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用电针灸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3587发布日期:2019-06-14 23:17阅读:72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医用电针灸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针灸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医用电针灸夹。



背景技术: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现在在临床上,也经常采用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指在刺入人体穴位的毫针上,用电针治疗仪通以微量低频脉冲电流的一种治疗方法。

但是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利用鳄鱼夹夹持针灸针柄来实现电流导通的,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鳄鱼夹体积与质量大,导致针灸针受力大产生变形,从而给患者带来不适。也有直接利用导线绕在针灸针柄上,但这也给医生增加了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医用电针灸夹,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利用鳄鱼夹夹持针灸针柄来实现电流导通,导致针灸针变形,利用导线绕在针灸针柄实现电流导通,增加了工作量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医用电针灸夹包括:封闭环,包括第一伸出端及第二伸出端,所述第一伸出端与所述第二伸出端以所述封闭环的横向中心线相对称;第一弹性杆,第一端与所述封闭环的第一伸出端连接;第二弹性杆,第一端与所述封闭环的第二伸出端连接;夹持框,与所述第一弹性杆的第二端连接;连接杆,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弹性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穿过所述夹持框;夹持杆,第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夹持杆设置在所述夹持框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杆的长度大于所述夹持框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封闭环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杆与所述夹持框之间的初始距离小于针灸针的针柄直径。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医用电针灸夹还包括:保护框,与所述夹持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保护框设置在所述夹持框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框与所述夹持杆的第二端连接处为弧形。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封闭环包括第一伸出端及第二伸出端,第一伸出端与第二伸出端以封闭环的横向中心线相对称,第一弹性杆第一端与封闭环的第一伸出端连接,第二弹性杆第一端与封闭环的第二伸出端连接,所以,第一弹性杆与第二弹性杆之间可以相对运动,由于夹持框与第一弹性杆的第二端连接,所以,第一弹性杆可以带动夹持框动作,由于连接杆第一端与第二弹性杆的第二端连接,连接杆的第二端穿过夹持框,所以,第二弹性杆可以带动连接杆动作,由于夹持杆第一端与连接杆的第二端连接,夹持杆设置在夹持框下方,所以,施加作用力,第一弹性杆与第二弹性杆之间相对运动,可以改变夹持杆与夹持框之间的间距,使用时,使第一弹性杆与第二弹性杆相对运动,夹持杆与夹持框之间的间距增大,将针灸针的针柄放置在夹持杆与夹持框之间,然后,撤去作用力,第一弹性杆与第二弹性杆在弹性的作用下要恢复原位,使夹持杆与夹持框之间的间距减小,可以夹持针灸针,重量轻,不会造成针灸针变形,制作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医用电针灸夹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医用电针灸夹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医用电针灸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医用电针灸夹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医用电针灸夹包括:封闭环1、第一弹性杆2、第二弹性杆3、夹持框4、连接杆5及夹持杆6。

封闭环1包括第一伸出端及第二伸出端,第一伸出端与第二伸出端以封闭环的横向中心线相对称;

第一弹性杆2第一端与封闭环1的第一伸出端连接。

第二弹性杆3第一端与封闭环1的第二伸出端连接。

夹持框4与第一弹性杆2的第二端连接。

连接杆5第一端与第二弹性杆2的第二端连接,连接杆5的第二端穿过夹持框4。

夹持杆6第一端与连接杆5的第二端连接,夹持杆6设置在夹持框5 下方。

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由于封闭环1包括第一伸出端及第二伸出端,第一伸出端与第二伸出端以封闭环1的横向中心线相对称,第一弹性杆2第一端与封闭环1的第一伸出端连接,第二弹性杆3第一端与封闭环1的第二伸出端连接,所以,第一弹性杆2与第二弹性杆3之间可以相对运动,由于夹持框4与第一弹性杆2的第二端连接,所以,第一弹性杆2可以带动夹持框4动作,由于连接杆5第一端与第二弹性杆3的第二端连接,连接杆5的第二端穿过夹持框4,所以,第二弹性杆3可以带动连接杆5动作,由于夹持杆6第一端与连接杆5的第二端连接,夹持杆6设置在夹持框4下方,所以,施加作用力,第一弹性杆2与第二弹性杆3之间相对运动,可以改变夹持杆6与夹持框4之间的间距,使用时,使第一弹性杆2 与第二弹性杆3相对运动,夹持杆6与夹持框4之间的间距增大,将针灸针的针柄8放置在夹持杆4与夹持框6之间,然后,撤去作用力,第一弹性杆2与第二弹性杆3在弹性的作用下要恢复原位,使夹持杆6与夹持框 4之间的间距减小,可以夹持针灸针,重量轻,不会造成针灸针变形,制作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

详细介绍夹持杆6的结构。

夹持杆6的长度大于夹持框4的长度,避免夹持杆6有夹持框4内脱离,导致工作不便。

夹持杆6与夹持框4之间的初始距离小于针灸针的针柄8直径,保证在第一弹性杆2与第二弹性杆3在弹性的作用下恢复原位时,夹持杆6与夹持框4可以夹持针灸针。

详细介绍连接杆5的结构。

连接杆5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封闭环1的直径,使连接杆5的第二端能伸入夹持框4,保证夹持杆6的活动。

本实用新型中医用电针灸夹还包括:保护框7。

保护框7与夹持杆6的第二端连接,保护框7设置在夹持框4外部,避免由于夹持杆6锋利,由于不小心操作给患者带来伤害。

保护框7与夹持杆6的第二端连接处为弧形,由于脉冲电流的作用,针灸针会以一定的频率振动,可以为防止电针夹脱落。

为了更清楚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上予以介绍。

封闭环1、第一弹性杆2、第二弹性杆3、夹持框4、连接杆5及夹持杆6可以通过一根0.3-0.7mm的钢丝一体制造成型。

封闭环1可以产生弹力,用以夹持针灸针,且可以用于连接导线,导线可以绕接在封闭环1上,也可以焊接在封闭环1上。封闭环1包括第一伸出端及第二伸出端,第一伸出端与第二伸出端以封闭环1的横向中心线相对称,第一弹性杆2第一端与封闭环1的第一伸出端连接,第二弹性杆 3第一端与封闭环1的第二伸出端连接,第一弹性杆2与第二弹性杆3之间可以相对运动。

当要使用时,将导线与封闭环1连接,然后对第一弹性杆2与第二弹性杆3施加作用力,第一弹性杆2与第二弹性杆3相对运动,第二弹性杆 3通过连接杆5带动夹持杆6向下动作,第一弹性杆2带动夹持框4向上运动,夹持杆6与夹持框4之间的间距增大。

当间距合适时,将针灸针的针柄8放置在夹持杆4与夹持框6之间,然后,撤去作用力,第一弹性杆2与第二弹性杆3在弹性的作用下要恢复原位,第二弹性杆3通过连接杆5带动夹持杆6向上动作,第一弹性杆2 带动夹持框4向下运动,使夹持杆6与夹持框4之间的间距减小,可以夹持针灸针,重量轻,不会造成针灸针变形,制作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