端的锥尖导向端的中心位置开设有导向槽13,多个锥尖14均匀开设在导向槽13槽口的周圈;在第二夹持尖端的锥尖导向端中,锥尖导向端的多个锥尖14设置在导向套筒I内通道2的开口处,导向槽13与导向套筒I的通道2左右对应设置。在锥尖导向端相邻两锥尖14之间间隔形成锥形的凹槽。
[0034]通过上述的弧形导向套5还设置有辅助夹持尖端,辅助夹持尖端包括两段式的弧形连接杆,弧形连接杆包括活动段和固定段,活动段和固定段为两段式的插接结构,其中固定段固定在弧形导向套5内侧,活动端的端部固定有球头15,在球头15的端部设置有夹持尖16,当弧形连接杆的活动段和固定段插接完成之后,球头15位于第二夹持尖端的正下方。当需要使用辅助夹持尖端进行辅助定位夹持时,操作人员将弧形连接杆的活动段和固定段进行插接,插接完成之后,在进行手术时可以通过夹持尖16进行辅助夹持,提高了夹持的可靠性。辅助夹持尖端的固定端也可以直接固定在右钳臂7上。
[0035]如图4?5所示,上述的左钳臂11和右钳臂7设置有同平面等角度摆动机构,通过同平面等角度摆动机构实现左钳臂11和右钳臂7的等角度张开或闭合。同平面等角度摆动机构包括分别对应设置在左钳臂11和右钳臂7的内侧的左齿轮柱19和右齿轮柱23以及左转轴18和右转轴24,左转轴18穿过左钳臂11的左齿轮柱19完成左钳臂11与固定限位件8的连接固定,右转轴24穿过右钳臂7的右齿轮柱23完成右钳臂7与固定限位件8的连接固定,左齿轮柱19和右齿轮柱23均为垂直于固定限位件8板面的柱状体。在左钳臂11的左齿轮柱19内边沿上设置有左齿轮20,在右钳臂7的右齿轮柱23内边沿上同时设置有右齿轮22,左齿轮20和右齿轮22相互啮合且传动比为1: 1,由于左齿轮柱19和右齿轮柱23均为立柱体状设计,因此大大增加了啮合时的稳定性,可减少发生偏摆,从而保证了左右两侧的弧形连接段12在同一平面内等距张开和闭合。因此左钳臂11和右钳臂7在张合时为同一平面内等角度摆动。左齿轮20和右齿轮22均为扇齿,结构简单。
[0036]在左钳臂11和右钳臂7等距张开时,左钳臂11和右钳臂7分别向两外侧等距张开,其中右钳臂7向外等距张开的同时,由于导向套筒I通过弧形导向杆3套装在弧形导向套5内部,位于右钳臂7的上端,而导向套筒I的右端与调节杆6的上端铰接,因此右钳臂7在向外张开的同时,带动导向套筒I向外侧移动,导向套筒I通过弧形导向杆3的上端推动调节杆6的上端向外侧移动。由于导向套筒1、调节杆6以及固定杆9之间均为铰接,所以导向套筒1、调节杆6以及固定杆9可视为平行四边形的三条边,而作为上下相对应的两条边,由于固定杆9始终处于水平状态,导向套筒I在移动的过程中会始终与固定杆9相平行,导向套筒I尖端所指的方向不会发生偏移,即导向套筒I始终指向预定的穿针方向,方便医生在手术时的穿针定位。在左钳臂11和右钳臂7等距张开或并拢时,随着导向套筒I的移动,弧形导向杆3下方的滑动条会从弧形导向套5内部滑入或滑出,以配合导向套筒I的前后移动。
[0037]固定限位件8包括分别设置在左钳臂11和右钳臂7前端的前固定板30和后固定板31,前固定板30和后固定板31分别从前、后两端实现对同平面等角度摆动机构的遮挡并限制左齿轮柱19和右齿轮柱23相对移位。在前固定板30和后固定板31的上端通过连接板21连接为一体。上述的左转轴18和右转轴24的端部分别固定在固定限位件8的前固定板30和后固定板31上。通过固定限位件8将设置在左钳臂11和右钳臂7上的同平面等角度摆动机构罩在其内部,在既保证了左钳臂11和右钳臂7可以等角度摆动的同时,又可对左钳臂11和右钳臂7进行限位,减少了左齿轮柱19与右齿轮柱23间啮合误差,进一步缩小了左右钳臂锥尖在夹持时由于夹持力造成第一夹持尖端和第二夹持尖端产生的误差。
[0038]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医师在通过指套10进行夹持定位时,由于左钳臂11和右钳臂7的长度较长,因此一旦手指施力时左钳臂11和右钳臂7出现偏移和错位,则第一夹持尖端和第二夹持尖端会同样出现偏移和错位,造成定位不准,影响手术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在本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中,在左钳臂11和右钳臂7上还分别对应设置有左限位板17和右限位板25,进一步防止左钳臂11和右钳臂7在夹持过程中出现偏移和错位。
[0039]如图4?5所示,左限位板17的形状与左钳臂11的下部对应设置,并通过左限位板17将右钳臂7限制在左限位板17与左钳臂11之间。左限位板17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向后弯折,并分别与左钳臂11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固定;右限位板25与左限位板17对应设置,将左钳臂11限制在右限位板25与右钳臂7之间,右限位板2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弯折后与右钳臂7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固定。通过设置左限位板17和右限位板25,进一步对左钳臂11和右钳臂7的移动进行限制,减少了左钳臂11和右钳臂7在夹持过程中出现偏移和错位,提高了第一夹持尖端和第二夹持尖端的相对应设置的可靠性。左限位板17和右限位板25也可以只设置其中一个。
[0040]如图6所示,在左钳臂11下端的指套10的底部通过簧片26固定有齿条27,簧片26的一端固定在指套10内侧的侧壁上,另一端向下进入指套10的内部,与同时伸入指套10内部的齿条27连接。在簧片26的作用下,齿条27本身会始终处于向上的状态,因此齿条27不会因自身重力出现向下掉落的现象。齿条27的上端面上均匀开设有若干向左上方倾斜的棘齿,在棘齿的下部对应设置有刻度尺29。在右钳臂7的指套10底部设置有与齿条27上端棘齿相配合的卡齿28。在左钳臂11和右钳臂7等距张开对伤处进行夹紧固定时,在左钳臂11和右钳臂7夹紧的过程中,右钳臂7下端的卡齿28会始终卡在齿条27上端某一个棘齿上。由于齿条27在簧片26的作用下会始终保持向上的趋势,因此右钳臂7下部的卡齿28会与左钳臂11下部的齿条27上的棘齿始终卡紧而且不会松脱,在手术中也起到了紧固的作用,同时在左钳臂11和右钳臂7在通过齿条27和卡齿28卡紧之后,通过刻度尺可以读出实际的手术夹紧的刻度,方便手术医师对夹持距离的预判。
