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征监测一体化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5132发布日期:2019-08-13 21:01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体征监测一体化线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体征监测一体化线圈。



背景技术:

在进行MR(核磁共振成像)或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MR(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时,需要将局部线圈贴近扫描部位,或将线圈固定在被测者身上和扫描床上。

现有技术在进行PET-MR扫描时,通常需要使用同样或不同的两个以上局部线圈,所以操作者需要将局部线圈一个一个贴近扫描部位,或将线圈固定在被测者身上或扫描床上。此种方式摆位时间过长,患者等待时间长,患者体内注射有放射性物质,如果扫描前摆位时间过长,将会影响扫描效果,并延长医务人员暴露在放射性环境下的时间。

在磁共振扫描过程中,为了得到较好的信噪比,需要给患者摆放局部线圈接收磁共振信号,对于PET-MR全身扫描,由于其扫描时间较长(一般持续40~60分钟),常规的多个局部线圈联用的组合质量较重加之摆放步骤繁琐,大幅度增加了患者的检查时间,大多患者感到不适应,不能很好的配合呼气屏气动作,影响患者扫描体验,增加不适感。

因此,现有技术的局部线圈需单独摆位,不具备多模态生命体征监控能力,在联合使用时,分量较重,多数病人不能耐受,急需开发一种摆位时间短、具备多模态生命体征监控能力的线圈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摆位时间短、具备多模态生命体征监控能力的线圈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体征监测一体化线圈,该线圈基本可以基本覆盖人体的各关键部位,所以一次性可以检测多个部位,而现有技术一次只能检测一个部位,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体征监测一体化线圈主要包括:基体、体征监测感知元件及局部线圈,所述局部线圈按照扫描位置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基体上,实现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线圈的摆位操作,同时,局部线圈可从基体上取下单独使用,不需额外配备线圈。进一步可选的,所述体征监测一体化线圈的长度为100厘米左右。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体征监测感知元件设于所述基体中,且与所述局部线圈相连,对用户的体征进行实时监控。

可选的,所述基体上设有凹槽状的线圈通道,所述局部线圈嵌设于所述线圈通道中。

可选的,所述局部线圈通过卡扣结构设置于所述基体上,实现了对局部线圈的固定。

可选的,所述局部线圈通过胶黏剂或魔术贴结构粘贴于所述基体上,实现了对局部线圈的固定。进一步可选的,使用双面胶或胶水将局部线圈粘贴于基体上。

可选的,所述体征监测感知元件包括氧饱和监控元件、呼吸监控元件及心率监控元件。

进一步可选的,本实用新型的呼吸监控元件为压电式传感器,所述压电式传感器设于所述基体中,随着人体的呼吸过程,基体下方的压电式传感器的压力产生周期性变化,压电式传感器输出对应的呼吸波形并显示在软件操作界面上,进一步可选的,压电式传感器可设于所述基体的中部,其位置可以根据病人体型做微调。

进一步可选的,本实用新型的氧饱和监控元件为光电传感器,该光电传感器设于所述基体与被检测者的手指相接触的位置。该光电传感器中含有两种特殊波长(660nm以及940nm)的发光二极管,可以选择性的被氧和血红蛋白以及去氧血红蛋白吸收,通过光接收器测量两种波长光的强度变化,推算出氧和血红蛋白占比。

进一步可选的,本实用新型的心率监控元件为光电传感器,设于所述基体与被检测者的手腕相接触的位置。因为绿光对外界温度变化造成的信号漂移是最小,所以该传感器中设置绿光发光二极管,其波长为532nm。由于人体的皮肤、骨骼、肉、脂肪等对光的反射是固定值,而毛细血管、动脉、静脉的容积由于脉搏而发生变化,对光的反射是波动值,这个波动的频率就是脉搏,一般也跟心率是一致的。若出现紧急情况,如呼吸心率突然骤停,传感器还会触发软件紧急响应,自动停止扫描并自动出床,最大限度的减少医生操作流程,加快紧急抢救速度,保障患者安全。

