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7183发布日期:2019-04-13 00:54阅读:609来源:国知局
滴丸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药品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滴丸机。



背景技术:

国内生产滴丸的主要设备是滴丸机,其工作过程为:对滴罐中的药物及载体加热熔融,在其重力或一定压力作用下从滴头脱落,并在冷却液中形成固体滴丸。现有滴丸机的药液加热方式,通常为罐体侧壁设置电加热圈进行加热,该加热方式存在加热效率低,加热后的药液温度不均匀的问题,需要采用搅拌装置辅助使用,由于搅拌工具无法对罐底的滴头处药液进行搅拌,因此滴头处药液温度难以控制,并且,由于滴头伸出罐体一定长度,所以药液在滴落之前需要流经一段距离,将导致药液失去温度,进而导致滴丸失败或者滴丸的形状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滴丸机存在的滴罐加热装置效率低、加热温度不均匀、滴头处无法加热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中的滴丸机,包括滴罐,所述滴罐包括侧壁及罐底,所述罐底设有滴头,所述侧壁开设加热侧腔,所述加热侧腔呈螺旋状布置于侧壁内部,所述侧壁开设循环进液口;所述罐底开设加热底腔,所述滴头设置于加热底腔中,所述罐底开设循环出液口;所述循环进液口、加热侧腔、加热底腔及循环出液口首尾连通,形成循环回路。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流量控制阀、循环泵及加热介质储存罐;所述流量控制阀、循环泵及加热介质储存罐设置于循环回路之中。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及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罐底,向所述控制器发送当前药液温度信息,若药液温度信息与设定值不符,所述控制器驱动流量控制阀对加热介质的流量进行增大或减小。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冷却装置、脱油装置及出料装置,所述冷却装置、脱油装置及出料装置依次设置于滴罐之后;所述出料装置包括料斗,所述料斗设置于脱油装置的出料口下侧。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料装置还包括下料管道及喷气管;所述下料管道与料斗的底部连接,所述喷气管的出气端设置于下料管道与料斗的连接处,所述喷气管的进气端与储气罐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滴丸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的滴丸机,通过设置加热侧腔及加热底腔,采用加热介质对滴罐内的药液进行循环加热,使药液温度分布均匀,并且对于罐底滴头处的药液加热效果更好,有效避免了滴头堵塞或滴丸形状变形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滴罐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滴丸机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出料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滴丸机,包括滴罐1,滴罐1包括侧壁2及罐底3,罐底3设有滴头4,侧壁2开设加热侧腔5,加热侧腔5呈螺旋状布置于侧壁2内部,侧壁2开设循环进液口7;罐底3开设加热底腔6,滴头4设置于加热底腔6中,罐底3开设循环出液口8;循环进液口7、加热侧腔5、加热底腔6及循环出液口8首尾连通,形成循环回路。

如图2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滴丸机还包括流量控制阀9、循环泵10及加热介质储存罐11;流量控制阀9、循环泵10及加热介质储存罐11设置于循环回路之中。滴丸机还包括温度传感器12及控制器13;温度传感器12设置于罐底3,向控制器13发送当前药液温度信息,若药液温度信息与设定值不符,控制器13驱动流量控制阀9对加热介质的流量进行增大或减小。通过温度控制模块,对滴罐1的加热系统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加热介质储存罐11内的加热液体通过循环泵10从循环进液口7进入,加热液体流经加热侧腔5及加热底腔6,从循环出液口8流出返回至加热介质储存罐11,实现对滴罐1内的药液的加热,使药液温度均匀,同时,针对滴头4处的温度控制要求较为严格,设置于罐底3的温度传感器12对药液温度进行监测,并将温度信息发送至控制器13,控制器13向流量控制阀9发送增大或减小的驱动信息,以实现加热液体在循环回路中的流量控制,进而对加热温度进行自动化控制。

滴丸机还包括冷却装置14、脱油装置15及出料装置16,冷却装置14、脱油装置15及出料装置16依次设置于滴罐1之后;出料装置16包括料斗17,料斗17设置于脱油装置15的出料口下侧。

如图3所示,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为防止出料装置16堵塞,出料装置16还包括下料管道18及喷气管19,在下料管道18与料斗17的连接处设置喷气管19,喷气管19的进气端与储气罐20连接,储气罐20内装高压气体,当出现料斗17与下料管道18堵塞的情况时,开启储气罐20将高压气体向堵塞处吹喷,使滴丸顺利下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