[0041 ] 具体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
手术医师在对骨折处进行手术时,首先将手指伸入左钳臂11和右钳臂7下部的指套10中将本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加压并拢握紧。然后在将齿条27下拨使卡齿28和齿条27分离后将左钳臂11和右钳臂7等距张开。
[0042]在左钳臂11和右钳臂7等距张开的过程中,左钳臂11和右钳臂7分别向两外侧等距张开,其中右钳臂7向外张开的同时,带动导向套筒I向外侧移动,导向套筒I通过弧形导向杆3进一步推动调节杆6的上端向外侧移动。由于导向套筒1、调节杆6和固定杆9可视为平行四边形的三条边,且固定杆9始终处于水平状态,导向套筒1、调节杆6以及固定杆9之间均为铰接,所以,作为上下相对应的两条边,导向套筒I在移动的过程中会始终与固定杆9相平行。
[0043]在将左钳臂11和右钳臂7等距张开到足够大的角度时,通过左钳臂11和右钳臂7将骨折处夹紧复位,同时左钳臂11和右钳臂7上的第一夹持尖端和第二夹持尖端对准钻孔位置,然后通过指套10加压将左钳臂11和右钳臂7并拢,在并拢的过程中第一夹持尖端和第二夹持尖端将钻孔位置夹紧并固定,在夹紧之后,右钳臂7底部的卡齿28与左钳臂11下部齿条上的棘齿配合,实现左钳臂11与右钳臂7的卡紧且不会脱开。
[0044]在通过左钳臂11和右钳臂7将骨折处夹紧之后,手术医师将钻头通过导向套筒I内的通道2从导向套筒I右端钻入并从左端钻出,在钻头进一步穿过骨折处之后进入左钳臂11端部锥尖导向端的导向槽13内,因此通过第一夹持尖端的锥尖导向端以及第二夹持尖端的导向套筒I配合,可以实现钻头固定时的精确导向,也可避免损伤第一夹持尖端的锥尖周围组织,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同时由于手术过程中的定位及导向较为准确,因此,在手术时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切口、创伤、避免损伤,减少手术创伤,减小伤口发生感染的几率,也有利于术后创伤愈合、关节功能恢复,同时由于较小的切口、创伤,属于微创手术,具有美观疗效。
[0045]实施例2:
如图7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2中,第一夹持尖端的端部保持锥尖导向端,第二夹持尖端的端部取消锥尖导向端,设计为只有一个尖端的倾斜面32,形成只有一个尖端的锥形套筒,其他设计与实施例1相同。在本实施例中,也可将导向套筒I的端部设计为只有一个尖端的倾斜面32,在第二夹持尖端的端部保留锥尖导向端的设计。
[0046]实施例3:
如图8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3中,在右钳臂7的端部取消多个尖端的锥尖导向端设计,设计为与第二夹持尖端相同的倾斜面32,并在倾斜面32的中心位置开设与通道2相配合的导向槽13。
[0047]在本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第一夹持尖端和第二夹持尖端的设置方式可以是以上实施例的任意组合。
[0048]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包括两个钳臂,其特征在于:在一个钳臂的上端设有第一夹持尖端,另一个钳臂的上端设有导向套筒(1),导向套筒(I)的端部设有第二夹持尖端,第一夹持尖端与第二夹持尖端相对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夹持尖端的端部为设置有多个锥尖(14)的锥尖导向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锥尖导向端的中心开设有导向槽(13),所述的多个锥尖(14)均匀设置在导向槽(13)的槽口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夹持尖端的端部为设置有多个锥尖(14)的锥尖导向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尖导向端的多个锥尖(14)均匀设置在导向套筒(I)的前端开口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二夹持尖端一侧的钳臂上还设有辅助夹持尖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夹持尖端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钳臂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夹持尖端为有且只有一个尖端的锥形。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夹持尖端为有且只有一个尖端的锥形套筒。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导向的骨科复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钳臂之间设置有实现其等角度开合的同平面等角度摆动机构,导向套筒(I)通过平行保持机构摆动连接在钳臂上,在钳臂开合过程中平行保持机构保持导向套筒(I)的轴线平行于一条固定直线。
【文档编号】A61B17/88GK105832398SQ201610159542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1日
【发明人】段强民
【申请人】段强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