可选的,所述基体上具有手掌嵌入式结构,所述手掌嵌入式结构根据人体的手掌形状进行设计。在进行检测时,人体的手掌放入手掌嵌入式结构中,手指、手腕与光电传感器充分接触,信号传递效果较好。

可选的,所述基体为轻量化垫子。

可选的,所述轻量化垫子的材质为塑料、泡沫及皮革中的一种,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氨酯等轻质材料,所制成的基体重量较轻,不会对人体造成不适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局部线圈按扫描位置可拆卸地设置于基体上,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局部线圈固定在同一基体上,摆位时可同时移动多个局部线圈,成倍缩短摆位时间,大幅度提升检查效率,便捷的多点固定模式与人体贴合度较好,并采用轻质材料制作基体,分量较轻,不会让被测者感到压迫感,提高了被检测者的体验感受。

(2)基体上具有手掌嵌入式结构,在进行检测时,人体的手掌放入手掌嵌入式结构中,手指、手腕与光电传感器充分接触,保证了良好的信号传递效果。

(3)在基体中设有体征监测感知元件,对患者的呼吸、氧饱和以及心率等生理特征进行实时监控,并跟踪记录,相关信息及时投射在采集显示端,保证了扫描过程中患者生命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体征监测一体化线圈(不带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体征监测一体化线圈(带线圈与不带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体征监测一体化线圈,包括:基体1、体征监测感知元件及局部线圈2。基体1为平板结构,基体的材质为塑料、泡沫及皮革中的一种,在本实施例中,基体1为塑料制成的轻量化垫子。

局部线圈2按照人体的扫描位置可拆卸地设置于基体1上,体征监测感知元件设于所述基体中,其位置根据人体的扫描位置进行确定,体征监测感知元件与局部线圈相连,对被检测者的呼吸、氧饱和以及心率等生理特征进行实时监控,并跟踪记录,相关信息及时投射在采集显示端,保证了扫描过程中患者生命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基体1上设有若干凹槽11,局部线圈2嵌设于凹槽11中,凹槽11结构的设置实现了对局部线圈2的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局部线圈2通过卡扣结构设置于基体1上,或者通过胶黏剂或魔术贴粘贴于基体1上。

在本实施例中,体征监测感知元件包括氧饱和监控元件、呼吸监控元件及心率监控元件。

在基体1的设计中,拥有手掌嵌入式结构,手掌嵌入式结构是根据手掌的结构进行设计的,在检测时,被检测者的手掌放入手掌嵌入式结构中,在基体1与手指接触的部分设有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中含有两种特殊波长(660nm与940nm)的发光二极管,可以选择性的被氧和血红蛋白以及去氧血红蛋白吸收,通过光接收器测量两种波长光的强度变化,推算出氧和血红蛋白占比。

呼吸监控元件采用压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位于基体1中,随着人体的呼吸,对基体1下方的压电式传感器的压力产生周期性变化,压电式传感器输出对应的呼吸波形并显示在软件操作界面上。

在基体1与手腕接触的地方设置光电传感器,该光电传感器具有波长为532nm的绿光发光二极管,毛细血管、动脉、静脉的容积随着脉搏的跳动发生变化,所以对光的反射是波动值,该波动的频率就是脉搏,一般也与心率是一致的。

在使用前,将局部线圈2按照人体的扫描位置嵌设于基体1上,在使用时,将基体1上嵌有局部线圈2的一面盖在被检测者身上便可进行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体征监测一体化线圈缩短了摆放线圈的时间,同时也不会给患者带来过多的压迫感,同时手掌嵌入式的设计使得手指部分可以有效的接触到血氧检测传感器模块,手腕部分也可以有效接触到心率监测模块,及时获取患者的血氧以及心率信息并在界面上得到反馈,自由呼吸的过程也可以充分接触压电式传感器,得到周期性波形显示在整个软件界面中。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